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单元 第34讲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科学革命与文化传承(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单元 第34讲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科学革命与文化传承(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2 19:06:36

文档简介

第34讲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科学革命与文化传承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D [解析] 根据材料“欧洲大陆出现以本民族语言编纂习惯法和研习本民族习惯法的热潮。在法国,习惯法成文化的成果层出不穷;在西班牙,皇家编纂的习惯法于1484年问世;在荷兰,地方法的书面选编工作在国王授命下进行”可知,当时欧洲不同地区民族语言、民族习惯法等得到发展,这有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产生,D项正确;材料并非反映英美法系的形成过程,排除A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材料没有提及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国际法的使用范围,排除C项。
对点演练2 B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启蒙运动经历了从依赖古代权威到展望未来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理性振兴和科学崛起。结合所学,启蒙思想家们强调理性和科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不再需要借助古代权威来宣传新的思想主张,B项正确。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是材料中转变的影响,排除A项;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是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排除C项;科学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评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探究主题二
(1)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兴起;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B [解析] 根据“地方体操协会的名称有哨兵、尚武、传令兵、先锋等,在体操运动中开始编排集体演唱来推动活动进展”可以看出,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导致民族危机严重,激起了法国民众的爱国热情,他们希望通过开展体操运动,增强体质,提升民族的拼搏精神,因此体现出爱国主义色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国体操运动的管理方式,排除A项;“普及”的说法太绝对,而且这一变化的目的也不是提升公民的公平竞争意识,排除C项;体操不属于国防领域,不能提升国防力量,排除D项。
2.A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16世纪时欧洲正在进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各地区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故选A项。
3.B [解析] 本题考查意大利人文精神的发展。意大利学者主张建立君主政权来实现国家统一,说明意大利人具有了世俗的民族观念,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意大利人文主义兴起于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之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形成于18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的纪念碑或雕像从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到除了政治家和军人,还有“本国文化英雄”,这说明欧洲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文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欧洲民族国家不断建立,统治者需要通过文化认同来塑造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碑数量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说明欧洲人文景观政治色彩弱化,排除B项;这一时期欧洲只是改变了纪念对象,并不是雕塑艺术走向衰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没有体现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排除D项。
5.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11世纪,人们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疾病,这成为国王威望的一种象征,但伴随着16世纪以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17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对国王的触摸能够治愈疾病的认识得以改变,这体现了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君权的认识,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疾病的认识,并没有体现近代医学对诸多传染疾病的攻克,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科学对人们关于君权认识的冲击,并没有体现君权受到法律的限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科学改变了人们对君权的认识,而非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的地位,排除D项。
6.B [解析] 根据材料“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可知,巴黎大学的执教资格授予从由主座教堂主事全权负责到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作决定,说明巴黎大学中教师行会地位上升,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教师行会的地位上升,主座教堂主事的权力有所下降,但不能由此得出教师摆脱教会管控,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主事权力只是有所下降,不是彻底被废除,排除C项;由材料只能得出教师行会地位上升,不能得出世俗自由风气盛行的结论,排除D项。
【仿真模拟】
1.B [解析] 17世纪,思想家霍布斯将人人平等观念引申至民族,而且引起了近代欧洲思想家的共鸣,这一观点有利于促进当时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选B项;霍布斯主张民族间的平等,认为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统治并不合理,这为反对欧洲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思想基础,但并未有效遏制欧洲的殖民扩张,排除A项;虽然霍布斯的主张引起了近代欧洲思想家的共鸣,但是并未成为世界外交的一致准则,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东西方文化一体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2.B [解析] 据材料“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可知,后起之秀英国、荷兰等国对“教皇子午线”不予理睬,说明它们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决定,体现罗马教廷权威的弱化和西欧国家王权的加强,这些反映出当时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无法体现当时殖民霸权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教皇子午线”的划分体现了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但材料还强调英、荷等国对这条分界线不予理睬,说明西欧民族国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仲裁,排除C项;瓜分世界的狂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排除D项。
3.B [解析] 材料中提到哥白尼、达·芬奇、开普勒、伽利略等人不断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认识到实验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且伽利略实现了科研范式的首次突破,从此实验提升了科学研究可靠性,加速了成果产出,这表明当时欧洲科学发展源于对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B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材料中未体现其与科学发展的直接关系,排除C项;当时的科学家并没有彻底否定宗教思想,且材料中也未涉及当时对宗教思想的彻底否定,排除D项。
4.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部分法国人受牛顿科学思想影响形成的一些新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代表人物,他还是近代力学体系的建立者,综上,材料旨在说明科学革命推动思想解放,D项正确;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题干涉及的时间是18世纪,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牛顿科学思想得到部分法国人的认同,“普遍认同”一说过于绝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教会的统治,但是材料主要强调科学革命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作用,排除C项。
5.B [解析] 据材料“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也在城市普遍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公民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欧洲城市普遍出现了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这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服务于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名流的大力扶持”,排除A项;“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当时西方国家尚未普及高等教育,排除D项。第34讲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科学革命与文化传承
1.A [解析] 根据材料“‘民族’却用来指英格兰的全体居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英格兰是欧洲唯一一个拥有民族认同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格兰的国家意识较强,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势力是否瓦解,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资产阶级是否壮大的结论,排除D项。
2.D [解析] 据材料“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并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政治仪式”可知,法国通过推广法语来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统一性,通过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政治仪式,塑造国民的共同身份和爱国情感,加强国家和民族认同,英国的《至尊法案》也体现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主要斗争目标就是封建王权,排除A项;天主教会受到科学冲击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而材料描述的是英国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排除C项。
3.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法国基本确立了君主专制,在实行的规定中着力提高国王在司法领域和国家事务中的权力,强化了民族国家认同和君主权力,有利于民族国家发展,故选C项;法国实行的这些举措大大降低了天主教在司法领域的影响力,不利于天主教的统治和广泛传播,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与题干时间及主旨均不符,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罗马法在法国延续和复兴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
4.B [解析] 表格中每位名人的言论中都提到了“祖国”,由此可知,他们都在强调祖国的重要性及其特征,所以该同学学习的主题应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项;中古西欧社会封建制度的特征有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与表格中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中名人名言并未涉及国家间的关系及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排除D项。
