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单元 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
第49讲 史学入门
● 史学理论·概述
情境演练1 作用:提供实物(一手或原始)史料证据。区域:西亚、北非。意义: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历史演进的巨大动力);加强文化交流。
情境演练2 阐释:中国农村派通过对中国农村的调查和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掌握了真实情况,并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缜密分析,对我国社会的性质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派的农村调查研究,反映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具体分析,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政策,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属于引书为证,“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属于物证,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王国维运用理证和亲证的方法,①③错误,排除A、B、C项。
2.B [解析] 根据材料“导言,法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法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1789年至1980年的法国农民,工人阶级的增长,法国国家、政权与民主,政党、政见与思潮”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法国史学家在阐释历史时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等马克思主义的概念,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法国史学家采用的是专题史的叙述方式,而不是编年体的形式,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冷战思维对法国史学界的影响,排除C项;当时法国史学家写的是法国当代史,不是法国通史,排除D项。
3.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的需要,故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所对准的矛头是清政府,故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所以他们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正面的。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只是表面现象,排除A项;受制于立场的差异,故材料中不同群体对洪秀全的评价不同,与人物多面性无关,排除B项;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描述人立场的差异,排除D项。
4.D [解析] 根据材料,“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是指人类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述和阐述,这不是全部人类的历史,D项正确。历史事实是客观的,这是不能重新创造和改造的,A项描述忽略了历史的客观性,排除A项;“历史不但是现在的往事,而且系当时写史时认为对现在有重要关系的往事”过分强调历史撰述者的主体性,这容易导致历史失真,排除B项;“史学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这一描述忽视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排除C项。
5.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平历史学家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北平之后,毅然改变治史方向,从推崇乾嘉学派钱大昕的考据之学,转向推崇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后又认为史学研究应有意义,体现了其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和时代担当,故选C项;西学东渐的影响与“服膺嘉定钱氏……推尊昆山顾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北平史学界并不排斥考据,而是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史学家的自觉意识,并没有凸显政府的引导作用,排除D项。
【仿真模拟】
1.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是客观存在且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发现的残骸、现今生活中依然存在的残骸以及带有主观烙印的文献记录去研究、认识历史,这说明历史过程不可逆,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B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经世致用,排除A项;虽然文献记录带有主观烙印,但这并不意味着阐释历史不应带有主观认识,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排除C项;题干中并没有对考古发掘和文献记录的可靠性进行比较,排除D项。
2.B [解析] 据材料“只供传述缮撰”“除有面奉谕旨,书成文字,并予转发的职责外,还可以和皇帝面议政事”“军机处得以全面参与清廷政务”可知,三则史料对军机处职能有不同表述,从赵翼的对军机处的单一职能描述到冯尔康认识到军机处的更多职能,再到宋希斌对军机处全面参与政务的描述,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史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军机处职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正体现了史学研究对历史认识深化的推动作用,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时人的记载虽然接近历史现场,但也可能受到个人立场、视野、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都客观真实,排除A项;三则史料对军机处职能的表述存在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它们并不能相互印证,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并非所有历史问题都能通过考古来解决,历史研究还可以依赖文献、口述史料等多种史料,因此,缺乏考古依据的结论并不一定都不可信,排除D项。
3.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之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相对比”可知,在研究历史,特别是近代历史时,我们需要将其与古代历史进行对比和联系,以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近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榫接中世纪封建社会概貌”指的是在研究近代历史时,需要连接并参考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整体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以及生活、风俗等,以便与近代社会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近代历史的变迁,故选A项。“具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虽然表达了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但并未直接涉及题目所强调的近代史与古代历史的对比和联系,排除B项;“研究与今天现实相关史事”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选项强调的是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重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B [解析] “史家三长”指的是史才、史学、史识,其中章学诚特别强调了“识”和“学”的重要性。“无论是考订史实还是阐发其意义,需有独立判断”中的“独立判断”正是“识”的体现,即对于历史事实和意义的独立见解和判断,故选B项。“作为作史的技术,集中表现为研究和写作的水平”实际上更接近于对“史才”的描述,即研究和写作的技巧和能力,而非“识”,排除A项;“研究历史需有广博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细密的考证”主要涉及史料的收集和考证,更多的属于“史学”的范畴,而非“识”,排除C项;“保持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更偏向于一种客观的观察和反映,与“识”的独立判断性质不完全吻合,排除D项。
5.A [解析] 据材料“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可知,希罗多德认为撰写历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以致其不被中断,这反映出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故选A项;题干内容强调的是希罗多德撰写《历史》的目的,而不是其治史视野和理性精神,排除B、D项;题干内容未涉及希腊的民主政治,排除C项。第49讲 史学入门
1.A [解析] 据材料“考古学的发现却引发了关于上古时期‘大都无城’的思考”可知,考古学关于上古时期“大都无城”的发现与传统史料记载中都邑之地必有城垣不同,这更新了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故选A项;虽然古代的史料可能带有传说色彩或不完全准确,但不能说修史方法不当不能反映真实历史,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考古发现对传统认知的更新,而非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补正,排除C项;考古学不仅关注社会上层的文化遗存,D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
2.A [解析] 据材料“在不同历史时期……总体评价不同”“从商鞅变法至汉武帝之前……正面评价”“从汉武帝尊崇儒术至清末民初‘经学解体’时期……饱受批评”“从清末民初至今……认识逐渐客观”等可知,由于所处时代、经济基础等方面不同,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认识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选A项。材料主旨并非探讨历史评价的标准,排除B项;历史评价客观与否与时代远近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历史人物评价并非难有定论,只是人们的评价标准受时代发展等因素影响会有所变化,排除D项。
3.D [解析] 据材料“史官整合了宋、齐、梁、陈诸政权的历史,著为《南史》”“统合了魏、齐、周、隋的历史,完成了《北史》”可知,唐代官方整合了南北朝各政权的历史,编纂为《南史》和《北史》,这体现了统治者对于统一历史叙述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文化传承的需要,通过编纂史书,可以强化对前朝的认识,巩固政治统治,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民族关系相对开放,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何史官要整合南北朝历史,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唐代官方整合历史的做法,无法由此推断出民族关系趋向平等开放,排除A项;虽然唐代的编史活动体现了民族国家意识,但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具体的历史编纂工作,并未直接涉及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排除B项;南北文化交流不是直接推动历史编纂方式改变的主要因素,且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唐代官方整合历史的工作,并未涉及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项。
4.C [解析] 据题干可知,欧阳修编纂《新五代史》的目的在于“垂劝诫,示后世”,即惩恶扬善,以警示后人,据此可知,其在编撰《新五代史》时坚持以史为鉴,树立正确价值观,故选C项;题干中“善善恶恶”能够体现出欧阳修在修史时坚持“惩恶扬善”,但是题干中并没有述及其“维护君权至上”的目的,排除A项;“去伪存真”指的是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但是题干中并没有述及这层意思,排除B项;“微言大义”指的是在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意图,但题干中也没有述及这层意思,排除D项。
