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单元 第4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单元 第4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3 13:28:57

文档简介

第十五单元 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世界
第4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几位作家的作品都反映了一战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及其对参战士兵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这体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进程,D项正确;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历史,不可能准确还原真实历史,排除A项;B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主导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对点演练2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德国意在冲破凡尔赛体系制约,扩大自身军备,英法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考虑,对德国此项要求的态度也明显不同,以至于最终达成的协议实际上接受了德国扩大军备的要求,这折射出国际体系即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A项正确;一战后,德日法西斯先后掌握国家政权,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此次裁军大会有利于维护欧洲乃至世界持久和平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裁军大会对凡尔赛体系进行了调整,排除C项;1933年,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德国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1)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影响:削弱了英国的殖民势力和海上霸权地位;美、日两国崛起;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并逐渐成为世界强国。
(2)问题:伤亡人数多,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的破坏性。
(3)特点:时间长;规模大;矛盾复杂;破坏性强。
探究主题二
(1)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基础上;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建立国际联盟作为维护和平的工具,但作用有限。
(2)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②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③国际联盟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简要评价:
进步性: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局限性:公约并未真正实行(或未阻止德、意、日发动侵略战争)。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C [解析] 据题干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一战期间的经济数据变化可知,多米尼加与德国贸易额清零,阿根廷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部分产业受影响,而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不同地区经济的影响,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全球性,C项正确。虽然战争确实扰乱了世界市场,但“濒临崩溃”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直接体现欧美国家侵略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单一产业结构的弊端显现并非题干现象的主旨,排除D项。
2.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已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受到严厉制裁,如割地赔款、海外殖民地被瓜分等。漫画中,水中的德国向英法两国求救,要求贷款援助,体现德国的外交策略,符合一战后欧洲的国际关系特点。B项正确。经济大危机开始时间为1929年,排除A项;据材料描绘,德国在水中求救,英法在岸上没有营救的意向,贷款在岸边比较远的地方,不能得出“英法德三国间的经济合作”和“英法对德的人道主义援助”,排除C、D项。
3.D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材料中由英日结成同盟对付俄国,到英俄变成盟友,这一调整说明了英国的外交取向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D项正确。英日结成军事同盟,两国是同盟关系,故A项错误;“集体安全”是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这与材料中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不符,故B项错误;“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是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的思想,故C项错误。
4.C [解析] 由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可知,丘吉尔认为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扭曲的安全观、民族观等极端思想都成为诱导战争爆发的因素,故选C项;由材料“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极端思想和情绪,而非军备竞赛,排除A项;由材料“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冲突,而非文明冲突,排除B项;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场景,经济的低迷引发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
5.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一战爆发后,为取得战争胜利,英国政府集中国家的经济力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促使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完成”说法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根本性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仿真模拟】
1.C [解析] 题干所述为一战爆发前的欧洲盛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使许多人“坚信自己国家在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至高无上地位”“对自己国家的缺点视而不见”“对敌对国的批评却达到了妖魔化的地步”,这些都影响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反映了列强在全球的竞争加剧,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极端民族主义加剧欧洲列强的竞争和冲突,与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而非西方国家内部的分化,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欧美国家主导国际局势,排除D项。
2.D [解析] 根据材料“画面中拔河的双方,一方是人多势众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只有两人、势单力薄的同盟国,中间站立的是美国”及所学可知,此时的同盟国集团仅剩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仍在不断壮大,但双方仍处于僵持状态。结合所学,1917年随着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同盟国集团在战争力量上进一步处于劣势,整个战争发生了重大转折,说明美国是战局走向的决定性因素,D项正确。美国加入了协约国一方作战,并不是双方的调停人,排除A项;“大国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属于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主动权在协约国一方,排除C项。
3.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国内物价高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反映出战争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A项正确;“德国不同层次家庭实力相当”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家禽家畜供给区域失衡,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官员的悲观情绪,排除D项。
4.D [解析] 据材料“在烈日的暴晒下,皮肤早就腐烂了……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难受的味道”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一战中参战士兵的战地生活,他们经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磨难,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该学者意图借此表现和平来之不易,应珍爱和平,D项正确;回忆录能反映当时的战争场景,但“真实再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战争残酷的感慨,未体现战争污名化的宣传意识,排除B项;由材料内容无法得出新式武器使德军伤亡惨重,排除C项。
5.A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当时国力强大的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把苏联排除在外,没有给予第三世界国家合理地位,反而给予战败国德国和英法一样的表决权,这说明国联没有实现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匹配,A项正确;国联的确受到英法两国的操纵,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传统均势原则,排除C项;“大国一致”是联合国遵循的原则,国联遵循的原则是“全体一致”,排除D项。第4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德国经济迅速崛起,为了增加本民族的利益、拓展广阔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德国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没有涉及技术革新需求,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妄图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野心,与民族独立意识觉醒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未体现其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排除D项。
2.D [解析] 安吉尔认为,在1910年时各国的财政经济相互依存,战争对胜利者和失败者都会造成损害,因此战争变得无利可图。这种观点强调了经济联系和国际依赖对于维持和平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因素是防止战争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安吉尔并没有对当时世界格局作出客观分析,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战争爆发,排除A项;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之中,和平与发展并未成为时代主题,排除B项;安吉尔认为各国财政经济相互依存,但并未明确指出区域经济间依存度高,排除C项。
3.D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德国政府宣传德国发动一战是为了自卫,德国政府的言论是在推脱战争责任,D项正确;一战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些言论没有正确揭示一战的实质,排除A项;德国政府的言论是在推脱战争责任,不能促使民众对一战起因进行反思,排除B项;这些言论不足以推动二战的加速到来,C项夸大了其影响,排除。
4.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隐瞒官方背景,向美国一批有影响力的人物递发宣传材料,隐蔽地向美国各界人士作宣传,结合一战的史实可知,英国想要以此改变美国中立的态度,使其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故选B项;英国对美国展开宣传工作,与国内战时动员无关,排除A项;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的相关信息,看不出英国想要激起美国反对德国的情绪,排除D项。
5.A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5—1916年,同盟国和协约国方面都产生了停战媾和的想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争转入阵地战阶段,旷日持久、消耗巨大,且短期内胜负难分,参战国谋求早日结束战争,故选A项;一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符合人们预期”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想媾和,与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的必要性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14—1918年正值一战期间,一战的进行导致参战国需要更强大、更有效的武器和设备,以适应战场环境和取得战争优势,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时期技术革命的进行对飞机性能提升有直接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军备竞赛的加剧可能对飞机性能有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不是当时飞机性能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飞机性能有所提升只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7.C [解析]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一战期间,法国、德国和英国都在打宣传战,可见宣传战成为参战国的重要战略,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美国对一战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舆论宣传,但没有提到舆论宣传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法国夸大胜利成果,排除D项。