5.A [解析] 从材料“1549年”“不得在戏剧表演中出现贬损《公祷书》的内容”“鼓励创作有关世俗生活的作品,使其与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可以看出,当时英国正处于宗教改革时期,国王颁布法令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对戏剧等文化活动的控制,强化国王对文化、宗教等事务的干预,巩固国王的统治,故选A项。民族国家的建立主要涉及政治主权、领土完整、文化认同等方面,与材料中英王对戏剧内容的限制和鼓励创作世俗生活的作品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虽然材料提到了不得贬损《公祷书》的内容,但这主要是从维护宗教秩序和国王统治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单纯为了维护新教的权威,排除C项;材料中确实提到了对戏剧创作的限制和鼓励,但这只是国王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
6.C [解析] 法国君主通过联姻、剥夺、战争、司法等手段削弱贵族割据势力,使国家疆域趋于统一与完整。这一过程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为法国后来的民族国家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法国君主通过一系列手段削弱贵族割据势力,使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并未直接涉及英法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仅仅描述了法国君主削弱贵族割据势力、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这并不能直接作为法国走出中古时代的标志,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因素,排除D项。
7.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英法等国的国王在市民的支持下,逐步消除封建割据,促进了王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英法两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封建领主势力的削弱和王权的加强促进封君封臣制逐步走向解体,而非完全瓦解,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根植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民阶层的崛起只是推动王权加强的部分原因,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8.C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西欧民族主义有利于民族独立的同时,又导致西方对外扩张,对世界造成重大影响,这说明民族主义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主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未体现民族主义为殖民侵略进行辩护,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B项表述片面,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西欧民族主义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且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9.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牛顿在1687年对万有引力和运动三大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推动了科学革命,而以1687年为元年,就是在强调其意义,A项正确。牛顿的成就属于近代科学成就,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牛顿万有引力与运动三大定律的重大意义,强调关注自然规律,而不是关注人本身,排除C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中观点并非强调启蒙运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10.C [解析] 据题干“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体现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性实验可能找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及所学可知,材料指出自然科学在近代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实验手段都蕴含了理性精神,C项正确。
11.C [解析] 据材料“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职业性色彩突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C项正确;中世纪的大学与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办学观念、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中世纪大学的普遍性,无法得出其是西欧社会普遍的文化符号,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世纪大学的商业化倾向,排除D项。
12.D [解析] 据题干“18世纪,包括书籍、杂志、报纸以及小册子在内的印刷品的数量在欧洲各地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购买书籍,人们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书刊”可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人们的求知欲望增加,结合所学,当时欧洲处于启蒙思想时期,材料中现象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D项符合题意;欧洲民族国家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形成,A项错误;近代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B项错误;“开始关注现实世界”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13.D [解析] 据所学可知,公共图书馆建设不仅反映了政府对公民文化生活的关注,更体现了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方面的强化,D项正确;“彻底实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公共图书馆在欧洲的兴起与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之间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公共图书馆的职责,排除C项。
14.C [解析] 据本题材料“美第奇家族……名下的乌菲奇画廊一直是只有少数特权阶级与艺术家才能观摩的地方”“18世纪中期,美第奇家族将藏品的所有权出让给国家,使其直接转化成公共财产”可知,原来只有少数特权阶级与艺术家才能观摩的绘画,在美第奇家族将藏品的所有权出让给国家后,普通人也可以欣赏到名画,这有助于大众教育的开展,C项正确;18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爆发,排除A项;美第奇家族的藏品不一定全是宫廷画,而且“普及”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14世纪时文艺复兴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
15.C [解析] 根据材料“18世纪,法国涌现出大量图书机构,这为公众阅读提供了方便”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这一时期图书机构的大量出现也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共空间的兴起促进了思想传播,而非革命运动影响民众文化生活,排除A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未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排除D项。
16.(1)原因:国家统一的初步实现;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专制君主制的建立;领土扩张;民族认同的法定化。(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消极影响:加剧了欧洲的军事竞赛;促进了军事同盟的对抗性;加剧了殖民地争夺;引发了国际危机。(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相同点:民族意识的形成;文化与民族主义;中世纪基础;对外战争和领土扩张。(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不同点:
统一过程:法国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较为连续,德国的统一过程则更为曲折。政治结构:法国有专制君主制,而德国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经济因素:法国受经济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德国则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外部影响:法国受外部影响相对较小,德国则受拿破仑战争以及普法战争的影响。宗教改革的影响不同。(每个角度2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初步实现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强化了民族意识”“建立了专制君主制,王权进一步加强”“都加大了领土扩张力度”“《人权宣言》把民族确立为集体认同”等信息,可从国家统一的初步实现、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专制君主制的建立、领土扩张、民族认同等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拿破仑战争期间,德意志民族情绪高涨”“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及所学,可从加剧了欧洲的军事竞赛、促进军事同盟的对抗性、加剧殖民地争夺和引发国际危机等角度回答。第(3)问,相同点可以从民族意识的形成、文化与民族主义、对外战争和领土扩张等角度概括。不同点可以从统一过程、政治结构、经济因素、外部影响、宗教改革的影响等角度概括。第34讲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科学革命与文化传承
一、选择题
1.[2025·河南濮阳模拟] 在中世纪的英格兰,“民族”原本有精英的含义。16世纪以后,“民族”却用来指英格兰的全体居民,并与“人民”一词同义,民众被提升到了精英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英格兰是欧洲唯一一个拥有民族认同的国家。这一变化反映出英格兰 ( )
A.国家意识增强 B.宗教改革出现转型
C.封建势力瓦解 D.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2.[2025·江西“红色十校”联考] 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中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并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政治仪式。这些史实反映出 ( )
A.封建专制王权的强化
B.天主教会受到科学冲击
C.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D.英法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3.[2025·湖南长沙一中模拟] 16世纪上半叶,统治法国的国王法兰西斯规定,所有的民事诉讼案件都必须交给国王法庭审理,不再交给教会法庭。此外,他将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于御前会议,宣布国王有权否定最高法院的提案。法兰西斯的统治 ( )
A.推动天主教广泛传播 B.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
C.有利于民族国家发展 D.推动了罗马法的复兴
4.[2025·云南楚雄联考] 下表为某同学学习笔记中摘录的部分名人名言。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拉·布吕耶尔  “专制之下无祖国”
圣·埃夫勒蒙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你自己”
霍尔巴赫  “如果自由、财产、安全消失了,祖国也不存在了”
A.中古西欧社会封建制度特征
B.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C.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
D.近代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5.[2025·山东菏泽模拟] 1549年,英王爱德华六世颁布法令,宣称不得在戏剧表演中出现贬损《公祷书》的内容,同时也鼓励创作有关世俗生活的作品,使其与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这一举措旨在( )
A.巩固国王统治 B.建立民族国家
C.维护新教权威 D.规范戏剧创作
6.[2025·河北邢台模拟] 法国自卡佩王朝(987—1328年)以来,诸多君主通过联姻、剥夺、战争、司法等手段逐渐削弱贵族割据势力,使国家疆域趋于统一与完整,这一进程在英法百年战争后进一步加快。法国历史的这一进展 ( )
A.改变了英法两国的力量对比
B.标志着法国走出了中古时代
C.为民族国家形成创造了条件
D.为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7.中世纪后期,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国王一边;法国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这些现象的出现( )
A.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B.标志着封君封臣制瓦解
C.根植于市民阶层的崛起
D.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8.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9世纪是民族主义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的时代,这一时期,西欧民族主义强调追求独立的同时,以为本民族“谋利益”和“传播文明”的名义,对外进行扩张。这说明民族主义 ( )
