第33讲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人文精神的内涵不断发展,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越来越高,人的价值需求主要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项正确;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是人文精神内涵不断发展的表现,不是其决定因素,排除A项;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化程度、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状况均是影响人文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D项。
对点演练2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劳秀斯所说的“另外一个权力”,是指人民主权,他主张人民以订立契约的方式给国家足够权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应以订立契约的方式给予国家足够的权力,并非倡导人民主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格劳秀斯的观点对后来的启蒙思想家产生了影响,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1)内涵:复兴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历史背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宗教文化钳制思想)。
(2)差异:
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探究主题二
(1)借助传统文化,激烈地批判封建文化;崇尚理性精神;构建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
(2)示例一:
选择:《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理由:启蒙思想等西方文化的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
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理由: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示例三:
选择:《法国革命论》。
理由: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位意大利诗人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保持淡定,同时主张追求财富,强调人的荣誉,结合题干时空——16世纪的意大利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个性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屈从命运,B项与题意相反,排除;材料未涉及诗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个人对待社会的态度,主要涉及个人追求,排除D项。
2.C [解析] 根据材料“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可知,马基雅维利的主张基于当时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最初其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王权、削弱宗教神权对人的束缚,后期“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是为了维护人的自由,二者都是人文主义内涵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马基雅维利的一些思想主张,并未涉及他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排除A项;材料内容重点强调人文主义,不是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排除B项;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是指王权与教权的并立,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题干材料反映了17世纪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在英国大量演出,意大利故事文本被莎士比亚改编,结合所学可知,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并在西欧传播,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故选D。材料主旨并不是比较英国和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故排除A;莎士比亚改编意大利故事文本,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的传播,而不是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政治变革与戏剧创作的关系,故排除C。
4.C [解析] 由题干情境中的14世纪、15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等时空维度可知,此题应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关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主张追求人的现世幸福、物质财富等。而且,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一,贵族、银行家是世俗社会的代表人物。这与情境中的现在与未来之时间对比等信息一致。故C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更多质疑,但并未导致教皇权威受到彻底否定,故A项错误。“因信称义”是16世纪上半叶路德新教改革的重要主张之一,“天赋人权”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在18世纪提出的主张之一,故B、D项不正确。
5.B [解析] 材料中提到一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强大同盟,但帝国城市因宗教信仰(新教)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因而导致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以建立同盟,这说明16世纪的宗教改革促成“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从“市民与王权的结盟”到市民与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故B项正确。新教打破了天主教的权威,同时又建立起自身的权威,“宗教信仰自由”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依据材料无法判断“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直接说明宗教改革促成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排除D项。
6.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他批判了人类的不平等,倡导自由平等和社会契约。材料肯定了卢梭提倡的自由平等的主张是法国大革命、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运动所共同认可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故A项正确。社会契约论是资产阶级肯定和资本主义制度所认可的,并非社会主义运动的要求,故B项错误;分权与制衡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故C项错误;卢梭并不否定私有制的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
7.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这体现出他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主张理性,“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体现出了他的专制思想,故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C项正确;平民主义强调在政治上刻意迎合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反对精英和拒绝以牺牲普通民众的现实利益来实现历史的进步,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科学精神和神权主义在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中普鲁士国王的统治措施并非激进的,而是受到启蒙思想影响,排除D项。
8.C [解析] 根据材料“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可知,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发展的相关问题,这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种探讨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促进科学理论的形成,这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所以,欧洲学者的活动体现了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造成颠覆,排除A项;“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不能体现材料的本质,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仿真模拟】
1.C [解析] 拜占庭学者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讲授希腊语和希腊哲学,并将希腊学者著作的手稿翻译成拉丁文,使得古希腊的文化和思想在西欧得到传播,而古希腊哲学中对人的价值和理性的重视等内容,有助于推动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激发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和追求,助推了西欧人性解放,C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排除B项;文艺复兴的实质并非复兴古代希腊文明,排除D项。
2.C [解析] 根据材料“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及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不反对宗教信仰,反而借宗教形式来反封建、表达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尚未强大到能与教会直接抗衡,C项正确。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是要宣传和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材料体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宗教题材来表达人文精神,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宗教题材表达人文精神,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没有体现人文主义发展受阻的现象,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既有世俗题材也有宗教题材,且宗教题材的艺术品数量一直占绝对优势,排除D项。
3.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17世纪欧洲处于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新教徒创办了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这与宗教改革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关,英国牛津大学招生人数增加,欧洲大学的生源扩大到工商业者家庭和一部分贫家子弟,反映出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阶层壮大,等级、特权观念受到冲击,平等、科学思潮兴起。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其推动了教育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非反映文艺复兴对大学规模扩大的影响,排除A项;新教徒创办了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体现宗教改革推动大学建立,但不能体现大学获得学术自由,排除B项;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是新教徒创办的,带有宗教色彩,“助力大学世俗化”说法有误,排除C项。
4.A [解析] 据材料“启蒙运动时期……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并结合所学可知,“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材料体现了时人运用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看待宗教信仰,故选A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启蒙运动时期,人们科学理性地看待宗教信仰,启蒙运动助推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与捍卫神学世界观不符,排除B项;16—17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重视实验方法和科学验证等,题干主要反映了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理性”的精神内核,排除C项;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题干没有涉及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作用,排除D项。
5.B [解析] 根据材料“不存在不变的、通用的规则”“未经开发的自然世界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上帝的荣耀”及所学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理性主义,但理性主义也存在弊端,如其对理性本身绝对推崇,忽视了感性的力量,容易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这些观点体现了思想家对理性主义的反思,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国社会等级尖锐对立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思想家抵制工业革命的倾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近代科学革命兴起于16—17世纪,材料体现不出思想家对科学革命持悲观态度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第33讲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1.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罗伦萨发展成为文化中心,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经济的发展为佛罗伦萨成为文化中心奠定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城市自治运动可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宽松的环境,但这并不是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发祥地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人文主义思潮的高涨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排除D项。
