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单元 第50讲 史料研读(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单元 第50讲 史料研读(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4 13:25:21

文档简介

第50讲 史料研读
● 史学理论·概述
【核心概念】
情境演练1 共性原因:巩固政权合法性;强化统治权威;文化认同与宣传。史料价值:两者均为实物史料,直接反映了各自帝国的政治、文化及统治者的治理思想,对研究古代帝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情境演练2 校勘记:据《宋书》《南史》,《建康实录》“吕梁”记载有误;“吕梁”当为“吕”或“吕县”之误。特点:关联性,互证性,完整性。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B [解析] 题干中提及的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来源于《史记》,这是文献史料,而“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是实物史料,根据这两种史料可以推断出秦人养马的史实,体现出研究历史时应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距今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且材料未涉及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时间,排除A项;秦人是否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与材料中的苜蓿属植物和马骨的发现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凭借材料无法说明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排除D项。
2.B [解析] 在研究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的问题时,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史料的来源和成书的时间,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史料的可靠性和客观性。《三朝北盟会编》是南宋中期的作品,它按时间汇编了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的史料,成书时间相对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的历史事件,综合考虑,研讨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问题时,首先应该重视的是成书时间较早、更接近历史事件的《三朝北盟会编》,故选B。《宋史》是元朝后期的作品,虽然是根据宋朝的国史和实录等编撰的,但是由于成书时间距离南宋初年较远并且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A;《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南宋后期的作品,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可能受到后来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依据的南宋高宗朝的文集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排除C;《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在四本史书中成书时间最晚,且在《宋史》基础上再加工,同样可能受到后来朝代的影响,排除D。
3.D [解析] 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实证与战国时期的科技。题干材料反映了曾侯乙墓出土漆箱上绘制的星宿图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石氏星表》是关于天文星宿的文献,这说明考古发掘的文物与《石氏星表》的文献记载有一定的同一性,可以相互印证,故选C。在史学研究当中,图像并不一定比文献记载更可靠,故排除A;曾侯乙墓属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并不是西周的墓葬,故排除B;曾国并不是楚国,而且材料强调的不是制漆工艺精湛,而是考古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故排除D。
5.C [解析] 根据设问要求“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结合示意图的基本信息,“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主要是指确实发生过,并未留存史料,但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C项正确。“网格部分”没有包括史料部分,故A、B两项错误;“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包括了客观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而且史料和史书中历史事实并不涉及错误的记载,故D项错误。
6.A [解析] 历史资料包括考古的新发现,推动人们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的提高,所以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历史资料,包括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等,可以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未体现文字记载的主观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几大古文明的研究有类似的过程,并非强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C项表述不准确,可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族群身份的认同,排除D项。
7.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侵华。题干材料反映了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重视中文学习,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通过加强对华的认知与研究来适应其进一步侵华的需要,故选D。材料并未反映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英国研究中国,服务于其侵华目的,而不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故排除B;英国公使馆研究中国并不是出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故排除C。