A.为罪恶的殖民侵略进行辩护
B.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C.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9.[2025·北京西城区模拟]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提出万有引力与运动三大定律。因此有观点认为,如果人类不是以公历纪年,而是以人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纪年,就应该以1687年为元年。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 )
A.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展
B.宗教改革过程中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C.人应该更多的关注本身和现世世界
D.启蒙运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巨大
10.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体现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性实验可能找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据此可知,推动自然科学在近代取得长足进步的精神内核是( )
A.实验精神 B.人文精神
C.理性精神 D.科学精神
11.从人才培养来看,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大学 ( )
A.与现代大学完全一致
B.是西欧社会普遍的文化符号
C.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
D.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12.[2025·江苏扬州模拟] 18世纪,包括书籍、杂志、报纸以及小册子在内的印刷品的数量在欧洲各地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购买书籍,人们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书刊。此现象 ( )
A.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表明人们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D.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13.[2025·安徽蚌埠模拟] 1850年,英国诞生了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并推动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于1906年成立。1924年,德国成立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这一时期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 )
A.彻底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
B.体现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担负保存文化典籍的职责
D.彰显出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
14.美第奇家族的收藏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私人收藏的代表,其名下的乌菲奇画廊一直是只有少数特权阶级与艺术家才能观摩的地方。18世纪中期,美第奇家族将藏品的所有权出让给国家,使其直接转化成公共财产。这一举动 ( )
A.缘于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B.反映了宫廷文化普及
C.有助于大众教育的开展
D.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15.18世纪,法国涌现出大量图书机构,这为公众阅读提供了方便。1784年,巴黎因拥有18座图书馆而名列榜首。法国有20多座城市都在本市至少拥有一座公立图书馆。除此之外,它还有各种阅览室和各种书店,在那里,人们可以尽情阅读而无需购买。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
A.革命运动影响民众文化生活
B.工业革命推动主流观念变化
C.公共空间兴起促进思想传播
D.民主共和观念成为社会共识
二、非选择题
16.(18分)[2025·湖南益阳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兰西民族和国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长期演变的产物。13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击败英国,初步实现国家的统一。14世纪初,腓力四世同教皇的斗争更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英法百年战争(14—15世纪)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意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建立了专制君主制,王权进一步加强。随着王权的加强,继任统治者基本都加大了领土扩张力度,直至1860年拿破仑三世奠定法兰西现代疆域……在1789年大革命中,《人权宣言》把民族确立为集体认同,把公民权和民族主权确定为法兰西民族认同的基础。
——摘编自马胜利《法国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
材料二 早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1517年的宗教改革加剧了地区分裂,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进一步削弱了德意志的统一性……18世纪,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地区的主要强国,开始推动统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意志在法国文化冲击下,知识分子开始挖掘和强调德意志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了德意志民族主义。19世纪初,德意志邦联成立,但这仍然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工业革命促进了德意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拿破仑战争期间,德意志民族情绪高涨,反抗外来压迫,为后来的统一和民族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1864—1871年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展为民族国家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和德国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异同。(8分)第34讲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科学革命与文化传承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选必1·P69~70)
1.专制王权国家
背景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表现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民族国家
背景  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经过  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特点  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近代科学的兴起
原因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时间  16—17世纪
成就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
 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科学在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意义  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知识拓展】 近代力学的特征
  经典力学体现了近代科学的显著特征:一是注重实验;二是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
 近代西方的文化传承(选必3·P80~86)
1.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
(1)历程
古希腊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法国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2)评价: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2.近代西方文化传承的载体
印刷书 代表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整合多项技术,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意义  (1)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2)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馆 历程  (1)图书馆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2)在中世纪的西方,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3)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作用  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博物馆 代表  (1)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2)18世纪,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建立
作用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1.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一种关于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是指“民族自我意识”,即人们对于自己属于某个民族的一种归属感和主体意识。这种意识涉及对本民族的存在与发展、群体价值与历史命运、负有义务与责任的自我联系与理解,以及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和独有的各种民族特点的认同与热爱。
民族意识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原动力,它促使人们在面对不同民族时,对本民族的生存、发展、权利等产生认识、关切和维护的实际行动。
【对点演练1】
[2025·江苏南通模拟] 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的欧洲大陆出现以本民族语言编纂习惯法和研习本民族习惯法的热潮。在法国,习惯法成文化的成果层出不穷;在西班牙,皇家编纂的习惯法于1484年问世;在荷兰,地方法的书面选编工作在国王授命下进行。这类现象可用于研究 ( )
A.英美法系形成过程
B.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C.国际法的使用范围
D.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产生
2.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基础科学和医学、农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应用科学,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经验即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根据其发展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朴素、萌芽状态的自然科学被称为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则是指16—19世纪的自然科学,其又被称为近代实验自然科学。19世纪末和20世纪是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时期。
【对点演练2】
[2025·江西南昌模拟] 西方的启蒙运动起初表现为古今之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17世纪以后,启蒙思想家们才把目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这一转变 ( )
A.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
B.缘于理性振兴和科学崛起
C.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探究主题一 从人文主义视角探究近代科学的兴起
【史料研读】
史料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摘编自马龙闪等《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问题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内容需根据史料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评析主要涉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拓展延伸】
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关系
(1)近代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①文艺复兴运动从思想上解放了人和人性,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热情。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为推翻“地心说”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精神基础。