8.D [解析] 一战后,美国未回复国联关于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的函件,但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都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美国选择性地参与国联会议,只参加对其有利的会议,而对其他重要问题不予以回应,显示出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故选D项。国际联盟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美国对国联发送的有关函件和召开的会议的态度,没有涉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冲击的相关描述,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排除C项。
9.C [解析] 据“予以行政指导和援助”“国联对受任国的管理行使管辖权、监督权和行政权等权力”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对战败国的殖民地或属地实行委任统治。委任统治制度是一战后主要战胜国通过国联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反映了一战后国联对部分殖民地尝试国际化管理,故选C项。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国联推行的委任统治,与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国联推行委任统治,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关系不大,排除B项;D项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
10.B [解析] 据材料“《凡尔赛条约》……奴隶条约”“英国和美国放宽德国赔款要求……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结合所学可知,协约国认定德国应对一战负元凶之责,因而一战后对德采取苛刻的态度。但从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德国的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还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变化和调整,以及英、法、美等世界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故选B项。1926年,德国还未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排除C项;美国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美国放宽对德政策不能反映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项。
11.C [解析] 据材料“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在该岛享有自由进出……权益”可知,在国际联盟的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解决了斯瓦尔巴德群岛的主权归属及资源开采问题,这反映了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美国并未加入,苏联加入很晚,国际联盟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排除A项;该条约解决了斯瓦尔巴德群岛的主权归属及资源开采问题,但材料并未提及其后续执行情况如何,无法得出“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自决原则,排除D项。
12.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一战后,欧洲实力遭到削弱,国际地位相对下降,促进了欧洲整体意识的觉醒,因此,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的共识,A项正确;“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属于次要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材料内容无太大关系,排除C项;这一变化源于当时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13.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人们由在一战初期支持战争到后来反对战争,这一态度的转变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D项正确;战争的结果被多种因素影响,民众态度的变化并不能作为决定因素,排除A项;改变人们心理的是战争的残酷,其中具有因果联系,材料体现不出人们的认知具有随意性,排斥B项;和平与发展在当时并未成为世界潮流,排除C项。
14.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选B项。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版图的重新划定,排除C项;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15.A [解析] 本题考查战争对服饰的影响。根据材料中“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服装特有的插手口袋”可知,一战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平等、男性化等因素成为女装设计师的选择,这说明战争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渐成时代主流,排除B项;“主要”一说过于绝对,排除C项;法国社会现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6.(1)背景:维也纳体系的深远影响;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近代外交制度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部分国家的倡导。(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影响:增强对战争与冲突的制约力量,助推国际法的发展与变化,利于国际关系的文明化,推动新的国际秩序塑造,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国际冲突。(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理解: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新秩序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平衡利益分配的基础上,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国联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的维护新秩序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严重冲击现有国际秩序。德、意、日等国逐渐走上法西斯道路。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美国则采取孤立主义政策,欧洲集体安全计划落空,苏联转而中立自保。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在此期间,不仅瑞典和荷兰……英国等大国也时常加入中立国的行列”得出部分国家的倡导;据材料一“中立成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欧洲相对和平的重要因素……解决欧洲国家海外扩张导致的冲突的重要手段”得出维也纳体系的深远影响;据材料一“这一时期中立的国际法地位……空前提高”“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的召开……最重要的是关于中立的相关规定……交战国对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得出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近代外交制度的推动;结合所学20世纪经济领域的阶段性特征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立成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手段”可知中立的合法化增强对战争与冲突的制约力量;据材料一“这一时期中立的国际法地位与以往相比明显上升,制度化程度空前提高”可知中立的实践及其引发的争议助推国际法的发展与变化,利于国际关系的文明化;据材料一“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的召开……规定了交战国对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可知中立推动新的国际秩序塑造;据所学可知中立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国际冲突。第(2)问,据材料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英美精英中盛行的国际主义观念基础上的”并结合所学,对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的实质进行论述: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新秩序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平衡利益分配的基础上,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国联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的维护新秩序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据材料二“但是,大危机使人们对关于国际秩序的这些基本设想失去了信心……民族主义、单边行动取代了国际主义和国际合作”并结合所学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及英、法、苏、美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对法西斯国家采取了绥靖政策的表现的相关史实展开论述: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严重冲击现有国际秩序。德、意、日等国逐渐走上法西斯道路。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美国则采取孤立主义政策,欧洲集体安全计划落空,苏联转而中立自保。据材料二“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并结合所学二战爆发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第4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选择题
1.1891年,泛德意志联盟成立,以抵制一切反对民族发展倾向、支持德意志民族愿望为目标。1912年,其主席公开宣称:“如果说某一个国家有理由关心如何扩大它的势力范围,这个国家就是德意志帝国……我们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区和工业原料产地。”这反映出德国 ( )
A.技术革新需求迫在眉睫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民族独立意识逐步觉醒
D.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2.1910年,英国学者安吉尔认为,在当时各国财政经济相互依存的情况下,胜者和败者同样遭殃,战争已经成了无利可图的事情。所以,没有一个国家会愚蠢到发动一场战争。安吉尔的论断 ( )
A.源于对世界格局的客观分析
B.突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指明了区域经济间依存度高
D.审视了经济对和平的影响力
3.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关于战争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1924年8月2日,德国政府发行明信片,宣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为自由和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这些言论( )
A.正确揭示了一战的实质
B.促使民众对一战起因进行反思
C.推动了二战的加速到来
D.意在否认挑起世界战争的责任
4.一战爆发后,英国编辑了一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学者和专业人员的名单,隐瞒官方背景,定期向其提供英国的宣传材料,通过他们将材料发送到美国各界人士手中,使人形成他们只不过是英国的正义支持者的印象。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获得国内战时动员的支持
B.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C.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D.激起美国反对德国的情绪
5.[2024·河北保定一模] 1915年,德国通过丹麦派人去俄国打探媾和意向,俄国对此表示欢迎。1916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主张用协商方式与德国媾和,法国前总理茹卡也提出与德国单独媾和的要求。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交战国面临长期阵地战的困境
B.战争结果符合人们预期
C.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必要性
D.德国的扩张行为招致不满
6.[2024·山东聊城一模] 1914年时,飞机多用作侦察敌情,时速仅为80~115千米,4年后时速却升至180~220千米。在此期间,飞行高度也从200多米提升至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千米扩大到400多千米;到1918年,机枪已是战斗机标配,机重也大大增加。这主要缘于,当时 ( )
A.一战进程的推进 B.技术革命的进行
C.军备竞赛的加剧 D.飞机性能的提升
7.[2025·湖南长沙模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编造“捷报”,其中有关敌军伤亡的数字完全是闭门造车得出的;德国则在纽约出版《祖国》周刊,动员德裔知识分子发表著述、演讲等,进行宣传;英国政府派遣议会议员、小说家吉尔伯特·帕克爵士赴美组织宣传。据此可知 ( )
A.美国成为英法争取的重要对象
B.舆论宣传决定战争的发展走向
C.宣传战成为参战国的重要战略
D.夸大胜利成果是各国惯用伎俩
8.[2024·山东潍坊二模] 一战后,对国联发送的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的函件,美国均未回复。然而,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都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 )
A.国联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9.[2024·浙江精诚联盟一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规定由先进国家(即受任国)对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予以行政指导和援助”,直至这部分属地“自立”为止。国联对受任国的管理行使管辖权、监督权和行政权等权力。这主要可以说明一战后 ( )
A.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亚洲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C.对部分殖民地尝试国际化管理
D.民族自决原则得以普遍实施
10.[2024·广东广州一模] 《凡尔赛条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德国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
A.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的策源地