【仿真模拟】
1.A [解析] 据材料“在中国远古传说中”“上述三人所处的时代应当理解为自远古至农业产生这一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可知,古代传说成为人们了解信史社会之前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虽然信息比较模糊,但是也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A项;“多元一体”的特征主要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文明发展的内在共性,材料并未体现不同文明区域发展的多元性,排除B项;上古传说时代的中国并未进入国家时代,排除C项;传说经历了长期演绎的过程,内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能作为研究远古历史的参照,考古资料才是远古研究的主要史料,排除D项。
2.B [解析] 据材料“记录着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内容”可知,睡虎地秦简上的记录包含了秦朝法律、行政、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秦朝历史而言,是重要的一手史料,极大地弥补了研究秦史料的不足,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睡虎地秦简中关于秦朝法律、政治的记录,没有涉及具体内容,不能得出秦朝暴政延伸到各部门,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秦朝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于经济的具体规定,也不能得知这些规定的具体执行情况,所以不能得出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排除D项。
3.C [解析] 据材料信息,这块出土的泥板上记载了关于大麦收成的行政文书,其中包括了数量、时间以及负责人等信息。这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行政管理和记录系统,这对于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和行政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故选C项。虽然这个记录可能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存在,但是题目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证明两河流域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等,排除B项;材料明确指出这是苏美尔文明中乌鲁克古城的出土文物,而苏美尔文明按时间划分属于新石器时代,而不是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
4.A [解析] 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呈现的是游记所记载的个人亲见场景,实证性较强,A项正确;“最具权威”高估了新闻史料的价值,排除B项;此篇报道对中国的报道并未带有明显的西方偏见,排除C项;个人游记类史料虽然局限于个人视野,但也有参考价值,“不符合实际”的判断没有依据,排除D 项。
5.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时期,张学良对于同一事件的口述并不相同,需要更多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仅通过材料中单一类型的史料不能对九一八事变中所谓的“不抵抗命令”形成历史结论,D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证明蒋介石与不抵抗命令无关,也不能证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更不能说明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排除A、B、C项。第50讲 史料研读
1.D [解析] 历史文献来源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们可能基于不同的史料、作者的理解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即使是两部权威的历史文献,它们在某些记载上也可能存在差异,而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辨别史料的真伪,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考证研究来确定哪些记载更接近历史真相,这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故选D项;《战国策》不具有史料价值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战国策》和《史记》各自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不可一概而论,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编纂过程严谨,司马迁在撰写时广泛搜集资料,力求客观真实,C项没有考虑到《史记》的学术价值、编纂过程的严谨性以及历史研究的复杂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2.D [解析] D项史料直接来源于秦朝时期的木牍,是原始记录,属于一手史料。它明确提到了秦朝要求统一用词、改旧名、用新称以及统一制度和法律用语,这直接证明了秦朝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文字字形与字体的统一,故选D项。“与小篆、隶书大相径庭”与秦朝文字统一相悖,因此不能作为证明秦朝文字统一的史料,排除A项;《说文解字》属于后人编写的著作,是二手史料,它虽然提到了小篆的来源和形成,但并未直接记录秦朝的文字统一过程,排除B项;《史记》同样属于后人编写的史书,是二手史料,它虽然提到了秦朝的文字统一,但并未直接记录秦朝的文字统一过程,排除C项。
3.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史记》中对于秦王子婴身份的记载并不相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子婴是秦二世兄长的儿子,而《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因此,使用史料时要谨慎对待和考证,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史记》中关于秦王子婴的部分记载有所不同,不能说明《史记》有意混淆子婴的身份,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本纪最为可信,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史记》中关于秦王子婴身份的部分记载不同,没有强调秦朝宗法血缘关系等级森严,排除C项。