②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2)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
①近代天文学革命推翻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支柱之一——“地心说”,给神学以极大冲击。
②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③促进了哲学的变革与发展,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④近代科学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人类的思维更加科学化,文明发展呈现加速化趋势。
⑤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探究主题二 从欧洲博物馆发展的视角探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史料研读】
史料1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史料2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和斯蒂芬森改进的蒸汽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
(1)历史背景要从15—17世纪欧洲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概括,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
(2)作用从两则史料中涉及的各国博物馆的内容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去思考。
【拓展延伸】
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历史作用
(1)实物资料的保存。使大量作为文明传承载体的书籍,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自然标本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图书馆、博物馆的教育对象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其提供的知识内容也具有多样性。
(3)科学研究。图书馆、博物馆是科研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文字、实物资料。
(4)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图书馆、博物馆服务公众职能的发展,它们越来越成为人们文化休闲、补充知识的好地方。
地方卷 全国卷
民族国家的形成 近代科学革命 近代西方文化传承
2024年  江西卷:法国的爱国主义  重庆卷: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湖北卷: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  北京卷:透视法与科技革命  甘肃卷:巴黎大学的发展  全国甲卷:牛顿所体现的理性精神
2023年  湖南卷: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  上海卷:书籍的力量 —
2022年  辽宁卷:法兰西王权不断加强  河北卷: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  天津卷:透视法发展小史  重庆卷:科学发展影响君权观念 —  全国乙卷:人文主义推动“法国意识”萌发
【考向分析】
(1)高考重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科学革命是近年考查重点,重点考查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2)命题预测:从王权加强、民族语言地位上升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推动等视角考查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可能是高考考查的切入点;文化传承方面则注重考查其发展的时代背景,非选择题注意古今结合或中外结合的考查。
命题点一 透过法国的体操运动考查爱国主义
1.[2024·江西卷] 普法战争后,法国体操协会数量由1873年的9个增加到了1899年的809个,地方体操协会的名称有哨兵、尚武、传令兵、先锋等,在体操运动中开始编排集体演唱来推动活动进展。这表明法国的体操运动 ( )
A.采取了军事管理方式
B.体现了爱国主义色彩
C.普及了公平竞争意识
D.推动了国防力量提升
命题点二 从人文主义思想传播的角度考查民族意识的萌发
2.[2022·全国乙卷] 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命题点三 从意大利学者对历史研究的视角考查民族意识的觉醒
3.[2022·河北卷] 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将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并对未来意大利的政体提出了设想。这种观念 ( )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B.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D.促进了浪漫主义的形成
命题点四 从城市雕塑变化的视角考查国家认同
4.[2024·重庆卷] 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命题点五 从君权观念变化的角度考查科学发展的影响
5.[2022·重庆卷] 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
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
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
命题点六 从教师行会地位的变化考查大学教育的发展
6.[2024·甘肃卷] 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 )
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世俗自由风气盛行
1.【启蒙思想与民族国家】 [2025·贵州贵阳模拟] 17世纪,思想家霍布斯将人人平等观念引申至民族:民族间也是平等的,故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统治并不合理,每个民族都应自己管理自己。这在近代欧洲思想家中引起共鸣,洛克、卢梭、康德等人的思想都与其有相通之处。这一观点 ( )
A.有效遏制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B.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成为世界外交的一致准则
D.推动东西方文化走向一体化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2025·广东八校联合模拟] 1493年,西、葡两国因殖民争夺矛盾日益激化,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教皇子午线”随之产生,并于1506年和1529年两次进行调整;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这侧面说明了( )
A.英荷取代西葡成为霸主
B.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C.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
D.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
3.【近代科学革命】 [2025·云南昆明模拟] 16—17世纪,哥白尼、达·芬奇、开普勒、伽利略等人不断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认识到实验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尤其是伽利略的杰出贡献,实现了科研范式的首次突破。实验提升了科学研究可靠性,加速了科学研究成果产出。据此可知,当时欧洲科学发展源于 ( )
A.启蒙运动的影响 B.对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对宗教思想的彻底否定
4.【近代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 18世纪,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受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相信世界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们主张以自然的权威取代上帝的权威,以人的科学改造传统文化,以科学理性建构新的社会政治体制。材料旨在说明 ( )
A.近代科学体系形成
B.牛顿力学得到普遍认同
C.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D.科学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5.【近代西方文化传承】 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但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也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 )
A.得益于社会名流的大力扶持
B.服务于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共111张PPT)
3
4
第34讲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
科学革命与文化传承
基础知识·融通
重点问题·突破
选考命题·探究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知识点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选必1·P69~70)
1.专制王权国家
背景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
念日益显现
表现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民族国家
背景 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经过 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特点 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知识点2 近代科学的兴起
原因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
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时间 16—17世纪
成就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
说”
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
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就 近代科学在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
大进步
意义 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
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
科学方法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续表)
【知识拓展】近代力学的特征
经典力学体现了近代科学的显著特征:一是注重实验;二是数学化。
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
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
知识点3 近代西方的文化传承(选必3·P80~86)
1.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
(1)历程
古希腊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法国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
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
大学教育
(2)评价: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续表)
2.近代西方文化传承的载体
印刷 书 代表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整合多项技术,采用金属
活字印刷
意义 (1)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
接催生了印刷书,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2)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有助于文
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 馆 历程 (1)图书馆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2)在中世纪的西方,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
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
馆也随之兴起
(3)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具有近代意义的公
共图书馆
作用 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
众的职能
(续表)
博物 馆 代表 (1)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2)18世纪,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
要的博物馆建立
作用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
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担负着文化
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续表)