D.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11.[2024·山东济南一模] 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之后该岛的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在该岛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 )
A.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12.[2025·湖南岳阳模拟] 一战前,欧洲联合只是个别教士、学者、政治家的乌托邦幻想;一战后,一些政治家开始尝试通过“欧洲”的视角来审视问题,以“欧洲”的框架来解决问题,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的共识。这一变化源于当时 ( )
A.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B.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
C.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 D.美国霸权主义的威胁
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交战各国很多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维护和平正义的事业。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人们对战争逐渐持反对态度,士兵们的战斗激情也消失殆尽,他们甚至觉得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战争的结果取决于民众态度变化
B.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具有随意性
C.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的世界潮流
D.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
14.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制造业的生产量下降了23%,而美国这一数据则增长了22%。至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C.重新划定了世界的版图
D.推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15.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舍弃了奢华风格,增加军装风格,斜纹卡其布和灯芯绒流行起来,使衣服更加合腰身,显得硬气十足,而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服装特有的插手口袋。这表明( )
A.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
B.男女平等渐成时代主流
C.实用性成为主要设计潮流
D.女性推动法国社会现代化
二、非选择题
16.(14分)[2024·湖北鄂东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被人们称为欧洲的“百年和平”时期。若干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立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不仅瑞典和荷兰这样的长期中立国宣布中立,英国等大国也时常加入中立国的行列。中立成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维护欧洲相对和平的重要因素,以及解决欧洲国家海外扩张导致的冲突的重要手段。相应地,这一时期中立的国际法地位与以往相比明显上升,制度化程度空前提高。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的召开,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中立的相关规定,相关公约在进一步明确中立国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交战国对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
——摘编自梁志《20世纪中立危机新探——以大国政治、技术进步与集体安全为视角》
材料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英美精英中盛行的国际主义观念基础上的,20世纪20年代,多边贸易、裁军、国际仲裁、大国合作成为国际时尚,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观念。但是,大危机使人们对关于国际秩序的这些基本设想失去了信心。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试图建立封闭的地区性经济体系以保护本国经济,民族主义、单边行动取代了国际主义和国际合作。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
——摘编自王立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世界政治的百年轮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立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到来的背景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的理解。(6分)第4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世界局势动荡: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列强矛盾激化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表现
主要矛盾 表现
英德矛盾  争夺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德俄矛盾  贸易摩擦不断,关系恶化
奥匈帝国 与俄矛盾  争夺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为欧洲“火药桶”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②概况: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①时间:1914年6月28日。
②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知识拓展】 全面解读帝国主义
(1)形成时间: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目的:垄断从原料产地、生产到市场,再到投资场所直至土地等一切资源。
(3)政策: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建立庞大帝国。
(4)性质: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
2.经过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2)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3)进程
①1914—1915年:马恩河战役中德军战败,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②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使西线双方伤亡惨重;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③1917—1918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
(4)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5)影响
①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但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②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③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概括总结】 新科技对战争的影响
(1)传统武器性能提高,新式武器扩展海空战线,突破传统战争方式,战争手段先进。
(2)新的交通手段和通信工具在战争中的运用,使战争突破地域限制,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3)预示未来战争更加残酷、更加危险,规模可能更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  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主要 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性质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  (1)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选必3·P73~75)
(1)条件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②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③一战中,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
④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表现
①亚洲地区
中国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
法属印度支那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②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3)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4.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选必1·P72)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知识拓展】 全面认识委任统治制度
(1)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2)认识: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在国际联盟的监督下,按国际法貌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的国际冲突,取代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1.帝国主义战争
(1)定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典型意义上的帝国主义战争。
(2)性质: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
(3)影响: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与反对。
【对点演练1】
下表是20世纪初几位作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内容(节选)。据此可以看出 ( )
作者 国籍 作品 故事情节(节选)
伍尔芙 英国 《达洛维 夫人》  史密斯因参加一战患上了弹震性精神病。死去的好友亡灵不断地折磨着他,最终他以跳楼自杀来寻求解脱
海明威 美国 《永别了, 武器》  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部队撤退时目睹了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恋人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
雷马克 德国 《西线 无战事》  保罗在持续四年的战争里,目睹了可怕的伤亡以及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的摧残,见证了战争的非人道性
A.文学创作准确还原了真实历史
B.一战士兵在战后仍受战争折磨
C.知识分子主导了世界舆论风向
D.战争反思有助于世界和平进程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性质:是列强在一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新体系,也是一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2)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3)结果:未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对点演练2】
1932年2月,世界裁军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德国提出军备平等的要求,法国坚持德国应严格遵守《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英国有条件地接受德国的要求。同年12月,会议达成协议,规定德国应在为一切国家提供安全的体系中享有平等权利。此次裁军大会 ( )
A.折射出国际体系的脆弱性
B.有利于维护欧洲乃至世界持久和平
C.维护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探究主题一 从一战背景和结局视角探究战争的性质与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1 德国的目的是夺取世界霸权……德国还想要使英国失去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其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奥斯曼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意大利则要……在地中海建立霸权。……(经过一战)英国也无力保持它的海上优势了,美国和另一个潜在对手日本向它挑战,并且最终超过了它。……从俄国革命的种子里长出一个大帝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史料2
第一次世界大战某战场一角
某战役后的城市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1,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2)指出史料2所反映出的问题。
(3)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战的特点。
(1)根据史料1可知,德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发动或参加一战的目的都围绕着瓜分世界、争夺世界殖民霸权,从中可以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可根据史料1信息及所学,得出一战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2)据史料2提炼图片信息,概括一战的消极影响。
(3)可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长、规模大、矛盾复杂、破坏性强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延伸】
1.多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判断的标准: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贯穿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2)战争的起因: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3)战争的进程: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
(4)战争的结局: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的协约国一方的分赃会议。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1)帝国主义的掠夺本性及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战争的根源。
