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 工业革命影响下的近代世界
第37讲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B [解析] 本题材料信息表明工厂制度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消费的稳定性,更多的人从工厂制度中得到了好处。材料中的学者旨在强调工厂制度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工厂制度下,工人实行倒班制,而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相当恶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无法得出加速社会阶层分化,排除C项;工厂制度本身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生产组织形式,材料未体现生产组织的变革,排除D项。
对点演练2 B [解析] 根据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可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德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其逐步确立并发展保险制度,B项正确;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与代议制的完善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内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并无因果联系,排除C项;阶级矛盾日益缓和是社会保险制度确立并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1)科技含量较低,主要是一场技术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2)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的人使用汽车;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探究主题二
(1)巴黎的城市改造历史悠久;国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底层民众生活水平低;城市设施老化,环境卫生条件恶化;巴黎市政府积极推动。
(2)建设市政道路,改善交通;建设下水管道,改善卫生状况;拆旧建新,改善居民住房;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建设绿地及城市公园;等等。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D [解析] 题干描述了从1500年前后到17世纪中叶英格兰商业的发展变化,体现了英格兰商业从以本地市场为主到长途贸易推动社会的空前联系,再到农村家庭与大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体现了经济商业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到消费,还涉及商品(包括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长途运输,因此不能得出“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跨国资本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商业活动发展和联系的加强,而不是长途贸易对资本积累的作用,排除C项。
2.B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德国没有确立过“世界工厂”的地位,故排除A项。根据“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德国发展迅速。“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说明德国航运业发展迅速,有了与英国竞争的实力,这使得德国能够在海外扩张中与英国一争高低,故B项正确。蒸汽机的改进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1871年,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体制,故排除D项。
3.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法国某一工场分工明确,雇佣工人数量较多,说明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故选A;机器大生产产生在工业革命后,排除B;现代工厂制度出现于工业革命后,排除C;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
4.B [解析] 根据材料“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用木头制造的缝纫机尽管较为笨重,但在军用制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生产,体现了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时的管理方式,且“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机器生产下仍然存在手工劳动,“全面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排除D项。
5.B [解析] 根据材料“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使德国商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抗衡,德国成立德意志制造同盟,目的在提高工业制品质量,德意志制造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工艺,提升了德国工业品质量,故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排除A项;材料未讨论德国国际地位与其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文化竞争只是欧洲强权博弈的一种手段,并非主要方式,排除D项。
6.A [解析] 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工厂制度成为最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并实施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故A项正确。机器大生产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故B项错误。工人权益并非由工厂纪律保障,故C项错误。劳动自主性不是由工厂制决定的,故D项错误。
7.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世纪60年代,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因此此时工厂主禁止工人原来会降低工作效率的行为,想方设法让工人多干活,目的是增加利润,加大了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加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化,这说明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B项正确。材料与工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无关,排除A项;工人工作中的一些行为被禁止,并不足以说明其生活境遇恶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和物价上涨无关,排除D项。
8.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的英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发达,其首都伦敦是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故伦敦居民可以享受到全球的各种物品,D项正确;英国伦敦居民享用的物质并不都是伦敦本土制造生产的,故无法得出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的社会救济,无法得出其福利制度非常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伦敦居民享受到全球各地的物质并不等同于奢靡的消费观念流行于英国,排除C项。
【仿真模拟】
1.B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世纪后半叶英国工人工资明显上涨,手工工场的用工成本增加,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手工工场主谋求技术革新,发明机器,减少人工需求,推动了工业革命进程,B项正确;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排除A项;材料所述工人工资增长主要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而非民主政治导致,排除C项;工业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尖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
2.C [解析] 据材料“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梯、电气火车等相继由西门子公司最先研发并投入市场”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机被发明后便应用于电车等实际生活工具,这体现了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发展能很快应用于实际生活,故选C项;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迅速,但材料并未述及其他国家的科技发展信息,无法得出德国成为科技革命的中心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仅体现了德国的科技发展,并未说明英国的情况,无法体现英国丧失工业优势地位,排除B项;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科学产生,但材料强调的是科技的实际应用,并非科学的产生,排除D项。
3.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发生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和阶层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矛盾越发尖锐,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所以英国政府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管是为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A项正确;英国政府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管并不是在对经济进行干预,排除B项;“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推动政府职能变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并不是造成材料中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D项。
4.C [解析] 近代以来,生产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促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使得众多文化层次较高的居民聚集在城市,又反过来助推工业化的发展。所以材料可用于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C项。题目主旨是在强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而不是强调城市文化发展,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城市发展不仅依赖人口流入,更依赖工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专业技术对人口流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5.B [解析] 材料反映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邦国林立,且邦国内部又存在贵族领地、领地城市、农村公社等,这说明神圣罗马帝国社会治理具有多层次性和间接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邦国林立,该帝国的社会治理具有多层次性和间接性,未体现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邦国林立,邦国林立不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中学者并非强调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排除D项。第37讲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B [解析] 据题干中英国农村的一系列变化,如大农场经营方式、农业产量提高、土地革命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变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原料等条件,B项正确;圈地运动在这之前就已经发生,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英国农村的一系列变革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与议会制度无关,排除C项;议会改革主要涉及政治方面,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2.A [解析] 材料表明,英国各工业部门中最早使用机器的并不是英国的传统工业,这是因为旧的传统、老的行会行规等限制很多,给技术创新带来很多障碍,A项正确;当时羊毛加工业是英国最兴盛的工业,排除B项;当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价格便宜,且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对技术创新要求迫切,排除C项;英国的棉花是从外国输入的,排除D项。
3.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44—1846年与1814—1816年相比,英国对欧洲、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的棉纺织品输出量急剧减少,这是因为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爆发,但在19世纪初以后不断向欧美其他国家扩展,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它们与英国形成了竞争的态势,故英国棉纺织品输出量减少,故选D项。列强激烈争夺资本市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A项;化纤面料属于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品,石油化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排除B项;当时英国的殖民霸权尚未旁落,排除C项。
4.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工厂成为瑞典最常见的工业企业组织形式,在此期间小手工作坊的数量减少了约500家。这表明工厂生产的优势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瑞典工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即从手工作坊向工厂的转变,并没有直接提及对外贸易的情况或其占据优势地位,排除A项。工业化的推进往往会使产业分工变得更加细致,但据材料信息无法直接推断出产业分工的细化程度,排除B项。材料虽然表明了瑞典工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但并没有将瑞典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瑞典的工业发展速度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