5.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强调历史的进化和国民意识,这与当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寻求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相契合,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梁启超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史学领域,并未直接针对儒家思想的核心进行批判,因此不能说其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基础,排除A项;虽然梁启超是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但题目中并未提及他的史学思想成为维新派的共识,且维新变法运动在19世纪末(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B项;梁启超虽然批判了旧史学,但并未彻底否定传统史学,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6.B [解析] “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说明司马光通过系统地讲述历史上的政治兴衰和军事得失,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借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说明生活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的章太炎认为治史可以发扬传统美德,强化民族意识;“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的威力”说明翦伯赞认为历史叙述是服务于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综上,三位史家都注重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故选B项。材料强调史家注重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无关,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材料与历史解释无关,排除D项。
7.C [解析] 材料表明考古发现揭示了建造金字塔者的真实身份,证明了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考古发现需要历史记载来印证,排除A项;材料并未否定历史记载的意义,只是强调了考古发现的重要性,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提及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的“最有效”手段,只是强调了其重要性,排除D项。
8.D [解析] 由材料“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我的职责是记述人们向我叙说的事情,但相信一切并不是我的责任”可知,希罗多德强调客观记录历史和加强史料辨析的重要性,体现了他理性著史的精神,故选D项;希罗多德并未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排除A项;材料突出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未反映“史料搜集”,排除B项;C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C项。
9.B [解析] 19世纪的西方学界对希腊化时代的研究受到了当时特定的时空背景的影响,因此他们的研究和观点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定色彩,故选B项;题干并未提及历史认识必须基于现代需求,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违背民主政治的史实是否受到重视,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古希腊文化研究是否趋于复杂化,排除D项。
10.D [解析] 据材料“从唯物史观角度解释要求特别重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故选D项;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为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并不是最能体现唯物史观的,排除A项;当时的法国工业革命刚开始,不足以引发法国大革命,排除B项;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启蒙思想,科学知识的进步没有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排除C项。
11.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傅斯年强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故选A项;“不能越过材料说话”意在强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排除B项;“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本是史料学”“史学只是史料学”强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意思并非对史实进行科学改造,排除C项;“在判读史料时,‘断不可把我们的主观价值论放进去’”意在强调历史研究不能带有个人价值观,排除D项。
12.B [解析] 陈寅恪明确提到要“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并对古人的“苦心孤诣”表示同情,这体现了同理心;同时,“神游冥想”也暗示了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来填补历史材料的空白,故选B项;陈寅恪的论述中并未提及直觉或理性的对立,他强调的是在理解历史时需要一种深入和同情的态度,而非单纯依赖直觉,排除A项;陈寅恪虽然提到了史料有限,但他并未否定通过努力可以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他强调的是在有限史料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排除C项;虽然陈寅恪提倡“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学家应该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视角,D项中的“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A [解析] 材料提及该史学家强调了历史判断是由历史学家作出的,历史学的改变和历史的改写与史学家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表明历史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深受史学家主观思想和解读的影响,与“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相吻合,故选A项;“历史判断比史实更重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历史也就不断在改写”指的是历史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并非指历史事实本身在变化,排除C项;材料明确指出了历史判断是由历史学家作出的,而非由历史事实决定,排除D项。
14.(1)材料一:方法——主动寻找材料的科学方法(1分);目标——打破传统,建立科学的历史研究体系(或建立中国独立的学术体系)(任答一点得1分)。材料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目标——推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每点1分,共2分)
(2)示例:
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孕育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使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西方学术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现代学术制度开始在中国学界逐渐获得认可,因此这一时期学界注重用科学的方式(或清除学术研究中的封建残余和主观臆断)进行历史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并致力于建立中国的学术体系,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科学化发展,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解放,提升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3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方面我国面临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针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我国积极探索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因此,这一时期历史研究不仅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的历史,还主张对各民族历史以及世界史进行科学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世界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3分)
因此历史研究与时代需求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代需求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反映时代需求,并在时代需求中承担重要使命。要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只有这样,历史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或:在民族危机深重、国家亟待复兴的背景下,历史研究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它不仅要揭示历史的真相,还要为现实服务,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民族认同的加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能够点明历史研究与时代需求的关系给2分)
[解析] 第(1)问,历史研究方法,据材料一“动手动脚找东西”和“它既靠图书馆或学会供给它材料,靠团体为它寻材料”得出,主动寻找材料的科学方法;据材料二“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可知,研究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历史研究目标,据材料一“把些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气的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可知,目标为打破传统,建立科学的历史研究体系或建立中国独立的学术体系;据材料二“我们须得从历史研究这一角度来推进文化建设,促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得出,目标为推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第(2)问,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历史研究与时代需求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代需求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反映时代需求,并在时代需求中承担重要使命。可以五四运动为例,重点阐述五四运动的意义,如对学术体系的建立和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思想解放和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最后总结概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有理即可。第49讲 史学入门
一、选择题
1.[2025·浙江杭州联考] 我国有着重视历史记载的传统,尤其是涉及上古时期、带有传说色彩的史料记载,如都邑之地必有城垣,而考古学的发现却引发了关于上古时期“大都无城”的思考。这表明 ( )
A.考古发现更新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B.古代修史方法不当不能反映真实历史
C.考古资料可与文献资料相互补正
D.考古学主要关注社会上层的文化遗存
2.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从商鞅变法至汉武帝之前,是对变法正面评价最为辉煌、普遍的时期;从汉武帝尊崇儒术至清末民初“经学解体”时期,是商鞅变法饱受批评的时期;从清末民初至今,人们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评价总体持赞扬态度。这表明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C.距历史时代愈近的评价愈客观
D.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3.《史通·断限》载:“自五胡称制,四海殊宅。江左既承正朔,斥彼魏胡。故氐、羌有录,索虏成传。”唐高祖君臣则提出修写前朝“六代史”的概念。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史官整合了宋、齐、梁、陈诸政权的历史,著为《南史》;统合了魏、齐、周、隋的历史,完成了《北史》。这一变化源于 ( )
A.民族关系趋向平等开放
B.中华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C.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政治统治与文化传承的需要
4.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自述“窃有善善恶恶之志”,以“垂劝诫,示后世”。这表明,欧阳修编撰历史坚持( )
A.惩恶扬善,以维护君权至上
B.去伪存真,探寻历史真相
C.以史为鉴,树立正确价值观
D.微言大义,阐释儒家经典