(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的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4)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和平,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实现和平崛起。
探究主题二 从凡尔赛体系和《非战公约》视角探究一战后的世界秩序
【史料研读】
史料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条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突袭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史料2 《非战公约》(节录)(1928年8月27日订于巴黎)
第一条 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第二条 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第三条 本条约由序言内所列缔约各方按照它们各自的宪法程序加以批准,并于所有它们的批准书均交存华盛顿时,在它们之间立即生效。
——引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 (1924—1933)》
(注:该公约的正式名称为《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最初由美、法、英、德、日、意等15个国家签署,至1933年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加入。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以上三条)。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世界秩序的特点。
(2)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1)可根据史料1和所学知识,得出一战后世界秩序的特点,要注意答案的层次性和简洁性。同时,还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历史事物。
(2)可根据史料1、2和所学知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法的破坏和十月革命后苏俄对国际法的贡献两个角度回答《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评价时要运用辩证思维,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拓展延伸】
辩证评价国际联盟的建立
(1)从出发点看: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2)从进步性看: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3)从局限性看:一方面,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没有参加,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国联沦为英法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最终未能制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1)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人觉醒,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2)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使中国恢复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地方卷 全国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024年  湖北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甘肃卷:历史发展的因素  山东卷: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浙江卷1月: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浙江卷6月:《非战公约》  全国甲卷:1900—2000年世界变化趋势;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23年  海南卷:文艺作品中的相关历史事件  福建卷: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山东卷:一战后的英国博览会  全国乙卷:飞机与一战
2022年  浙江卷6月:一战的背景  浙江卷1月:一战的进程  山东卷:一战中英国对外政策转变  湖南卷: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北京卷:华工与一战 —  全国甲卷: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
【考向分析】
  本部分内容涉及新教材必修部分,也涉及选择性必修部分,考查空间比较广。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对此部分内容考查较多。
(1)高考重点:在考查形式上,选择题和主观题考查并重。有些主观题考查老教材选修内容。对新教材进行考查的主观题侧重于对时空的综合考查,很可能会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内容集中在一战的背景、爆发、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等方面。
(2)命题预测:今后可能会继续从一战的背景、爆发、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等方面命题;也可能会挖掘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新视角,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复习时,注意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影响。
命题点一 从经济角度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1.[2024·湖北卷] 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 )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
命题点二 通过新情境考查一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
2.[2023·福建卷] 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C.英法德三国间的经济合作
D.英法对德的人道主义援助
命题点三 以新情境考查一战爆发的背景
3.[2022·浙江6月选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命题点四 通过新视角考查导致世界大战的思想观念因素
4.[2021·重庆卷] 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 )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命题点五 从经济角度考查一战的影响
5.[2021·辽宁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 )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1.【一战的背景】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所谓大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公民,都坚信自己国家在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至高无上地位。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实力信心膨胀,对自己国家的缺点视而不见,针对敌对国的批评却达到了妖魔化程度。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
B.西方国家内部分化加剧
C.列强在全球的竞争加剧
D.欧美国家主导国际局势
2.【一战的交战方】 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漫画,画面中拔河的双方,一方是人多势众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只有两人、势单力薄的同盟国,中间站立的是美国。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
A.美国是交战双方的调停人
B.大国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C.战争初期主动权在协约国
D.美国是战局的决定性因素
3.【一战的过程】 1916年年底,德国弗莱堡市的一位官员写道:“肉几乎吃不到,鸡蛋更难得到,这两种东西都非常昂贵,即使有足够的供应,穷人甚至中产家庭都负担不起。”这说明 ( )
A.战争造成经济生产破坏严重
B.德国不同层次家庭实力相当
C.当时家禽家畜供给区域失衡
D.官员面对危机缺乏乐观情绪
4.【一战的影响】 下图为法国学者雅克·梅耶整理收集的被称为“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中参战士兵的回忆录。该回忆录 ( )
我们没法吃东西,因为到处都是尸体和蛆虫 在烈日的暴晒下,皮肤早就腐烂了……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难受的味道
A.真实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场景
B.带有战争污名化的宣传意识
C.表明新式武器使德军伤亡惨重
D.感慨战争残酷,提倡珍爱和平
5.【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以国联为代表的一战后国际秩序。美国因为国会反对并未加入国联;苏联因与芬兰发生战争被开除出国联;德国与英国、法国拥有同样的表决权;意大利对国联的原则持反对态度;国联的主要成员除日本外都是欧洲国家。这表明国联 ( )
A.错配国家实力与国际权力B.受到英法两国的操纵
C.主要受传统均势原则影响D.遵循了“大国一致”原则(共129张PPT)
4
1
第4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
国际秩序
基础知识·融通
重点问题·突破
选考命题·探究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世界局势动荡: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新的瓜
分世界的狂潮。
(2)列强矛盾激化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
发生重大变化。
②表现
主要矛盾 表现
英德矛盾 争夺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德俄矛盾 贸易摩擦不断,关系恶化
奥匈帝国与俄矛盾 争夺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为欧洲“火药桶”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②概况: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
成“协约国”。
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①时间:1914年6月28日。
②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
恶化。
【知识拓展】全面解读帝国主义
(1)形成时间: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目的:垄断从原料产地、生产到市场,再到投资场所直至土地等一切
资源。
(3)政策: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建立庞大帝国。
(4)性质: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
2.经过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2)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3)进程
①1914—1915年:马恩河战役中德军战败,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日本
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②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使西线双方伤亡惨重;日德兰海战中,
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③1917—1918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
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
(4)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5)影响
①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但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
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②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③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概括总结】新科技对战争的影响
(1)传统武器性能提高,新式武器扩展海空战线,突破传统战争方式,战争手
段先进。
(2)新的交通手段和通信工具在战争中的运用,使战争突破地域限制,范围
扩大到全世界。
(3)预示未来战争更加残酷、更加危险,规模可能更大。
知识点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 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
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主要 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
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性质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 (1)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
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选必3·P73~75)
(1)条件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
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②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
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③一战中,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
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
④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
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表现
①亚洲地区
中国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
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
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
法属印 度支那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
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