5.C [解析] 材料中的画作描绘了人们急于在邮局关门前寄出邮件的场景,这体现了人们对通信的迫切需求和对时间的敏感。这种场景正是工业革命后交通和通信技术发展,使得各地联系更加紧密的直接反映,故选C项。贫富分化拉大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分配不均、机会不平等、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社会成员之间的财富、收入、地位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题干中描述的场景并未直接反映出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A项;画作中的场景主要展现的是人们对于通信时间限制的敏感,而非直接反映工作节奏加快,排除B项;画作并非反映市民追求时尚生活,排除D项。
6.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的垄断组织电气总公司与西门子公司联合,其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起瓜分了世界电气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市场,这种合作和瓜分市场的行为,说明了当时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化趋势,这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典型特征,故选D项;垄断组织会加强殖民争夺,而不是“削弱”,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电气市场,不能得出“已垄断国际贸易”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英法等国的工业概况,且“全面衰退”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7.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的观点强调现代化将带来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出现大规模的分工、强大的集权官僚国家会改变人与国家的关系,“亲密的村庄群体变为不近人情的城市群体”“公共的社会关系变为个人的社会关系”表明现代化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综上,马克思意在 说明现代化的实现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选A项。当时主流的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以资本为基础的工业化”表明现代化可以提高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但这只是现代化的一方面,C项以偏概全,排除;“大规模生产、大消费、大交通体系”会使整个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但这只反映材料的部分内容,D项以偏概全,排除。
8.B [解析] 根据材料“1868年……在企业内部建立实验室”“企业实验室制度随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广泛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企业内部设立实验室的方式,使科学研究的成果快速实现转化,体现出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垄断组织在德国“普遍建立”,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抗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二战后,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两大对立阶级之外,还出现了大量新的中间阶层,材料无法体现欧美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排除D项。
9.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市政法案》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英国地方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即从分散、单项的特权管理转向统一、多功能的民选地方政府管理。这一转变体现了民主原则在地方管理中的应用,民选议会开始在地方管理中发挥核心作用,C项正确。“地方权力结构异化”与《市政法案》的宗旨相悖,该法案旨在规范和加强地方政府的职能,而非异化其权力结构,排除A项。“议会改革重构政治”与《市政法案》的直接目的和影响不符,该法案更侧重于对地方政府的改革,排除B项;“民族意识逐渐增强”虽然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是一个重要趋势,但与《市政法案》的直接关联性不大,该法案主要关注的是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排除D项。
10.B [解析] 工业革命为英国带来了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的飞跃,促进了工业生产的集中化和规模化,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这直接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口分布的显著变化,故选B项。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正经历工业革命,这是一个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重要时期。手工工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并非这一时期英国人口分布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城市交通的立体化虽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与人口分布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设施农业与当时英国人口分布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1.B [解析] 据材料数据可知,1871—1910年德国的农村人口占比显著下降,城市人口占比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助推了德国的城市化进程,故选B项;德国完成国家统一是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并非根本因素,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德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不能得出德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C项;德国工业化起步的时间早于材料所述时间,排除D项。
12.C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英国治安法官掌握地方政府的司法和行政大权,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继承了之前的地方自治传统,C项正确;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自治市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英国依据的法律体系是英美法系,排除D项。
13.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解散了传统的封闭性市政管理机构,设立了自治市议会,由选民们选出市议会的所有议员,这有利于促进基层治理的民主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市政管理机构改革,未涉及司法权力下放,排除B项;该法案的实施促进了基层治理的民主化,未体现社区自治,排除C项;该法案的实施促进了基层治理的民主化,未涉及议会权与王权的关系,排除D项。
14.C [解析] 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英国议会通过《新济贫法》,却遭到了工人的反对,可见新的法律没有真正实现社会保障的作用,故可得出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工人反对《新济贫法》的骚动,未涉及暴力夺权,排除A项;“初步建立”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议会改革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5.B [解析] 根据材料“德国进行社会立法,要求限制使用童工、保护妇女、缩短工时、规范医疗、设立事故和失业保险等”可知,德国通过社会立法的方式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劳动工时、设立了失业保险等,这有助于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①正确;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走向联合,②错误;德国的社会立法体现了其保障工人权益,这有助于缓和劳资关系,③正确;材料中举措不足以体现“福利国家”制度形成,④错误。综上,①③正确,故选B项,排除A、C、D项。
16.(1)作用:保护了工业发明者的专利权,从而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应用;限制了王权;增强了经济活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为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2)内涵:国家重视专利者的利益,以法律形式保护专利。(2分)影响:有力地激发了美国社会的创新活力,使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并逐渐超越英国,成为新的工业强国;美英之间的竞争加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每点2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授予新的工业方法发明者14年的专利权,保护了知识产权意义上的专利制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垄断法案保护了工业发明者的专利权,从而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应用;据材料一“禁止国王为了获得收入出售工业垄断权”“规定国王可以授予新的工业方法发明者14年的专利权”“英国工业得益于法律授予的独占经营权……取得了巨大的创新”可知,垄断法案对国王的权力作出了种种限制和规定,有利于保障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从而使发明创造的市场价值日益凸显,促进了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当时海外殖民扩张为英国带来了原料、资金和市场,推动英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也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物质条件。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美国自1787年专利权入宪、1790年颁布第一部《专利法》以来,‘亲专利’的态度日趋明显”可知,“亲专利”主要指用法律保护发明者的权益,即国家重视专利者的利益,以法律形式保护专利。第二小问,据材料二“19世纪的美国已经在全国建立起了一个专利许可与转让的市场体系”“到19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在专利局登记的转让合同就有9000件”可知,19世纪美国在全国建立起的专利许可与转让的市场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发明创造的推广和应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发明创造使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成果突出的国家,有力地激发了美国社会的创新活力,使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据材料二“到19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在专利局登记的转让合同就有9000件,而同时期英国的专利转让合同数目只有273件,这个数字能让我们了解到英国与美国专利市场的差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并逐渐超越英国,成为新的工业强国;结合所学,美国作为新崛起的经济大国与老牌大国英国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加剧列强间的矛盾。第37讲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
1.在17世纪的英国农村,地主把土地租给资本家建立大农场,农场主雇用工人,通过使用人造肥料、改良农业工具、改善轮作制等方式,大幅提高农业产量;到18世纪中期,深刻的土地革命改变了农村的阶级结构和整个农业体系。这些变化 ( )
A.导致了圈地运动的发生
B.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奠定了议会制度的基础
D.表明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2.[2025·湖南长沙模拟] 在英国的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的传统工业羊毛手工工场中,而是在新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由此可推断,当时的英国 ( )
A.旧行规对技术革新有阻碍作用
B.棉纺织业是最兴盛的工业
C.毛纺织品比棉纺织品价格更低廉
D.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原产地
3.[2025·天津河西区模拟] 1814—1816年和1844—1846年两个时段,英国棉纺织品对欧洲的输出量从每年平均11 386千磅(1千磅=453.59千克)减少到10 153千磅,对美国的输出量从2045千磅降到1077千磅,再加上对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的出口量,英国对整个旧市场的输出量从17 040千磅降到13 246千磅。这体现了 ( )
A.列强激烈争夺资本市场
B.化纤面料挤占传统市场
C.英国殖民霸权已经旁落
D.工业革命呈现扩张趋势
4.据统计,1864年瑞典约60%的工业企业是小手工作坊;然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工厂已经成为工业企业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小手工作坊数量减少了约500家。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瑞典 ( )
A.对外贸易占据优势地位
B.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C.工厂生产优势逐渐显现
D.工业发展速度领先
5.下图是创作于1860年的绘画《邮局:差一分钟到六点》。该作品描绘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在伦敦圣马丁勒格兰邮局6点关门前把邮件寄出的场景。据此推断,该作品反映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 )
A.贫富分化持续拉大
B.都市工作节奏加快
C.各地联系日益密切
D.市民追求时尚生活
6.德国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电气总公司在1908年与西门子公司实行联合,并且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起瓜分了世界电气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1911年,该公司已控制了近200家公司,雇佣6万多名工人。这折射出这一时期 ( )
A.垄断组织削弱殖民争夺
B.美德两国已垄断国际贸易
C.英法等国出现全面衰退
