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D [解析] 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摩莱里提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消灭私有制”,反映了当时的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民生艰难和改善民生,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无产阶级在历史中的进步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但是并未明确对未来社会的追求,排除C项。
对点演练2 C [解析] 依据材料“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可以看出对抽象的概括离不开现实的历史具体,反映出唯物史观精神内核内嵌于“历史具体”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唯物史观离不开历史具体,排除B项;材料并未否定历史理论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1)根本条件: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马克思主义成为第一国际的革命纲领;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无产阶级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进行斗争。
探究主题二
(1)原则: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对公社负责;主张人人平等。
(2)意义:否定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创立了新的民主组织原则;建立了新型的工人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该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争取合法政治权利,B项正确;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推翻了英国君主专制,排除A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C项;实施八小时工作制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目的之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2.C [解析] 根据材料“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认识到启蒙思想家所构建的理想社会,还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非理性、非正义),因而要对其进行改造,要构建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这是他们相比于启蒙思想家们的激进之处,C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将重点转向经济规律,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就违背了经济规律,排除A项;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致力于构建理想社会,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重要性,没有强调阶级斗争,而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排除D项。
3.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改组“正义者同盟”均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计”的表现,而“新和谐公社”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文创建的,故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C项正确。
4.D [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及所学可知,《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界演化规律,而《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竞争、斗争的重要性,即其共同点是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D项正确;《物种起源》揭示的是生物界演化规律,而非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排除A项;科学革命发生在16—17世纪,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只涉及《物种起源》,排除C项。
5.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得出第一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在法国成立支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所以第一国际是在思想上引领巴黎公社,C项正确;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并非由第一国际组织发动的,排除A项;“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说明第一国际并不是巴黎公社的直接指挥者,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经济援助状况,排除D项。
6.A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斗争,颠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故A项正确。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且“彻底改变”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是欧文的实践,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与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无关,排除D项。
7.A [解析] 本题考查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政党由第一国际时期的一个发展到第二国际建立时的15个,再到一战爆发前的30多个,党员人数也随之大幅增加,且遍布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这些变化表明国际工人运动的范围和规模扩大,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题干中并未体现,且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就成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为一战之前社会主义政党数量的增多和党员人数的增多,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是通过十月革命实现的,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仿真模拟】
1.B [解析] 据材料“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那就把它连根拔掉……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可知,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表达了对资产阶级政府颁布的新济贫法的不满,声称如果政府不肯改革就进行革命,这表明英国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与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严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活动家们的言论是为了争取自身权利,不能据此得出“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英国改革新济贫法引起无产阶级不满,与议会改革无关,排除D项。
2.B [解析] 马克思认为农民的支持对无产阶级革命非常重要。如果农民站到革命一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抛弃小私有观念,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从而取得成功,这表明马克思主张建立工农联盟,故选B项。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走向科学,排除A项;工人阶级是革命主力军,农民是同盟军,排除C项;1848年,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尚未成熟,排除D项。
3.D [解析] 根据材料“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形态也是变化发展的”“城邦国家—初级封建国家—等级制国家—绝对专制主义国家—现代民主共和制的民族国家”“国家的最高形式是民主共和国,它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关注国家形态的发展演进,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国家形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民主运动高涨,B项表述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不符,排除B项;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材料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C项。
4.C [解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为无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一定的途径。无产阶级开始采用参加选举等方式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正是因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故选C项。材料中主要讨论的是无产阶级斗争方式的变化,而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动力,排除A项;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当时只是开始采用新的斗争方式,距离革命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排除B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5.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教体制、司法体制、社会体制等,这表明巴黎公社具备了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结构,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福利国家”的建设,且“福利国家”建设晚于巴黎公社运动的时间,排除A项;“中央的责任在于统辖国家民生政务,地方政府自主治理基层内部事务”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仅体现材料部分内容,排除B项;巴黎公社并未践行“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排除C项。第38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1.B [解析] 据材料“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就把它连根拔掉……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可知,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表达了对资产阶级政府颁布的新济贫法的不满,声称如果政府不肯改革就进行革命,这表明英国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与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活动家们的言论是争取自身权利的手段,不能据此得出“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与议会改革无关,排除D项。
2.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其理论虽然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但未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他设想的社会模式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难以实现,这充分说明了其主张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D项。虽然欧文对私有财产进行深刻批判,但他的主张并未直接揭露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而是将私有财产作为社会问题的根源,排除A项;欧文的主张不能显著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排除B项;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其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显著区别,排除C项。
3.C [解析] 据材料“马克思没有丝毫的空想主义”“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可知,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相比空想社会主义,更加侧重对社会演进过程的研究,以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故选C项;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都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强调绝对平均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反对阶级剥削,认识到私有制的弊端,都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围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思考的,排除D项。
4.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认为,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在开始时就表现出了法国和英国织工起义在结束时才具备的特点,这意味着西里西亚的织工们在起义之初就展现出了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深刻认识和反对私有制的明确立场,它反映了工人阶级对自身处境的认识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抗,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表现。马克思的赞扬,反映了他对工人阶级历史使命和革命潜力的肯定,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国工人的联合斗争,A项不符合题意及史实,排除;当时世界上尚没有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无产阶级专政,排除C项;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颁布后,排除D项。