5.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批判旧史学,认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学为“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文章刚开始面世即获巨大影响,响应者极为广泛。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基础
B.成为维新派思想共识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D.彻底否定了传统史学
6.司马光治史“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章太炎认为“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翦伯赞提出,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就像制造炮弹,总想使它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的威力……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三位史家观点的共通之处是 ( )
A.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B.注重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
C.发挥历史研究的教化功能
D.强调历史解释的多元视角
7.[2025·山东牟平一中模拟] 据《每日邮报》报道,考古学家宣称,在埃及当地金字塔建造者墓群中的挖掘结果表明,建造金字塔的人并不是奴隶,而是当时的工匠。这个墓群是用砖砌起来的,位于金字塔的背阴面。通过对该墓群的发掘,考古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建造者当时的生活和饮食状况。考古学家声称,此墓群建造在金字塔的旁边,证明了当时建造金字塔的工人并不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因为如果他们是奴隶的话,他们的墓群将不可能建造在金字塔附近。这说明 ( )
A.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
B.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C.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D.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
8.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并且说:“我的职责是记述人们向我叙说的事情,但相信一切并不是我的责任,这一原则可以适用于我的整部《历史》。”希罗多德的修史理念 ( )
A.否定了传统史学的价值
B.推动了史料搜集的展开
C.开始了古希腊史学研究
D.体现了理性著史的精神
9.自19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希腊化时代的研究伴随有一股夹杂着厌恶情绪的晦暗不明,将其描述为堕落的黑暗时代。这种“堕落”在政治上表现为一种向君主专制演化的趋势,与19世纪对邦宪民主的期待背道而驰。据此可得出 ( )
A.历史认识须立足于现代需求
B.历史研究深受特定时空限制
C.违背民主政治史实不受重视
D.古希腊文化研究趋于复杂化
10.[2025·浙江强基联盟联考] 谈及法国大革命的起因时,有着多种解释的角度。其中,从唯物史观角度解释要求特别重视 ( )
A.国王与贵族的冲突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科学知识的进步 D.人民群众的斗争
11.[2025·浙江精诚联盟模拟] 傅斯年说“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本是史料学”“史学只是史料学”,强调在判读史料时,“断不可把我们的主观价值论放进去”,“不能越过材料说话”。下列有关历史研究的表述,符合该学者的观点的是 ( )
A.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
B.有一分材料说十分话
C.历史学是对史实进行科学改造的结果
D.历史研究应带有个人价值观
12.[2025·浙江A9协作体联考] 我国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及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了解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旨在说明 ( )
A.历史学家应该用直觉而非理性来认识历史
B.史学研究需要同理心和想象力而不仅是客观实证
C.历史真相由于史料有限不可能获知
D.历史学家应该完全用历史人物的视角认识历史
13.某史学家说:“史实并没有改变,但史学家的思想不断在改变,历史学不断在改变,历史也就不断在改写。历史事实本身只有有无或是否;对历史的判断则是由历史学家作出的,而不是由历史本身作出的。”该史学家意在强调 ( )
A.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B.历史判断比史实更重要
C.历史总是处在变化中
D.历史事实决定历史判断
二、非选择题
14.(12分)历史与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后,现代学术制度逐渐受到中国学界认可。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同年创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傅斯年在发刊词中说:“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历史学和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容易由个人作孤立的研究了,它既靠图书馆或学会供给它材料,靠团体为它寻材料……我们高呼:一、把些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气的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二、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三、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
材料二 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954年创刊《历史研究》。郭沫若在发刊词中说:“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汉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亚洲各民族的历史乃至世界史都需要我们以科学的观点来进行研究和解释。……世界人民特别是追求解放的人民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便感到莫大的憧憬,他们想从这里求得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钥匙。然而在世界史中关于中国方面的研究却差不多还是一片白页。这责任是落在我们的肩头上的,我们须得满足内外人民的需要,把世界史上的白页写满,我们须得从历史研究这一角度来推进文化建设,促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1)分别概括两则发刊词描述的历史研究方法与目标。(4分)
(2)以材料为例,结合所学,阐述历史研究与时代需求的关系。(8分)第49讲 史学入门
历史和历史学
1.历史
概念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实,即客观历史本身;也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即历史著述
特征 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历史叙述和历史学具有主观性
关系 客观历史历史著述
2.历史学
概念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历史学=人类历史的规律+在历史观指导下解释历史)
基本 因素 史料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如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
历史事实 是指历史上的客观存在
历史叙述 是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
史料解释 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换言之,即结合社会背景等对史料的多角度解读
历史观点 是指某人或某类人站在某一角度、某一立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
历史评价 依据研究的结果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基本 因素 历史结论 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的主观的、总结性认识,包括性质、概念、意义、因果关系、历史地位、历史影响等诸多方面
功能 以史为鉴、文明传承、教育引导、学科思维
【辨析比较】 “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历史结论”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三者都是对客观历史存在的主观反映,都属于人们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理解,都会受到制约,存在正与误(正确、部分正确或错误、错误)。
(2)区别
①历史叙述:客观成分多些,但并非全部客观。
②历史观点:个人或小群体对客观历史的概括,相对比较抽象,主观性更强,在过程中会出现误差,也会过时。
③历史结论:是经过了验证,被相当多的人接受的观点,有一定的生命力。
【情境演练1】
[2024·浙江6月选考·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要有“坐标”,横向有彼此文明的接触,联系和影响,纵向有沿着时间发展的轨迹。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工具是一种标志,就像里程碑,告诉我们从这一站到了另一站。人类最早大规模使用的金属制品是青铜。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总的来说,西亚的青铜器要早于中亚和中国。卜辞与考古资料的信息,透露出商王国与欧亚草原文化的广泛联系,商以来的铜镜、铜刀和马车,从纹饰和工艺上看,很多都能看出西亚和草原文明的影响。那么,中原的青铜技术是不是外来的 目前的考古发现还不支持我们斩钉截铁地作断言,只能说中原的青铜技术有受到外来技术影响的很大可能。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等
根据材料,归纳考古发现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写出青铜器最早发现的区域,并概括其大规模使用的意义。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必备品格
研究 步骤 (1)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2)史料的考订与鉴别。史料在使用前要先考证其真实性 (3)运用史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研究 方法 学科交叉 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
孤证不立 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二重证据法 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读史征信 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史学 品格 思想品质 必须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德人格 必须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健全人格
史学品格 一是具有求真精神。二是要有贯通意识:以古今和中西贯通意识学“通”历史;以纵向和横向贯通意识学“透”历史。三是要有批判思维,做到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关注理由、合乎逻辑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也会影响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发展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2)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2)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社会价值居于首位,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有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有阻碍作用。
【图解历史】 唯物史观的理论模型
【情境演练2】
[2023·河北卷·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翰笙(1897—2004年)在苏联担任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研究员期间,曾与苏联、匈牙利等国经济学者围绕中国社会性质展开论辩。这些外国学者机械使用马列理论,否认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中国农村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陈翰笙与其进行了激烈争论,但缺乏有力的辩驳证据,遂决定“对中国的社会作一番全面的调查研究”。回国之后,为了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陈翰笙组织一批学者先后在营口、大连、长春、无锡、保定及广东岭南等地展开农村调查和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逐渐形成“中国农村派”。