4.D [解析] 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可以作为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因此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百姓生活的艰难和交易方式,而非“国家分裂”,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布帛交易,但并不能由此直接推断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事实上,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时期之一,排除B项;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排除C项。
5.A [解析] 据史料研究的原则可知,《晋书》和《世说新语》均属于二手史料,《晋书》在编写周处拜访陆机、陆云兄弟的情节时可能稽考不慎,从而掺杂了不实的情节,故选A项;《晋书》是唐代官修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二十四史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晋书》在记录周处求见江南陆机、陆云兄弟的故事时可能存在错误,但并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其史料价值,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晋书》对周处求见江南陆机、陆云兄弟的记载与清代学者的考证有冲突,周处求见二陆故事反映社会尚贤思想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史书和文学作品可以作为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史料,周处“除三害”的情节肯定是出于虚构的说法太绝对了,排除D项。
6.B [解析] 根据材料“南宋……绘画《文姬归汉图》中的人物角色服饰式样和花纹等与金朝……服饰纹饰……十分相似……几乎惊人的一致”,可得出南宋与金之间存在交往,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文献,排除A项;南宋向金朝缴纳的财物称为“岁贡”,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无法说明“宋文化具有优势”,排除D项。
7.A [解析] 材料“政府限制东南沿海地区与海外通商贸易,阻止了从世界市场积累利润和形成工业化初始资本”显示了明清经济因内向化而错失了与海外市场的更深入互动机会,从而影响了其经济发展,故选A项;材料重点论述的是明清经济发展的问题,而非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速度,排除B项;材料确实提到了明清时期的贸易政策,但主要是为了说明这些政策如何导致经济内向化,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非单纯批评政策失误,排除C项;据材料“当时统治者对海外市场的限制和漠视”可知,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不重视海外市场,对国内经济发展不利,“经济发展规律”范围过大,排除D项。
8.C [解析] 澳门地区作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其商品交易状况能够直接反映国际贸易中的货币流通和兑换情况。通过查证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可以了解金银兑换差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是否因此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故选C项。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主要涉及的是贸易壁垒的降低和商品流通的自由化,与材料中提到的金银兑换差价和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内部货币流通的情况,与国际贸易中的金银兑换差价以及中国被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情况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的一种形式,主要特点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且往往以物易物,不涉及金银兑换差价的问题,排除D项。
9.B [解析] 据材料,熊秉坤1911—1913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但后来程正瀛背叛了革命,革命派是不可能认可一个叛变革命的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所以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第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的证明,这说明主观意图影响事实认定,故选B项;权威人物的说法也需要得到相关史料的印证,并不一定可信,排除A项;创作纪实文学的作家,也受自己所处时代的制约和环境的影响,创作时常常与时代的要求和功利性、目的性相联系,排除C项;材料中的两个文献不能互证,排除D项。
10.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些著作的作者的文化背景和国家不同,他们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多样,这无疑为长征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料,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故选C项;这些著作虽然涉及红军长征,但它们的作者是外国人,且多为回忆录或研究性著作,而非直接参与长征的当事人的第一手记录,因此,材料中著作有的为二手史料,排除A项;虽然长征在西方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但材料中的信息并未直接证明长征在西方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表明这些研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排除D项。