2.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15世纪时,西方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材料中“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等体现了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主张顺应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潮流,B项正确。启蒙运动宣告了理性时代的到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价值,这与封建教会的禁欲思想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这些思想主张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排除D项。
3.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原罗马高级官员的椅子样式被借鉴并成为16世纪椅子的主流样式,这体现了人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对家具风格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技的进步,排除A项;文艺复兴不是文化的复古,而是借助文化的复兴宣传资产阶级思想,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表述是对材料内容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
4.A [解析] 由材料“15—16世纪”“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是‘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作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可知,人文主义教宗将基督教与世俗思想进行融合,这表明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具有融通性,A项正确;基督教信仰体系并没有被重建,排除B项;材料并非反映基督教对文艺复兴的态度,排除C项;宗教改革运动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排除D项。
5.A [解析] 据本题材料可知,当时西欧无神论基础比较薄弱,多数人认同宗教,这些表明当时人们的思想处于多种思想并存的过渡时期,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文艺复兴思想与中世纪思想的比较信息,无法体现文艺复兴的进步性,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当时西欧无神论基础比较薄弱,且对宗教持淡漠态度的人更多地不是来自学者,无法说明当时文艺复兴的权威性,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6.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天主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生产技术不被重视、受到排斥;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重视实践。16世纪以后,德意志刊印发行采矿以及冶金操作手册,生产技术领域的书籍相继出现,科学家对手工艺人的工作产生浓厚兴趣,正说明了文艺复兴助推了生产技术进步,B项正确。A项表述因果倒置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近代科学革命诞生于天文学领域,而非冶金领域,排除C项;欧洲近代科学源于科学实践,而非生产实践,排除D项。
7.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具有一定的世俗色彩,德文《圣经》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逐渐流传至欧洲其他国家,有利于世俗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进而推动欧洲宗教的世俗化发展,D项正确;“满足了”说法夸大了材料中现象的影响力,且市民阶层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生活,排除A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翻译的德文《圣经》针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统治,并不反对宗教神学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德文《圣经》传播对社会文教事业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
8.A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瑞典国王主持下的教会财产世俗化运动,削弱了教会的经济实力,增强了王室的经济实力,A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革只是使王权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并非使王权摆脱宗教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被削弱的结论,排除D项。
9.D [解析] 据图示内容和“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反映出宗教改革社会基础广泛,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宗教改革中的部分场景,无法体现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排除A项;工匠和农民与神学家进行争辩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宗教信仰动摇,他们可能只是在对宗教教义和教会制度进行争辩,排除B项;材料中的绘画作品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而非浪漫主义,排除C项。
10.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世纪中后期,沙龙从讨论古典文学和贵族法语的场所演变为公共舆论、信息交流、思想交锋的中心,这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沙龙交流内容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仅凭材料并不能说明法国社会思想言论自由,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沙龙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联系,排除C项。
11.B [解析] 据材料“因发表《爱弥儿》《社会契约论》而遭到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外国”及所学可知,卢梭主张主权在民,他的思想触及了统治阶级利益,B项正确;启蒙思想家遭到迫害是因为封建政府压抑进步思想,而非体现民众反对启蒙思想,故而不能得出启蒙运动缺乏社会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君主立宪制,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及《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但没有具体提及文章观点,且材料也并非体现科学进步与传统习俗的矛盾,排除D项。
12.A [解析] 据材料“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形态的确立来自立法权的规定,其他国家机关应被视为立法机关的授权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立法机关可以收回其授权或者对其他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所学可知,洛克认为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认为立法机关应当高于行政机关,这有利于权力的分散,防止专政,这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洛克关于民主共和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体现洛克反对君主制度,排除C项;影响美国政治制度建立的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排除D项。
13.D [解析] 据本题材料可知,伏尔泰主张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同时反对宗教偏见,但他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说明其对宗教作用的理性看待,由此可知,伏尔泰的主张是理性主义的客观反映,D项正确;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才兴起,排除A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内容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
14.D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个艺术家必须是一位哲学家。……所以艺术天才除了理性火炬外,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指引”可知,雅克·路易·大卫认为艺术家的作品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引人深思的哲理性色彩,体现了他借助艺术作品宣扬启蒙思想的价值理念,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艺术家要具备哲学家的深邃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达社会真实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理性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排除C项。
15.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启蒙思想家在公众和舆论中的影响力扩大,反哲人群体企图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刻画哲人的负面形象,以阻止启蒙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反哲人群体是反对启蒙运动的,不是要领导启蒙运动,排除A项;对启蒙思想家的污名化不是正常的学术思想争论,排除C项;反哲人群体是在打击、排斥启蒙思想,而不是在揭露启蒙思想的局限,排除D项。
16.(1)态度:中国,以儒学文化为主流,维护封建统治;法国,借助儒家思想中哲学、理性的权威反对基督教神权的权威。(4分)背景:经济基础,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法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中国存在多种宗教信仰,但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法国天主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治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法国封建王权和天主教会共同压制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发展。(6分)
(2)差异:法国启蒙运动主要反对封建压迫,期待建立资本主义理性社会;中国新文化运动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期待建立一个和平、劳动者与资本家平等的社会。(4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以儒学文化为主流,维护封建统治;根据材料“当时的法国启蒙运动者们试图以儒家思想中哲学、理性的权威来代替基督教神权的权威”可知,法国借助儒家思想中哲学、理性的权威反对基督教神权的权威。第二小问,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从二者的经济基础、思想观念及政治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一“当时的法国启蒙运动者们试图以儒家思想中哲学、理性的权威来代替基督教神权的权威”和所学可知,法国启蒙运动主要反对封建压迫,期待建立资本主义理性社会;根据材料二“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和所学可知,中国新文化运动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期待建立一个和平、劳动者与资本家平等的社会。第33讲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选择题
1.佛罗伦萨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早在14世纪初期,这座以羊毛和纺织业为主的城市就已繁荣起来。在15世纪,佛罗伦萨一跃成为学者、文人、美术家们的活动中心。这根源于 ( )
A.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 B.人文主义思潮的高涨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2.14、15世纪,西方文学家们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缥缈的神话,认为“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宣称“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思想家阿尔伯(1404—1472年)说:“大多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这些思想主张 ( )
A.宣告了欧洲理性时代的到来
B.顺应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潮流
C.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禁欲思想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3.下图为16世纪意大利靠椅的三种样式,其中“X”折叠椅的样式最为流行,这种舒适的样式是从罗马高级官员那里借鉴而来的。装饰上出现了更多大胆的雕刻与繁杂厚重的装饰线条,以此来表达对炫耀的渴求。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 )
A.科技进步提升了家具水平
B.文化复古主导了家具制作
C.拜金世风改变了家具造型
D.人文主义影响了家具风格
4.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许多“人文主义教宗”,他们建立图书馆、积极鼓励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是“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作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这一现象说明 ( )
A.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具有融通性
B.人文主义教宗重建了基督教信仰体系
C.基督教对文艺复兴持积极态度
D.宗教改革推动人文主义发展
5.[2025·山东“枫叶杯”模拟] 15世纪,有西欧思想家指出,事实上,人们所谓的……无神论的基础是相当脆弱的;对宗教真正持淡漠态度的人还是极少数,而且这种态度更多地……不是来自学者。这表明当时文艺复兴的特点是 ( )
A.过渡性 B.进步性
C.权威性 D.工具性
6.中世纪的欧洲排斥工匠的技术发明,而到了16世纪,采矿以及冶金操作手册在德意志刊印发行后,其他领域的类似书籍相继在欧洲出现,科学家对手工艺人的工作产生浓厚兴趣。这说明 ( )