5.B [解析]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关注“各国人民”,并强调“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他们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强调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故选B项。题目中并未直接涉及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排除A项。工人运动是否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并非《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直接推动的结果,排除C项。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非单一著作或口号所能决定,排除D项。
6.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通过描述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困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问题,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导致工人生活困苦,故选A项;材料旨在说明马克思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而不是工人阶级的精神状态,排除B项;马克思的论述中并未提及社会改良运动,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马克思的论述主要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的困境,而不是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度,排除D项。
7.C [解析] 马克思强调,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正是工人劳动异化的表现,故选C项。材料主要关注的是工人在劳动中的状态,而非阶级关系之间的对立,排除A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工人的劳动状态,没有直接涉及社会环境,排除B项;题干主要关注的是工人的劳动状态,没有涉及贫富分化,排除D项。
8.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神圣家族》中强调群众的重要性,主张壮大群众队伍,《共产党宣言》也强调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圣家族》和《共产党宣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重视群众,突出群众的地位,具有人民性的特征,故选D项。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的论述与世界工人运动关系不大,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条件尚未成熟,排除B项;“科学社会主义推动了无产阶级斗争”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作用,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C项。
9.A [解析] 据材料“巴黎公社起义时,部分妇女直接参与了革命”“开办工艺美术女子职业学校”“开设泥塑……牙刻等专业课……历史和科学常识等普通课”等信息可知,巴黎公社起义时妇女参加革命,这促进了巴黎公社的发展,巴黎公社开办女子学校,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这些说明巴黎公社与妇女解放运动相互促进,故选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巴黎公社与妇女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没有强调巴黎公社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巴黎公社时期的妇女运动,没有直接强调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不是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途径,排除D项。
10.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工人阶级同小资产阶级的先进阶层以及知识分子中的进步人士合作,小商人、手工业者、先进活动家们同工人们坐在一起开会,这些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D项正确;巴黎公社不属于社会主义政权,排除A项;工人阶级同小资产阶级的先进阶层以及知识分子中的进步人士合作,并不能壮大劳工组织的力量,排除B项;巴黎公社没有组建工农联盟,排除C项。
11.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公报中明确表达了“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想实现联合”,这显示了巴黎公社领导者试图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其政治目标,故选B项;公报中虽然表达了巴黎公社领导者希望通过和解和联合达成目标,但这并不等同于其放弃暴力斗争,排除A项;公报中并未明确提及农民阶级,排除C项;公报中虽然提到了“联合”,但这里的“联合”应是指国内各阶级或政治力量的联合,而非特指国际工人阶级的联合,此外,公报中并未明确提及国际工人阶级或国际联合的内容,排除D项。
12.A [解析] 1867年和1884年的两次改革及其带来的工人阶级选举权的获取和扩大,使工人阶级觉得有可能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只通过议会式道路即可维护自己的利益,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人的某些要求,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故选A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意味着工人阶级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经济发展使得工人阶级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而不是经济发展导致阶级分化,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表明工人阶级认为通过改革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满足自身诉求,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满足不了的,且当时社会主义运动尚未找到新的道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B [解析] 据材料“‘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的观点已经‘陈旧’”“肯定了19世纪末欧美无产阶级的议会斗争”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无产阶级力量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促进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从暴力革命转向了议会斗争,恩格斯对这种转变给予了高度肯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故选B项;“普遍获得”表述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无产阶级斗争方式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促进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而非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了科学,排除D项。
14.D [解析] 19世纪20—40年代,在美国工人运动中出现若干行业和团体进行联合的趋势,一些城市的工人组织还创办了第一批工人的刊物,这些都是工人阶级的自发意识所致,表明这一时期美国工人的阶级意识有所提高,故选D项;工人阶级之所以组织起来,目的之一就是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工人待遇得到显著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与题干时间不完全相符,排除B项;当时世界工人运动的中心并不在美国,排除C项。
15.C [解析] 根据材料“迫使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处理劳资关系,在提高工人工资、赋予工人适当的政治权利的同时,又出台与游行、集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军队建设,以遏制工人运动的发展”可知,美国工人运动迫使政府调整政策,说明美国的工人运动影响政府政策的转向,C项正确;“实现了政治经济诉求”的说法夸大了这一时期美国工人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巴黎公社的相关信息,美国的工人运动是否受到其鼓舞,据材料无从得知,排除D项。
16.(1)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2分,如答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可得分)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弊端暴露;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2)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版本和译文的差别;材料二属于学者观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与其他学者观点及原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每点3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及所学可得出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用唯物史观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小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17—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并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兴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第(2)问,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该书内容多是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著作和文章,还有手稿,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存在多个版本和译文,这就需要在使用时注意鉴别各版本间的差异。材料二属于后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观点,可以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但学者观点必然带有自身的立场,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与原始文献资料和其他学者观点相互印证。第38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一、选择题
1.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疾呼:所谓的新济贫法不是剥夺了你们接受贫民院救济的权利吗 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好吧,就把它连根拔掉,而他们就得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
A.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严重
B.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
C.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
D.议会改革理顺了社会秩序
2.[202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所遭受的无数灾祸和所犯诸多罪行的根源,“是贫困的唯一根源”,他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开明人士,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对社会关系进行改造,从而建立完美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些主张 ( )
A.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B.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受制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3.[2025·云南昆明一中联考]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写道:“马克思没有丝毫的空想主义,就是说,他没有虚构和幻想‘新’社会。相反,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进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空想主义的区别在于 ( )
A.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B.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C.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
D.所针对的社会问题的差异
4.1844年6月,德意志西里西亚的织工们唱着自编的《血腥的屠杀》之歌,发动了起义,控诉资本家的剥削,明确反对私有制。马克思认为这场起义“在开始时就具有了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在结束时才具有的东西”。由此可见,马克思 ( )
A.肯定了三国工人的联合斗争
B.赞扬了工人已具备阶级意识
C.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
D.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
5.[2025·广东广州模拟]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在关注“各国人民未来的生活”。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强调“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并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这说明( )
A.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B.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特征
C.工人运动进入暴力革命阶段
D.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已成熟
6.[2025·云南名校联考] 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马克思旨在说明 (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工人阶级的精神状态
C.社会改良运动的缺陷 D.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度
7.[2025·河南洛阳模拟]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剖析工人的工作状态:“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这反映了( )
A.阶级关系的对立 B.社会环境的失衡