地提出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②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
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3)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4.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选必1·P72)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
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
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
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
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知识拓展】全面认识委任统治制度
(1)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
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2)认识: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在国际联盟的监督下,按国际法貌
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的国际冲突,取代了由几个帝国主义
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有
殖民统治的烙印。
1.帝国主义战争
(1)定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第
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典型意义上的帝国主义战争。
(2)性质: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
(3)影响: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与发展,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与反对。
【对点演练1】
下表是20世纪初几位作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内容(节选)。据此
可以看出( )
作者 国籍 作品 故事情节(节选)
伍尔 芙 英国 《达洛维 夫人》 史密斯因参加一战患上了弹震性精神病。死
去的好友亡灵不断地折磨着他,最终他以跳楼
自杀来寻求解脱
作者 国籍 作品 故事情节(节选)
海明 威 美国 《永别 了,武 器》 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部队撤退时目睹了
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恋人
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
雷马 克 德国 《西线无 战事》 保罗在持续四年的战争里,目睹了可怕的伤
亡以及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的摧残,见证了
战争的非人道性
A.文学创作准确还原了真实历史 B.一战士兵在战后仍受战争折磨
C.知识分子主导了世界舆论风向 D.战争反思有助于世界和平进程
(续表)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几位作家的作品都反映了一战的残酷性和非人
道性,及其对参战士兵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这体现了人们对战争的
反思,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进程,D项正确;
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历史,不可能准确还原真实历史,排除A项;
B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主导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性质:是列强在一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新体系,也是一战后的国际政
治格局。
(2)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的国际关系
新秩序,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
的利益冲突。
(3)结果:未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对点演练2】
1932年2月,世界裁军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德国提出军备平等的要求,
法国坚持德国应严格遵守《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英国有条件地接受德
国的要求。同年12月,会议达成协议,规定德国应在为一切国家提供安
全的体系中享有平等权利。此次裁军大会( )
A.折射出国际体系的脆弱性
B.有利于维护欧洲乃至世界持久和平
C.维护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德国意在冲破凡尔赛体系制约,扩大自
身军备,英法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考虑,对德国此项要求的态度也明显
不同,以至于最终达成的协议实际上接受了德国扩大军备的要求,这折
射出国际体系即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A项正确;
一战后,德日法西斯先后掌握国家政权,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此次裁军大会有利于维护欧洲乃至世界持久和平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世界裁军大会对凡尔赛体系进行了调整,排除C项;
1933年,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德国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探究主题一 从一战背景和结局视角探究战争的性质与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1 德国的目的是夺取世界霸权……德国还想要使英国失去海上垄断
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
为其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
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
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奥斯曼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
区的统治……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德国
在山东的权益……意大利则要……在地中海建立霸权。……(经过一战)
英国也无力保持它的海上优势了,美国和另一个潜在对手日本向它挑战,
并且最终超过了它。……从俄国革命的种子里长出一个大帝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史料2
第一次世界大战某战场一角
某战役后的城市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1,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2)指出史料2所反映出的问题。
(3)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战的特点。
(1)根据史料1可知,德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
等国发动或参加一战的目的都围绕着瓜分世界、争夺世界殖民霸权,从中
可以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可根据史料1
信息及所学,得出一战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2)据史料2提炼图片信息,概括一战的消极影响。
(3)可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长、规模大、矛盾复杂、破坏性
强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
(1)根据史料1,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答案]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
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削弱了英国的殖民势力和海上霸权地位;美、日两国崛起;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并逐渐成为世界强国。
(2)指出史料2所反映出的问题。
[答案] 问题:伤亡人数多,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
巨大的破坏性。
(3)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战的特点。
[答案] 特点:时间长;规模大;矛盾复杂;破坏性强。
【拓展延伸】
1.多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判断的标准: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贯穿
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
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2)战争的起因: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3)战争的进程: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
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
(4)战争的结局: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
的协约国一方的分赃会议。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1)帝国主义的掠夺本性及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战争的根源。
(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的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
和维护。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4)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和平,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实现和平崛起。
探究主题二 从凡尔赛体系和《非战公约》视角探究一战后的世界秩序
【史料研读】
史料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条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突袭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史料2 《非战公约》(节录)(1928年8月27日订于巴黎)
第一条 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
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
工具。
第二条 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
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第三条 本条约由序言内所列缔约各方按照它们各自的宪法程序加
以批准,并于所有它们的批准书均交存华盛顿时,在它们之间立即生效。
——引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24—1933)》
(注:该公约的正式名称为《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
约》,最初由美、法、英、德、日、意等15个国家签署,至1933年有包
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加入。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以上三条)。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世界秩序的特点。
(2)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并对
其作简要评价。
(1)可根据史料1和所学知识,得出一战后世界秩序的特点,要注意答案
的层次性和简洁性。同时,还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用一分为二的方法
看待历史事物。
(2)可根据史料1、2和所学知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法的破坏和
十月革命后苏俄对国际法的贡献两个角度回答《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
评价时要运用辩证思维,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语
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世界秩序的特点。
[答案]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基础上;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建立国际联盟作为维护和平的工具,但作用有限。
(2)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并对
其作简要评价。
[答案] 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②十月革命
后,苏俄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③国际联盟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简要评价:
进步性: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
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局限性:公约并未真正实行(或未阻止德、意、日发动侵略战争)。
【拓展延伸】
辩证评价国际联盟的建立
(1)从出发点看: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根除战
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2)从进步性看: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
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
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
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3)从局限性看:一方面,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没有
参加,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国联沦为英法维护其霸权的
工具,最终未能制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1)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
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的五四运动,中国
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人觉醒,也为后