A.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技术传播
B.文艺复兴助推生产技术进步
C.近代科学革命诞生于冶金领域
D.欧洲近代科学源于生产实践
7.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参照德国民众的语言习惯将拉丁文《圣经》翻译成德文。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德文《圣经》广泛传播并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和芬兰语等印刷发行。这一现象 ( )
A.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
B.推动了民众摆脱宗教神学束缚
C.促进了社会文化教育的普及
D.有助于欧洲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8.[2025·河北邯郸模拟] 1527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开展教会财产世俗化运动。下表所示为改革前后全国地产占有情况。这一改革 ( )
时间 自由农民 教会 世俗贵族 王室
1523年 52.4% 21.3% 20.7% 5.6%
1527年改革后 50% 0 22% 28%
A.从经济上支持了世俗王权
B.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的影响
C.实现了社会阶层间的团结
D.削弱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9.下图是16世纪初期德国版画家汉斯·塞巴德·贝哈姆创作的作品,画中右侧的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该作品 ( )
路德与神学家之争
A.还原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
B.表明了当时宗教信仰发生动摇
C.展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D.反映出宗教改革社会基础广泛
10.沙龙在17世纪传入法国时由贵妇组织,主要讨论古典文学和贵族法语;18世纪中后期,沙龙发展为公共舆论、信息交流、思想交锋的中心。这一变化( )
A.说明法国女性社会地位提升
B.表明法国社会思想言论自由
C.促使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勃兴
D.推动了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
11.[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 1749年,卢梭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闻名法国。1762年,他却因发表《爱弥儿》《社会契约论》而遭到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外国。这说明 ( )
A.启蒙运动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B.启蒙思想触及了统治阶级利益
C.启蒙思想家主张推翻君主制
D.科学进步与传统习俗矛盾重重
12.17世纪的思想家洛克认为: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形态的确立来自立法权的规定,其他国家机关应被视为立法机关的授权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立法机关可以收回其授权或者对其他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这一主张 ( )
A.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
B.是民主共和体制的理论基础
C.体现了反对君主制度的精神
D.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13.伏尔泰是一个自然神论者,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他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伏尔泰的主张 ( )
A.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B.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C.意在宣传宗教神学思想
D.是理性主义的客观反映
14.雅克·路易·大卫作为法国大革命期间艺术的最高领导人,他直言:“一个艺术家必须是一位哲学家。既是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又是苏格拉底,既是优秀的音乐家又是卢梭,所以艺术天才除了理性火炬外,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指引。”据此可知,大卫认为( )
A.哲学家具有艺术创作的潜质
B.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达社会真实
C.理性才是文学作品核心内容
D.艺术作品宣扬启蒙思想更有价值
15.“哲人”指致力于探究真理、思考人生和世界本质的人,它是启蒙时代意识形态讨论和斗争的焦点。启蒙哲人和他们的对手(反哲人群体)对“哲人”这个概念的定义权进行了激烈争夺。反哲人群体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刻画“哲人”的负面形象,其企图是 ( )
A.争夺启蒙运动领导权 B.阻止启蒙思想的传播
C.通过争论而获取真理 D.揭露启蒙思想的局限
二、非选择题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正是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当时的法国启蒙运动者们试图以儒家思想中哲学、理性的权威来代替基督教神权的权威;与此同时,在与西方遥遥相望的中国正处于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欧洲的“中国热”令各国思想家和政治家将目光转移至来自古老东方的神秘帝国,纷纷探索研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等内容。
——摘编自邵晨、董晓波《<论语>西传:中国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交汇》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军事上,最好能令战争止住;其次也要叫他做新文化运动的朋友,不是敌人。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新文化运动影响到政治上,是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不要受现实政治(护法、统一)的羁绊。
——摘编自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法两国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主要任务的差异。(4分)第33讲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
1.性质: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2.背景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基础 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中坚力量 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3.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4.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5.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代表人物 作品特点 其他成就
兴起 14世纪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文学三杰”)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教育等方面获得发展,促进人们日常行为方式文明化
发展 15世纪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美术三杰”) 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扩展 15世纪 开始 莎士比亚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6.影响: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易错点拨】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神观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一方面批判天主教会的堕落和腐朽,鼓吹人性解放;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虔诚的基督徒。这促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既注重人性的因素又不忽视神性的内容,既讲究世俗的文化又不背弃基督教精神。他们创造性地阐发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的某些思想资源,用以解释其新型的人本观念。
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天主教会严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专制、贪婪与腐败,引起社会的不满。
(3)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
2.过程
(1)德国:马丁·路德改革。
①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
②主张
a.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b.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选必1·P53)
③结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拉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西欧其他国家:建立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选必1·P69)
3.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
(3)推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选必1·P69)
(5)局限性: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还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选必1·P53~54)
【易错点拨】 “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的区别
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思想: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3)阶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2.精神内核:“理性”。
3.代表及其主张
思想家 主张 共性
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
孟德斯鸠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权力相互监督、制衡
卢梭 主张主权在民
亚当·斯密 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康德 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4.影响
(1)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3)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图解历史】 理性主义
1.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潜力,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化内涵的思想、精神。它是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如古希腊美学所关注的“科学”“效用”精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主义”,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的“民主”“科学”精神等,都是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是这一时期的核心思想,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神的权威,强调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世的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反对蒙昧,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对点演练1】
[2025·湖南隆回模拟] 下图是有关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部分内容。决定该内涵发展的因素是( )
A.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B.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化程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状况
2.社会契约论: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代表作品有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等。它认为国家和政府是基于人们之间的契约关系产生的。这一理论强调,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生活,通过理性协商,放弃部分自然权利,以达成社会契约,从而形成社会和政府。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是主权在民,即国家的权力源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合法性基于人民的同意。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对点演练2】
格劳秀斯认为,人们既然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订立契约,组成国家,那就要给国家足够的主权。这种主权,“其行为不受另外一个权力的限制”。其主要观点 ( )
A.是主张社会契约论
B.是倡导人民主权说
C.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探究主题一 从人文主义的视角探究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
【史料研读】
史料1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相伴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本身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史料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了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马龙闪等《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问题探究】
(1)据史料1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1)内涵就是其含义,即要做什么。历史背景要结合所学从经济、阶级以及思想文化的角度思考。
(2)差异要从“人”“神”的关系入手,原因可以结合两个运动的时代背景考虑。
【拓展延伸】