C.工人劳动的异化 D.贫富分化的加剧
8.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共产党宣言》直接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解除自己锁链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并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体现出 ( )
A.世界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条件已成熟
C.科学社会主义推动了无产阶级斗争
D.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的特征
9.[2025·河南开封五县模拟] 巴黎公社起义时,部分妇女直接参与了革命,一些妇女延续1789年和1848年的政治主张,继续组织女权运动。1871年5月,巴黎公社发布开办工艺美术女子职业学校的通告,规定开设泥塑、木雕和牙刻等专业课,文学、理化、历史和科学常识等普通课。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
A.与妇女解放运动相互促进
B.深受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影响
C.顺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D.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新途径
10.[2025·山东威海模拟] 巴黎公社委员会的组成体现了工人阶级同小资产阶级的先进阶层以及知识分子中的进步人士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小商人、手工业者、职员,科学、文学、艺术的先进活动家们,同工人们坐在一起开会。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B.壮大了劳工组织的力量
C.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基础
D.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11.[2025·山东“枫叶杯”模拟] 1871年3月26日,巴黎公社中央委员会在公报中说:“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想实现联合,以达到我们努力追求的目的。因此,我们曾向反对我们的人开诚布公地伸出友谊之手。”这表明巴黎公社的领导者( )
A.放弃暴力斗争的革命方式
B.尝试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目标
C.极力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
D.积极促进国际工人阶级联合
12.[2025·山东济南模拟]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一无所获”,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1867年和1884年的两次改革及其带来的工人阶级选举权的获取和扩大,使工人阶级觉得有可能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只通过议会式道路即可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反映出 ( )
A.社会发展缓和阶级矛盾
B.工人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C.经济发展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主义运动寻找到新的道路
13.[2025·江西“红色十校”联考] 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1895年)中说,1848年《共产党宣言》强调的无产阶级“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的观点已经“陈旧”,并肯定了19世纪末欧美无产阶级的议会斗争。这一变化 ( )
A.基于欧美无产阶级普遍获得了民主权利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C.出现原因是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
D.表明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
14.[2025·陕西宝鸡模拟] 19世纪20—40年代,在美国工人运动中出现若干行业和团体进行联合的趋势。例如费城行业团体职工会、纽约职工会等都是拥有40~50个团体、1万名以上会员的工人组织,一些城市的工人组织还创办了第一批工人的刊物。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
A.美国工人待遇得到了显著改善
B.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工人运动
C.美国成为世界工人运动的中心
D.美国工人的阶级意识有所提高
15.[2024·山西太原模拟] 19世纪后期,美国工人运动持续高涨,迫使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处理劳资关系,在提高工人工资、赋予工人适当的政治权利的同时,又出台与游行、集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军队建设,以遏制工人运动的发展。这说明美国的工人运动( )
A.实现了政治经济诉求
B.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影响政府政策的转向
D.受巴黎工人起义的鼓舞
二、非选择题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
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就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产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以及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
——摘编自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6分)
(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价值。(6分)第38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经济根源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
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理论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
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主要 内容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揭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历史 意义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理论探索
(1)撰写《资本论》
①内容: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②意义:《资本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2)创立唯物史观
①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
②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4.影响
(1)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的影响日益扩大。
(2)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
【图解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第一国际”
(1)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
(2)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2)成立:1871年3月。
(3)革命措施
机构建设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军队和 警察建设 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民主制度 建设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社会经济 方面 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4)意义
①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性质)
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它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思维升华】 巴黎公社的失败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
(1)两大经验: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2)两大教训: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领导革命;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
1.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存在的、不现实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对立的反映。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当时,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空想社会主义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未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不能找到成为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对点演练1】
175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阐述了一个原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称,“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部分学者 ( )
A.重视解决社会民生问题
B.肯定了无产阶级在历史中的进步作用
C.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D.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
2.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对点演练2】
[2025·江苏苏州模拟]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 )
A.肯定人民群众的巨大历史作用
B.以现实的历史取代精神的历史
C.精神内核内嵌于“历史具体”中
D.否定历史理论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探究主题一 从唯物史观视角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和意义
【史料研读】
史料1 资本主义……加速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破坏财富生产者的生存条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再继续发展生产力,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史料2 他(马克思)在1864年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即通常所称的“第一国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一团体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俄国社会主义者即通常所说的布尔什维克,建立起有史以来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府。此外,布尔什维克组织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向第二国际即社会党国际发起挑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探究】
(1)据史料1,指出并说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条件。
(2)根据史料2,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
(1)运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条件。
(2)从国际工人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等角度分析其影响。
【拓展延伸】
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探究主题二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的视角探究巴黎公社
【史料研读】
史料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公社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的机构,它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不仅城市的管理,而且连先前由国家行使的全部创议权也都转归公社。……一切公务人员……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高度评价,认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时隔20年后,恩格斯再次肯定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
——摘编自何俊志《对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有关论述的再认识》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公社体现的政治原则。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在世界民主进程中的伟大意义。
(1)根据史料信息概括即可。
(2)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等角度分析。
【拓展延伸】
巴黎公社的特点
(1)爆发的偶然性。巴黎公社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而是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因民族矛盾激化而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的形势下爆发的。
(2)失败的必然性。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
(3)意义的深远性。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4)教训的深刻性。缺乏一个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地方卷 全国卷
早期工人运动与 社会主义思想萌发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024年 山东卷:空想社会主义 — 河北卷:中国共产党纪念巴黎公社 —
2023年 海南卷:早期工人运动 山东卷:《资本论》 浙江卷1月:马克思主义 广东卷: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海南卷:巴黎公社 全国甲卷:巴黎公社的影响