11.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中国陕北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这属于一手史料,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具有极高价值,故选A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共实施“三三制”的政权建设是在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时才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D [解析] 《亚历山大传奇》成书于托勒密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可能会对亚历山大城的起源进行某种程度的“美化”或“重构”,以强调其合法性和正统性。因此,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是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文献记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最为合理,故选D项。虽然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能存在差异,但并不能直接否定文献记载的史料价值,文献记载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其价值在于提供当时人的观察、理解和记录,因此“文献记载的史料不具备价值”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虽然年代久远会导致文献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一些误差或遗漏,但本题中文献的错误并非简单的年代久远导致的失真,而是涉及政治、历史背景等复杂因素,排除B项;文献中并未直接提及侵略行为,而是描述了亚历山大城的建设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文献作者的意图归结为掩盖侵略事实,排除C项。
13.D [解析] 据材料“为突出其‘西方政策’……精选部分档案出版”“德苏关系之类‘历史’恐怕去‘真实’就很远了”可知,斯特雷泽曼秘书精选的关于斯特雷泽曼的档案突出的是“西方政策”,资料并不全面,且当时西方国家对苏联采取敌视政策,秘书挑选的突出“西方政策”的档案不能反映真实的德苏关系,体现了史料不完整导致内容具有偏向性,故选D项;斯特雷泽曼秘书精选本中部分档案属于一手史料,且秘书有可能是事件当事人之一,其精选本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项;该选本是斯特雷泽曼秘书从官方档案中精选的部分,属于斯特雷泽曼本人留下的档案,有些甚至属于一手史料,且材料说明他的秘书选择的是部分史料,并未强调其真伪,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4.示例一:
信息:1952年,红星村没收地主恶霸土地,吴楚芳家分得土地,开展个体劳动。(2分)
价值:该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情况。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经济逐步恢复,扩大了新中国政权的社会基础。家庭个体生产方式也使农村经济面临一些困难。(4分)
示例二:
信息:1954—1956年,红星村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吴华发家参加合作社。(2分)
价值:该信息反映了过渡时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农民先后加入互助组、初级社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起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4分)
示例三:
信息:1981年,红星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何沛良兼营木工。(2分)
价值:该信息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农村先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分田到户,自负盈亏。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4分)
评分说明:准确提取一条信息,2分;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正确说明一条信息的史学价值,4分。准确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正确说明其史学价值即可得1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首先,要阅读材料,将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与农民口述的信息相结合,提取材料中每个农民所口述的信息,如吴楚芳提供的信息是:1952年,红星村没收地主恶霸土地,吴楚芳家分得土地,开展个体劳动。吴华发的口述信息是:1954—1956年,红星村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吴华发家参加合作社。何沛良口述的信息是:1981年,红星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何沛良兼营木工。然后,可以选择其中两个农民的口述信息,加以准确表达,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两条信息。最后,结合所学新中国农村发展的相关知识分别阐述和说明所选择的两条信息的史料价值,先说明所选择的信息与所学相关知识的关联,也就是其为研究新中国农村的哪一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再去阐述上述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尽可能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消极影响,这样说明就更加完整。要注意表述成文,逻辑清晰,表达准确完整。第50讲 史料研读
一、选择题
1.[2025·北京入学定位考]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史记》有选择地吸收了《战国策》的记述,丰富了记载的内容,但也造成了一些史实错误和矛盾。由此可知( )
A.《战国策》不具有史料价值
B.《战国策》比《史记》可信度高
C.《史记》对战国历史的记载都不可信
D.《史记》与《战国策》的相似处也需辨别真伪
2.[2025·河北邢台质检联盟模拟] 学术界普遍认为秦朝时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文字字形与字体的统一。下列史料中能证明这一观点且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 )
A.汉景帝时,孔子故居夹墙中发现的简牍文字,与小篆、隶书大相径庭