历史解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在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人文主义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探究主题二 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探究启蒙运动
【史料研读】
史料1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希腊道路的复归,它所反对的是神性的宰制性垄断。欧洲启蒙运动倡导的科学精神,把启蒙推进到人的主体性层面,使人摆脱一切愚昧与迷信而获得自由,用人的智慧重新认识与创造历史。在西方的启蒙进程中,启蒙与传统表现为一种回归关系,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
——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史料2 启蒙运动成为后世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列举书目如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熊月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意]加林生 三联书店
《法国革命论》 [英]柏克 商务印书馆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运动的特点。
(2)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在史料2书目中选出你倾向于哪部,并请说出你的理由。
(1)史料1表明,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以“理性”为精神内核,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转型。
(2)任选史料2中的一个书目,结合史实,论述启蒙运动的影响。
【拓展延伸】
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
①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动摇了封建统治。
②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思想和理论上的架构。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①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③对法国: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地方卷 全国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2024年 安徽卷:马基雅维利的主张 重庆卷:宗教改革的影响 湖南卷: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广东卷:启蒙运动的影响 黑吉辽卷:启蒙运动的影响 全国甲卷:文艺复兴的影响
2023年 湖南卷:文艺复兴对人个性的重视 浙江卷1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 — 天津卷:启蒙运动的概念 —
2022年 江苏卷:人文主义的内涵 湖北卷:人文主义的传播 浙江卷1月: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成就 重庆卷:宗教改革的影响 山东卷:启蒙运动的内容 浙江卷6月: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湖南卷:启蒙运动的内容 全国乙卷: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考向分析】
(1)高考重点:本讲内容是高考高频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在高考题中均有涉及。
(2)命题预测:高考可能会通过创设新情境,重点考查文艺复兴发生的背景及其在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宗教改革的具体实践及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科技、教育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等等。
命题点一 从文学视角考查文艺复兴的特点
1.[2023·湖南卷] 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命题点二 从马基雅维利的主张的视角考查文艺复兴的核心
2.[2024·安徽卷] 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曾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 ( )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注重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C.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D.描绘了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
命题点三 从戏剧艺术的视角考查文艺复兴的发展
3.[2022·湖北卷]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 )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命题点四 从对时间的态度的视角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
4.[2024·全国甲卷] 14世纪,意大利的一位贵妇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现在有时间的人却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就失去了时间。”15世纪初,佛罗伦萨的一位银行家说:“谁更善于使用时间,谁就能战胜别人。”这反映出当时( )
A.教皇权威遭到彻底否定
B.“因信称义”受到普遍尊崇
C.世俗追求冲击宗教观念
D.“天赋人权”思想广泛流传
命题点五 从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的视角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
5.[2024·重庆卷] 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
命题点六 从恩格斯言论的视角考查启蒙运动的内容
6.[2022·湖南卷] 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 ( )
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
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
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
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
命题点七 通过普鲁士国王的统治风格考查启蒙思想的影响
7.[2024·黑吉辽卷]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 )
A.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
C.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
命题点八 从西方人类学形成的视角考查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8.[2024·湖南卷] 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 )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
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
1.【文艺复兴的背景】 [2025·甘肃兰州模拟] 在16世纪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有相当数量的拜占庭学者进入大学讲授希腊语和希腊哲学,并将他们从拜占庭带来的希腊学者著作的手稿翻译成拉丁文。这一状况 ( )
A.传播了天赋人权思想
B.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C.助推了西欧人性解放
D.旨在复兴古代希腊文明
2.【文艺复兴的本质】 [2025·广东八校联合模拟]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
A.具体行动与宣传口号不相符
B.人文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C.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尚未壮大
D.艺术作品注重展现世俗生活
3.【宗教改革与社会转型】 16、17世纪,在荷兰和瑞士,新教徒创办了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由每年只招收100名新生,上升到招收500多人。大学生从主要来自贵族家庭,扩大到工商业者家庭,贫家子弟也有了入学机会。这一情形的出现反映了 ( )
A.文艺复兴引发大学规模的扩大
B.宗教改革使大学获得学术自由
C.民族国家崛起助力大学世俗化
D.西欧的社会转型推动教育发展
4.【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 [2025·广西柳州模拟] 启蒙运动时期,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但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由此可见,启蒙运动 ( )
A.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B.具有捍卫神学世界观的历史局限性
C.以实验方法和科学验证为主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5.【对启蒙运动的评价】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一些思想家明确指出,不存在不变的、通用的规则,与人类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比,未经开发的自然世界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上帝的荣耀。这些观点体现了 ( )
A.法国尖锐的等级对立
B.对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
C.抵制工业革命的倾向
D.对科学革命的悲观态度(共122张PPT)
3
3
第33讲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基础知识·融通
重点问题·突破
选考命题·探究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知识点1 文艺复兴
1.性质: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2.背景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基础 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中坚力量 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3.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4.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5.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代表人物 作品特点 其他成就
兴起 14世纪 但丁、彼特 拉克、薄伽丘 (“文学三杰”)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 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史学、政治
学、自然科学、
教育等方面获得
发展,促进人们日
常行为方式文明
化
发展 15世纪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和 拉斐尔 (“美术三杰”) 突破了中世纪呆板 僵硬的风格,描绘现 世生活,展现人物的 内心世界 阶段 时间 代表人物 作品特点 其他成就
扩展 15世纪 开始 莎士比亚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 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史学、政治
学、自然科学、
教育等方面获得
发展,促进人们日
常行为方式文明
化
6.影响: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
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续表)
【易错点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神观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一方面批判天主教会的堕落和腐朽,鼓
吹人性解放;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虔诚的基督徒。这促使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者既注重人性的因素又不忽视神性的内容,既讲究世俗的文化
又不背弃基督教精神。他们创造性地阐发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的某些思
想资源,用以解释其新型的人本观念。
知识点2 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天主教会严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专制、贪婪与腐败,引起社会的不满。
(3)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
2.过程
(1)德国:马丁·路德改革。
①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
②主张
a.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b.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选必1·P53)
③结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拉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西欧其他国家:建立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
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选必1·P69)
3.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
(3)推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
益显现。(选必1·P69)
(5)局限性: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
的思想。还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
(选必1·P53~54)
【易错点拨】“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的区别
知识点3 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思想: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
进一步解放。
(3)阶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2.精神内核:“理性”。
3.代表及其主张
思想家 主张 共性
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 立君主立宪制 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
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
趋于完美;对未来社会