2022年 2022江苏卷:英国早期工人运动 河北卷: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重庆卷:德国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河北卷: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
【考向分析】
(1)高考重点: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论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或者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意义。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巴黎公社的性质和失败的必然性,分析巴黎公社的建立对后世的影响。
(2)命题预测: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呼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此部分内容在今后考试中的出现频率有可能上升,可能会重点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及其世界意义。
命题点一 从英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视角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2022·江苏卷] 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宪法知识会”等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该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 ( )
A.推翻英国君主专制
B.争取合法政治权利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命题点二 从与启蒙运动比较的视角考查空想社会主义者关注的重心
2.[2024·山东卷] 在某些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思想家的继承者,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这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 ( )
A.经济规律 B.理想社会
C.社会正义 D.阶级斗争
命题点三 从西方史家评论的视角考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活动
3.[2023·浙江1月选考] 某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成功成为工业社会中关注工人生计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以分析、批判和开展政治行动。马克思主义也是众多革命团体的政治思想体系。”下列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计”的有 ( )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创建“新和谐公社” ③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④改组“正义者同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命题点四 从和《物种起源》相同点的视角考查《资本论》的特征
4.[2023·山东卷] 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 )
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命题点五 从马克思言论的角度考查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
5.[2023·广东卷] 马克思在论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说:“总委员会引以自豪的是,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材所想象的那样,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由此可见,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在于( )
A.组织发动 B.直接指挥
C.精神引领 D.经济资助
命题点六 从学者论述的视角考查巴黎公社的影响
6.[2023·全国甲卷] 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命题点七 从社会主义政党数目的视角考查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7.[2022·河北卷] 第一国际时期,只有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即德国社会民主党,有党员1万多名。第二国际建立时,世界上已有15个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参加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政党有30多个,党员356万余名,遍布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上述变化表明 ( )
A.国际工人运动范围与规模扩大
B.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初步确立
C.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D.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疾呼:所谓的新济贫法不是“剥夺了你们接受贫民院救济的权利吗” “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好吧,那就把它连根拔掉,而他们就得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严重
B.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
C.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
D.议会改革理顺了社会秩序
2.【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2025·广东茂名模拟]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指出,如果农民站到革命一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抛弃小私有观念,“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这 ( )
A.标志社会主义学说走向科学
B.表明马克思主张建立工农联盟
C.意味着农民成为革命主力军
D.说明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已成熟
3.【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2025·河南三门峡模拟]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形态也是变化发展的。西方的路线是:城邦国家—初级封建国家—等级制国家—绝对专制主义国家—现代民主共和制的民族国家。恩格斯还认为,国家的最高形式是民主共和国,它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这 ( )
A.突出了无产阶级革命重要性
B.促进了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C.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
D.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
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 [2025·云南昆明模拟] 1895年,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提及:“1848年的斗争方法……已经陈旧……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取……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无产阶级开始采用“崭新的斗争方式”说明 (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B.无产阶级革命走向成熟
C.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5.【巴黎公社】 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巴黎公社的体制,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
体制 主要特征
政治体制 “议行合一”,体现为公社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十个委员会
经济体制 建立组织生产的工人协作社制度,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
文教体制 “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建立免费、普及的世俗教育体制
司法体制 选举产生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还组成民事法庭与军事法庭,审案体现公平正义
社会体制 中央的责任在于统辖国家民生政务,地方政府自主治理基层内部事务
A.重视“福利国家”建设
B.较妥善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C.践行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D.具有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结构(共124张PPT)
3
8
第38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基础知识·融通
重点问题·突破
选考命题·探究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经济根源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
弊病逐渐显现
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
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工人阶级开始作
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理论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
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主要 内容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主要 内容 揭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
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
观规律
主要 内容 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
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历史 意义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
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续表)
3.理论探索
(1)撰写《资本论》
①内容: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②意义:《资本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2)创立唯物史观
①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
展中的辩证关系。
②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4.影响
(1)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
东南欧的影响日益扩大。
(2)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
【图解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知识点2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第一国际”
(1)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
(2)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2)成立:1871年3月。
(3)革命措施
机构建设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
和司法机构
军队和警察建 设 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
会
民主制度建设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
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社会经济方面 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4)意义
①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性质)
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它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思维升华】巴黎公社的失败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
(1)两大经验: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2)两大教训: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领导革命;必须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
1.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存在的、
不现实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
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
被剥削者之间对立的反映。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当时,由
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
露,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
念进行了批判,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
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空想社会
主义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未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不能找到成为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对点演练1】
175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阐述了一个原理,
“私有制是万恶之源”;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
确宣称,“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反
映了这一时期的部分学者( )
A.重视解决社会民生问题
B.肯定了无产阶级在历史中的进步作用
C.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D.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
√