B.《说文解字·叙》称“(李斯、赵高等人)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C.《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D.里耶秦简中发现了要求统一用词,改旧名,用新称,统一制度、法律用语的木牍
3.[2025·福建厦门联考] 下表为《史记》中关于秦王子婴身份的部分记载。由此可见 ( )
记载出处
 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
 高立二世兄子婴 《史记·六国年表》
 高(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史记·李斯列传》
A.《史记》有意混淆子婴的身份
B.本纪作为《史记》主体最为可信
C.秦朝宗法血缘关系等级森严
D.使用史料时要谨慎对待和考证
4.[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重赋》中的一句诗。该诗句一方面展现了当时百姓生活的艰难,另一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经济运行方式。此外,其他史书也记载了唐朝的交易方式大多是布帛交易。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唐代后期经济衰落,国家分裂
B.唐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C.布帛分别指的是棉织品、丝织品
D.白居易的诗歌具有一定史学价值
5.[2025·江苏海安模拟] 唐人编撰《晋书》时,依据南朝轶事小说集《世说新语》编写了周处“除三害”的情节,还叙述周处求见江南陆机、陆云兄弟,请教自新之道的经过。但据清代学者考证,周处接近成年时,陆机、陆云兄弟尚未出生。根据上述资料,可以推断 ( )
A.史书可能因稽考不慎而掺杂不实
B.《晋书》杜撰故事,不具史料价值
C.周处求见二陆故事反映社会尚贤思想
D.周处“除三害”情节肯定是出于虚构
6.[2025·河北邢台联考] 有学者将南宋陈居中的绘画《文姬归汉图》中的人物角色服饰式样和花纹等与金朝齐国王墓出土的服饰纹饰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十分相似,特别是裙装上的带状刺绣花纹几乎惊人的一致。该学者的发现可作为 ( )
A.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注脚
B.宋与金文化交往的证据
C.金朝收取“岁币”的见证
D.宋文化具有优势的缩影
7.明清时期,政府限制东南沿海地区与海外通商贸易,阻止了从世界市场积累利润和形成工业化初始资本,有限的国内市场经济不能引起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变革,当时统治者对海外市场的限制和漠视,使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得不到一个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以上材料想要论证明朝至清中叶经济发展面临的危机是 ( )
A.明清经济的内向化阻碍了经济发展
B.新的经济因素在明清时期发展缓慢
C.明清应对国际贸易交往政策的失误
D.明清时期统治者漠视经济发展规律
8.[2025·福建名校联盟模拟] 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逐渐变成黄金,逐步实现向金本位制过渡之际,中国的货币体制则为银本位制,且当时中国保持世界经济重心地位,金银兑换的差价也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要验证该学者的结论,可进一步查证当时( )
A.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B.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
C.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
D.中国在朝贡贸易中的得失
9.[2025·湖北武汉联考] 熊秉坤1911—1913年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程正瀛后来投靠了北洋军阀,1916年被革命党人沉入长江。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第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写于20世纪20—50年代的多篇回忆录证明。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A.权威人物说法更可信 B.主观意图影响事实认定
C.纪实文学更具真实性 D.文献互证还原真实历史
10.[2025·辽宁沈阳联考] 下表所示是小东在学习红军长征历史时搜集到的历史著作。这些著作( )
作者 著作
[美]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美]简·弗瑞茨  《中国的长征:6000英里的险遇》
[瑞士]薄复礼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英]迪克·威尔逊  《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的史诗》
A.是研究红军长征的一手史料
B.彰显长征在西方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C.拓宽了长征研究的历史视野
D.表明长征研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
1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中国陕北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这本书次年在伦敦首次出版,1938年2月首次发行中文版,曾译名为《西行漫记》,后被译为《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 )
A.是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一手史料
B.成为考订国共正式合作的重要证据
C.见证了中共“三三制”的政权建设
D.证明了国民党在破坏革命统一战线
12.[2025·山东牟平一中模拟] 亚历山大城是按照希腊风格设计建造的。考古研究表明,亚历山大到来之前,亚历山大城的原址曾是埃及人的定居点,但成书于托勒密王朝时期的《亚历山大传奇》记载,亚历山大城是建立在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凉大地之上的。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
A.文献记载的史料不具备价值
B.年代久远导致文献记载失真
C.文献作者意在掩盖侵略事实
D.文献记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13.[2025·辽宁沈阳联考] 1929年,魏玛共和国外长斯特雷泽曼去世,留下300箱档案。为突出其“西方政策”的“辉煌成就”,他的秘书精选部分档案出版。有学者认为,“以此种选本为依据解释出来的斯特雷泽曼的外交政策、德苏关系之类‘历史’恐怕去‘真实’就很远了”,这是因为该选本 ( )