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
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
孟德斯 鸠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权力 相互监督、制衡 卢梭 主张主权在民 思想家 主张 共性
亚当·斯 密 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 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
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
趋于完美;对未来社会
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
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
康德 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 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续表)
4.影响
(1)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
准备和舆论宣传。
(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
阶级统治。
(3)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图解历史】理性主义
1.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潜力,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
提升社会文化内涵的思想、精神。它是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如古希腊
美学所关注的“科学”“效用”精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主义”,
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的“民主”“科学”精神等,都是人文精神在
不同时期的表现。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是这一时期的核
心思想,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
心,反对神的权威,强调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
放,追求现世的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反对蒙昧,是新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对点演练1】
[2025·湖南隆回模拟] 下图是有关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部分内容。决定
该内涵发展的因素是( )
A.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B.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化程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状况
√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人文精神的内涵不断发展,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
价值越来越高,人的价值需求主要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
项正确;
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是人文精神内涵不断发展的表现,不是其决定因素,排除A项;
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化程度、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状况均是影响人文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D项。
2.社会契约论: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
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代表作品有孟德斯鸠《论法的精
神》、卢梭《社会契约论》等。它认为国家和政府是基于人们之间的契
约关系产生的。这一理论强调,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生活,通过理性协商,
放弃部分自然权利,以达成社会契约,从而形成社会和政府。社会契约
论的核心思想是主权在民,即国家的权力源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合法
性基于人民的同意。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
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对点演练2】
格劳秀斯认为,人们既然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订立契约,组成国家,那就
要给国家足够的主权。这种主权,“其行为不受另外一个权力的限制”。
其主要观点( )
A.是主张社会契约论 B.是倡导人民主权说
C.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劳秀斯所说的“另外一个权
力”,是指人民主权,他主张人民以订立契约的方式给国家足够权力,
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应以订立契约的方式给予国家足够的权力,并非倡导人民主权,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
格劳秀斯的观点对后来的启蒙思想家产生了影响,排除D项。
探究主题一 从人文主义的视角探究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
【史料研读】
史料1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
相伴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
的东西,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
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
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
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
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
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本身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史料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了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
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
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
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
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马龙闪等《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问题探究】
(1)据史料1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
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
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1)内涵就是其含义,即要做什么。历史背景要结合所学从经济、阶级
以及思想文化的角度思考。
(2)差异要从“人”“神”的关系入手,原因可以结合两个运动的时代背景考虑。
(1)据史料1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
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答案] 内涵:复兴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
历史背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宗教文化钳制思想)。
(2)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
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答案] 差异:
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拓展延伸】
历史解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在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
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
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人文主义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
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探究主题二 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探究启蒙运动
【史料研读】
史料1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希腊道路的复归,它所反对
的是神性的宰制性垄断。欧洲启蒙运动倡导的科学精神,把启蒙推进到
人的主体性层面,使人摆脱一切愚昧与迷信而获得自由,用人的智慧重新
认识与创造历史。在西方的启蒙进程中,启蒙与传统表现为一种回归关
系,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
——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史料2 启蒙运动成为后世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列举书目如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熊月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意]加林生 三联书店
《法国革命论》 [英]柏克 商务印书馆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运动的特点。
(2)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在史料2书目中选出你倾向于哪部,并请说
出你的理由。
(1)史料1表明,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以“理性”为精
神内核,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转型。
(2)任选史料2中的一个书目,结合史实,论述启蒙运动的影响。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运动的特点。
[答案] 借助传统文化,激烈地批判封建文化;崇尚理性精神;构建资产阶级
的政治蓝图。
史料1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希腊道路的复归,它所反对
的是神性的宰制性垄断。欧洲启蒙运动倡导的科学精神,把启蒙推进到
人的主体性层面,使人摆脱一切愚昧与迷信而获得自由,用人的智慧重新
认识与创造历史。在西方的启蒙进程中,启蒙与传统表现为一种回归关
系,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
——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2)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在史料2书目中选出你倾向于哪部,并请说
出你的理由。
[答案] 示例一:
选择:《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理由:启蒙思想等西方文化的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
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理由: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示例三:
选择:《法国革命论》。
理由: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拓展延伸】
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
①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动摇了封建统治。
②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
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思想和理论上的架构。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①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
位继承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确立了议
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
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
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③对法国: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
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地方卷 全国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2024 年 安徽卷:马基雅 维利的主张 重庆 卷:宗教 改革的影 响 湖南卷:启蒙运动与 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广东卷:启蒙运动的 影响 黑吉辽卷:启蒙运动 的影响 全国
甲卷:
文艺复
兴的影
响
地方卷 全国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2023 年 湖南卷:文艺复 兴对人个性的重视 浙江卷1月:文 艺复兴时期人文精 神的内涵 — 天津卷:启蒙运动的 概念 —
(续表)
地方卷 全国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2022 年 江苏卷:人文主 义的内涵 湖北卷:人文主 义的传播 浙江卷1月:文 艺复兴时期艺术成 就 重庆 卷:宗教 改革的影 响 山东卷:启蒙运动的 内容 浙江卷6月:启蒙运 动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湖南卷:启蒙运动的 内容 全国
乙卷:
人文主
义思想
的传播
(续表)
【考向分析】
(1)高考重点:本讲内容是高考高频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
动在高考题中均有涉及。
(2)命题预测:高考可能会通过创设新情境,重点考查文艺复兴发生的背
景及其在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宗教改革的具体实践及影响,
启蒙运动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科技、教育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
革的影响,等等。
命题点一 从文学视角考查文艺复兴的特点
1.[2023·湖南卷] 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