[解析] 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摩莱里提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马克
思、恩格斯主张“消灭私有制”,反映了当时的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资本
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D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民生艰难和改善民生,排除A项;
材料并非强调无产阶级在历史中的进步作用,排除B项;
材料中虽然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但是并未明确对未来社会的追求,排除C项。
2.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
展的一套理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
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在阶级社会中,
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
权。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对点演练2】
[2025·江苏苏州模拟]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
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
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
义的唯物史观( )
A.肯定人民群众的巨大历史作用 B.以现实的历史取代精神的历史
C.精神内核内嵌于“历史具体”中 D.否定历史理论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
[解析] 依据材料“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可以看出对抽象的概括离不开现实的历史具体,反映出唯物史观精神内
核内嵌于“历史具体”中,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唯物史观离不开历史具体,排除B项;
材料并未否定历史理论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排除D项。
探究主题一 从唯物史观视角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和意义
【史料研读】
史料1 资本主义……加速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破坏财富生产者的生存条
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
义社会无法再继续发展生产力,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史料2 他(马克思)在1864年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即通常所称的“第一国际”
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一团体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
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俄国社会主义者即通常所说的布
尔什维克,建立起有史以来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府。此外,布尔什维克组织
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向第二国际即社会党国际发起挑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探究】
(1)据史料1,指出并说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条件。
(2)根据史料2,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
(1)运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
本条件。
(2)从国际工人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等角度分析其影响。
(1)据史料1,指出并说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条件。
[答案] 根本条件: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根据史料2,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
[答案] 马克思主义成为第一国际的革命纲领;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思想
武器;推动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民
族和无产阶级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进行斗争。
【拓展延伸】
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探究主题二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的视角探究巴黎公社
【史料研读】
史料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
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
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公社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
的机构,它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从公社委员起,自
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
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
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不仅城市的管
理,而且连先前由国家行使的全部创议权也都转归公社。……一切公务
人员……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马克思对巴
黎公社高度评价,认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时
隔20年后,恩格斯再次肯定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
——摘编自何俊志《对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有关论述的再认识》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公社体现的政治原则。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在世界民主进程中的伟大意义。
(1)根据史料信息概括即可。
(2)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等角
度分析。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公社体现的政治原则。
[答案] 原则: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立法权与行政权
合一;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对公社负责;主张人人平等。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在世界民主进程中的伟大意义。
[答案] 意义:否定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创立了新的民主组织原则;建
立了新型的工人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为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拓展延伸】
巴黎公社的特点
(1)爆发的偶然性。巴黎公社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
而是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因民族矛盾激化而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的形势
下爆发的。
(2)失败的必然性。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夺
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
(3)意义的深远性。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
专政的学说。
(4)教训的深刻性。缺乏一个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地方卷 全国卷
早期工人运动与社 会主义思想萌发 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 国际工人运动的 发展 2024 年 山东卷:空想社 会主义 — 河北卷:中 国共产党纪念 巴黎公社 —
地方卷 全国卷
早期工人运动与社 会主义思想萌发 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023 年 海南卷:早期工 人运动 山东卷:《资 本论》 浙江卷1月: 马克思主义 广东卷:第 一国际和巴黎 公社 海南卷:巴 黎公社 全国甲
卷:巴
黎公社
的影响
(续表)
地方卷 全国卷
早期工人运动与社 会主义思想萌发 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022 年 2022江苏卷:英 国早期工人运动 河北卷:马克 思主义的影响 重庆卷:德国 社会关系的深刻 变化 河北卷:国 际工人运动的 发展 —
(续表)
【考向分析】
(1)高考重点: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论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或者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
意义。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巴黎公社的性质和失败的必然性,分析巴黎
公社的建立对后世的影响。
(2)命题预测: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呼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
信和制度自信,此部分内容在今后考试中的出现频率有可能上升,可能
会重点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及其世界意义。
命题点一 从英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视角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2022·江苏卷] 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
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宪法知识会”等资产阶级
改革团体协调活动。该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 )
A.推翻英国君主专制 B.争取合法政治权利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该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争取
合法政治权利,B项正确;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推翻了英国君主专制,排除A项;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C项;
实施八小时工作制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目的之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二 从与启蒙运动比较的视角考查空想社会主义者关注的重心
2.[2024·山东卷] 在某些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思想家的继承
者,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
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这是因为他们把关注
的重心转向了( )
A.经济规律 B.理想社会 C.社会正义 D.阶级斗争
√
[解析] 根据材料“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
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可知,空想
社会主义者不仅认识到启蒙思想家所构建的理想社会,还认识到资本主
义制度的弊端(非理性、非正义),因而要对其进行改造,要构建理性和
永恒正义的王国,这是他们相比于启蒙思想家们的激进之处,C项正确;
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将重点转向经济规律,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就违
背了经济规律,排除A项;
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致力于构建理想社会,排除B项;
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重要性,没有强调阶级斗争,而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排除D项。
命题点三 从西方史家评论的视角考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活动
3.[2023·浙江1月选考] 某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
义的重要性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成功成为工业社会中关注工人生计者
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以分析、批判和开展政治行动。马克思主义也是
众多革命团体的政治思想体系。”下列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
注“工人生计”的有( )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创建“新和谐公社” ③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④
改组“正义者同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剩
余价值学说、改组“正义者同盟”均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
计”的表现,而“新和谐公社”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文创建的,
故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C项正确。
命题点四 从和《物种起源》相同点的视角考查《资本论》的特征
4.[2023·山东卷] 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
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
《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
二者都( )
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
[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
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
《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及所学可
知,《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界演化规律,而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竞争、