D.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化趋势
7.马克思认为,现代化是“以资本为基础的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生产、大消费、大交通体系等过程的总和”,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随之而生的大规模分工、强大的集权官僚国家、亲密的村庄群体变为不近人情的城市群体、公共的社会关系变为个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意在说明现代化的实现( )
A.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B.会增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C.能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使整个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8.1868年,德国化工染料业巨头赫斯特、拜耳等率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实验室。19世纪70年代,这一做法在德国推广,各大企业为科学家提供了与业绩相关的薪酬方案,企业实验室制度随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广泛建立。由此可知 ( )
A.垄断组织在德国普遍建立
B.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欧美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9.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法案》,这是其有关地方政府结构的第一次立法。此次立法确立了由选举产生的多功能的地方政府自治原则,把中古时期以来的大约1万个城镇和教区所拥有的分散的、单项的特权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框架。这反映出英国 ( )
A.地方权力结构异化 B.议会改革重构政治
C.民选议会管理地方 D.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10.[2025·浙江名校新高考联盟联考] 在1830年,欧洲城镇和人口的分布情况与15世纪中叶相比没有多少差别。而同一时期,只有英国的人口分布有显著的变化,城市人口也有显著的增加。下列选项中,促使这一时期英国的人口分布有“显著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手工工场的发展水平最高
B.工业革命率先开展
C.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趋势
D.设施农业的突破进展
11.[2025·四川部分学校模拟] 下表是1871—1910年德国城乡人口变化状况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
时间 总人数(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1871年 4 105.9 63.9 36.1
1880年 4 523.4 58.6 41.4
1890年 4 942.0 57.5 42.5
1900年 5 636.7 45.6 54.4
1910年 6 492.6 40.0 60.0
A.政治统一是城市化的根本因素
B.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相互推动
C.德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德国的工业化发展由此起步
12.16、17世纪,治安法官掌控了英国地方政府的司法与行政大权,这一职位主要由乡绅担任,需经国王任命,受枢密院管辖,但不领取国家俸禄。治安法官在施政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王国的政令,还离不开教区官员和民众的支持。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
A.依托社区进行治理
B.近代自治市制度已经确立
C.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D.依据大陆法系加强行政管理
13.1835年颁布的《市政改革法》解散了英国传统的封闭性市政管理机构,取而代之的是178个自治市议会,同时规定居民超过6000人的市要划分选举区。在同年12月举行的市议会选举中,选民们选出了市议会所有议员。由此可知,该法案的实施 ( )
A.促进了基层治理的民主化
B.将司法权力下放到了市一级
C.使社区正式走上自治道路
D.协调了议会权与王权的关系
14.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规定领救济金的人必须到劳动院参加劳动。下图是一幅讽刺画,描绘了工人反对《新济贫法》引发的骚动,一位妇女正把写有“济贫法”字样的围栏砍下来。由此可知 ( )
A.无产阶级转向暴力夺权
B.英国济贫制度初步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D.工业革命推动议会改革
15.[2025·北京海淀区模拟] 19世纪80年代,德国进行社会立法,要求限制使用童工、保护妇女、缩短工时、规范医疗、设立事故和失业保险等。此举的影响有 ( )
①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②促进欧洲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③通过劳动立法缓和劳资关系 ④标志“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12分)专利保护制度在近代经济发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4年英国垄断法案规定,禁止国王为了获得收入出售工业垄断权,还规定国王可以授予新的工业方法发明者14年的专利权,保护了知识产权意义上的专利制度。这部法律也被人们称为“现代专利法之始”。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英国工业得益于法律授予的独占经营权,在纺织、冶炼、采矿、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创新。
——摘编自毛克盾《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等
材料二 美国自1787年专利权入宪、1790年颁布第一部《专利法》以来,“亲专利”的态度日趋明显。19世纪的美国已经在全国建立起了一个专利许可与转让的市场体系,仅1845年一年,美国专利局就登记了2108件专利转让合同,到19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在专利局登记的转让合同就有9000件,而同时期英国的专利转让合同数目只有273件,这个数字能让我们了解到英国与美国专利市场的差距。
——摘编自王卫《十九世纪中期美国专利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1624年英国垄断法案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亲专利”的内涵,并简要说明“英国与美国专利市场的差距”所带来的影响。(8分)第37讲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政治前提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经济条件 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经济条件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技术准备 英国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很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棉纺织业 从18世纪30年代的“飞梭”开始,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工厂出现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蒸汽机的 改进和 使用 1782年,瓦特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交通工具 (选必2·P72)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推动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完成 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2.第二次工业革命
条件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成就 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产生
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选必2·P73)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选必2·P75)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选必2·P77)
特点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生产组织形式 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阶级结构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社会生活 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选必2·P27)
社会问题 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世界格局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选必2·P42~43)
【知识拓展】 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三次变化
(1)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经历了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三个阶段。
(2)手工工场是以雇佣的方式进行手工生产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向工厂过渡的形式;工厂开展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生产;垄断组织则开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近代以来西方的城市化进程(选必2·P63~66)
1.城市化的演进
(1)表现
①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②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影响
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②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居住条件的改善
(1)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基础设施的发展
水网 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照明 煤气灯、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通信 电报、电话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交通 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工业废气污染和后来的汽车尾气污染等,使问题更加棘手 (2)水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贫富分化 (1)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2)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生活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交通拥堵 (1)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2)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他问题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等
【历史解释】 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动力
(1)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
(2)蒸汽机和内燃机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近代西方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1.基层治理(选必1·P105~106)
(1)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
(2)美国: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职能。
(3)法国: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
2.社会保障制度(选必1·P107)
(1)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建立济贫制度。
(2)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1.手工工场和工厂
手工工场是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场所,其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工厂是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二者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
【对点演练1】
有学者指出:“工厂制度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也必须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因而提高了消费的稳定性。1790—1830年间,工厂生产活动迅速提高。更多的人既作为生产者、也作为消费者从工厂制度中得到了好处。”该学者强调工厂制度( )
A.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处境
B.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加速了社会的阶层分化
D.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2.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对点演练2】
[2025·河北正定中学模拟]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起,先是覆盖产业工人,即蓝领工人,继而推广到白领工人和其他行业的雇佣劳动力,社会保险种类也由《意外事故保险法》一种增至《疾病保险法》等多种门类。这主要得益于德国( )
A.代议制度的不断完善
B.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C.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D.阶级矛盾的日益缓和
探究主题一 从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视角探究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1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可以说,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2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史料3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汽车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生产量逐年成倍增长,并使汽车零售价降低了2/3。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美]哈罗德·埃文斯等《美国创新史》