A.没有史料利用价值 B.史料需要辨别真伪
C.缺乏真实历史记录 D.史料信息不够完整
二、非选择题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吴楚芳:(1952年)解放军工作组驻在村里,斗那些地主恶霸。……群众意见大的就斗他们(村里的保长、甲长),然后把田地分给农民。……田地是按人头分的,我们家分了四五亩(1亩≈666.67平方米)田,劳动力包括我爸妈、我,还有两个弟弟。
吴华发:1954—1955年,龙塘村成立互助组,分3个互助组。互助组开始时,都是十家八家一组。……我家是1955年年底入组的。……1956年初就联组了,成立一个低级社,就是初级社。……后来又分成两个队了,太龙(人名)一个队,麦甲子(人名)一个队。
何沛良:1981年,村里开始尝试分田到户。我们夫妻俩有8亩水田、5亩蔗地、1亩多花生地,每年要交1100千克左右的余粮,很辛苦。农闲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做木工。
——摘编自万向东主编《珠海红星村口述史》
试从上述口述史料中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说明其史学价值。(12分)第50讲 史料研读
 史料及其分类
1.概念: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也是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原貌的材料。
2.分类与价值
按呈现方式分类 内容 价值 作用
文献史料(文字)  史书、书信、简牍  一手史料  是研究当时社会的重要工具,但需要进行辨别
实物史料(遗物)  文物、遗迹、建筑  一手史料  可以填补文献史料空白,证实文献史料真实性,但不能反映时代全貌
口述史料(回忆)  回忆录、神话  一手、二手史料  可以填补文献史料空白,但可能存在虚构和主观性的成分
图像史料  绘画、雕刻、照片  一手、二手史料  具有记叙历史信息、印证文字史料、弥补文字史料不足的功能
现代音像 史料  纪录片、录音(像)  一手、二手史料  真实音像史料应用价值较高,后人的创作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3.史料可信度的考订和鉴别原则
(1)距离史实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最为可信。
(2)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可信。
(3)坚持一分史料一分话的原则,尽量使用多种的史料。
(4)采用二重证据法,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印证,避免单凭孤证作出结论(即不取孤证,孤证不立)。
(5)文学作品或小说是可以作为史料的,但要注意甄别。
(6)坚持史料的研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进行,同时关注史料作者对所述史实所持的立场。
【情境演练1】
[2024·黑吉辽卷·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史料搜集、运用的原则与方法
1.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等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上网搜索。
2.史料选取的原则
(1)真实性。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一手(原始)史料。
(2)典型性。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3)科学性。尽量选取已经证实过或者专家已有定论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尽量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丰富性。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尽量做到使用二重证据法,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
3.史料研读的方法
(1)史料研读需要三种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
①形象思维:历史是个人、群体在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进行具体的活动;没有形象思维,历史认识将无法再现历史过程、认识历史的本质特征;形象思维有助于一般成员接受,但不能虚构。
②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也叫抽象思维。
③直觉思维:灵感、顿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史料研读还要做实四个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史料研读
1.文献史料研读
(1)概念:文献史料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史料,如史书、档案、地方志、报刊及碑铭与简帛等。
(2)特点: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使用最普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3)内容
①古代文献
史书  史料价值相当高
经  通常指儒家典籍,六经皆史
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作品
集  文学类书籍,不乏珍贵史料
②近代以来
档案  官方档案:国家记载,专门机构保管
 民间档案:私人信札、笔记、谱牒、契约、账簿、文书等
地方志  记载各地区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
报刊  报纸和刊物,分专业类、综合类
碑铭  刻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上的文字及各种石刻铭文
简帛  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的文字内容
(4)局限
①无法反映史前文明。
②不能绝对完整、客观地记载历史。
③受个人因素(立场、学识、情感)、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时代因素(方法、角度)影响。
(5)结论:需要仔细甄别、去伪存真(用不同类型史料或其他文献史料)。
(6)实例解读
①笔记的研读
价值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史宏大叙述的不足,起到考订与丰富正史的积极作用
方法  要关注作者的身份与学识,官员或文人学者大多亲历或旁观历史,其笔记的史料价值较高
 要考量记录的客观性。一是政治立场,二是随意性,影响笔记的客观性(局限)
结论  要综合运用多种史料予以旁证和互证,要坚持审慎和求真
②报刊的研读