斗争的重要性,即其共同点是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D项正确;
《物种起源》揭示的是生物界演化规律,而非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排
除A项;
科学革命发生在16—17世纪,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
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只涉及《物种起源》,排除C项。
命题点五 从马克思言论的角度考查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
5.[2023·广东卷] 马克思在论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说:“总委员会引
以自豪的是,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
用。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材所想象的那样,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
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由此可见,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在
于( )
A.组织发动 B.直接指挥 C.精神引领 D.经济资助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得出第一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
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在法国成立支
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所以第
一国际是在思想上引领巴黎公社,C项正确;
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并非由第一国际组织发动的,排除A项;
“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说明第一国际并不是巴黎公社的直接指挥者,排除B项;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经济援助状况,排除D项。
命题点六 从学者论述的视角考查巴黎公社的影响
6.[2023·全国甲卷] 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
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
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
产阶级政权的斗争,颠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的伟大尝试,故A项正确。
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且“彻底改变”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是欧文的实践,故C项错误;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与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无关,排除D项。
命题点七 从社会主义政党数目的视角考查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7.[2022·河北卷] 第一国际时期,只有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即德国社会民主党,有党员1万多名。第二国际建立时,世界上已有15个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参加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政党有30多个,党员356万余名,遍布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上述变化表明( )
A.国际工人运动范围与规模扩大
B.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初步确立
C.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D.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
[解析] 本题考查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政党由第一国际时期
的一个发展到第二国际建立时的15个,再到一战爆发前的30多个,党员
人数也随之大幅增加,且遍布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这些变化表
明国际工人运动的范围和规模扩大,故A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题干中并未体现,且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就成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
题干所述为一战之前社会主义政党数量的增多和党员人数的增多,故C项错误;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是通过十月革命实现的,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疾呼:所谓的新济贫
法不是“剥夺了你们接受贫民院救济的权利吗” “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
法律,好吧,那就把它连根拔掉,而他们就得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
命。”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严重 B.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
C.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 D.议会改革理顺了社会秩序
√
[解析] 据材料“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那就把它连根拔掉……
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可知,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表达了对资
产阶级政府颁布的新济贫法的不满,声称如果政府不肯改革就进行革命,
这表明英国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故选B项。
材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与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严重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中活动家们的言论是为了争取自身权利,不能据此得出“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的结论,排除C项;
材料强调英国改革新济贫法引起无产阶级不满,与议会改革无关,排除D项。
2.【马克思主义的内容】[2025·广东茂名模拟]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
马克思指出,如果农民站到革命一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抛弃小私有
观念,“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
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这( )
A.标志社会主义学说走向科学 B.表明马克思主张建立工农联盟
C.意味着农民成为革命主力军 D.说明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已成熟
√
[解析] 马克思认为农民的支持对无产阶级革命非常重要。如果农民站
到革命一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抛弃小私有观念,那么无产阶级革命
就会得到一种“合唱”,从而取得成功,这表明马克思主张建立工农联盟,
故选B项。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走向科学,排除A项;
工人阶级是革命主力军,农民是同盟军,排除C项;
1848年,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尚未成熟,排除D项。
3.【马克思主义的特征】[2025·河南三门峡模拟]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形态也是变化发展的。西方的路线是:城邦
国家—初级封建国家—等级制国家—绝对专制主义国家—现代民主共和
制的民族国家。恩格斯还认为,国家的最高形式是民主共和国,它是现
代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这( )
A.突出了无产阶级革命重要性 B.促进了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C.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 D.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
√
[解析] 根据材料“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形态也是变化发展的”“城
邦国家—初级封建国家—等级制国家—绝对专制主义国家—现代民主共
和制的民族国家”“国家的最高形式是民主共和国,它是现代社会的一种
必然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关注国家形态的
发展演进,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国家形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
代性,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排除A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民主运动高涨,B项表述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不符,排除B项;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材料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C项。
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2025·云南昆明模拟] 1895年,恩格斯
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提及:“1848年的斗争方
法……已经陈旧……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取……
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
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无产阶级开始采用“崭新的斗争方式”
说明(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B.无产阶级革命走向成熟
C.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
[解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为无产阶级
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一定的途径。无产阶级开始采用参加选举等方式与
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正是因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这
样的机会,故选C项。
材料中主要讨论的是无产阶级斗争方式的变化,而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动力,排除A项;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当时只是开始采用新的斗争方式,距离革命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排除B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5.【巴黎公社】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巴黎公社的体制,据此可知巴黎公
社( )
体制 主要特征
政治体制 “议行合一”,体现为公社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十个委员会
经济体制 建立组织生产的工人协作社制度,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
文教体制 “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建立免费、普及的世俗教育体制
司法体制 选举产生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还组成民事法庭与军事法
庭,审案体现公平正义
体制 主要特征
社会体制 中央的责任在于统辖国家民生政务,地方政府自主治理
基层内部事务
A.重视“福利国家”建设 B.较妥善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C.践行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D.具有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结构
(续表)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教体制、
司法体制、社会体制等,这表明巴黎公社具备了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
结构,D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福利国家”的建设,且“福利国家”建设晚于巴黎公社运动的时间,排除A项;
“中央的责任在于统辖国家民生政务,地方政府自主治理基层内部事务”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仅体现材料部分内容,排除B项;
巴黎公社并未践行“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排除C项。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疾呼:所谓的新济贫法不是剥夺了你们接受贫民
院救济的权利吗?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好吧,就把它连根拔掉,而
他们就得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严重 B.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
C.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 D.议会改革理顺了社会秩序
√
[解析] 据材料“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就把它连根拔掉……经
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可知,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表达了对资产
阶级政府颁布的新济贫法的不满,声称如果政府不肯改革就进行革命,这
表明英国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故选B项。
材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与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中活动家们的言论是争取自身权利的手段,不能据此得出“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的结论,排除C项;