中国农村派认为:在中国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性生产方式是并存的,但封建残余占优势;中国农民的商品生产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生产,而是贫困导致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未占优势,半封建的小农经营仍是农业经营的支配形态,阻碍着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帝国主义对中国农村的半封建性有维持作用。
——摘编自李金铮《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农村经济的主张》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对中国农村派的活动及主张进行阐释。
历史解释与评判
1.概念及内容
(1)概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2)内容: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辨识与理解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历史解释、发现历史表象背后的问题、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2.影响历史解释(认识、评价)的因素
(1)政治立场。不同的阶级属性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各阶级都有各自的政治标准,因此对历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现实政治的需要往往影响着历史认识,即使是同一个阶级,政治立场不同,历史认识也不同。
(2)时代环境。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准、思维方式,以及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历史解释和评判。
(3)史料掌握。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史料选取与应用上的差别、新材料的发现与解密等。
(4)史学视角。历史的解释者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解释历史,不同的人解释历史或同一个人变换不同视角解释历史,就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意义。
3.如何评判谁的说法更有道理
(1)从时间判定,即分析史料内容是否与时代背景相吻合。如果史料的用词、文体、思想、形式等与当时的阶段特征相矛盾,可判定此史料不可信。
(2)通过与其他史料记载进行对比和照映,分析其异同,辨别真伪。两种互不相干的文献或人对某事的记载相同,那么可信度就非常高。
(3)从史料内容中寻找是否有错误或者自相矛盾之处。发现史料中的内容有不合情理之处,或是时间、地点等方面出现不应有的错误,那么断定该史料不可信。
(4)考察史料作者与背景,了解作者人品与社会地位等。考察史料原始出处与流传经历,判断是否出现作者、时间、地点等信息被篡改的情况。用真理判断(如天地自然规律现象),若史料中出现了与客观真理相违背的叙述,则该史料错误。
(5)孤证不立。即对某个历史现象的记载只出现在某一则史料上,且没有其他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即可认为该史料是孤证。考证中提倡无征不信,一般不利用它。
【辨析比较】 区别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
历史叙述 历史解释
内容 对历史过程进行描述,不涉及分析评判 有明确的定性或者评判,上升为理论
特性 主观性、局限性和客观性 具有主体性、价值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1.[2024·北京卷] 《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
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024·安徽卷] 20世纪80年代,法国七位史学家推出了《法国当代史:身份与变化,从1789年至今》。该著作共有七个专题:导言,法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法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1789年至1980年的法国农民,工人阶级的增长,法国国家、政权与民主,政党、政见与思潮。这可用以说明,当时法国史学家 ( )
A.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宏大历史
B.阐释历史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C.已摆脱冷战思维对史学的影响
D.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撰写了法国通史
3.[2023·湖北卷]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 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 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4.[2023·浙江6月选考] 关于历史撰述,对于具有不同指导思想的史学家来说,答案常常是迥异的。下列关于历史撰述的思想,正确的是 ( )
A.历史事实是科学的重构,是研究者对事实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改造的结果
B.历史不但是现在的往事,而且系当时写史时认为对现在有重要关系的往事
C.史学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
D.历史是社会的变革,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决不是整个全人类生活的历史
5.[2021·辽宁卷] 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 (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
C.学者的时代担当
D.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1.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改变的。作为认识对象,我们只能通过它所留下的各种残骸——考古发现的残骸或某些现今生活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的残骸,以及带有各种主观烙印的文献记录,去研究它、认识它。我们希望反映的是活的运动的历史,但却不能见到活的运动的历史本身。这说明 ( )
A.历史具有过去性,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经世致用
B.历史过程不可逆,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C.历史研究讲求客观性,阐释历史不应带有主观认识
D.历史解释注重实证性,考古发掘比文献记录更可靠
2.[2025·福建厦门联考] 军机处是清朝重要的中枢机构,不同文献对其职能有不同的表述(见下表),对此表认识准确的是 ( )
表述 出处与作者
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檐曝杂记》(成书于乾隆年间),赵翼
军机大臣除有面奉谕旨,书成文字,并予转发的职责外,还可以和皇帝面议政事,有参议的职责和权力 《雍正传》(出版于1985年),冯尔康
乾隆年间,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批答奏折的专门机构,军机处得以全面参与清廷政务 《清代军机处职权的来源及其演变》(出版于2018年),宋希斌
A.时人记载更加客观真实
B.史学研究推动历史认识的深化
C.三则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D.缺乏考古依据的结论皆不可信
3.[2025·江苏南京模拟] 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之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以及与此联系的生活、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识和说明。由此,要研究近代历史,需要 ( )
A.榫接古代封建社会概貌
B.具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C.研究与今天现实相关史事
D.注重实物和文献史料筛选
4.清代学者章学诚表达对“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的理解时说道:“义理存乎识,词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关于“识”和“学”,他的见解得到了公认。下列表述符合“识”的是 ( )
A.作为作史的技术,集中表现为研究和写作的水平
B.无论是考订史实还是阐发其意义,需有独立判断
C.研究历史需有广博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细密的考证
D.保持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
5.希罗多德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中写道:“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这反映了希罗多德 ( )
A.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B.开阔宏观的治史视野
C.拥护希腊民主政治
D.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共108张PPT)
4
9
第49讲
史学入门
史学理论·概述
选考命题·探究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知识点1 历史和历史学
1.历史
概念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实,即客观历史本身;也是指人们
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即历史著述
特征 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历史叙述和历史学具有主观性
关系 客观历史 历史著述
2.历史学
概念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历 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历史学=人类历史的规律+在 历史观指导下解释历史)
基本 因素 史料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
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
历史过程的痕迹,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
依据和基础。如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
历史事实 是指历史上的客观存在
基本 因素 历史叙述 是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
的直接描述
史料解释 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
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换言之,即结合社会背
景等对史料的多角度解读
历史观点 是指某人或某类人站在某一角度、某一立场对历史
的一些看法
(续表)
基本 因素 历史评价 依据研究的结果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
主观性
历史结论 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的主观的、总结性认
识,包括性质、概念、意义、因果关系、历史地位、
历史影响等诸多方面
功能 以史为鉴、文明传承、教育引导、学科思维
(续表)
【辨析比较】“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历史结论”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三者都是对客观历史存在的主观反映,都属于人们对历史事物
的认识理解,都会受到制约,存在正与误(正确、部分正确或错误、错误)。
(2)区别
①历史叙述:客观成分多些,但并非全部客观。
②历史观点:个人或小群体对客观历史的概括,相对比较抽象,主观性更
强,在过程中会出现误差,也会过时。
③历史结论:是经过了验证,被相当多的人接受的观点,有一定的生命力。
【情境演练1】
[2024·浙江6月选考·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要有“坐标”,横向有彼此文明的接触,联系和影响,纵向有
沿着时间发展的轨迹。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工具是一种标志,就像里程
碑,告诉我们从这一站到了另一站。人类最早大规模使用的金属制品是
青铜。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总的来说,西亚的青铜器要早于中亚和中
国。卜辞与考古资料的信息,透露出商王国与欧亚草原文化的广泛联系,
商以来的铜镜、铜刀和马车,从纹饰和工艺上看,很多都能看出西亚和
草原文明的影响。那么,中原的青铜技术是不是外来的?目前的考古发
现还不支持我们斩钉截铁地作断言,只能说中原的青铜技术有受到外来
技术影响的很大可能。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等
根据材料,归纳考古发现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写出青铜器
最早发现的区域,并概括其大规模使用的意义。
[答案] 作用:提供实物(一手或原始)史料证据。
区域:西亚、北非。
意义: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历史演进的巨大动力);加强文化交流。
知识点2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必备品格