1.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一种关于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特殊的社会
意识形态,它主要是指“民族自我意识”,即人们对于自己属于某个民族
的一种归属感和主体意识。这种意识涉及对本民族的存在与发展、群体
价值与历史命运、负有义务与责任的自我联系与理解,以及对本民族的
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和独有的各种民族特点的认同与热爱。
民族意识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原动力,它促使人们在面对不同民族
时,对本民族的生存、发展、权利等产生认识、关切和维护的实际行动。
【对点演练1】
[2025·江苏南通模拟] 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的欧洲大陆出现以本民族
语言编纂习惯法和研习本民族习惯法的热潮。在法国,习惯法成文化的
成果层出不穷;在西班牙,皇家编纂的习惯法于1484年问世;在荷兰,
地方法的书面选编工作在国王授命下进行。这类现象可用于研究( )
A.英美法系形成过程 B.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C.国际法的使用范围 D.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产生

[解析] 根据材料“欧洲大陆出现以本民族语言编纂习惯法和研习本民族
习惯法的热潮。在法国,习惯法成文化的成果层出不穷;在西班牙,皇
家编纂的习惯法于1484年问世;在荷兰,地方法的书面选编工作在国王
授命下进行”可知,当时欧洲不同地区民族语言、民族习惯法等得到发
展,这有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产生,D项正确;
材料并非反映英美法系的形成过程,排除A项;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材料没有提及相关信息,排除B项;
材料并非强调国际法的使用范围,排除C项。
2.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基础科学和医学、农
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应用科学,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经验即
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根据其发展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和现
代自然科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朴素、萌芽状态的
自然科学被称为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则是指16—19世纪的自然
科学,其又被称为近代实验自然科学。19世纪末和20世纪是现代自然科
学发展的时期。
【对点演练2】
[2025·江西南昌模拟] 西方的启蒙运动起初表现为古今之争,人文主义
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17世
纪以后,启蒙思想家们才把目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
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这一转变( )
A.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
B.缘于理性振兴和科学崛起
C.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启蒙运动经历了从依赖古代权威到展望未来的转
变,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理性振兴和科学崛起。结合所学,启蒙思
想家们强调理性和科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不再需要借助古
代权威来宣传新的思想主张,B项正确。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是材料中转变的影响,排除A项;
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是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排除C项;
科学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排除D项。
探究主题一 从人文主义视角探究近代科学的兴起
【史料研读】
史料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
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
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
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
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
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摘编自马龙闪等《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问题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
的人文主义”。
内容需根据史料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评析主要涉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根据史料,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
的人文主义”。
[答案] 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
(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
的人性化。
评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拓展延伸】
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关系
(1)近代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①文艺复兴运动从思想上解放了人和人性,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
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热情。文艺复兴运动
直接为推翻“地心说”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精神基础。
②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
了思想条件。
(2)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
①近代天文学革命推翻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支柱之一——“地心说”,
给神学以极大冲击。
②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提供了
科学理论依据。
③促进了哲学的变革与发展,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④近代科学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人类的
思维更加科学化,文明发展呈现加速化趋势。
⑤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探究主题二 从欧洲博物馆发展的视角探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史料研读】
史料1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
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
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
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
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
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
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史料2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
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
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
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
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和斯蒂芬森改进的蒸汽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
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
挥的作用。
(1)历史背景要从15—17世纪欧洲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概括,涉及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
(2)作用从两则史料中涉及的各国博物馆的内容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去思考。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答案] 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兴起;自然科学分
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
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
挥的作用。
[答案] 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
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
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
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
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
的历程。
【拓展延伸】
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历史作用
(1)实物资料的保存。使大量作为文明传承载体的书籍,具有重要历史、
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自然标本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图书馆、博物馆的教
育对象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其提供的知识内容也具有多样性。
(3)科学研究。图书馆、博物馆是科研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
科研工作者提供文字、实物资料。
(4)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图书馆、博物馆服务公众职能的发
展,它们越来越成为人们文化休闲、补充知识的好地方。
地方卷 全国卷
民族国家的形成 近代科学革命 近代西方文 化传承 2024 年 江西卷:法国的 爱国主义 重庆卷:文化成 为塑造国家认同的 基础 湖北卷:近代 科学革命的影响 北京卷:透视 法与科技革命 甘肃卷: 巴黎大学的 发展 全国甲
卷:牛顿所
体现的理性
精神
地方卷 全国卷
民族国家的形成 近代科学革命 近代西方文 化传承 2023 年 湖南卷:近代国 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 上海卷: 书籍的力量 —
(续表)
地方卷 全国卷
民族国家的形成 近代科学革命 近代西方文 化传承 2022 年 辽宁卷:法兰西 王权不断加强 河北卷:意大利 民族意识的觉醒 天津卷:透视 法发展小史 重庆卷:科学 发展影响君权观 念 — 全国乙
卷:人文主
义推动“法国
意识”萌发
(续表)
【考向分析】
(1)高考重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科学革命是近年考查重点,重点
考查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2)命题预测:从王权加强、民族语言地位上升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等视角考查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可能是高考考
查的切入点;文化传承方面则注重考查其发展的时代背景,非选择题注
意古今结合或中外结合的考查。
命题点一 透过法国的体操运动考查爱国主义
1.[2024·江西卷] 普法战争后,法国体操协会数量由1873年的9个增加到
了1899年的809个,地方体操协会的名称有哨兵、尚武、传令兵、先锋
等,在体操运动中开始编排集体演唱来推动活动进展。这表明法国的体
操运动( )
A.采取了军事管理方式 B.体现了爱国主义色彩
C.普及了公平竞争意识 D.推动了国防力量提升

[解析] 根据“地方体操协会的名称有哨兵、尚武、传令兵、先锋等,在
体操运动中开始编排集体演唱来推动活动进展”可以看出,普法战争中
法国战败,导致民族危机严重,激起了法国民众的爱国热情,他们希望
通过开展体操运动,增强体质,提升民族的拼搏精神,因此体现出爱国
主义色彩,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法国体操运动的管理方式,排除A项;
“普及”的说法太绝对,而且这一变化的目的也不是提升公民的公平竞争意识,排除C项;
体操不属于国防领域,不能提升国防力量,排除D项。
命题点二 从人文主义思想传播的角度考查民族意识的萌发
2.[2022·全国乙卷] 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
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
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
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16世纪时欧洲正在进行文艺复
兴、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