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2)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使中国恢复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
共同支配的局面。
地方卷 全国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024年 湖北卷: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特 点 甘肃卷:历史 发展的因素 山东卷:一战后的 国际关系 浙江卷1月:一战后 的世界格局 浙江卷6月:《非战 公约》 全国甲卷:
1900—2000年世界
变化趋势;20世纪
的战争与和平
2023年 海南卷:文艺 作品中的相关历 史事件 福建卷:一战后的 国际关系 山东卷:一战后的 英国博览会 全国乙卷:飞机与
一战
(续表)
地方卷 全国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022年 浙江卷6月:一战的背景 浙江卷1月:一战的进程 山东卷:一战中英国对外政策转变 — 全国甲卷:1914
年至20世纪70年代
国家发展“面向”
(续表)
地方卷 全国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022年 湖南卷: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北京卷:华工与一战 — 全国甲卷:1914
年至20世纪70年代
国家发展“面向”
(续表)
地方卷 全国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考向分析】
本部分内容涉及新教材必修部分,也涉及选择性必修部分,考查空间
比较广。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对此部分内容考查较多。
(1)高考重点:在考查形式上,选择题和主观题考查并重。有些主观题考
查老教材选修内容。对新教材进行考查的主观题侧重于对时空的综合考
查,很可能会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内容集中在一战的背景、爆发、主要国
家的对外政策、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等方面。
(2)命题预测:今后可能会继续从一战的背景、爆发、主要国家的对外政
策、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等方面命题;也可能会挖掘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设置新视角,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复习时,注意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力量
对比变化的结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影响。
命题点一 从经济角度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1.[2024·湖北卷] 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
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
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
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
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

[解析] 据题干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一战期间的经济数据变化可知,多
米尼加与德国贸易额清零,阿根廷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部分产业
受影响,而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了第一次
世界大战对世界不同地区经济的影响,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全
球性,C项正确。
虽然战争确实扰乱了世界市场,但“濒临崩溃”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项;
题干信息未直接体现欧美国家侵略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
单一产业结构的弊端显现并非题干现象的主旨,排除D项。
命题点二 通过新情境考查一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
2.[2023·福建卷] 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
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
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C.英法德三国间的经济合作
D.英法对德的人道主义援助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已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受
到严厉制裁,如割地赔款、海外殖民地被瓜分等。漫画中,水中的德国
向英法两国求救,要求贷款援助,体现德国的外交策略,符合一战后欧
洲的国际关系特点。B项正确。
经济大危机开始时间为1929年,排除A项;
据材料描绘,德国在水中求救,英法在岸上没有营救的意向,贷款在岸边比较远的地方,不能得出“英法德三国间的经济合作”和“英法对德的人道主义援助”,排除C、D项。
命题点三 以新情境考查一战爆发的背景
3.[2022·浙江6月选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
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
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
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
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
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
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材料中由英日结成同盟对
付俄国,到英俄变成盟友,这一调整说明了英国的外交取向是“没有永
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D项正确。
英日结成军事同盟,两国是同盟关系,故A项错误;
“集体安全”是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这与材料中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不符,故B项错误;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是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的思想,故C项错误。
命题点四 通过新视角考查导致世界大战的思想观念因素
4.[2021·重庆卷] 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
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
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
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材料可用
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解析] 由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
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
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可知,丘吉尔认为战
争的爆发不可避免,扭曲的安全观、民族观等极端思想都成为诱导战争
爆发的因素,故选C项;
由材料“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极端思想和情绪,而非军备竞赛,排除A项;
由材料“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冲突,而非文明冲突,排除B项;
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场景,经济的低迷引发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
命题点五 从经济角度考查一战的影响
5.[2021·辽宁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
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
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
一战促使英国( )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一战爆发后,为取得战争胜利,英国政府集中国
家的经济力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促使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故
选B项;
“完成”说法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根本性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一战的背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所谓
大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公民,都坚信自己国家在文化、经济和军事
上的至高无上地位。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实力信心膨胀,对自己国家的缺
点视而不见,针对敌对国的批评却达到了妖魔化程度。这一现象反映了
当时( )
A.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 B.西方国家内部分化加剧
C.列强在全球的竞争加剧 D.欧美国家主导国际局势

[解析] 题干所述为一战爆发前的欧洲盛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这一思
潮使许多人“坚信自己国家在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至高无上地位”“对
自己国家的缺点视而不见”“对敌对国的批评却达到了妖魔化的地步”,
这些都影响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反映了列强在全球的竞争加剧,加
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极端民族主义加剧欧洲列强的竞争和冲突,与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而非西方国家内部的分化,排除B项;
由材料不能得出欧美国家主导国际局势,排除D项。
2.【一战的交战方】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漫画,画面中拔河的
双方,一方是人多势众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只有两人、势单力薄的同盟
国,中间站立的是美国。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
A.美国是交战双方的调停人
B.大国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C.战争初期主动权在协约国
D.美国是战局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 根据材料“画面中拔河的双方,一方是人多势众的协约国,另一
方是只有两人、势单力薄的同盟国,中间站立的是美国”及所学可知,
此时的同盟国集团仅剩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仍在不断壮大,但双方
仍处于僵持状态。结合所学,1917年随着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同
盟国集团在战争力量上进一步处于劣势,整个战争发生了重大转折,说
明美国是战局走向的决定性因素,D项正确。
美国加入了协约国一方作战,并不是双方的调停人,排除A项;
“大国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属于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无法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主动权在协约国一方,排除C项。
3.【一战的过程】1916年年底,德国弗莱堡市的一位官员写道:“肉几
乎吃不到,鸡蛋更难得到,这两种东西都非常昂贵,即使有足够的供应,
穷人甚至中产家庭都负担不起。”这说明( )
A.战争造成经济生产破坏严重 B.德国不同层次家庭实力相当
C.当时家禽家畜供给区域失衡 D.官员面对危机缺乏乐观情绪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国内物
价高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反映出战争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破
坏,A项正确;
“德国不同层次家庭实力相当”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由材料无法得出家禽家畜供给区域失衡,排除C项;
材料并非强调官员的悲观情绪,排除D项。
4.【一战的影响】下图为法国学者雅克·梅耶整理收集的被称为“绞肉机"
的凡尔登战役中参战士兵的回忆录。该回忆录( )
● 我们没法吃东西,因为到处都是尸体和蛆虫
● 在烈日的暴晒下,皮肤早就腐烂了……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难受的味

A.真实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场景 B.带有战争污名化的宣传意识
C.表明新式武器使德军伤亡惨重 D.感慨战争残酷,提倡珍爱和平

[解析] 据材料“在烈日的暴晒下,皮肤早就腐烂了……空气中弥漫着令
人难受的味道”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一战中参战士兵的战地生
活,他们经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磨难,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该学者
意图借此表现和平来之不易,应珍爱和平,D项正确;
回忆录能反映当时的战争场景,但“真实再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战争残酷的感慨,未体现战争污名化的宣传意识,排除B项;
由材料内容无法得出新式武器使德军伤亡惨重,排除C项。
5.【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以国联为代表的一
战后国际秩序。美国因为国会反对并未加入国联;苏联因与芬兰发生战
争被开除出国联;德国与英国、法国拥有同样的表决权;意大利对国联
的原则持反对态度;国联的主要成员除日本外都是欧洲国家。这表明国
联( )
A.错配国家实力与国际权力 B.受到英法两国的操纵
C.主要受传统均势原则影响 D.遵循了“大国一致”原则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当时国力强大的美国没
有加入国联,国联把苏联排除在外,没有给予第三世界国家合理地位,
反而给予战败国德国和英法一样的表决权,这说明国联没有实现国家实
力和国际地位的匹配,A项正确;
国联的确受到英法两国的操纵,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传统均势原则,排除C项;
“大国一致”是联合国遵循的原则,国联遵循的原则是“全体一致”,排除D项。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1891年,泛德意志联盟成立,以抵制一切反对民族发展倾向、支持德
意志民族愿望为目标。1912年,其主席公开宣称:“如果说某一个国家
有理由关心如何扩大它的势力范围,这个国家就是德意志帝国……我们