研究 步骤 (1)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2)史料的考订与鉴别。史料在使用前要先考证其真实性 (3)运用史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研究 方法 学科交叉 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
态史观)
孤证不立 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二重证据法 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读史征信 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史学 品格 思想品质 必须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
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道德人格 必须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健全人格
史学品格 一是具有求真精神。二是要有贯通意识:以古今
和中西贯通意识学“通”历史;以纵向和横向贯通意
识学“透”历史。三是要有批判思维,做到独立思
考、善于质疑、关注理由、合乎逻辑
(续表)
知识点3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也会影响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
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
化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
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
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束缚生产
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发展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2)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也包括社会
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2)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社会价值居于首位,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
会的贡献。
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
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
的价值观有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有阻碍作用。
【图解历史】唯物史观的理论模型
【情境演练2】
[2023·河北卷·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翰笙(1897—2004年)在苏联担任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研究
员期间,曾与苏联、匈牙利等国经济学者围绕中国社会性质展开论辩。
这些外国学者机械使用马列理论,否认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性质,认为中国农村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陈翰笙与其进行了激烈争论,
但缺乏有力的辩驳证据,遂决定“对中国的社会作一番全面的调查研究”。
回国之后,为了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陈翰笙组织一批学者先后在营口、
大连、长春、无锡、保定及广东岭南等地展开农村调查和研究,产生了
广泛影响,逐渐形成“中国农村派”。
中国农村派认为:在中国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性生产方
式是并存的,但封建残余占优势;中国农民的商品生产不是资本主义的
自由生产,而是贫困导致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未占优
势,半封建的小农经营仍是农业经营的支配形态,阻碍着资本主义农业
的生产;帝国主义对中国农村的半封建性有维持作用。
——摘编自李金铮《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农村经济的主张》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对中国农村派的
活动及主张进行阐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对中国农村派的
活动及主张进行阐释。
[答案] 阐释:中国农村派通过对中国农村的调查和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掌握了真实情况,并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缜密分析,对我国社会的性质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派的农村调查研究,反映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具体分析,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政策,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知识点4 历史解释与评判
1.概念及内容
(1)概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
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2)内容: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辨识与理解以不同形式出现
的历史解释、发现历史表象背后的问题、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2.影响历史解释(认识、评价)的因素
(1)政治立场。不同的阶级属性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各阶级都有各自
的政治标准,因此对历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现实政治的需要往往影响
着历史认识,即使是同一个阶级,政治立场不同,历史认识也不同。
(2)时代环境。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准、思维方式,以及时代要
求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历史解释和评判。
(3)史料掌握。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史料选取与应用上的差别、新材料
的发现与解密等。
(4)史学视角。历史的解释者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解释历史,不同的人解
释历史或同一个人变换不同视角解释历史,就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意义。
3.如何评判谁的说法更有道理
(1)从时间判定,即分析史料内容是否与时代背景相吻合。如果史料的用词、
文体、思想、形式等与当时的阶段特征相矛盾,可判定此史料不可信。
(2)通过与其他史料记载进行对比和照映,分析其异同,辨别真伪。两种互
不相干的文献或人对某事的记载相同,那么可信度就非常高。
(3)从史料内容中寻找是否有错误或者自相矛盾之处。发现史料中的内
容有不合情理之处,或是时间、地点等方面出现不应有的错误,那么断定
该史料不可信。
(4)考察史料作者与背景,了解作者人品与社会地位等。考察史料原始出
处与流传经历,判断是否出现作者、时间、地点等信息被篡改的情况。
用真理判断(如天地自然规律现象),若史料中出现了与客观真理相违背的
叙述,则该史料错误。
(5)孤证不立。即对某个历史现象的记载只出现在某一则史料上,且没有
其他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即可认为该史料是孤证。考证中提倡无征不信,
一般不利用它。
【辨析比较】区别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
历史叙述 历史解释
内容 对历史过程进行描述,不涉 及分析评判 有明确的定性或者评判,上升
为理论
特性 主观性、局限性和客观性 具有主体性、价值性、社会性
和时代性
1.[2024·北京卷] 《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
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
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
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
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
互补正”属于引书为证,“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属于物证,②④符合
题意,D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王国维运用理证和亲证的方法,①③错误,排除A、B、C项。
2.[2024·安徽卷] 20世纪80年代,法国七位史学家推出了《法国当代史:
身份与变化,从1789年至今》。该著作共有七个专题:导言,法国资本
主义发展道路,法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1789年至1980年的法国农民,
工人阶级的增长,法国国家、政权与民主,政党、政见与思潮。这可用
以说明,当时法国史学家( )
A.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宏大历史
B.阐释历史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C.已摆脱冷战思维对史学的影响
D.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撰写了法国通史
√
[解析] 根据材料“导言,法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法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1789年至1980年的法国农民,工人阶级的增长,法国国家、政权与民主,政党、政见与思潮”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法国史学家在阐释历史时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等马克思主义的概念,B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法国史学家采用的是专题史的叙述方式,而不是编年体的形式,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冷战思维对法国史学界的影响,排除C项;
当时法国史学家写的是法国当代史,不是法国通史,排除D项。
3.[2023·湖北卷]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
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 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
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
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来源 内容
民国前后革 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
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续表)
√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
峰,《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的需要,故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
全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所对准的矛头是清政府,故清朝政
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认为,只
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里救出来,所以他们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正面的。对人物的评价受制
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
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只是表面现象,排除A项;
受制于立场的差异,故材料中不同群体对洪秀全的评价不同,与人物多面性无关,排除B项;
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描述人立场的差异,排除
D项。
4.[2023·浙江6月选考] 关于历史撰述,对于具有不同指导思想的史学家
来说,答案常常是迥异的。下列关于历史撰述的思想,正确的是( )
A.历史事实是科学的重构,是研究者对事实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改造的结果
B.历史不但是现在的往事,而且系当时写史时认为对现在有重要关系的
往事
C.史学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才能如实反映出生
活的现实
D.历史是社会的变革,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决不是整个全人类生
活的历史
√
[解析] 根据材料,“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是指人类对过去发生的
事情的记述和阐述,这不是全部人类的历史,D项正确。