越多的质疑,各地区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故选A项。
命题点三 从意大利学者对历史研究的视角考查民族意识的觉醒
3.[2022·河北卷] 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将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结合
起来,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并对未来意大利的政体提
出了设想。这种观念( )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B.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D.促进了浪漫主义的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意大利人文精神的发展。意大利学者主张建立君主政
权来实现国家统一,说明意大利人具有了世俗的民族观念,体现了民族
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
意大利人文主义兴起于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之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浪漫主义形成于18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命题点四 从城市雕塑变化的视角考查国家认同
4.[2024·重庆卷] 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
主、军人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
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
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的
纪念碑或雕像从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到除了政治家和军人,还有
“本国文化英雄”,这说明欧洲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文化,结合所学可知,
这一时期欧洲民族国家不断建立,统治者需要通过文化认同来塑造国家
认同,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碑数量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说明欧洲人文景观政治色彩弱化,排除B项;
这一时期欧洲只是改变了纪念对象,并不是雕塑艺术走向衰落,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没有体现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排除D项。
命题点五 从君权观念变化的角度考查科学发展的影响
5.[2022·重庆卷] 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
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
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
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
匿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 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
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11世纪,人们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疾病,
这成为国王威望的一种象征,但伴随着16世纪以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和17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对国王的触摸能够治愈疾病的认识
得以改变,这体现了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君权的认识,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疾病的认识,并没有体现近代医学对诸多传染疾病的攻克,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科学对人们关于君权认识的冲击,并没有体现君权受到法律的限制,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科学改变了人们对君权的认识,而非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的地位,排除D项。
命题点六 从教师行会地位的变化考查大学教育的发展
6.[2024·甘肃卷] 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
(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
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
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
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世俗自由风气盛行

[解析] 根据材料“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
的专有权”“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
者授予执教资格”可知,巴黎大学的执教资格授予从由主座教堂主事全
权负责到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作决定,说明巴黎大学中
教师行会地位上升,B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教师行会的地位上升,主座教堂主事的权力有所下降,但不能由此得出教师摆脱教会管控,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主事权力只是有所下降,不是彻底被废除,排除C项;
由材料只能得出教师行会地位上升,不能得出世俗自由风气盛行的结论,排除D项。
1.【启蒙思想与民族国家】[2025·贵州贵阳模拟] 17世纪,思想家霍布
斯将人人平等观念引申至民族:民族间也是平等的,故一个民族对其他
民族的统治并不合理,每个民族都应自己管理自己。这在近代欧洲思想
家中引起共鸣,洛克、卢梭、康德等人的思想都与其有相通之处。这一
观点( )
A.有效遏制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B.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成为世界外交的一致准则 D.推动东西方文化走向一体化

[解析] 17世纪,思想家霍布斯将人人平等观念引申至民族,而且引起
了近代欧洲思想家的共鸣,这一观点有利于促进当时民族国家的形成与
发展,故选B项;
霍布斯主张民族间的平等,认为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统治并不合理,这为反对欧洲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思想基础,但并未有效遏制欧洲的殖民扩张,排除A项;
虽然霍布斯的主张引起了近代欧洲思想家的共鸣,但是并未成为世界外交的一致准则,排除C项;
材料并未涉及东西方文化一体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2025·广东八校联合模拟] 1493年,西、葡
两国因殖民争夺矛盾日益激化,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教皇子午线”
随之产生,并于1506年和1529年两次进行调整;但此后,英国、荷兰等
国却对这条分界线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这侧面说明了
( )
A.英荷取代西葡成为霸主 B.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C.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 D.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

[解析] 据材料“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
对这条分界线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可知,后起之秀英
国、荷兰等国对“教皇子午线”不予理睬,说明它们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
决定,体现罗马教廷权威的弱化和西欧国家王权的加强,这些反映出当
时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无法体现当时殖民霸权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
“教皇子午线”的划分体现了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但材料还强调英、荷等国对这条分界线不予理睬,说明西欧民族国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仲裁,排除C项;
瓜分世界的狂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排除D项。
3.【近代科学革命】[2025·云南昆明模拟] 16—17世纪,哥白尼、达·芬
奇、开普勒、伽利略等人不断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认识到实验可以作
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尤其是伽利略的杰出贡献,实现了科研范
式的首次突破。实验提升了科学研究可靠性,加速了科学研究成果产出。
据此可知,当时欧洲科学发展源于( )
A.启蒙运动的影响 B.对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对宗教思想的彻底否定

[解析] 材料中提到哥白尼、达·芬奇、开普勒、伽利略等人不断冲破传
统思想束缚,认识到实验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且伽利略实现了科
研范式的首次突破,从此实验提升了科学研究可靠性,加速了成果产出,
这表明当时欧洲科学发展源于对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B项正确。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材料中未体现其与科学发展的直接关系,排除C项;
当时的科学家并没有彻底否定宗教思想,且材料中也未涉及当时对宗教思想的彻底否定,排除D项。
4.【近代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18世纪,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受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相信世界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
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们主张以自然的权威取代上帝的权威,以人的科
学改造传统文化,以科学理性建构新的社会政治体制。材料旨在说明
( )
A.近代科学体系形成 B.牛顿力学得到普遍认同
C.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D.科学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部分法国人受牛顿科学思想影响形成的一些新认
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代表人物,他还是近代
力学体系的建立者,综上,材料旨在说明科学革命推动思想解放,D项
正确;
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题干涉及的时间是18世纪,排除A项;
材料仅体现牛顿科学思想得到部分法国人的认同,“普遍认同”一说过于绝对,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教会的统治,但是材料主要强调科学革命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作用,排除C项。
5.【近代西方文化传承】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但到了1844年,
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
博物馆等也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
A.得益于社会名流的大力扶持 B.服务于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

[解析] 据材料“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
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也在城市普遍出现”并结合所
学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公民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欧洲城
市普遍出现了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这推动了文化的
大众化,服务于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名流的大力扶持”,排除A项;
“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当时西方国家尚未普及高等教育,排除D项。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2025·河南濮阳模拟] 在中世纪的英格兰,“民族”原本有精英的含义。
16世纪以后,“民族”却用来指英格兰的全体居民,并与“人民”一词同义,
民众被提升到了精英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英格兰是欧洲唯一一
个拥有民族认同的国家。这一变化反映出英格兰( )
A.国家意识增强 B.宗教改革出现转型
C.封建势力瓦解 D.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解析] 根据材料“‘民族’却用来指英格兰的全体居民”“在相当长的时间
内,英格兰是欧洲唯一一个拥有民族认同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英格兰的国家意识较强,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势力是否瓦解,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资产阶级是否壮大的结论,排除D项。