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区和工业原料产地。”这反映出德国( )
A.技术革新需求迫在眉睫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民族独立意识逐步觉醒 D.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影响下,德国经济迅速崛起,为了增加本民族的利益、拓展广阔
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德国拥护自己
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故选B项;
材料反映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没有涉及技术革新需求,排除A项;
材料反映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妄图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野心,与民族独立意识觉醒无关,排除C项;
材料反映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未体现其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排除D项。
2.1910年,英国学者安吉尔认为,在当时各国财政经济相互依存的情况
下,胜者和败者同样遭殃,战争已经成了无利可图的事情。所以,没有
一个国家会愚蠢到发动一场战争。安吉尔的论断( )
A.源于对世界格局的客观分析 B.突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指明了区域经济间依存度高 D.审视了经济对和平的影响力

[解析] 安吉尔认为,在1910年时各国的财政经济相互依存,战争对胜
利者和失败者都会造成损害,因此战争变得无利可图。这种观点强调了
经济联系和国际依赖对于维持和平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因素是防止战争
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
安吉尔并没有对当时世界格局作出客观分析,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战争爆发,排除A项;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之中,和平与发展并未成为时代主题,排除B项;
安吉尔认为各国财政经济相互依存,但并未明确指出区域经济间依存度高,排除C项。
3.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关于战争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宣称德国
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1924年8月2日,德国政府发
行明信片,宣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为自由和保
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这些言论( )
A.正确揭示了一战的实质 B.促使民众对一战起因进行反思
C.推动了二战的加速到来 D.意在否认挑起世界战争的责任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德国政府宣传德国发动一战是为了自卫,
德国政府的言论是在推脱战争责任,D项正确;
一战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些言论没有正确揭示一战的实质,排除A项;
德国政府的言论是在推脱战争责任,不能促使民众对一战起因进行反思,排除B项;
这些言论不足以推动二战的加速到来,C项夸大了其影响,排除。
4.一战爆发后,英国编辑了一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学者和专业人员
的名单,隐瞒官方背景,定期向其提供英国的宣传材料,通过他们将材
料发送到美国各界人士手中,使人形成他们只不过是英国的正义支持者
的印象。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获得国内战时动员的支持 B.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C.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D.激起美国反对德国的情绪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隐瞒官方背景,向美国一批有影响力
的人物递发宣传材料,隐蔽地向美国各界人士作宣传,结合一战的史实
可知,英国想要以此改变美国中立的态度,使其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故选B项;
英国对美国展开宣传工作,与国内战时动员无关,排除A项;
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的相关信息,看不出英国想要激起美国反对德国的情绪,排除D项。
5.[2024·河北保定一模] 1915年,德国通过丹麦派人去俄国打探媾和意
向,俄国对此表示欢迎。1916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主张用协商方式与
德国媾和,法国前总理茹卡也提出与德国单独媾和的要求。这可以用来
说明,当时( )
A.交战国面临长期阵地战的困境 B.战争结果符合人们预期
C.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必要性 D.德国的扩张行为招致不满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5—1916年,同盟国和协约国方面都产生了停
战媾和的想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争转入阵地战阶段,旷日
持久、消耗巨大,且短期内胜负难分,参战国谋求早日结束战争,故选A项;
一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符合人们预期”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想媾和,与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的必要性关系不大,排除C项;
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2024·山东聊城一模] 1914年时,飞机多用作侦察敌情,时速仅为80~
115千米,4年后时速却升至180~220千米。在此期间,飞行高度也从
200多米提升至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千米扩大到400多千米;到1918
年,机枪已是战斗机标配,机重也大大增加。这主要缘于,当时( )
A.一战进程的推进 B.技术革命的进行
C.军备竞赛的加剧 D.飞机性能的提升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14—1918年正值一战期间,一战的进行导致
参战国需要更强大、更有效的武器和设备,以适应战场环境和取得战争
优势,故选A项;
材料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时期技术革命的进行对飞机性能提升有直接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军备竞赛的加剧可能对飞机性能有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不是当时飞机性能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飞机性能有所提升只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7.[2025·湖南长沙模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编造“捷报”,其中
有关敌军伤亡的数字完全是闭门造车得出的;德国则在纽约出版《祖国》
周刊,动员德裔知识分子发表著述、演讲等,进行宣传;英国政府派遣
议会议员、小说家吉尔伯特·帕克爵士赴美组织宣传。据此可知( )
A.美国成为英法争取的重要对象 B.舆论宣传决定战争的发展走向
C.宣传战成为参战国的重要战略 D.夸大胜利成果是各国惯用伎俩

[解析]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一战期间,法国、德国和英国都在打宣
传战,可见宣传战成为参战国的重要战略,C项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美国对一战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只是提到了舆论宣传,但没有提到舆论宣传的作用,排除B项;
材料仅提到法国夸大胜利成果,排除D项。
8.[2024·山东潍坊二模] 一战后,对国联发送的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
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的函件,美国均未回复。然而,美国官方代
表几乎每次都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
( )
A.国联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解析] 一战后,美国未回复国联关于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
约修改意见的函件,但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都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
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美国选择性地参与国联会议,只参加对其
有利的会议,而对其他重要问题不予以回应,显示出美国外交带有利己
主义色彩,故选D项。
国际联盟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美国对国联发送的有关函件和召开的会议的态度,没有涉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冲击的相关描述,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排除C项。
9.[2024·浙江精诚联盟一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规定由先进国家
(即受任国)对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予以行政指导和援助”,直至这部分属
地“自立”为止。国联对受任国的管理行使管辖权、监督权和行政权等权
力。这主要可以说明一战后( )
A.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亚洲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C.对部分殖民地尝试国际化管理 D.民族自决原则得以普遍实施

[解析] 据“予以行政指导和援助”“国联对受任国的管理行使管辖权、监
督权和行政权等权力”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对战败国的殖民
地或属地实行委任统治。委任统治制度是一战后主要战胜国通过国联对
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反映了一战后国联对部
分殖民地尝试国际化管理,故选C项。
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国联推行的委任统治,与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无关,排除A项;
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国联推行委任统治,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关系不大,排除B项;
D项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
10.[2024·广东广州一模] 《凡尔赛条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
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德国赔款要求。1926年,
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
A.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的策源地 D.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解析] 据材料“《凡尔赛条约》……奴隶条约”“英国和美国放宽德国赔
款要求……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结合所学可知,协约国认定德国
应对一战负元凶之责,因而一战后对德采取苛刻的态度。但从1924年开
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德国的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还加入国际联盟并
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变化和调整,以及
英、法、美等世界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故选B项。
1926年,德国还未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排除C项;
美国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美国放宽对德政策不能反映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项。
11.[2024·山东济南一模] 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
近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之后该岛的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
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
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在该岛享有自
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
A.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解析] 据材料“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
“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在该岛享有自由进出……权益”可知,在国际联盟的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解决了斯瓦尔巴德群岛的主权归属及资源开采问题,这反映了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故选C项;
据所学可知,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美国并未加入,苏联加入很晚,国际联盟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排除A项;
该条约解决了斯瓦尔巴德群岛的主权归属及资源开采问题,但材料并未提及其后续执行情况如何,无法得出“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民族自决原则,排除D项。
12.[2025·湖南岳阳模拟] 一战前,欧洲联合只是个别教士、学者、政治
家的乌托邦幻想;一战后,一些政治家开始尝试通过“欧洲”的视角来审
视问题,以“欧洲”的框架来解决问题,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的共
识。这一变化源于当时( )
A.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B.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
C.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 D.美国霸权主义的威胁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一战后,欧洲实力遭到削弱,国际地位相
对下降,促进了欧洲整体意识的觉醒,因此,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