历史事实是客观的,这是不能重新创造和改造的,A项描述忽略了历史的客观性,排除A项;
“历史不但是现在的往事,而且系当时写史时认为对现在有重要关系的往事”过分强调历史撰述者的主体性,这容易导致历史失真,排除B项;
“史学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这一描述忽视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排除C项。
5.[2021·辽宁卷] 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
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
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
(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
C.学者的时代担当 D.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平历史学家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北平之后,毅然改
变治史方向,从推崇乾嘉学派钱大昕的考据之学,转向推崇顾炎武的经世
致用之学,后又认为史学研究应有意义,体现了其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和
时代担当,故选C项;
西学东渐的影响与“服膺嘉定钱氏……推尊昆山顾氏”不符,排除A项;
材料中北平史学界并不排斥考据,而是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史学家的自觉意识,并没有凸显政府的引导作用,排除D项。
1.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改变的。作为认识对象,我们
只能通过它所留下的各种残骸——考古发现的残骸或某些现今生活中依
然不同程度存在的残骸,以及带有各种主观烙印的文献记录,去研究它、
认识它。我们希望反映的是活的运动的历史,但却不能见到活的运动的
历史本身。这说明( )
A.历史具有过去性,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经世致用
B.历史过程不可逆,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C.历史研究讲求客观性,阐释历史不应带有主观认识
D.历史解释注重实证性,考古发掘比文献记录更可靠
√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是客观存在且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发现的残骸、现今生活中依然存在的残骸以及带有主观烙印的文献记录去研究、认识历史,这说明历史过程不可逆,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B项正确;
题干中未提及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经世致用,排除A项;
虽然文献记录带有主观烙印,但这并不意味着阐释历史不应带有主观认识,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排除C项;
题干中并没有对考古发掘和文献记录的可靠性进行比较,排除D项。
2.[2025·福建厦门联考] 军机处是清朝重要的中枢机构,不同文献对其
职能有不同的表述(见下表),对此表认识准确的是( )
表述 出处与作者
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 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檐曝杂记》(成书于乾隆
年间),赵翼
军机大臣除有面奉谕旨,书成文字, 并予转发的职责外,还可以和皇帝面议 政事,有参议的职责和权力 《雍正传》(出版于1985
年),冯尔康
表述 出处与作者
乾隆年间,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批答 奏折的专门机构,军机处得以全面参与 清廷政务 《清代军机处职权的来源
及其演变》(出版于2018
年),宋希斌
A.时人记载更加客观真实 B.史学研究推动历史认识的深化
C.三则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D.缺乏考古依据的结论皆不可信
(续表)
√
[解析] 据材料“只供传述缮撰”“除有面奉谕旨,书成文字,并予转发的
职责外,还可以和皇帝面议政事”“军机处得以全面参与清廷政务”可知,
三则史料对军机处职能有不同表述,从赵翼的对军机处的单一职能描述
到冯尔康认识到军机处的更多职能,再到宋希斌对军机处全面参与政务
的描述,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史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军机处职能的
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正体现了史学研究对历史认识深化的推动作用,
故选B项;
结合所学可知,时人的记载虽然接近历史现场,但也可能受到个人立场、视野、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都客观真实,排除A项;
三则史料对军机处职能的表述存在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它们并不能相互印证,排除C项;
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并非所有历史问题都能通过考古来解决,历史研究还可以依赖文献、口述史料等多种史料,因此,缺乏考古依据的结论并不一定都不可信,排除D项。
3.[2025·江苏南京模拟] 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之中,近代社会
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以及与此联系的生活、
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识和说明。由此,要研究近代历史,需要
( )
A.榫接古代封建社会概貌 B.具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C.研究与今天现实相关史事 D.注重实物和文献史料筛选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之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
代社会……相对比”可知,在研究历史,特别是近代历史时,我们需要
将其与古代历史进行对比和联系,以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近代历史的
变迁和发展,“榫接中世纪封建社会概貌”指的是在研究近代历史时,需
要连接并参考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整体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结构
以及生活、风俗等,以便与近代社会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近
代历史的变迁,故选A项。
“具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虽然表达了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但并未直接涉及题目所强调的近代史与古代历史的对比和联系,排除B项;
“研究与今天现实相关史事”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D选项强调的是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重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清代学者章学诚表达对“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的理解时说道:
“义理存乎识,词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关于“识”和“学”,他的见解
得到了公认。下列表述符合“识”的是( )
A.作为作史的技术,集中表现为研究和写作的水平
B.无论是考订史实还是阐发其意义,需有独立判断
C.研究历史需有广博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细密的考证
D.保持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
√
[解析] “史家三长”指的是史才、史学、史识,其中章学诚特别强调了
“识”和“学”的重要性。“无论是考订史实还是阐发其意义,需有独立判
断”中的“独立判断”正是“识”的体现,即对于历史事实和意义的独立见
解和判断,故选B项。
“作为作史的技术,集中表现为研究和写作的水平”实际上更接近于对“史才”的描述,即研究和写作的技巧和能力,而非“识”,排除A项;
“研究历史需有广博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细密的考证”主要涉及史料的收集和考证,更多的属于“史学”的范畴,而非“识”,排除C项;
“保持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更偏向于一种客观的观察和反映,与“识”的独立判断性质不完全吻合,排除D项。
5.希罗多德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中写道:“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
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
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
们的光彩。”这反映了希罗多德( )
A.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B.开阔宏观的治史视野
C.拥护希腊民主政治 D.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
√
[解析] 据材料“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
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
光彩”可知,希罗多德认为撰写历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以致其不被
中断,这反映出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故选A项;
题干内容强调的是希罗多德撰写《历史》的目的,而不是其治史视野和理性精神,排除B、D项;
题干内容未涉及希腊的民主政治,排除C项。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2025·浙江杭州联考] 我国有着重视历史记载的传统,尤其是涉及上
古时期、带有传说色彩的史料记载,如都邑之地必有城垣,而考古学的
发现却引发了关于上古时期“大都无城”的思考。这表明( )
A.考古发现更新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B.古代修史方法不当不能反映真实历史
C.考古资料可与文献资料相互补正
D.考古学主要关注社会上层的文化遗存
√
[解析] 据材料“考古学的发现却引发了关于上古时期‘大都无城’的思考”
可知,考古学关于上古时期“大都无城”的发现与传统史料记载中都邑之
地必有城垣不同,这更新了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故选A项;
虽然古代的史料可能带有传说色彩或不完全准确,但不能说修史方法不当不能反映真实历史,排除B项;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考古发现对传统认知的更新,
而非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补正,排除C项;
考古学不仅关注社会上层的文化遗存,D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
2.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从商鞅变法至汉武
帝之前,是对变法正面评价最为辉煌、普遍的时期;从汉武帝尊崇儒术至
清末民初“经学解体”时期,是商鞅变法饱受批评的时期;从清末民初至今,
人们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评价总体持赞扬态度。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C.距历史时代愈近的评价愈客观 D.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
[解析] 据材料“在不同历史时期……总体评价不同”“从商鞅变法至汉武
帝之前……正面评价”“从汉武帝尊崇儒术至清末民初‘经学解体’时
期……饱受批评”“从清末民初至今……认识逐渐客观”等可知,由于所处
时代、经济基础等方面不同,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认识会
出现不同的结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选A项。
材料主旨并非探讨历史评价的标准,排除B项;
历史评价客观与否与时代远近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
历史人物评价并非难有定论,只是人们的评价标准受时代发展等因素影响会有所变化,排除D项。
3.《史通·断限》载:“自五胡称制,四海殊宅。江左既承正朔,斥彼魏
胡。故氐、羌有录,索虏成传。”唐高祖君臣则提出修写前朝“六代史”
的概念。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史官整合了宋、齐、梁、陈诸政权
的历史,著为《南史》;统合了魏、齐、周、隋的历史,完成了《北
史》。这一变化源于( )
A.民族关系趋向平等开放 B.中华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C.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政治统治与文化传承的需要
√
[解析] 据材料“史官整合了宋、齐、梁、陈诸政权的历史,著为《南
史》”“统合了魏、齐、周、隋的历史,完成了《北史》”可知,唐代官
方整合了南北朝各政权的历史,编纂为《南史》和《北史》,这体现了
统治者对于统一历史叙述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文化传承的需要,通过