材料与议会改革无关,排除D项。
2.[202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私有财产是
人类所遭受的无数灾祸和所犯诸多罪行的根源,“是贫困的唯一根源”,
他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开明人士,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对社会关系进行改
造,从而建立完美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些主张( )
A.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B.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受制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其理论虽然具有前瞻
性和批判性,但未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他设想的社会模式在
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难以实现,这充分说明了其主张受制于当时的生
产力发展水平,故选D项。
虽然欧文对私有财产进行深刻批判,但他的主张并未直接揭露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而是将私有财产作为社会问题的根源,排除A项;
欧文的主张不能显著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排除B项;
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其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显著区别,排除C项。
3.[2025·云南昆明一中联考]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写道:“马克思没
有丝毫的空想主义,就是说,他没有虚构和幻想‘新’社会。相反,他把
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进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
然历史过程来研究。”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空想主义的区别在于
( )
A.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B.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C.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 D.所针对的社会问题的差异
√
[解析] 据材料“马克思没有丝毫的空想主义”“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
的过程……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可知,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
相比空想社会主义,更加侧重对社会演进过程的研究,以来揭示社会发
展的规律,故选C项;
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都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强调绝对平均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排除A项;
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反对阶级剥削,认识到私有制的弊端,都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排除B项;
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围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思考的,排除D项。
4.1844年6月,德意志西里西亚的织工们唱着自编的《血腥的屠杀》之
歌,发动了起义,控诉资本家的剥削,明确反对私有制。马克思认为这
场起义“在开始时就具有了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在结束时才具有的东
西”。由此可见,马克思( )
A.肯定了三国工人的联合斗争 B.赞扬了工人已具备阶级意识
C.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 D.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认为,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在开始时就表现出了法国和英国织工起义在结束时才具备的特点,这意
味着西里西亚的织工们在起义之初就展现出了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深刻认
识和反对私有制的明确立场,它反映了工人阶级对自身处境的认识和对
社会不公的反抗,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表现。马克思的赞扬,反映了
他对工人阶级历史使命和革命潜力的肯定,故选B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国工人的联合斗争,A项不符合题意及史实,排除;
当时世界上尚没有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无产阶级专政,排除C项;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颁布后,排除D项。
5.[2025·广东广州模拟]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在
关注“各国人民未来的生活”。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
进一步强调“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并提出了“全
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这说明( )
A.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B.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特征
C.工人运动进入暴力革命阶段 D.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已成熟
√
[解析]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
格斯始终关注“各国人民”,并强调“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
益消失”,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这些观点都体现
了他们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强调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
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故选B项。
题目中并未直接涉及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排除A项。
工人运动是否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并非《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直接推动的结果,排除C项。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非单一著作或口号所能决定,排除D项。
6.[2025·云南名校联考] 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
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
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
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
隶。”马克思旨在说明(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工人阶级的精神状态
C.社会改良运动的缺陷 D.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度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通过描述工人在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下的困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问题,即资本家通过占
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导致工人生活困苦,故选A项;
材料旨在说明马克思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而不是工人阶级的精神状态,排除B项;
马克思的论述中并未提及社会改良运动,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马克思的论述主要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的困境,而不是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度,排除D项。
7.[2025·河南洛阳模拟]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剖析
工人的工作状态:“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
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
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
逃避劳动。”这反映了( )
A.阶级关系的对立 B.社会环境的失衡
C.工人劳动的异化 D.贫富分化的加剧
√
[解析] 马克思强调,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
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正
是工人劳动异化的表现,故选C项。
材料主要关注的是工人在劳动中的状态,而非阶级关系之间的对立,排除A项;
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工人的劳动状态,没有直接涉及社会环境,排除B项;
题干主要关注的是工人的劳动状态,没有涉及贫富分化,排除D项。
8.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
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共产党宣言》直接号召无
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解除自己锁链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并
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体现出( )
A.世界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条件已成熟
C.科学社会主义推动了无产阶级斗争
D.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的特征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神圣家族》中强调群众的重要性,主张壮大
群众队伍,《共产党宣言》也强调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无产阶级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圣家族》和《共产党宣言》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重视群众,突出群众的地位,具有人民性的特征,故
选D项。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的论述与世界工人运动关系不大,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条件尚未成熟,排除B项;
“科学社会主义推动了无产阶级斗争”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作用,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C项。
9.[2025·河南开封五县模拟] 巴黎公社起义时,部分妇女直接参与了革
命,一些妇女延续1789年和1848年的政治主张,继续组织女权运动。
1871年5月,巴黎公社发布开办工艺美术女子职业学校的通告,规定开
设泥塑、木雕和牙刻等专业课,文学、理化、历史和科学常识等普通课。
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
A.与妇女解放运动相互促进 B.深受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影响
C.顺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D.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新途径
√
[解析] 据材料“巴黎公社起义时,部分妇女直接参与了革命”“开办工艺
美术女子职业学校”“开设泥塑……牙刻等专业课……历史和科学常识等
普通课”等信息可知,巴黎公社起义时妇女参加革命,这促进了巴黎公
社的发展,巴黎公社开办女子学校,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这些说明巴
黎公社与妇女解放运动相互促进,故选A项。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巴黎公社与妇女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没有强调巴黎公社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主要涉及巴黎公社时期的妇女运动,没有直接强调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排除C项;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不是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途径,排除D项。
10.[2025·山东威海模拟] 巴黎公社委员会的组成体现了工人阶级同小资
产阶级的先进阶层以及知识分子中的进步人士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
小商人、手工业者、职员,科学、文学、艺术的先进活动家们,同工人
们坐在一起开会。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B.壮大了劳工组织的力量
C.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基础 D.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工人阶级同小资产阶级的先进阶层以及知识分
子中的进步人士合作,小商人、手工业者、先进活动家们同工人们坐在
一起开会,这些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D项正确;
巴黎公社不属于社会主义政权,排除A项;
工人阶级同小资产阶级的先进阶层以及知识分子中的进步人士合作,并不能壮大劳工组织的力量,排除B项;
巴黎公社没有组建工农联盟,排除C项。
11.[2025·山东“枫叶杯”模拟] 1871年3月26日,巴黎公社中央委员会在
公报中说:“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想实现联合,以
达到我们努力追求的目的。因此,我们曾向反对我们的人开诚布公地伸
出友谊之手。”这表明巴黎公社的领导者( )
A.放弃暴力斗争的革命方式 B.尝试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目标
C.极力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 D.积极促进国际工人阶级联合
√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公报中明确表达了“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我们满怀