【问题探究】
(1)结合所学,指出史料1、2反映了工业革命怎样的特点。
(2)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1)将史料1、2分层并逐一概括相关信息即可,从工业革命与科学的关系、生产工具和组织形式、阶级的变化等角度归纳。
(2)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原因和影响。
【拓展延伸】
多角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全球化角度:两次工业革命中涌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转型角度: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3)现代化角度: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政治的法治化、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的科学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文明化。
(4)社会问题角度:两次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包括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问题。
(5)生态文明角度:两次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主题二 通过巴黎城市改造探究城市化进程
【史料研读】
史料 从中世纪后期开始,巴黎的面貌不断变化。19世纪,法国工业化和城镇建设高速发展,进城定居的人越来越多。1832—1849年间的巴黎空气混浊,房屋老旧,道路狭窄,用水短缺,霍乱等疾病肆虐。1852年,市政府开始着手改造城市。到1870年,市内道路总长度从239英里(1英里≈1.61千米)增至525英里,路宽从39英尺(1英尺≈0.025米)增至79英尺,大量人行道和林荫大道建成,路旁还设有公厕、长椅、凉亭、垃圾箱等。城市下水管道总长由142千米扩展到600千米。多达19 730座房屋被拆除,34 000座新房落成,城市人口容量大增。此外,政府还兴办公立学校、医院、剧院等,除了保障低收入租户利益,还面向工人推广福利房。市内广植树木,形成了许多绿地公园,连同新的建筑风格一起形成了巴黎特有的城市美学。从此,巴黎走出中世纪,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19世纪末,罗马、马德里等城市纷纷效仿,上海法租界的规划也参考了巴黎的经验。
——摘编自朱明《奥斯曼时期的巴黎城市改造和城市化》等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2—1870年巴黎城市改造的历史背景。
(2)根据史料,概括巴黎城市改造的措施。
(1)结合巴黎发展的历史以及当时法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从政局、工业革命、社会问题等角度分析。
(2)根据史料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拓展延伸】
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地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
(2)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3)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
(4)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扰着近代工业城市。
地方卷 全国卷
工业革命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2024年 重庆卷:近代早期英格兰经济商业化趋势 湖南卷: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安徽卷:德国工业的发展 甘肃卷:英国的城市化 湖南卷:近代印度城市化 河北卷:英国伦敦资源利用 全国新课标卷:法国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 全国甲卷: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组织的变革
2023年 海南卷:工业革命的影响 河北卷:英、法的工业化进程 广东卷:中、英早期工厂 辽宁卷:法国工业化程度 — —
2022年 北京卷:工业革命的内容和影响 辽宁卷: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河北卷:经济组织 广东卷:工厂制度 — 全国甲卷:两次工业革命 全国乙卷: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影响
【考向分析】
(1)高考重点:本讲知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涉及,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特点及影响等。
(2)命题预测:高考有可能会结合选择性必修中涉及的政治制度、文官制度、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城市化及交通变迁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全方位的影响。
命题点一 从商业化趋势加强的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
1.[2024·重庆卷] 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尤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连接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命题点二 从德国航运能力的变化视角考查工业革命对德国的影响
2.[2022·全国乙卷] 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命题点三 通过法国细布工场的发展考查生产方式的变革
3.[2024·全国新课标卷] 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命题点四 从法国工业革命的视角考查机器发明的影响
4.[2024·湖南卷] 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命题点五 从文化创新的视角考查德国工业的发展
5.[2024·安徽卷] 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 )
A.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
B.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
C.德国国际地位依赖工业设计
D.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
命题点六 从生产组织变革的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6.[2024·全国甲卷] 有学者评论,当一个手织女工从织机旁站起来休息时,没有其他人等着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个工序,但是“在棉纺厂中,所有的机器都是开动着的,时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机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厂纪律的”。这可以表明工业革命期间( )
A.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B.机器大生产推动人身解放
C.工厂纪律保障工人劳动权益
D.工人劳动自主性极大提高
命题点七 通过工厂主对工人的限制考查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化
7.[2022·广东卷] 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命题点八 通过伦敦市民的物质生活考查英国的城市化
8.[2024·甘肃卷] 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1.【工业革命的条件】 [2025·新疆乌鲁木齐模拟] 1761—1791年,利物浦附近裁缝的日工资从6便士增长到1先令2便士;屋顶匠的日工资从1先令增长到2先令;木匠造一副车轮的工资从18先令涨到1英镑15先令。这一变化 ( )
A.巩固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B.为技术革新创造条件
C.彰显了英国民主政治的优势
D.使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025·鄂豫皖五十三校联考] 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直流电机,首次把机械能转换成为电能。此后,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梯、电气火车等相继由西门子公司最先研发并投入市场。材料主要说明 ( )
A.德国成为科技革命的中心
B.英国丧失工业优势地位
C.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
D.技术进步推动科学产生
3.【工业革命的影响】 [2025·辽宁沈阳模拟] 在工业革命前,英国政府主要关注农业、贸易和外交事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不仅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管,还注重保障劳工权益,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社会问题
B.政府不断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C.工业化进程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工业革命推动政府职能变化
4.【近代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2025·贵州黔东南模拟] 近代以来,生产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由此,人口向城市流动成为长期走向。城市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而且聚集了众多文化层次较高的居民。这可用于说明 ( )
A.城市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B.城市发展依赖人口流入
C.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
D.专业技术决定人口流向
5.【近代西方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有学者指出,在近代早期,整个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由数百个领土面积大小不一、国家构建程度有所差异的领地国家和帝国城市组成。在每个领地国家之中,又有着诸多自治程度不一的贵族领地和领地城市;在贵族领地上,包含着许多享有较高自治权的农村公社。该学者意在说明神圣罗马帝国( )
A.邦国林立造成国内政局动荡不安
B.社会治理具有多层次性和间接性
C.君主的权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D.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了加强(共126张PPT)
3
7
第37讲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基础知识·融通
重点问题·突破
选考命题·探究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知识点1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政治前提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经济条件 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
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经济条件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
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技术准备 英国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很
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棉纺织业 从18世纪30年代的“飞梭”开始,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
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工厂出现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
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蒸汽机的改 进和使用 1782年,瓦特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1785
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交通工具 (选必2·P72)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推动人类步入铁路时
代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完成 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续表)
2.第二次工业革命
条件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成就 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
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
速交通工具产生
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成就 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选必2·P73)1908年,美国的
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
(选必2·P75)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
始了(选必2·P77)
(续表)
特点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
迅速,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
特色
(续表)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
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生产组 织形式 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
主义大工厂制度;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阶级结 构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社会生 活 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
善;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
口增加明显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
观念更为增强(选必2·P27)
(续表)
社会问 题 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
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世界格 局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
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
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