编纂史书,可以强化对前朝的认识,巩固政治统治,故选D项;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民族关系相对开放,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何史官要整合南北朝历史,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唐代官方整合历史的做法,无法由此推断出民族关系趋向平等开放,排除A项;
虽然唐代的编史活动体现了民族国家意识,但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具体的历史编纂工作,并未直接涉及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排除B项;
南北文化交流不是直接推动历史编纂方式改变的主要因素,且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唐代官方整合历史的工作,并未涉及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项。
4.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自述“窃有善善恶恶之志”,以“垂劝诫,
示后世”。这表明,欧阳修编撰历史坚持( )
A.惩恶扬善,以维护君权至上 B.去伪存真,探寻历史真相
C.以史为鉴,树立正确价值观 D.微言大义,阐释儒家经典
√
[解析] 据题干可知,欧阳修编纂《新五代史》的目的在于“垂劝诫,示
后世”,即惩恶扬善,以警示后人,据此可知,其在编撰《新五代史》
时坚持以史为鉴,树立正确价值观,故选C项;
题干中“善善恶恶”能够体现出欧阳修在修史时坚持“惩恶扬善”,但是题干中并没有述及其“维护君权至上”的目的,排除A项;
“去伪存真”指的是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但是题干中并没有述及这层意思,排除B项;
“微言大义”指的是在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意图,题干中也没有述及这层意思,排除D项。
5.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批判旧史
学,认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提出“历史者,叙
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学为“国民之明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文章刚开始面世即获巨大影响,响应者极为广泛。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基础 B.成为维新派思想共识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D.彻底否定了传统史学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强调历史的进
化和国民意识,这与当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寻求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相契合,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梁启超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史学领域,并未直接针对儒家思想的核心进行批判,因此不能说其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基础,排除A项;
虽然梁启超是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但题目中并未提及他的史学思想成
为维新派的共识,且维新变法运动在19世纪末(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B项;
梁启超虽然批判了旧史学,但并未彻底否定传统史学,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6.司马光治史“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
一书”;章太炎认为“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翦伯赞提出,在反
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就像制造炮弹,总想使它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
的威力……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三位史家观点的共通之处是( )
A.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B.注重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
C.发挥历史研究的教化功能 D.强调历史解释的多元视角
√
[解析] “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说明司马光通
过系统地讲述历史上的政治兴衰和军事得失,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
训,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借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说
明生活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的章太炎认为治史可以发扬传统美德,强
化民族意识;“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的
威力”说明翦伯赞认为历史叙述是服务于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综上,三
位史家都注重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故选B项。
材料强调史家注重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无关,排除A项;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材料与历史解释无关,排除D项。
7.[2025·山东牟平一中模拟] 据《每日邮报》报道,考古学家宣称,在
埃及当地金字塔建造者墓群中的挖掘结果表明,建造金字塔的人并不是
奴隶,而是当时的工匠。这个墓群是用砖砌起来的,位于金字塔的背阴
面。通过对该墓群的发掘,考古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建造者当时的
生活和饮食状况。考古学家声称,此墓群建造在金字塔的旁边,证明了
当时建造金字塔的工人并不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因为如果他们是
奴隶的话,他们的墓群将不可能建造在金字塔附近。这说明( )
A.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
B.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C.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D.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
√
[解析] 材料表明考古发现揭示了建造金字塔者的真实身份,证明了考古
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故选C项。
材料并未提及考古发现需要历史记载来印证,排除A项;
材料并未否定历史记载的意义,只是强调了考古发现的重要性,排除B项;
D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提及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的“最有效”手段,只是强调了其重要性,排除D项。
8.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特别注
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并且说:“我的职责是记述人们向我叙说
的事情,但相信一切并不是我的责任,这一原则可以适用于我的整部《历
史》。”希罗多德的修史理念( )
A.否定了传统史学的价值 B.推动了史料搜集的展开
C.开始了古希腊史学研究 D.体现了理性著史的精神
√
[解析] 由材料“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我的职责是记述人们
向我叙说的事情,但相信一切并不是我的责任”可知,希罗多德强调客观
记录历史和加强史料辨析的重要性,体现了他理性著史的精神,故选D项;
希罗多德并未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排除A项;
材料突出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未反映“史料搜集”,排除B项;
C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C项。
9.自19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希腊化时代的研究伴随有一股夹杂着厌恶
情绪的晦暗不明,将其描述为堕落的黑暗时代。这种“堕落”在政治上表
现为一种向君主专制演化的趋势,与19世纪对邦宪民主的期待背道而驰。
据此可得出( )
A.历史认识须立足于现代需求 B.历史研究深受特定时空限制
C.违背民主政治史实不受重视 D.古希腊文化研究趋于复杂化
√
[解析] 19世纪的西方学界对希腊化时代的研究受到了当时特定的时空
背景的影响,因此他们的研究和观点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定色彩,故选
B项;
题干并未提及历史认识必须基于现代需求,排除A项;
题干中并未提及违背民主政治的史实是否受到重视,排除C项;
题干中并未提及古希腊文化研究是否趋于复杂化,排除D项。
10.[2025·浙江强基联盟联考] 谈及法国大革命的起因时,有着多种解释
的角度。其中,从唯物史观角度解释要求特别重视( )
A.国王与贵族的冲突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科学知识的进步 D.人民群众的斗争
√
[解析] 据材料“从唯物史观角度解释要求特别重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
作用,故选D项;
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为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并不是最能体现唯物史观的,排除A项;
当时的法国工业革命刚开始,不足以引发法国大革命,排除B项;
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启蒙思想,科学知识的进步没有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排除C项。
11.[2025·浙江精诚联盟模拟] 傅斯年说“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本是史料
学”“史学只是史料学”,强调在判读史料时,“断不可把我们的主观价值
论放进去”,“不能越过材料说话”。下列有关历史研究的表述,符合该
学者的观点的是( )
A.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
B.有一分材料说十分话
C.历史学是对史实进行科学改造的结果
D.历史研究应带有个人价值观
√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傅斯年强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故选A项;
“不能越过材料说话”意在强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排除B项;
“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本是史料学”“史学只是史料学”强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意思并非对史实进行科学改造,排除C项;
“在判读史料时,‘断不可把我们的主观价值论放进去’”意在强调历史研究不能带有个人价值观,排除D项。
12.[2025·浙江A9协作体联考] 我国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吾人今日可依
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
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
之用意及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
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
种了解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
寅恪旨在说明( )
A.历史学家应该用直觉而非理性来认识历史
B.史学研究需要同理心和想象力而不仅是客观实证
C.历史真相由于史料有限不可能获知
D.历史学家应该完全用历史人物的视角认识历史
√
[解析] 陈寅恪明确提到要“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并对古人的“苦心孤诣”表示同情,这体现了同理心;同时,“神游冥想”
也暗示了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来填补历史材料的空白,故选B项;
陈寅恪的论述中并未提及直觉或理性的对立,他强调的是在理解历史时需要一种深入和同情的态度,而非单纯依赖直觉,排除A项;
陈寅恪虽然提到了史料有限,但他并未否定通过努力可以尽可能接近
历史真相,他强调的是在有限史料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排除C项;
虽然陈寅恪提倡“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学家应该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视角,D项中的“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某史学家说:“史实并没有改变,但史学家的思想不断在改变,历史