喜悦的心情想实现联合”,这显示了巴黎公社领导者试图通过和平手段
来实现其政治目标,故选B项;
公报中虽然表达了巴黎公社领导者希望通过和解和联合达成目标,但这并不等同于其放弃暴力斗争,排除A项;
公报中并未明确提及农民阶级,排除C项;
公报中虽然提到了“联合”,但这里的“联合”应是指国内各阶级或政治力量的联合,而非特指国际工人阶级的联合,此外,公报中并未明确提及国际工人阶级或国际联合的内容,排除D项。
12.[2025·山东济南模拟]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一无所获”,
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1867年和1884年的两次改革及其带来的工
人阶级选举权的获取和扩大,使工人阶级觉得有可能不经过无产阶级革
命,只通过议会式道路即可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反映出( )
A.社会发展缓和阶级矛盾 B.工人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C.经济发展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主义运动寻找到新的道路
√
[解析] 1867年和1884年的两次改革及其带来的工人阶级选举权的获取
和扩大,使工人阶级觉得有可能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只通过议会式道
路即可维护自己的利益,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人的某些要求,从而
缓和了阶级矛盾,故选A项;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意味着工人阶级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题目主旨是经济发展使得工人阶级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而不是经济发展导致阶级分化,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材料表明工人阶级认为通过改革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满足自身诉求,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满足不了的,且当时社会主义运动尚未找到新的道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2025·江西“红色十校”联考] 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
级斗争》导言(1895年)中说,1848年《共产党宣言》强调的无产阶级
“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的观点已经“陈旧”,并肯定了19世纪末欧
美无产阶级的议会斗争。这一变化( )
A.基于欧美无产阶级普遍获得了民主权利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C.出现原因是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
D.表明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
√
[解析] 据材料“‘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的观点已经‘陈旧’”“肯定了
19世纪末欧美无产阶级的议会斗争”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无产
阶级力量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促进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从暴力革命
转向了议会斗争,恩格斯对这种转变给予了高度肯定,体现了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故选B项;
“普遍获得”表述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无产阶级斗争方式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促进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而非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了科学,排除D项。
14.[2025·陕西宝鸡模拟] 19世纪20—40年代,在美国工人运动中出现若
干行业和团体进行联合的趋势。例如费城行业团体职工会、纽约职工会
等都是拥有40~50个团体、1万名以上会员的工人组织,一些城市的工
人组织还创办了第一批工人的刊物。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美国工人待遇得到了显著改善 B.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工人运动
C.美国成为世界工人运动的中心 D.美国工人的阶级意识有所提高
√
[解析] 19世纪20—40年代,在美国工人运动中出现若干行业和团体进
行联合的趋势,一些城市的工人组织还创办了第一批工人的刊物,这些
都是工人阶级的自发意识所致,表明这一时期美国工人的阶级意识有所
提高,故选D项;
工人阶级之所以组织起来,目的之一就是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工人待遇得到显著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与题干时间不完全相符,排除B项;
当时世界工人运动的中心并不在美国,排除C项。
15.[2024·山西太原模拟] 19世纪后期,美国工人运动持续高涨,迫使政
府投入大量精力处理劳资关系,在提高工人工资、赋予工人适当的政治
权利的同时,又出台与游行、集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军队建设,以
遏制工人运动的发展。这说明美国的工人运动( )
A.实现了政治经济诉求 B.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影响政府政策的转向 D.受巴黎工人起义的鼓舞
√
[解析] 根据材料“迫使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处理劳资关系,在提高工人工
资、赋予工人适当的政治权利的同时,又出台与游行、集会相关的法律
法规,加强军队建设,以遏制工人运动的发展”可知,美国工人运动迫
使政府调整政策,说明美国的工人运动影响政府政策的转向,C项正确;
“实现了政治经济诉求”的说法夸大了这一时期美国工人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巴黎公社的相关信息,美国的工人运动是否受到其鼓舞,据材料无从得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
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
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就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
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
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
产产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
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以及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
述的经济形式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
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
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
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
度紧张,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批判,
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
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
——摘编自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
背景。(6分)
[答案] 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2分,如答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可得分)
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弊端暴露;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及所学可得出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用唯物史观 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小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17—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并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兴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价值。(6分)
[答案] 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
史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版本和译文的差别;材料二属于学者观点,
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意图,
并与其他学者观点及原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每点3分)
[解析] 第(2)问,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该书内容多是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著作和文章,还有手稿,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存在多个版本和译文,这就需要在使用时注意鉴别各版本间的差异。材料二属于后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观点,可以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但学者观点必然带有自身的立场,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与原始文献资料和其他学者观点相互印证。
快速核答案
第38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D
【对点演练2】
C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从唯物史观视角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和意义
【史料研读】
(1)根本条件: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马克思主义成为
第一国际的革命纲领;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无产阶级为争取民
族解放而进行斗争。
探究主题二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的视角探究巴黎公社
【史料研读】
(1)原则: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立法权与行政
权合一;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对公社负责;主张人人平等。 (2)
意义:否定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创立了新的民主组织原则;建立了新型
的工人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提供了借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B 2.C 3.C 4.D 5.C 6.A 7.A
仿真模拟
1.B 2.B 3.D 4.C 5.D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B 2.D 3.C 4.B 5.B 6.A 7.C 8.D 9.A 10.D 11.B 12.
A 13.B 14.D 15.C
二、非选择题
16.(1)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2分,如答出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可得分)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
确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
治制度弊端暴露;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
史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2)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
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版本和译文的差别;
材料二属于学者观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在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与其他学者观点及原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每点3分)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
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
地扩大其范围”及所学可得出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用唯物史
观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小问,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17—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
建立并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
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深刻影响了世界
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
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
想兴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第(2)问,材
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该书内容多是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
著作和文章,还有手稿,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
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存在多个版本和译文,这就需要在使用时注意
鉴别各版本间的差异。材料二属于后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观点,
可以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但学者观点必然带有自身的立场,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与原始文献资料和其他学者观点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