成(选必2·P42~43)
(续表)
【知识拓展】
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三次变化
(1)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经历了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三个阶段。
(2)手工工场是以雇佣的方式进行手工生产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向工厂过
渡的形式;工厂开展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生产;垄断组织则开展
以科技为先导、以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知识点2 近代以来西方的城市化进程(选必2·P63~66)
1.城市化的演进
(1)表现
①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②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影响
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②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居住条件的改善
(1)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基础设施的发展
水网 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照明 煤气灯、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通信 电报、电话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交通 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
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 污染 (1)大气污染: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工业废气污染和后来的
汽车尾气污染等,使问题更加棘手
(2)水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贫富 分化 (1)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些财富聚集
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2)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生活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
施和干净水源
交通 拥堵 (1)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人们越来越
依赖汽车
(2)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他 问题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等
(续表)
【历史解释】
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动力
(1)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形成了规模庞大
的城市。
(2)蒸汽机和内燃机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
的进程。
(3)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
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知识点3 近代西方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1.基层治理(选必1·P105~106)
(1)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由当地选民选举
产生,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
(2)美国: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承担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职能。
(3)法国: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
选产生。
2.社会保障制度(选必1·P107)
(1)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建立济贫制度。
(2)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
养老等方面。
1.手工工场和工厂
手工工场是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场所,其特点是借助简
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工厂是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其特点是使用
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二者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
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
【对点演练1】
有学者指出:“工厂制度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也必须提供稳
定的就业岗位,因而提高了消费的稳定性。1790—1830年间,工厂生产
活动迅速提高。更多的人既作为生产者、也作为消费者从工厂制度中得
到了好处。”该学者强调工厂制度( )
A.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处境 B.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加速了社会的阶层分化 D.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
[解析] 本题材料信息表明工厂制度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消
费的稳定性,更多的人从工厂制度中得到了好处。材料中的学者旨在强
调工厂制度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
工厂制度下,工人实行倒班制,而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相当恶劣,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无法得出加速社会阶层分化,排除C项;
工厂制度本身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生产组织形式,材料未体现生产组织的变革,排除D项。
2.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
列制度的总称。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
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
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
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对点演练2】
[2025·河北正定中学模拟]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的社会保险制
度逐步确立并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起,先是覆盖产业工人,即蓝领工
人,继而推广到白领工人和其他行业的雇佣劳动力,社会保险种类也由
《意外事故保险法》一种增至《疾病保险法》等多种门类。这主要得益
于德国( )
A.代议制度的不断完善 B.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C.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D.阶级矛盾的日益缓和
√
[解析] 根据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可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德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其逐步确立并发展保险制度,B项正确;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与代议制的完善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内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并无因果联系,排除C项;
阶级矛盾日益缓和是社会保险制度确立并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探究主题一 从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视角探究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1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
们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
重要的作用,可以说,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2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
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
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史料3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
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
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汽车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生产量逐年成倍增
长,并使汽车零售价降低了2/3。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
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美]哈罗德·埃文斯等《美国创新史》
【问题探究】
(1)结合所学,指出史料1、2反映了工业革命怎样的特点。
(2)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的原
因,并简析其影响。
(1)将史料1、2分层并逐一概括相关信息即可,从工业革命与科学的关系、
生产工具和组织形式、阶级的变化等角度归纳。
(2)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原因和影响。
(1)结合所学,指出史料1、2反映了工业革命怎样的特点。
[答案] 科技含量较低,主要是一场技术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
取代手工工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2)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的原
因,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 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的人使用汽车;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拓展延伸】
多角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全球化角度:两次工业革命中涌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为世
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转型角度: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3)现代化角度: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政治的法治
化、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的科学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文明化。
(4)社会问题角度:两次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
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
人群(包括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
住房、社会服务问题。
(5)生态文明角度:两次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
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主题二 通过巴黎城市改造探究城市化进程
【史料研读】
史料 从中世纪后期开始,巴黎的面貌不断变化。19世纪,法国工业化
和城镇建设高速发展,进城定居的人越来越多。1832—1849年间的巴黎
空气混浊,房屋老旧,道路狭窄,用水短缺,霍乱等疾病肆虐。1852年,
市政府开始着手改造城市。到1870年,市内道路总长度从239英里
(1英里≈1.61千米)增至525英里,路宽从39英尺(1英尺≈0.025米)增至79英
尺,大量人行道和林荫大道建成,路旁还设有公厕、长椅、凉亭、垃圾
箱等。城市下水管道总长由142千米扩展到600千米。多达19 730座房屋
被拆除,34 000座新房落成,城市人口容量大增。此外,政府还兴办公
立学校、医院、剧院等,除了保障低收入租户利益,还面向工人推广福
利房。市内广植树木,形成了许多绿地公园,连同新的建筑风格一起形
成了巴黎特有的城市美学。从此,巴黎走出中世纪,成了现代意义上的
城市。19世纪末,罗马、马德里等城市纷纷效仿,上海法租界的规划也
参考了巴黎的经验。
——摘编自朱明《奥斯曼时期的巴黎城市改造和城市化》等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2—1870年巴黎城市改造的历史背景。
(2)根据史料,概括巴黎城市改造的措施。
(1)结合巴黎发展的历史以及当时法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从政局、工业
革命、社会问题等角度分析。
(2)根据史料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2—1870年巴黎城市改造的历史背景。
[答案] 巴黎的城市改造历史悠久;国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工业革命推动
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底层民众生
活水平低;城市设施老化,环境卫生条件恶化;巴黎市政府积极推动。
(2)根据史料,概括巴黎城市改造的措施。
[答案] 建设市政道路,改善交通;建设下水管道,改善卫生状况;拆
旧建新,改善居民住房;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立健全社会保
障与福利制度;建设绿地及城市公园;等等。
【拓展延伸】
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
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地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
(2)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
人员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3)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
(4)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