特点  时效性、大众性、广域性
内容  时事新闻、社会生活信息
局限  报刊及撰稿人立场、观念具有主观性;报道会“片面化”或失真
结论  研读报刊,要将其所涉史事与历史书籍中记载的史事关联,与典籍或档案构成互证与补遗关系
2.实物史料研读
(1)概念:指包括器物、建筑、遗址、遗迹等在内的历史实物,它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直接证据。
(2)特点: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具有形象性、直观性。
(3)作用: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对史前文明研究有
重要价值。可以订正史书,辨别文献史料记载的真伪。
(4)局限:具有片断性,不能反映历史全貌和原貌。
(5)结论:需与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综合印证;需要采用多学科手段获取信息并阐释信息。
(6)实例解读
①器物史料的研读:观察分析器物的形质,确定其名称和功能;研读器物的花纹和装饰,明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如鹿纹瓷器的出现是为了迎合海外市场需求);研读铭文,判断器物所处时代背景;研读工艺,了解器物所在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研读金石碑刻,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了解宗教、风俗、历法、民间信仰等内容。
②建筑、遗址史料的研读:测量遗址的占地面积,了解遗址背后人类活动在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力;研读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了解遗址的发展概况;研读遗址需要结合文献记载。
3.图像史料研读
(1)概念:承载历史信息、记录历史进程的视觉材料,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2)分类
①从来源分:原始性图像史料,真实、直观地反映历史面貌的照片、古画、拓片、地图等;再造性史料,后人根据史料想象而创作的历史图画、漫画等。
②其他分类标准:制作工艺、载体、涉及的领域、国别等。
(3)价值
①图像叙史:记叙历史信息的功能。
②图文互证:印证文字史料的功能。
③以图补史:弥补文字史料不足的功能。
(4)实例解读
①绘画的研读:考察绘画的发生信息,即生成背景;理解绘画的具象信息;寻找绘画形象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
②历史地图的研读
分布图  特征:呈现相同或不同历史时期的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情况
 方法:把握地图主题,关注类别、分布地点以及特点等
形势图  特征:呈现历史进程、历史活动
 方法:把握时间地点、行动路线、涉及区域,并解释相关历史事件
疆域图  特征:包括政权疆域图和地方行政区划图
 方法:读懂疆域范围、都城、中央和地方行政区划、相邻国家或政权等
③照片的研读
价值  证明文献史实:对历史景观、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的记录比文字记载更细微和精准
 支撑近现代史实研究:通过与现实场景的对比来探究历史环境的演变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方法  一是要考察照片的背景信息,探究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摄制的时间、地点、意图
 二是要分析照片的内容,采用逻辑分析法鉴别照片的真伪
 三是要将照片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文献史料中的记载相互对照或相互印证和补充,或甄别出作伪的史料
 四是要综合其他相关史料,尝试解释照片所反映的人物、场景、事件的历史意义
【情境演练2】
[2023·福建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校勘,是指校正、审定古籍记载的正误真伪。其基本做法是利用史料对古籍记载进行相互核对,条列异同,形成校勘记。下表是今人围绕《建康实录》的校勘事例。
事例 《建康实录》 史料 校勘记
(1)爵位  徐孝嗣,年八岁,袭爵枝江县侯  《南齐书》“(徐孝嗣)八岁,袭爵枝江县公”  《宋书》“枝江侯相”  据《宋书》,《建康实录》“县侯”记载无误;而《南齐书》“县公”当为“县侯”之误
(2)籍贯  刘延孙,彭城吕梁人也  《宋书》“刘延孙,彭城吕人”  《南史》“刘氏之居彭城者,分为三里”;“延孙所居吕县”
(3)任 职地  南昌太守孱陵侯吕蒙卒  《三国志》“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建康实录》“南昌”当为“南郡”之误,因《三国志》的相关记述更为完整
请仿照事例(1),撰写事例(2)的校勘记;并据以上三则事例,指出校勘古籍时所利用的文献史料应具备的特点。
1.[2024·江苏卷] 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 )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2.[2024·全国新课标卷] 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
《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
《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
《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3.[2023·辽宁卷] 《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4.[2022·湖北卷]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5.[2023·浙江1月选考] 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6.[2022·海南卷] 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7.[2022·湖北卷] 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1.在中国远古传说中,伏羲氏教民田猎和捕鱼,神农氏教民使用农具,进行农业耕作活动,而伏羲氏之前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之法并教民食用熟食。上述三人所处的时代应当理解为自远古至农业产生这一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由此可知 ( )
A.传说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B.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农业是早期国家形成的基础
D.传说是远古研究的主要史料