英的共识,A项正确;
“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属于次要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
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材料内容无太大关系,排除C项;
这一变化源于当时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交战各国很多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建功立
业、报效祖国、维护和平正义的事业。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人们对战争
逐渐持反对态度,士兵们的战斗激情也消失殆尽,他们甚至觉得战争只
会带来灾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争的结果取决于民众态度变化 B.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具有随意性
C.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的世界潮流 D.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人们由在一战初期支持战争到后来反对战争,这一态度的转变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D项正确;
战争的结果被多种因素影响,民众态度的变化并不能作为决定因素,排除A项;
改变人们心理的是战争的残酷,其中具有因果联系,材料体现不出人们的认知具有随意性,排斥B项;
和平与发展在当时并未成为世界潮流,排除C项。
14.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制造业的生产量下降了23%,而美国这一
数据则增长了22%。至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
量占全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这说明第一次
世界大战( )
A.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C.重新划定了世界的版图 D.推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改变
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选B项。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世界版图的重新划定,排除C项;
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15.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
钟口裙替代。女装舍弃了奢华风格,增加军装风格,斜纹卡其布和灯芯
绒流行起来,使衣服更加合腰身,显得硬气十足,而女装的上衣也第一
次加入了男性服装特有的插手口袋。这表明( )
A.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 B.男女平等渐成时代主流
C.实用性成为主要设计潮流 D.女性推动法国社会现代化

[解析] 本题考查战争对服饰的影响。根据材料中“一战后,束缚腿脚的
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的上衣
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服装特有的插手口袋”可知,一战使人们的思想观
念发生改变,平等、男性化等因素成为女装设计师的选择,这说明战争
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故选A项。
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渐成时代主流,排除B项;
“主要”一说过于绝对,排除C项;
法国社会现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14分)[2024·湖北鄂东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被人们称为欧洲的“百
年和平”时期。若干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立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不仅瑞典和荷兰这样的长期中立国宣布中立,英国等大国也
时常加入中立国的行列。中立成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维
护欧洲相对和平的重要因素,以及解决欧洲国家海外扩张导致的冲突的
重要手段。相应地,这一时期中立的国际法地位与以往相比明显上升,
制度化程度空前提高。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的召开,
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中立的相关规定,相关公约在进一步明确中立国
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交战国对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
——摘编自梁志《20世纪中立危机新探——以大国政治、技术进步与集
体安全为视角》
材料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英美精英中盛行的国际主义观念基
础上的,20世纪20年代,多边贸易、裁军、国际仲裁、大国合作成为国
际时尚,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观念。但是,大危机使
人们对关于国际秩序的这些基本设想失去了信心。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
护主义,试图建立封闭的地区性经济体系以保护本国经济,民族主义、
单边行动取代了国际主义和国际合作。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战后建
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
——摘编自王立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世界政治的百年轮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立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到
来的背景和影响。(8分)
[答案] 背景:维也纳体系的深远影响;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近代外
交制度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部分国家的倡导。(4分,每点2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影响:增强对战争与冲突的制约力量,助推国际法的发展与变化,利于国际关系的文明化,推动新的国际秩序塑造,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国际冲突。(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在此期间,不仅瑞典和荷兰……英国等大
国也时常加入中立国的行列”得出部分国家的倡导;据材料一“中立成为
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欧洲相对和平的重要因素……解决
欧洲国家海外扩张导致的冲突的重要手段”得出维也纳体系的深远影响;
据材料一“这一时期中立的国际法地位……空前提高”“第二次海牙和平
会议的召开……最重要的是关于中立的相关规定……交战国对中立国的
权利和义务”得出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近代外交制度的推动;结合所
学20世纪经济领域的阶段性特征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立成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手
段”可知中立的合法化增强对战争与冲突的制约力量;据材料一“这一时
期中立的国际法地位与以往相比明显上升,制度化程度空前提高”可知
中立的实践及其引发的争议助推国际法的发展与变化,利于国际关系的
文明化;据材料一“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的召开……规定了交战国对中
立国的权利和义务”可知中立推动新的国际秩序塑造;据所学可知中立
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国际冲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战
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的理解。(6分)
[答案] 理解: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新秩序
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平衡利益分配的基础上,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
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国联实质是英法操纵
下的维护新秩序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严重冲击现有国际秩序。德、意、日等
国逐渐走上法西斯道路。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美国则采取孤立主义政策,
欧洲集体安全计划落空,苏联转而中立自保。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
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
战,经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
的破坏和灾难。(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据材料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英美精英中盛行的国际主
义观念基础上的”并结合所学,对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的实质进行论述: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
则建立了新秩序,新秩序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平衡利益分配的基础上,
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
根,国联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的维护新秩序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据材料二“但是,大危机使人们对关于国际秩
序的这些基本设想失去了信心……民族主义、单边行动取代了国际主义
和国际合作”并结合所学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及英、
法、苏、美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对法西斯国家采取了绥靖政策的表现的相
关史实展开论述: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严重冲击现有国际秩
序。德、意、日等国逐渐走上法西斯道路。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美国则
采取孤立主义政策,欧洲集体安全计划落空,苏联转而中立自保。据材
料二“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并
结合所学二战爆发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战后
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破
坏和灾难。
快速核答案
第4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D
【对点演练2】
A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从一战背景和结局视角探究战争的性质与影响
【史料研读】
(1)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
国主义战争。影响:削弱了英国的殖民势力和海上霸权地位;美、日两
国崛起;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并逐渐成为世界强
国。 (2)问题:伤亡人数多,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体现了战争的残
酷性和巨大的破坏性。 (3)特点:时间长;规模大;矛盾复杂;破坏性
强。
探究主题二 从凡尔赛体系和《非战公约》视角探究一战后的世界秩序
【史料研读】
(1)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基础上;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建
立国际联盟作为维护和平的工具,但作用有限。
(2)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②十月革命后,
苏俄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③国际
联盟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简要评价:
进步性: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
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局限性:公约并未真正实行(或未阻止
德、意、日发动侵略战争)。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C 2.B 3.D 4.C 5.B
仿真模拟
1.C 2.D 3.A 4.D 5.A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B 2.D 3.D 4.B 5.A 6.A 7.C 8.D 9.C 10.B 11.C 12.
A 13.D 14.B 15.A
二、非选择题
16.(1)背景:维也纳体系的深远影响;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近代外
交制度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部分国家的倡导。(4分,每点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影响:增强对战争与冲突的制约力量,助推
国际法的发展与变化,利于国际关系的文明化,推动新的国际秩序塑造,
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国际冲突。(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
可) (2)理解: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新
秩序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平衡利益分配的基础上,未能根除矛盾,无法
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国联实质是英法
操纵下的维护新秩序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
和平。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严重冲击现有国际秩序。德、意、
日等国逐渐走上法西斯道路。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美国则采取孤立主义
政策,欧洲集体安全计划落空,苏联转而中立自保。到20世纪30年代
后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
次世界大战,经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给人类带来
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6分,言之成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