2.[2025·江西“红色十校”联考] 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中规定:国
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
接受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
法语,并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政治仪式。这些史实反映出
( )
A.封建专制王权的强化 B.天主教会受到科学冲击
C.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D.英法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解析] 据材料“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并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
家节日等政治仪式”可知,法国通过推广法语来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文
化统一性,通过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政治仪式,塑造国民的共
同身份和爱国情感,加强国家和民族认同,英国的《至尊法案》也体现
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故选D项。
据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主要斗争目标就是封建王权,排除A项;
天主教会受到科学冲击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而材料描述的是英国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
材料无法说明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排除C项。
3.[2025·湖南长沙一中模拟] 16世纪上半叶,统治法国的国王法兰西斯
规定,所有的民事诉讼案件都必须交给国王法庭审理,不再交给教会法
庭。此外,他将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于御前会议,宣布国王有权否
定最高法院的提案。法兰西斯的统治( )
A.推动天主教广泛传播 B.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
C.有利于民族国家发展 D.推动了罗马法的复兴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法国基本确立了君主专制,
在实行的规定中着力提高国王在司法领域和国家事务中的权力,强化了
民族国家认同和君主权力,有利于民族国家发展,故选C项;
法国实行的这些举措大大降低了天主教在司法领域的影响力,不利于天主教的统治和广泛传播,排除A项;
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与题干时间及主旨均不符,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罗马法在法国延续和复兴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
4.[2025·云南楚雄联考] 下表为某同学学习笔记中摘录的部分名人名言。
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拉·布吕耶尔 “专制之下无祖国”
圣·埃夫勒蒙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你自己”
霍尔巴赫 “如果自由、财产、安全消失了,祖国也不存在了”
A.中古西欧社会封建制度特征 B.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C.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 D.近代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表格中每位名人的言论中都提到了“祖国”,由此可知,他们都
在强调祖国的重要性及其特征,所以该同学学习的主题应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项;
中古西欧社会封建制度的特征有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与表格中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题干中名人名言并未涉及国家间的关系及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排除D项。
5.[2025·山东菏泽模拟] 1549年,英王爱德华六世颁布法令,宣称不得
在戏剧表演中出现贬损《公祷书》的内容,同时也鼓励创作有关世俗生
活的作品,使其与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这一举措旨在
( )
A.巩固国王统治 B.建立民族国家 C.维护新教权威 D.规范戏剧创作

[解析] 从材料“1549年”“不得在戏剧表演中出现贬损《公祷书》的内容”
“鼓励创作有关世俗生活的作品,使其与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
应”可以看出,当时英国正处于宗教改革时期,国王颁布法令的目的是
通过加强对戏剧等文化活动的控制,强化国王对文化、宗教等事务的干
预,巩固国王的统治,故选A项。
民族国家的建立主要涉及政治主权、领土完整、文化认同等方面,与材料中英王对戏剧内容的限制和鼓励创作世俗生活的作品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
虽然材料提到了不得贬损《公祷书》的内容,但这主要是从维护宗教秩序和国王统治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单纯为了维护新教的权威,排除C项;
材料中确实提到了对戏剧创作的限制和鼓励,但这只是国王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
6.[2025·河北邢台模拟] 法国自卡佩王朝(987—1328年)以来,诸多君主
通过联姻、剥夺、战争、司法等手段逐渐削弱贵族割据势力,使国家疆
域趋于统一与完整,这一进程在英法百年战争后进一步加快。法国历史
的这一进展( )
A.改变了英法两国的力量对比 B.标志着法国走出了中古时代
C.为民族国家形成创造了条件 D.为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解析] 法国君主通过联姻、剥夺、战争、司法等手段削弱贵族割据势
力,使国家疆域趋于统一与完整。这一过程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
方贵族的势力,为法国后来的民族国家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C项。
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法国君主通过一系列手段削弱贵族割据势力,使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并未直接涉及英法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排除A项;
材料仅仅描述了法国君主削弱贵族割据势力、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这并不能直接作为法国走出中古时代的标志,排除B项;
材料并未体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因素,排除D项。
7.中世纪后期,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
站在国王一边;法国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这些现
象的出现( )
A.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B.标志着封君封臣制瓦解
C.根植于市民阶层的崛起 D.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英法等国的国王在市民的支持下,
逐步消除封建割据,促进了王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推动了民族国家
的形成,D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英法两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
封建领主势力的削弱和王权的加强促进封君封臣制逐步走向解体,而非完全瓦解,排除B项;
材料所述现象根植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民阶层的崛起只是推动王权加强的部分原因,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8.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9世纪是民族主
义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的时代,这一时期,西欧民族主义强调追求独
立的同时,以为本民族“谋利益”和“传播文明”的名义,对外进行扩张。
这说明民族主义( )
A.为罪恶的殖民侵略进行辩护 B.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C.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西欧民族主义有利于民族独立的同时,又导致西方对外扩张,对世界造成重大影响,这说明民族主义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C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主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未体现民族主义为殖民侵略进行辩护,排除A项;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B项表述片面,排除B项;
材料并未说明西欧民族主义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且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9.[2025·北京西城区模拟]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
版,提出万有引力与运动三大定律。因此有观点认为,如果人类不是以
公历纪年,而是以人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纪年,就应该以1687年为元年。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
A.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展
B.宗教改革过程中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C.人应该更多的关注本身和现世世界
D.启蒙运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巨大

[解析] 据材料可知,牛顿在1687年对万有引力和运动三大定律进行了
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推动了科
学革命,而以1687年为元年,就是在强调其意义,A项正确。
牛顿的成就属于近代科学成就,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牛顿万有引力与运动三大定律的重大意义,强调关注自然规律,而不是关注人本身,排除C项;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中观点并非强调启蒙运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10.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
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体现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
(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性实验可能找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据此可知,推动自然科学在近代取得长足进步的精神内核是( )
A.实验精神 B.人文精神 C.理性精神 D.科学精神

[解析] 据题干“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
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体现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
时期)发现通过系统性实验可能找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及所学可知,
材料指出自然科学在近代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
辑体系,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
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实验手段都蕴含了理性精神,C项正确。
11.从人才培养来看,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它们训
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
献身教会工作所用。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大学( )
A.与现代大学完全一致 B.是西欧社会普遍的文化符号
C.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 D.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解析] 据材料“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
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职业
性色彩突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C项正确;
中世纪的大学与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办学观念、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中世纪大学的普遍性,无法得出其是西欧社会普遍的文化符号,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中世纪大学的商业化倾向,排除D项。