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扰着近代工业城市。
地方卷 全国卷
工业革命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2024 年 重庆卷:近代早期英 格兰经济商业化趋势 湖南卷:机器发明推 动了标准化生产 安徽卷:德国工业的 发展 甘肃卷:英国的 城市化 湖南卷:近代印 度城市化 河北卷:英国伦 敦资源利用 全国新课标卷:
法国生产方式变革
的条件
全国甲卷:工业
革命推动生产组织
的变革
地方卷 全国卷
工业革命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2023 年 海南卷:工业革命的影响 河北卷:英、法的工业化进程 广东卷:中、英早期工厂 辽宁卷:法国工业化程度 — —
(续表)
地方卷 全国卷
工业革命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2022 年 北京卷:工业革命的 内容和影响 辽宁卷:欧洲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 河北卷:经济组织 广东卷:工厂制度 — 全国甲卷:两次
工业革命
全国乙卷:德国
工业革命的进程及
其影响
(续表)
【考向分析】
(1)高考重点:本讲知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涉及,
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特点及影响等。
(2)命题预测:高考有可能会结合选择性必修中涉及的政治制度、文官
制度、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城市化及交通变迁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工
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全方位的影响。
命题点一 从商业化趋势加强的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
1.[2024·重庆卷] 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
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
长途贸易中尤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
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连接在一起,他们或是生
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
[解析] 题干描述了从1500年前后到17世纪中叶英格兰商业的发展变化,
体现了英格兰商业从以本地市场为主到长途贸易推动社会的空前联系,
再到农村家庭与大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体现了经济商业化的趋势不
断加强,故D项正确。
材料除了提到消费,还涉及商品(包括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长途运输,因此不能得出“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跨国资本的内容,排除B项;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商业活动发展和联系的加强,而不是长途贸易对资本积累的作用,排除C项。
命题点二 从德国航运能力的变化视角考查工业革命对德国的影响
2.[2022·全国乙卷] 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
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
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
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德国没有确立过“世界工
厂”的地位,故排除A项。
根据“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德国发展迅速。“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说明德国航运业发展迅速,有了与英国竞争的实力,这使得德国能够在海外扩张中与英国一争高低,故B项正确。
蒸汽机的改进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1871年,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体制,故排除D项。
命题点三 通过法国细布工场的发展考查生产方式的变革
3.[2024·全国新课标卷] 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
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
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法国某一工场分工明确,雇佣工人数
量较多,说明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故选A;
机器大生产产生在工业革命后,排除B;
现代工厂制度出现于工业革命后,排除C;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
命题点四 从法国工业革命的视角考查机器发明的影响
4.[2024·湖南卷] 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
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
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
[解析] 根据材料“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用木头制造的缝纫机尽管较为笨重,但在军用制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生产,体现了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时的管理方式,且“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机器生产下仍然存在手工劳动,“全面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排除D项。
命题点五 从文化创新的视角考查德国工业的发展
5.[2024·安徽卷] 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该同盟通过与艺术
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
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
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 )
A.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 B.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
C.德国国际地位依赖工业设计 D.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
√
[解析] 根据材料“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
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
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使德
国商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抗衡,德国成立德意志制造同盟,目的
在提高工业制品质量,德意志制造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
业间的合作,创新工艺,提升了德国工业品质量,故德国的文化创新助
力工业发展,B项正确;
由材料无法得出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排除A项;
材料未讨论德国国际地位与其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文化竞争只是欧洲强权博弈的一种手段,并非主要方式,排除D项。
命题点六 从生产组织变革的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6.[2024·全国甲卷]有学者评论,当一个手织女工从织机旁站起来休息时,没有其他人等着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个工序,但是“在棉纺厂中,所有的机器都是开动着的,时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机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厂纪律的”。这可以表明工业革命期间( )
A.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B.机器大生产推动人身解放
C.工厂纪律保障工人劳动权益 D.工人劳动自主性极大提高
√
[解析] 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工厂制度成为最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
过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并实施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故A项正确。
机器大生产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故B项错误。
工人权益并非由工厂纪律保障,故C项错误。
劳动自主性不是由工厂制决定的,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七 通过工厂主对工人的限制考查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化
7.[2022·广东卷] 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
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
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
[解析]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世纪60年
代,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因此此时工厂主禁止工人原来会降低工作效率的行为,想方设法让工人
多干活,目的是增加利润,加大了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加速了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化,这说明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B
项正确。
材料与工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无关,排除A项;
工人工作中的一些行为被禁止,并不足以说明其生活境遇恶化,排除C项;
材料信息和物价上涨无关,排除D项。
命题点八 通过伦敦市民的物质生活考查英国的城市化
8.[2024·甘肃卷] 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
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
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的英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发达,其首都伦敦是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故伦敦居民可以享受到全球的各种物品,D项正确;
英国伦敦居民享用的物质并不都是伦敦本土制造生产的,故无法得出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英国的社会救济,无法得出其福利制度非常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
伦敦居民享受到全球各地的物质并不等同于奢靡的消费观念流行于英国,排除C项。
1.【工业革命的条件】[2025·新疆乌鲁木齐模拟] 1761—1791年,利物
浦附近裁缝的日工资从6便士增长到1先令2便士;屋顶匠的日工资从1先
令增长到2先令;木匠造一副车轮的工资从18先令涨到1英镑15先令。这
一变化( )
A.巩固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B.为技术革新创造条件
C.彰显了英国民主政治的优势 D.使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世纪后半叶英国工人工资明显上涨,手工工场的
用工成本增加,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手工工场主谋求技术革新,
发明机器,减少人工需求,推动了工业革命进程,B项正确;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排除A项;
材料所述工人工资增长主要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而非民主政治导致,排除C项;
工业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尖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025·鄂豫皖五十三校联考] 1866年,西
门子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直流电机,首次把机械能转换成为电能。此后,
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梯、电气火车等相继由西门子公司最先研发并
投入市场。材料主要说明( )
A.德国成为科技革命的中心 B.英国丧失工业优势地位
C.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 D.技术进步推动科学产生
√
[解析] 据材料“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梯、电气火车等相继由西门子
公司最先研发并投入市场”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机被发明后
便应用于电车等实际生活工具,这体现了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科
技发展能很快应用于实际生活,故选C项;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迅速,但材料并未述及其他国家的科技发展信息,无法得出德国成为科技革命的中心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信息仅体现了德国的科技发展,并未说明英国的情况,无法体现英国丧失工业优势地位,排除B项;
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科学产生,但材料强调的是科技的实际应用,并非科学的产生,排除D项。
3.【工业革命的影响】[2025·辽宁沈阳模拟] 在工业革命前,英国政府
主要关注农业、贸易和外交事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不仅加强对
工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管,还注重保障劳工权益,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造
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社会问题 B.政府不断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C.工业化进程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工业革命推动政府职能变化
√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发生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和阶层发生了
较大变化,社会矛盾越发尖锐,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所以英国政府加
强对工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管是为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