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
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位意大利诗人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保持淡定,同
时主张追求财富,强调人的荣誉,结合题干时空——16世纪的意大利可
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个性的体现,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不屈从命运,B项与题意相反,排除;
材料未涉及诗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个人对待社会的态度,主要涉及个人追求,排除D项。
命题点二 从马基雅维利的主张的视角考查文艺复兴的核心
2.[2024·安徽卷] 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曾撰写
《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
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由此可
见,马基雅维利( )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注重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C.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D.描绘了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
√
[解析] 根据材料“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
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
维护人的自由”可知,马基雅维利的主张基于当时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
而改变,最初其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王权、
削弱宗教神权对人的束缚,后期“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
是为了维护人的自由,二者都是人文主义内涵的表现,C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了马基雅维利的一些思想主张,并未涉及他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排除A项;
材料内容重点强调人文主义,不是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排除B项;
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是指王权与教权的并立,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命题点三 从戏剧艺术的视角考查文艺复兴的发展
3.[2022·湖北卷]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
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
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
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题干材料反映了17世纪富有意大利特
色的戏剧在英国大量演出,意大利故事文本被莎士比亚改编,结合所学
可知,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并
在西欧传播,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故选D。
材料主旨并不是比较英国和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故排除A;
莎士比亚改编意大利故事文本,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的传播,而不是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故排除B;
材料未涉及政治变革与戏剧创作的关系,故排除C。
命题点四 从对时间的态度的视角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
4.[2024·全国甲卷] 14世纪,意大利的一位贵妇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现在有时间的人却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就失去了时间。”15世纪初,佛罗伦萨的一位银行家说:“谁更善于使用时间,谁就能战胜别人。”这反映出当时( )
A.教皇权威遭到彻底否定 B.“因信称义”受到普遍尊崇
C.世俗追求冲击宗教观念 D.“天赋人权”思想广泛流传
√
[解析] 由题干情境中的14世纪、15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等时空维度可知,此题应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关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主张追求人的现世幸福、物质财富等。而且,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一,贵族、银行家是世俗社会的代表人物。这与情境中的现在与未来之时间对比等信息一致。故C项正确。
从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更多质疑,但并未导致教皇权威受到彻底否定,故A项错误。
“因信称义”是16世纪上半叶路德新教改革的重要主张之一,“天赋人权”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在18世纪提出的主张之一,故B、D项不正确。
命题点五 从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的视角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
5.[2024·重庆卷] 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
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
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
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
革促成( )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
√
[解析] 材料中提到一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强大同
盟,但帝国城市因宗教信仰(新教)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
突,因而导致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
以建立同盟,这说明16世纪的宗教改革促成“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从“市民与王权的结盟”到市民与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故B项正确。
新教打破了天主教的权威,同时又建立起自身的权威,“宗教信仰自由”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依据材料无法判断“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排除C项;
材料无法直接说明宗教改革促成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排除D项。
命题点六 从恩格斯言论的视角考查启蒙运动的内容
6.[2022·湖南卷] 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
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
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
念”指的是( )
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 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
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 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
√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
想家,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他批判了人类的不平等,倡导自由平
等和社会契约。材料肯定了卢梭提倡的自由平等的主张是法国大革命、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运动所共同认可的——这是三者的共同
点,故A项正确。
社会契约论是资产阶级肯定和资本主义制度所认可的,并非社会主义运动的要求,故B项错误;
分权与制衡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故C项错误;
卢梭并不否定私有制的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七 通过普鲁士国王的统治风格考查启蒙思想的影响
7.[2024·黑吉辽卷]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称
“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
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
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
A.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
C.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
√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自称‘国
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
方面推行改革”,这体现出他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主张理性,“同时,他
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体现
出了他的专制思想,故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C项正确;
平民主义强调在政治上刻意迎合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反对精英和拒绝以牺牲普通民众的现实利益来实现历史的进步,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科学精神和神权主义在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B项;
材料中普鲁士国王的统治措施并非激进的,而是受到启蒙思想影响,排除D项。
命题点八 从西方人类学形成的视角考查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8.[2024·湖南卷] 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
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
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
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
√
[解析] 根据材料“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
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可知,18
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发展的相关问题,这促进了西方人类
学的形成,这种探讨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促进科学理论的形成,这也是
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所以,欧洲学者的活动体
现了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C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造成颠覆,排除A项;
“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不能体现材料的本质,排除B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文艺复兴的背景】[2025·甘肃兰州模拟] 在16世纪的佛罗伦萨和威
尼斯,有相当数量的拜占庭学者进入大学讲授希腊语和希腊哲学,并将
他们从拜占庭带来的希腊学者著作的手稿翻译成拉丁文。这一状况
( )
A.传播了天赋人权思想 B.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C.助推了西欧人性解放 D.旨在复兴古代希腊文明
√
[解析] 拜占庭学者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讲授希腊语和希腊哲学,并将
希腊学者著作的手稿翻译成拉丁文,使得古希腊的文化和思想在西欧得
到传播,而古希腊哲学中对人的价值和理性的重视等内容,有助于推动
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激发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和追求,助推了西欧人性
解放,C项正确;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排除A项;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排除B项;
文艺复兴的实质并非复兴古代希腊文明,排除D项。
2.【文艺复兴的本质】[2025·广东八校联合模拟]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
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
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
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A.具体行动与宣传口号不相符 B.人文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C.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尚未壮大 D.艺术作品注重展现世俗生活
√
[解析] 根据材料“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
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及所学可知,文
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
中解放出来,但是不反对宗教信仰,反而借宗教形式来反封建、表达人
文精神,这是因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尚未强大到能与教会直接抗
衡,C项正确。
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是要宣传和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材料体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宗教题材来表达人文精神,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宗教题材表达人文精神,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没有体现人文主义发展受阻的现象,排除B项;