12.[2025·江苏扬州模拟] 18世纪,包括书籍、杂志、报纸以及小册子在
内的印刷品的数量在欧洲各地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购买书籍,
人们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书刊。此现象( )
A.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表明人们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D.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 据题干“18世纪,包括书籍、杂志、报纸以及小册子在内的印刷
品的数量在欧洲各地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购买书籍,人们还
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书刊”可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人们的求知
欲望增加,结合所学,当时欧洲处于启蒙思想时期,材料中现象有助于
启蒙思想的传播,D项符合题意;
欧洲民族国家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形成,A项错误;
近代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B项错误;
“开始关注现实世界”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13.[2025·安徽蚌埠模拟] 1850年,英国诞生了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
案。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并推
动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于1906年成立。1924年,德国成立公共图书馆协
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这一时期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
A.彻底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
B.体现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担负保存文化典籍的职责
D.彰显出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

[解析] 据所学可知,公共图书馆建设不仅反映了政府对公民文化生活
的关注,更体现了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方面的强化,D项正确;
“彻底实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公共图书馆在欧洲的兴起与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之间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
材料并非强调公共图书馆的职责,排除C项。
14.美第奇家族的收藏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私人收藏的代表,其名下的乌
菲奇画廊一直是只有少数特权阶级与艺术家才能观摩的地方。18世纪中
期,美第奇家族将藏品的所有权出让给国家,使其直接转化成公共财产。
这一举动( )
A.缘于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B.反映了宫廷文化普及
C.有助于大众教育的开展 D.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解析] 据本题材料“美第奇家族……名下的乌菲奇画廊一直是只有少数特权阶级与艺术家才能观摩的地方”“18世纪中期,美第奇家族将藏品的所有权出让给国家,使其直接转化成公共财产”可知,原来只有少数特权阶级与艺术家才能观摩的绘画,在美第奇家族将藏品的所有权出让给国家后,普通人也可以欣赏到名画,这有助于大众教育的开展,C项正确;
18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爆发,排除A项;
美第奇家族的藏品不一定全是宫廷画,而且“普及”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14世纪时文艺复兴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
15.18世纪,法国涌现出大量图书机构,这为公众阅读提供了方便。1784年,
巴黎因拥有18座图书馆而名列榜首。法国有20多座城市都在本市至少拥
有一座公立图书馆。除此之外,它还有各种阅览室和各种书店,在那里,
人们可以尽情阅读而无需购买。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A.革命运动影响民众文化生活 B.工业革命推动主流观念变化
C.公共空间兴起促进思想传播 D.民主共和观念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 根据材料“18世纪,法国涌现出大量图书机构,这为公众阅读提供
了方便”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这一时期图
书机构的大量出现也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公共空间的兴起促进了思想传播,而非革命运动影响民众文化生活,排除A项;
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
“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未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18分)[2025·湖南益阳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兰西民族和国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长期演变的产物。13
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击败英国,初步实现国家的统一。14世纪初,腓
力四世同教皇的斗争更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英法百年战争
(14—15世纪)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意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建立了专制君
主制,王权进一步加强。随着王权的加强,继任统治者基本都加大了领
土扩张力度,直至1860年拿破仑三世奠定法兰西现代疆域……在1789年
大革命中,《人权宣言》把民族确立为集体认同,把公民权和民族主权
确定为法兰西民族认同的基础。
——摘编自马胜利《法国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
材料二 早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1517年的
宗教改革加剧了地区分裂,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进一步削弱了德
意志的统一性……18世纪,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地区的主要强国,开始推
动统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意志在法国文化冲击下,知识分子开
始挖掘和强调德意志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了德意志民族主义。
19世纪初,德意志邦联成立,但这仍然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工业
革命促进了德意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拿破仑
战争期间,德意志民族情绪高涨,反抗外来压迫,为后来的统一和民族
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1864—1871年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
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展为民族国家的原因。(6分)
[答案] 原因:国家统一的初步实现;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专制君
主制的建立;领土扩张;民族认同的法定化。(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初步实现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
醒……强化了民族意识”“建立了专制君主制,王权进一步加强”“都加大
了领土扩张力度”“《人权宣言》把民族确立为集体认同”等信息,可从
国家统一的初步实现、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专制君主制的建立、领
土扩张、民族认同等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对当时国际
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答案] 消极影响:加剧了欧洲的军事竞赛;促进了军事同盟的对抗性;
加剧了殖民地争夺;引发了国际危机。(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根据材料二“拿破仑战争期间,德意志民族情绪高涨”“普鲁士通
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及所学,可从加剧了欧
洲的军事竞赛、促进军事同盟的对抗性、加剧殖民地争夺和引发国际危
机等角度回答。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和德国近代民族国家产
生的异同。(8分)
[答案] 相同点:民族意识的形成;文化与民族主义;中世纪基础;对外战争和领土扩张。(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不同点:
统一过程:法国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较为连续,德国的统一过程则更为
曲折。政治结构:法国有专制君主制,而德国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经济因素:法国受经济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德国则是工业革命的推
动。外部影响:法国受外部影响相对较小,德国则受拿破仑战争以及普
法战争的影响。宗教改革的影响不同。(每个角度2分,任答两个角度即
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相同点可以从民族意识的形成、文化与民族主义、对外战争和
领土扩张等角度概括。不同点可以从统一过程、政治结构、经济因素、
外部影响、宗教改革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快速核答案
第34讲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科学革命与文化传承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D
【对点演练2】
B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从人文主义视角探究近代科学的兴起
【史料研读】
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
(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
学的人性化。评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
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探究主题二 从欧洲博物馆发展的视角探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史料研读】
(1)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兴起;自然科学分类
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
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
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
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
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研究成
果。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
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B 2.A 3.B 4.A 5.A 6.B
仿真模拟
1.B 2.B 3.B 4.D 5.B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A 2.D 3.C 4.B 5.A 6.C 7.D 8.C 9.A 10.C 11.C 12.
D 13.D 14.C 15.C
二、非选择题
16.(1)原因:国家统一的初步实现;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专制君
主制的建立;领土扩张;民族认同的法定化。(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
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消极影响:加剧了欧洲的军事
竞赛;促进了军事同盟的对抗性;加剧了殖民地争夺;引发了国际危机。
(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相同点:民族意识的形成;文化与民族主义;中世纪基础;对外战争和领土扩张。(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不同点:
统一过程:法国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较为连续,德国的统一过程则更为曲折。政治结构:法国有专制君主制,而德国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经济因素:法国受经济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德国则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外部影响:法国受外部影响相对较小,德国则受拿破仑战争以及普法战争的影响。宗教改革的影响不同。(每个角度2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