A项正确;
英国政府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管并不是在对经济进行干预,排除B项;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推动政府职能变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并不是造成材料中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D项。
4.【近代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2025·贵州黔东南模拟] 近代以来,
生产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由
此,人口向城市流动成为长期走向。城市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而且
聚集了众多文化层次较高的居民。这可用于说明( )
A.城市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B.城市发展依赖人口流入
C.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 D.专业技术决定人口流向
√
[解析] 近代以来,生产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促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不断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使得众多文化层次较高
的居民聚集在城市,又反过来助推工业化的发展。所以材料可用于说明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C项。
题目主旨是在强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而不是强调城市文化发展,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
城市发展不仅依赖人口流入,更依赖工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专业技术对人口流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5.【近代西方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有学者指出,在近代早期,整个
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由数百个领土面积大小不一、国家构建程度
有所差异的领地国家和帝国城市组成。在每个领地国家之中,又有着诸
多自治程度不一的贵族领地和领地城市;在贵族领地上,包含着许多享
有较高自治权的农村公社。该学者意在说明神圣罗马帝国( )
A.邦国林立造成国内政局动荡不安 B.社会治理具有多层次性和间接性
C.君主的权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D.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了加强
√
[解析] 材料反映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邦国林立,且邦国内部又存在贵
族领地、领地城市、农村公社等,这说明神圣罗马帝国社会治理具有多
层次性和间接性,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邦国林立,该帝国的社会治理具有多层次性和间接性,未体现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邦国林立,邦国林立不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排除C项;
材料中学者并非强调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排除D项。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在17世纪的英国农村,地主把土地租给资本家建立大农场,农场主雇
用工人,通过使用人造肥料、改良农业工具、改善轮作制等方式,大幅
提高农业产量;到18世纪中期,深刻的土地革命改变了农村的阶级结构
和整个农业体系。这些变化( )
A.导致了圈地运动的发生 B.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奠定了议会制度的基础 D.表明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
[解析] 据题干中英国农村的一系列变化,如大农场经营方式、农业产
量提高、土地革命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和农村的变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原料等条件,B项正确;
圈地运动在这之前就已经发生,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英国农村的一系列变革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与议会制度无关,排除C项;
议会改革主要涉及政治方面,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2.[2025·湖南长沙模拟] 在英国的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
不是在英国的传统工业羊毛手工工场中,而是在新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
中。由此可推断,当时的英国( )
A.旧行规对技术革新有阻碍作用 B.棉纺织业是最兴盛的工业
C.毛纺织品比棉纺织品价格更低廉 D.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原产地
√
[解析] 材料表明,英国各工业部门中最早使用机器的并不是英国的传统
工业,这是因为旧的传统、老的行会行规等限制很多,给技术创新带来
很多障碍,A项正确;
当时羊毛加工业是英国最兴盛的工业,排除B项;
当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价格便宜,且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对技术创新要求迫切,排除C项;
英国的棉花是从外国输入的,排除D项。
3.[2025·天津河西区模拟] 1814—1816年和1844—1846年两个时段,英
国棉纺织品对欧洲的输出量从每年平均11 386千磅(1千磅=453.59千克)
减少到10 153千磅,对美国的输出量从2045千磅降到1077千磅,再加上
对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的出口量,英国对整个旧市场的输出量从17 040
千磅降到13 246千磅。这体现了( )
A.列强激烈争夺资本市场 B.化纤面料挤占传统市场
C.英国殖民霸权已经旁落 D.工业革命呈现扩张趋势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44—1846年与1814—1816年相
比,英国对欧洲、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的棉纺织品输出量急剧减
少,这是因为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爆发,但在19世纪初以后不断向欧美
其他国家扩展,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它们与英国形成了竞争的
态势,故英国棉纺织品输出量减少,故选D项。
列强激烈争夺资本市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A项;
化纤面料属于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品,石油化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排除B项;
当时英国的殖民霸权尚未旁落,排除C项。
4.据统计,1864年瑞典约60%的工业企业是小手工作坊;然而到了19世
纪80年代,工厂已经成为工业企业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小手工作坊数
量减少了约500家。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瑞典( )
A.对外贸易占据优势地位 B.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C.工厂生产优势逐渐显现 D.工业发展速度领先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工厂成为瑞典
最常见的工业企业组织形式,在此期间小手工作坊的数量减少了约500
家。这表明工厂生产的优势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C项正确。
材料主要说明瑞典工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即从手工作坊向工厂的转变,并没有直接提及对外贸易的情况或其占据优势地位,排除A项。
工业化的推进往往会使产业分工变得更加细致,但据材料信息无法直接推断出产业分工的细化程度,排除B项。
材料虽然表明了瑞典工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但并没有将瑞典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瑞典的工业发展速度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
5.下图是创作于1860年的绘画《邮局:差一
分钟到六点》。该作品描绘了人们争先恐
后地赶在伦敦圣马丁勒格兰邮局6点关门前
把邮件寄出的场景。据此推断,该作品反
映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
A.贫富分化持续拉大 B.都市工作节奏加快
C.各地联系日益密切 D.市民追求时尚生活
√
[解析] 材料中的画作描绘了人们急于在邮局关门前寄出邮件的场景,这体现了人们对通信的迫切需求和对时间的敏感。这种场景正是工业革命后交通和通信技术发展,使得各地联系更加紧密的直接反映,故选C项。
贫富分化拉大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分配不均、机会不平等、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社会成员之间的财富、收入、地位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题干中描述的场景并未直接反映出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A项;
画作中的场景主要展现的是人们对于通信时间限制的敏感,而非直接反映工作节奏加快,排除B项;
画作并非反映市民追求时尚生活,排除D项。
6.德国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电气总公司在1908年与西门子公司实行联合,
并且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起瓜分了世界电气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
1911年,该公司已控制了近200家公司,雇佣6万多名工人。这折射出这
一时期( )
A.垄断组织削弱殖民争夺 B.美德两国已垄断国际贸易
C.英法等国出现全面衰退 D.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化趋势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的垄断组织电气总公司与西
门子公司联合,其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起瓜分了世界电气产品的生产
与销售市场,这种合作和瓜分市场的行为,说明了当时生产与资本的集
中化趋势,这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典型特征,故选D项;
垄断组织会加强殖民争夺,而不是“削弱”,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电气市场,不能得出“已垄断国际贸易”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没有提及英法等国的工业概况,且“全面衰退”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7.马克思认为,现代化是“以资本为基础的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生
产、大消费、大交通体系等过程的总和”,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随
之而生的大规模分工、强大的集权官僚国家、亲密的村庄群体变为不近
人情的城市群体、公共的社会关系变为个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意在说
明现代化的实现( )
A.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B.会增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C.能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使整个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的观点强调现代化将带来社
会关系的根本变化,出现大规模的分工、强大的集权官僚国家会改变人
与国家的关系,“亲密的村庄群体变为不近人情的城市群体”“公共的社
会关系变为个人的社会关系”表明现代化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综
上,马克思意在 说明现代化的实现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
选A项。
当时主流的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以资本为基础的工业化”表明现代化可以提高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但这
只是现代化的一方面,C项以偏概全,排除;
“大规模生产、大消费、大交通体系”会使整个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但这只反映材料的部分内容,D项以偏概全,排除。
8.1868年,德国化工染料业巨头赫斯特、拜耳等率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实
验室。19世纪70年代,这一做法在德国推广,各大企业为科学家提供了
与业绩相关的薪酬方案,企业实验室制度随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广泛建
立。由此可知( )
A.垄断组织在德国普遍建立 B.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欧美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
[解析] 根据材料“1868年……在企业内部建立实验室”“企业实验室制度
随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广泛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企业内部设立实
验室的方式,使科学研究的成果快速实现转化,体现出科学技术与生产
的紧密结合,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垄断组织在德国“普遍建立”,排除A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抗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二战后,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两大对立阶级之外,还出现了大量新的中间阶层,材料无法体现欧美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排除D项。
9.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法案》,这是其有关地方政府结构的第一次
立法。此次立法确立了由选举产生的多功能的地方政府自治原则,把中
古时期以来的大约1万个城镇和教区所拥有的分散的、单项的特权整合
成一个统一的框架。这反映出英国( )
A.地方权力结构异化 B.议会改革重构政治
C.民选议会管理地方 D.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市政法案》的颁布和实施,反映
了英国地方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即从分散、单项的特权管理转向统一、