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既有世俗题材也有宗教题材,且宗教题材的艺术品数量一直占绝对优势,排除D项。
3.【宗教改革与社会转型】16、17世纪,在荷兰和瑞士,新教徒创办了
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由每年只招收100名新生,上升
到招收500多人。大学生从主要来自贵族家庭,扩大到工商业者家庭,
贫家子弟也有了入学机会。这一情形的出现反映了( )
A.文艺复兴引发大学规模的扩大 B.宗教改革使大学获得学术自由
C.民族国家崛起助力大学世俗化 D.西欧的社会转型推动教育发展
√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17世纪欧洲处于向资本主义社
会转型时期,新教徒创办了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这与宗教改革推动
思想解放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关,英国牛津大学招生人数增加,欧洲
大学的生源扩大到工商业者家庭和一部分贫家子弟,反映出资本主义发
展,工商业阶层壮大,等级、特权观念受到冲击,平等、科学思潮兴起。
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其推动了教育发展,D项正确。
材料并非反映文艺复兴对大学规模扩大的影响,排除A项;
新教徒创办了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体现宗教改革推动大学建立,但不能体现大学获得学术自由,排除B项;
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是新教徒创办的,带有宗教色彩,“助力大学世俗化”说法有误,排除C项。
4.【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2025·广西柳州模拟] 启蒙运动时期,人们
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
但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
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由此
可见,启蒙运动( )
A.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B.具有捍卫神学世界观的历史局限性
C.以实验方法和科学验证为主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
[解析] 据材料“启蒙运动时期……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人们考
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并结
合所学可知,“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材料体现了时人运用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看待宗教信仰,故选A项;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启蒙运动时期,人们科学理性地看待宗教信仰,启蒙运动助推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与捍卫神学世界观不符,排除B项;
16—17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重视实验方法和科学验证等,题干主要反映了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理性”的精神内核,排除C项;
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题干没有涉及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作用,排除D项。
5.【对启蒙运动的评价】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一些思想家明确指出,
不存在不变的、通用的规则,与人类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比,未经
开发的自然世界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上帝的荣耀。这些观点体现了( )
A.法国尖锐的等级对立 B.对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
C.抵制工业革命的倾向 D.对科学革命的悲观态度
√
[解析] 根据材料“不存在不变的、通用的规则”“未经开发的自然世界能
够更好地体现出上帝的荣耀”及所学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启蒙运
动达到高潮,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理性主义,但理性主义也存在弊端,如
其对理性本身绝对推崇,忽视了感性的力量,容易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
紧张,这些观点体现了思想家对理性主义的反思,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法国社会等级尖锐对立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由材料无法得出思想家抵制工业革命的倾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近代科学革命兴起于16—17世纪,材料体现不出思想家对科学革命持悲观态度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佛罗伦萨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早在14世纪初期,这座以羊毛和
纺织业为主的城市就已繁荣起来。在15世纪,佛罗伦萨一跃成为学者、
文人、美术家们的活动中心。这根源于( )
A.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 B.人文主义思潮的高涨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罗伦萨发展成为文化中心,根源在
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经济的发展为佛罗伦萨成为文化中心奠
定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
城市自治运动可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宽松的环境,但这并不是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发祥地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
人文主义思潮的高涨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
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排除D项。
2.14、15世纪,西方文学家们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缥缈的神话,
认为“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宣称“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
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思想家阿尔伯(1404—1472年)说:“大多
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这些思想主张
( )
A.宣告了欧洲理性时代的到来 B.顺应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潮流
C.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禁欲思想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15世纪时,西方处于文艺复兴时期,
材料中“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
身”“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等体现了以人为本,
强调人的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主张顺应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潮流,B项
正确。
启蒙运动宣告了理性时代的到来,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价值,这与封建教会的禁欲思想无关,排除C项;
材料并未体现这些思想主张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排除D项。
3.下图为16世纪意大利靠椅的三种样式,其中“X”折叠椅的样式最为流
行,这种舒适的样式是从罗马高级官员那里借鉴而来的。装饰上出现了
更多大胆的雕刻与繁杂厚重的装饰线条,以此来表达对炫耀的渴求。这
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
A.科技进步提升了家具水平
B.文化复古主导了家具制作
C.拜金世风改变了家具造型
D.人文主义影响了家具风格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原罗马高级官员的椅子样式被借鉴并成为16
世纪椅子的主流样式,这体现了人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反映出人文主义
思想对家具风格的影响,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科技的进步,排除A项;
文艺复兴不是文化的复古,而是借助文化的复兴宣传资产阶级思想,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C项表述是对材料内容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
4.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许多“人文主义教宗”,他们建立图书馆、
积极鼓励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意大利
人文主义是“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作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
这一现象说明( )
A.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具有融通性
B.人文主义教宗重建了基督教信仰体系
C.基督教对文艺复兴持积极态度
D.宗教改革推动人文主义发展
√
[解析] 由材料“15—16世纪”“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是‘寻求将基督
教义与世俗思想作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可知,人文主义教宗将基
督教与世俗思想进行融合,这表明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具有融通性,A项
正确;
基督教信仰体系并没有被重建,排除B项;
材料并非反映基督教对文艺复兴的态度,排除C项;
宗教改革运动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排除D项。
5.[2025·山东“枫叶杯”模拟] 15世纪,有西欧思想家指出,事实上,人
们所谓的……无神论的基础是相当脆弱的;对宗教真正持淡漠态度的人
还是极少数,而且这种态度更多地……不是来自学者。这表明当时文艺
复兴的特点是( )
A.过渡性 B.进步性 C.权威性 D.工具性
√
[解析] 据本题材料可知,当时西欧无神论基础比较薄弱,多数人认同宗教,这些表明当时人们的思想处于多种思想并存的过渡时期,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关于文艺复兴思想与中世纪思想的比较信息,无法体现文艺复兴的进步性,排除B项;
材料信息表明当时西欧无神论基础比较薄弱,且对宗教持淡漠态度的人更多地不是来自学者,无法说明当时文艺复兴的权威性,排除C项;
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6.中世纪的欧洲排斥工匠的技术发明,而到了16世纪,采矿以及冶金操
作手册在德意志刊印发行后,其他领域的类似书籍相继在欧洲出现,科
学家对手工艺人的工作产生浓厚兴趣。这说明( )
A.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技术传播 B.文艺复兴助推生产技术进步
C.近代科学革命诞生于冶金领域 D.欧洲近代科学源于生产实践
√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天主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生
产技术不被重视、受到排斥;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引导人们关
注社会现实、重视实践。16世纪以后,德意志刊印发行采矿以及冶金操
作手册,生产技术领域的书籍相继出现,科学家对手工艺人的工作产生
浓厚兴趣,正说明了文艺复兴助推了生产技术进步,B项正确。
A项表述因果倒置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近代科学革命诞生于天文学领域,而非冶金领域,排除C项;
欧洲近代科学源于科学实践,而非生产实践,排除D项。
7.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参照德国民众的语言习惯将拉丁文《圣经》
翻译成德文。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德文《圣经》广泛传播并先后
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和芬兰语等印刷发行。这一现象( )
A.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 B.推动了民众摆脱宗教神学束缚
C.促进了社会文化教育的普及 D.有助于欧洲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具有一定的世俗色彩,
德文《圣经》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逐渐流传至欧洲其他国家,有利
于世俗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进而推动欧洲宗教的世俗化发展,D项正确;
“满足了”说法夸大了材料中现象的影响力,且市民阶层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生活,排除A项;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翻译的德文《圣经》针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统治,并不反对宗教神学思想,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德文《圣经》传播对社会文教事业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
8.[2025·河北邯郸模拟] 1527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开展教会财产
世俗化运动。下表所示为改革前后全国地产占有情况。这一改革( )
时间 自由农民 教会 世俗贵族 王室
1523年 52.4% 21.3% 20.7% 5.6%
1527年改革后 50% 0 22% 28%
A.从经济上支持了世俗王权 B.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的影响
C.实现了社会阶层间的团结 D.削弱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瑞典国王主持下的教会财产世俗化运
动,削弱了教会的经济实力,增强了王室的经济实力,A项正确;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革只是使王权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并非使王权摆脱宗教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未提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被削弱的结论,排除D项。