学不断在改变,历史也就不断在改写。历史事实本身只有有无或是否;
对历史的判断则是由历史学家作出的,而不是由历史本身作出的。”该
史学家意在强调( )
A.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B.历史判断比史实更重要
C.历史总是处在变化中 D.历史事实决定历史判断
√
[解析] 材料提及该史学家强调了历史判断是由历史学家作出的,历史
学的改变和历史的改写与史学家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表明历史不仅仅
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深受史学家主观思想和解读的影响,与“一切历
史都是思想史”相吻合,故选A项;
“历史判断比史实更重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历史也就不断在改写”指的是历史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并非指历史事实本身在变化,排除C项;
材料明确指出了历史判断是由历史学家作出的,而非由历史事实决定,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4.(12分)历史与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后,现代学术制度逐渐受到中国学界认可。1928年,中
央研究院成立,同年创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傅斯年
在发刊词中说:“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历
史学和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容易由个人作孤立的研究了,它既靠
图书馆或学会供给它材料,靠团体为它寻材料……我们高呼:一、把些
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气的
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二、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
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三、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
国!”
材料二 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954年创刊《历史研究》。郭沫若
在发刊词中说:“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
地研究中国的历史。……汉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亚洲各民族
的历史乃至世界史都需要我们以科学的观点来进行研究和解释。……世
界人民特别是追求解放的人民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便感到莫大的憧憬,
他们想从这里求得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钥匙。然而在世界史中关于中国
方面的研究却差不多还是一片白页。这责任是落在我们的肩头上的,我
们须得满足内外人民的需要,把世界史上的白页写满,我们须得从历史
研究这一角度来推进文化建设,促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1)分别概括两则发刊词描述的历史研究方法与目标。(4分)
[答案] 材料一:方法——主动寻找材料的科学方法(1分);目标——打
破传统,建立科学的历史研究体系(或建立中国独立的学术体系)
(任答一点得1分)。材料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目标—
—推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每点1分,共2分)
[解析] 历史研究方法,据材料一“动手动脚找东西”和“它既靠图书馆或
学会供给它材料,靠团体为它寻材料”得出,主动寻找材料的科学方法;
据材料二“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
中国的历史”可知,研究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历史研究目标,
据材料一“把些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
言学混在一气的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
在中国”可知,目标为打破传统,建立科学的历史研究体系或建立中国
独立的学术体系;据材料二“我们须得从历史研究这一角度来推进文化
建设,促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得出,目标为推进文化建设,推进
社会主义事业。
(2)以材料为例,结合所学,阐述历史研究与时代需求的关系。(8分)
[答案] 示例:
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孕育
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使民族独立和发展进
步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西方学术思
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现代学术制度开始在中国学界逐渐获得认可,因
此这一时期学界注重用科学的方式(或清除学术研究中的封建残余和主
观臆断)进行历史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并致力于建立中国的学术体系,
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科学化发展,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解放,提升了中国学
术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3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方面我国面临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文化
建设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针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我国积极探索
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因此,这一时期历史研究不仅注重运用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中国的历史,还主张对各民族历史以及世界史进行科学研究,
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促进民族
团结和国家统一,为世界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3分)
因此历史研究与时代需求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代需求推动历
史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反映时代需求,并在时代需求中承担重要使命。
要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只有这样,历史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时代
和社会的发展。(或:在民族危机深重、国家亟待复兴的背景下,历史
研究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它不仅要揭示历史的真相,还要
为现实服务,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民族认同的加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提
供智力支持。)(能够点明历史研究与时代需求的关系给2分)
[解析]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内容
主要体现历史研究与时代需求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代需求推
动历史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反映时代需求,并在时代需求中承担重要
使命。可以五四运动为例,重点阐述五四运动的意义,如对学术体系的
建立和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思想解放和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概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快速核答案
第49讲 史学入门
史学理论·概述
【情境演练1】
作用:提供实物(一手或原始)史料证据。区域:西亚、北非。意义:
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推动生产力发展
(人类历史演进的巨大动力);加强文化交流。
【情境演练2】
阐释:中国农村派通过对中国农村的调查和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掌
握了真实情况,并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
过缜密分析,对我国社会的性质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中国是一个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派的农村调查研究,反映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
义学者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具体分析,对宣
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政策,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D 2.B 3.C 4.D 5.C
仿真模拟
1.B 2.B 3.A 4.B 5.A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A 2.A 3.D 4.C 5.C 6.B 7.C 8.D 9.B 10.D 11.A 12.
B 13.A
二、非选择题
14.(1)材料一:方法——主动寻找材料的科学方法(1分);目标—
—打破传统,建立科学的历史研究体系(或建立中国独立的学术体系)
(任答一点得1分)。材料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目
标——推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每点1分,共2分)
(2)示例:
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孕育
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使民族独立和发展进
步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西方学术思
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现代学术制度开始在中国学界逐渐获得认可,因
此这一时期学界注重用科学的方式(或清除学术研究中的封建残余和主
观臆断)进行历史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并致力于建立中国的学术体系,
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科学化发展,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解放,提升了中国学
术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3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方面我国面临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文化
建设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针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我国积极探索
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因此,这一时期历史研究不仅注重运用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中国的历史,还主张对各民族历史以及世界史进行科学研究,
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促进民族
团结和国家统一,为世界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3分)
因此历史研究与时代需求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代需求推动历
史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反映时代需求,并在时代需求中承担重要使命。
要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只有这样,历史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时代
和社会的发展。(或:在民族危机深重、国家亟待复兴的背景下,历史
研究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它不仅要揭示历史的真相,还要
为现实服务,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民族认同的加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提
供智力支持。)(能够点明历史研究与时代需求的关系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