多功能的民选地方政府管理。这一转变体现了民主原则在地方管理中的
应用,民选议会开始在地方管理中发挥核心作用,C项正确。
“地方权力结构异化”与《市政法案》的宗旨相悖,该法案旨在规范和加强地方政府的职能,而非异化其权力结构,排除A项。
“议会改革重构政治”与《市政法案》的直接目的和影响不符,该法案更侧重于对地方政府的改革,排除B项;
“民族意识逐渐增强”虽然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是一个重要趋势,但与《市政法案》的直接关联性不大,该法案主要关注的是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排除D项。
10.[2025·浙江名校新高考联盟联考] 在1830年,欧洲城镇和人口的分布
情况与15世纪中叶相比没有多少差别。而同一时期,只有英国的人口分
布有显著的变化,城市人口也有显著的增加。下列选项中,促使这一时
期英国的人口分布有“显著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手工工场的发展水平最高 B.工业革命率先开展
C.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趋势 D.设施农业的突破进展
√
[解析] 工业革命为英国带来了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的飞跃,促进
了工业生产的集中化和规模化,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工业的
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这直接导致了城市人口
的增加和人口分布的显著变化,故选B项。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正经历工业革命,这是一个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重要时期。手工工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并非这一时期英国人口分布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
城市交通的立体化虽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与人口分布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设施农业与当时英国人口分布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1.[2025·四川部分学校模拟] 下表是1871—1910年德国城乡人口变化状
况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
时间 总人数(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1871年 4 105.9 63.9 36.1
1880年 4 523.4 58.6 41.4
1890年 4 942.0 57.5 42.5
1900年 5 636.7 45.6 54.4
1910年 6 492.6 40.0 60.0
A.政治统一是城市化的根本因素
B.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相互推动
C.德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德国的工业化发展由此起步
√
[解析] 据材料数据可知,1871—1910年德国的农村人口占比显著下降,
城市人口占比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助推了德国的城
市化进程,故选B项;
德国完成国家统一是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并非根本因素,排除A项;
材料没有将德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不能得出德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C项;
德国工业化起步的时间早于材料所述时间,排除D项。
12.16、17世纪,治安法官掌控了英国地方政府的司法与行政大权,这
一职位主要由乡绅担任,需经国王任命,受枢密院管辖,但不领取国家
俸禄。治安法官在施政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王国的政令,还离不开教区官
员和民众的支持。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依托社区进行治理 B.近代自治市制度已经确立
C.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D.依据大陆法系加强行政管理
√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英国治安法官掌握地方政府的司法和行政大权,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继承了之前的地方自治传统,C项正确;
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
材料中体现不出自治市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
英国依据的法律体系是英美法系,排除D项。
13.1835年颁布的《市政改革法》解散了英国传统的封闭性市政管理机
构,取而代之的是178个自治市议会,同时规定居民超过6000人的市要
划分选举区。在同年12月举行的市议会选举中,选民们选出了市议会所
有议员。由此可知,该法案的实施( )
A.促进了基层治理的民主化 B.将司法权力下放到了市一级
C.使社区正式走上自治道路 D.协调了议会权与王权的关系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解散了传统的封闭性市政管理机构,设立
了自治市议会,由选民们选出市议会的所有议员,这有利于促进基层治
理的民主化,A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市政管理机构改革,未涉及司法权力下放,排除B项;
该法案的实施促进了基层治理的民主化,未体现社区自治,排除C项;
该法案的实施促进了基层治理的民主化,未涉及议会权与王权的关系,排除D项。
14.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规定领救济金的人必须到劳
动院参加劳动。下图是一幅讽刺画,描绘了工人反对《新济贫法》引发
的骚动,一位妇女正把写有“济贫法”字样的围栏砍下来。由此可知
( )
A.无产阶级转向暴力夺权
B.英国济贫制度初步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D.工业革命推动议会改革
√
[解析] 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英国议会通过《新济贫法》,却遭到了工人
的反对,可见新的法律没有真正实现社会保障的作用,故可得出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C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了工人反对《新济贫法》的骚动,未涉及暴力夺权,排除A项;
“初步建立”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议会改革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5.[2025·北京海淀区模拟] 19世纪80年代,德国进行社会立法,要求限
制使用童工、保护妇女、缩短工时、规范医疗、设立事故和失业保险等。
此举的影响有( )
①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②促进欧洲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③通过劳
动立法缓和劳资关系 ④标志“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解析] 根据材料“德国进行社会立法,要求限制使用童工、保护妇女、缩短工时、规范医疗、设立事故和失业保险等”可知,德国通过社会立法的方式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劳动工时、设立了失业保险等,这有助于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①正确;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走向联合,②错误;
德国的社会立法体现了其保障工人权益,这有助于缓和劳资关系,③正确;
材料中举措不足以体现“福利国家”制度形成,④错误。综上,①③正确,故选B项,排除A、C、D项。
二、非选择题
16.(12分)专利保护制度在近代经济发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4年英国垄断法案规定,禁止国王为了获得收入出售工业垄
断权,还规定国王可以授予新的工业方法发明者14年的专利权,保护了
知识产权意义上的专利制度。这部法律也被人们称为“现代专利法之始”。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英国工业得益于法律授予的独占经营权,在
纺织、冶炼、采矿、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创新。
——摘编自毛克盾《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等
材料二 美国自1787年专利权入宪、1790年颁布第一部《专利法》以来,
“亲专利”的态度日趋明显。19世纪的美国已经在全国建立起了一个专利
许可与转让的市场体系,仅1845年一年,美国专利局就登记了2108件专
利转让合同,到19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在专利局登记的转让合同就有
9000件,而同时期英国的专利转让合同数目只有273件,这个数字能让
我们了解到英国与美国专利市场的差距。
——摘编自王卫《十九世纪中期美国专利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1624年英国垄断法案对工业革命的促
进作用。(4分)
[答案] 作用:保护了工业发明者的专利权,从而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应
用;限制了王权;增强了经济活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为英国率先开展
工业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据材料一“授予新的工业方法发明者14年的专利权,保护了知识产权意义上的专利制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垄断法案保护了工业发明者的专利权,从而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应用;据材料一“禁止国王为了获得收入出售工业垄断权”“规定国王可以授予新的工业方法发明者14年的专利权”“英国工业得益于法律授予的独占经营权……取得了巨大的创新” 可知,垄断法案对国王的权力作出了种种限制和规定,有利于保障发明
创造的专利权,从而使发明创造的市场价值日益凸显,促进了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当时海外殖民扩张为英国带来了原料、资金和市场,推动英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也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物质条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亲专利”的内涵,并简要说明“英国与
美国专利市场的差距”所带来的影响。(8分)
[答案] 内涵:国家重视专利者的利益,以法律形式保护专利。(2分)
影响:有力地激发了美国社会的创新活力,使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并逐渐超越英国,成为新的工业强国;美英之间的竞争加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每点2分)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美国自1787年专利权入宪、1790年颁布第
一部《专利法》以来,‘亲专利’的态度日趋明显”可知,“亲专利”主要指
用法律保护发明者的权益,即国家重视专利者的利益,以法律形式保护
专利。
第二小问,据材料二“19世纪的美国已经在全国建立起了一个专利许可与转让的市场体系”“到19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在专利局登记的转让合同就有9000件”可知,19世纪美国在全国建立起的专利许可与转让的市场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发明创造的推广和应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发明创造使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成果突出的国家,有力地激发了美国社会的创新活力,使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据材料二“到19世纪70
年代,平均每年在专利局登记的转让合同就有9000件,而同时期英国的专利转让合同数目只有273件,这个数字能让我们了解到英国与美国专利市场的差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并逐渐超越英国,成为新的工业强国;结合所学,美国作为新崛起的经济大国与老牌大国英国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加剧列强间的矛盾。
快速核答案
第37讲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B
【对点演练2】
B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从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视角探究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研读】
(1)科技含量较低,主要是一场技术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
取代手工工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2)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影响:劳
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的人使用汽车;促进了垄断组织的
产生。
探究主题二 通过巴黎城市改造探究城市化进程
【史料研读】
(1)巴黎的城市改造历史悠久;国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工业革命推
动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底层民
众生活水平低;城市设施老化,环境卫生条件恶化;巴黎市政府积极推
动。 (2)建设市政道路,改善交通;建设下水管道,改善卫生状况;
拆旧建新,改善居民住房;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立健全社会
保障与福利制度;建设绿地及城市公园;等等。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D 2.B 3.A 4.B 5.B 6.A
7.B 8.D
仿真模拟
1.B 2.C 3.A 4.C 5.B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B 2.A 3.D 4.C 5.C 6.D 7.A 8.B 9.C 10.B 11.B 12.C
13.A 14.C 15.B
二、非选择题
16.(1)作用:保护了工业发明者的专利权,从而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应
用;限制了王权;增强了经济活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为英国率先开展
工业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2)内涵:
国家重视专利者的利益,以法律形式保护专利。(2分)影响:有力地
激发了美国社会的创新活力,使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
之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并逐渐超越英国,成为新的工业强国;美
英之间的竞争加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加剧列强之间
的矛盾。(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