9.下图是16世纪初期德国版画家汉斯·塞巴德·贝哈姆创作的作品,画中
右侧的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该作品( )
路德与神学家之争
A.还原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
B.表明了当时宗教信仰发生动摇
C.展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D.反映出宗教改革社会基础广泛
√
[解析] 据图示内容和“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
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反映出宗教改革社
会基础广泛,D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了宗教改革中的部分场景,无法体现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排除A项;
工匠和农民与神学家进行争辩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宗教信仰动摇,他们可能只是在对宗教教义和教会制度进行争辩,排除B项;
材料中的绘画作品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而非浪漫主义,排除C项。
10.沙龙在17世纪传入法国时由贵妇组织,主要讨论古典文学和贵族法
语;18世纪中后期,沙龙发展为公共舆论、信息交流、思想交锋的中心。
这一变化( )
A.说明法国女性社会地位提升 B.表明法国社会思想言论自由
C.促使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勃兴 D.推动了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
√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世纪中后期,沙龙从讨论古典文学和
贵族法语的场所演变为公共舆论、信息交流、思想交锋的中心,这有利
于启蒙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沙龙交流内容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
仅凭材料并不能说明法国社会思想言论自由,排除B项;
材料并不能说明沙龙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联系,排除C项。
11.[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 1749年,卢梭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
有助敦化风俗》一文闻名法国。1762年,他却因发表《爱弥儿》《社会
契约论》而遭到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外国。这说明( )
A.启蒙运动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B.启蒙思想触及了统治阶级利益
C.启蒙思想家主张推翻君主制 D.科学进步与传统习俗矛盾重重
√
[解析] 据材料“因发表《爱弥儿》《社会契约论》而遭到法国当局的追
捕,避居外国”及所学可知,卢梭主张主权在民,他的思想触及了统治
阶级利益,B项正确;
启蒙思想家遭到迫害是因为封建政府压抑进步思想,而非体现民众反对启蒙思想,故而不能得出启蒙运动缺乏社会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
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君主立宪制,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材料虽然提及《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但没有具体提及文章观点,且材料也并非体现科学进步与传统习俗的矛盾,排除D项。
12.17世纪的思想家洛克认为: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形态的
确立来自立法权的规定,其他国家机关应被视为立法机关的授权机关,
在必要的情况下,立法机关可以收回其授权或者对其他机关的违法行为
进行处罚。这一主张( )
A.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 B.是民主共和体制的理论基础
C.体现了反对君主制度的精神 D.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
[解析] 据材料“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形态的确立来自立法权
的规定,其他国家机关应被视为立法机关的授权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
立法机关可以收回其授权或者对其他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所学
可知,洛克认为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认为立法机关应当高于行政
机关,这有利于权力的分散,防止专政,这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
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洛克关于民主共和的思想,排除B项;
材料并未明确体现洛克反对君主制度,排除C项;
影响美国政治制度建立的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排除D项。
13.伏尔泰是一个自然神论者,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
他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
段是必不可少的。伏尔泰的主张( )
A.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B.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C.意在宣传宗教神学思想 D.是理性主义的客观反映
√
[解析] 据本题材料可知,伏尔泰主张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
度,同时反对宗教偏见,但他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
段是必不可少的,说明其对宗教作用的理性看待,由此可知,伏尔泰的
主张是理性主义的客观反映,D项正确;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才兴起,排除A项;
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排除B项;
C项是对材料内容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
14.雅克·路易·大卫作为法国大革命期间艺术的最高领导人,他直言:
“一个艺术家必须是一位哲学家。既是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又是苏格拉底,
既是优秀的音乐家又是卢梭,所以艺术天才除了理性火炬外,没有别的
什么可以指引。”据此可知,大卫认为( )
A.哲学家具有艺术创作的潜质 B.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达社会真实
C.理性才是文学作品核心内容 D.艺术作品宣扬启蒙思想更有价值
√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个艺术家必须是一位哲学家。……所以艺术天才除
了理性火炬外,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指引”可知,雅克·路易·大卫认为艺
术家的作品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引人深思的哲理性色彩,体现了他借助
艺术作品宣扬启蒙思想的价值理念,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艺术家要具备哲学家的深邃思想,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达社会真实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理性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排除C项。
15.“哲人”指致力于探究真理、思考人生和世界本质的人,它是启蒙时
代意识形态讨论和斗争的焦点。启蒙哲人和他们的对手(反哲人群体)对
“哲人”这个概念的定义权进行了激烈争夺。反哲人群体利用各种传播媒
介刻画“哲人”的负面形象,其企图是( )
A.争夺启蒙运动领导权 B.阻止启蒙思想的传播
C.通过争论而获取真理 D.揭露启蒙思想的局限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启蒙思想家在公众和舆
论中的影响力扩大,反哲人群体企图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刻画哲人的负面
形象,以阻止启蒙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
反哲人群体是反对启蒙运动的,不是要领导启蒙运动,排除A项;
对启蒙思想家的污名化不是正常的学术思想争论,排除C项;
反哲人群体是在打击、排斥启蒙思想,而不是在揭露启蒙思想的局限,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正是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当时的法国启蒙运动者们
试图以儒家思想中哲学、理性的权威来代替基督教神权的权威;与此同时,
在与西方遥遥相望的中国正处于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欧洲的“中国
热”令各国思想家和政治家将目光转移至来自古老东方的神秘帝国,纷纷探索
研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等内容。
——摘编自邵晨、董晓波《〈论语〉西传:中国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
运动的交汇》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军事上,最好能令战争止住;其次也要叫他
做新文化运动的朋友,不是敌人。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
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
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新文化运动影响到政治上,是要创造新
的政治理想,不要受现实政治(护法、统一)的羁绊。
——摘编自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法两国对待儒家思想的
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10分)
[答案] 态度:中国,以儒学文化为主流,维护封建统治;法国,借助儒家思想中哲学、理性的权威反对基督教神权的权威。(4分)
背景:经济基础,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法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中国存在多种宗教信仰,但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法国天主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治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法国封建王权和天主教会共同压制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发展。(6分)
[解析]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以儒学文化为主流,维护封建
统治;根据材料“当时的法国启蒙运动者们试图以儒家思想中哲学、理
性的权威来代替基督教神权的权威”可知,法国借助儒家思想中哲学、
理性的权威反对基督教神权的权威。
第二小问,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从二者的经济基础、思想观念及政治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
运动主要任务的差异。(4分)
[答案] 差异:法国启蒙运动主要反对封建压迫,期待建立资本主义理
性社会;中国新文化运动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期待建立一个和
平、劳动者与资本家平等的社会。(4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当时的法国启蒙运动者们试图以儒家思想中哲学、
理性的权威来代替基督教神权的权威”和所学可知,法国启蒙运动主要
反对封建压迫,期待建立资本主义理性社会;根据材料二“应该令劳动
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
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和所学可知,中国新文化运动面临反帝反
封建的双重任务,期待建立一个和平、劳动者与资本家平等的社会。
快速核答案
第33讲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C
【对点演练2】
A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从人文主义的视角探究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
【史料研读】
(1)内涵:复兴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历史背景:工商业经
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
抑人性(宗教文化钳制思想)。
(2)差异:
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探究主题二 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探究启蒙运动
【史料研读】
(1)借助传统文化,激烈地批判封建文化;崇尚理性精神;构建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
(2)示例一:
选择:《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理由:启蒙思想等西方文化的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
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理由: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示例三:
选择:《法国革命论》。
理由: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A 2.C 3.D 4.C 5.B 6.A
7.C 8.C
仿真模拟
1.C 2.C 3.D 4.A 5.B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C 2.B 3.D 4.A 5.A 6.B 7.D 8.A 9.D 10.D 11.B 12.
A 13.D 14.D 15.B
二、非选择题
16.(1)态度:中国,以儒学文化为主流,维护封建统治;法国,借助
儒家思想中哲学、理性的权威反对基督教神权的权威。(4分)背景:
经济基础,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法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思
想观念,中国存在多种宗教信仰,但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法国
天主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治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法国封建王权和天主教会共同压制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发展。
(6分) (2)差异:法国启蒙运动主要反对封建压迫,期待建立资
本主义理性社会;中国新文化运动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期待建
立一个和平、劳动者与资本家平等的社会。(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