2.[2025·四川成都模拟] 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已发掘出土的1000余枚竹简中,记录着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内容,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别是《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这些竹简上的记录 ( )
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了各部门
B.极大地弥补了研究秦史料的不足
C.表明秦创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
3.下图是苏美尔文明中乌鲁克古城(约公元前3400—前3100年)出土的泥板,记载了当时的行政文书。大意为“在37个月内收到了29 086单位的大麦,由名叫‘库辛’的人签核”。该文物 ( )
A.证明了两河流域商品经济的繁荣
B.证明了当地采用十进制的史实
C.是研究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
D.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4.[2025·湖南长沙联考] 下面是1877年《纽约时报》对当时上海的一篇特别报道的部分内容。
火轮信使——一个美国人的游记 1877年12月24日 《纽约时报》特别报道,记者:T.W.K 清国海岸独特的景象…… 气势非凡的商埠大都…… 蒸汽革命和环球旅行改变了上海…… 豪华马车横行的世界…… 电报和蒸汽快船改变游戏规则……
从史料研究的角度看,该报道 ( )
A.属于个人亲见,在游记史料中实证性较强
B.作为历史见证,新闻史料的价值最具权威
C.源于外国媒体,对中国报道带有西方偏见
D.囿于个人视野,对上海的观察不符合实际
5.某学者在研究九一八事变中所谓的“不抵抗命令”时查阅到两则重要史料(下表),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看 ( )
 “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 ——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接受 《大公报》采访时的讲话  “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指蒋介石)命令的,这(责任)不在中央,(中央)没责任的” ——1992年6月30日,张学良口述
A.史料证明蒋介石与不抵抗命令无关
B.史料证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C.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
D.史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证据链(共114张PPT)
5
0
第50讲
史料研读
史学理论·概述
选考命题·探究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知识点1 史料及其分类
1.概念: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
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也是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原貌的材料。
2.分类与价值
按呈现方 式分类 内容 价值 作用
文献史料 (文字) 史书、书 信、简牍 一手史 料 是研究当时社会的重要工具,但
需要进行辨别
实物史料 (遗物) 文物、遗 迹、建筑 一手史 料 可以填补文献史料空白,证实文
献史料真实性,但不能反映时代全

按呈现方 式分类 内容 价值 作用
口述史料 (回忆) 回忆录、 神话 一手、 二手史料 可以填补文献史料空白,但可能
存在虚构和主观性的成分
图像史料 绘画、雕 刻、照片 一手、 二手史料 具有记叙历史信息、印证文字史
料、弥补文字史料不足的功能
现代音像 史料 纪录片、 录音(像) 一手、 二手史料 真实音像史料应用价值较高,后
人的创作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续表)
3.史料可信度的考订和鉴别原则
(1)距离史实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最为可信。
(2)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可信。
(3)坚持一分史料一分话的原则,尽量使用多种的史料。
(4)采用二重证据法,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印证,避免单凭孤证作
出结论(即不取孤证,孤证不立)。
(5)文学作品或小说是可以作为史料的,但要注意甄别。
(6)坚持史料的研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进行,同时关注史料作者
对所述史实所持的立场。
【情境演练1】
[2024·黑吉辽卷·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
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
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
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
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
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
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
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
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
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
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
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答案] 共性原因:巩固政权合法性;强化统治权威;文化认同与宣传。
史料价值:两者均为实物史料,直接反映了各自帝国的政治、文化及统
治者的治理思想,对研究古代帝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知识点2 史料搜集、运用的原则与方法
1.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等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上网搜索。
2.史料选取的原则
(1)真实性。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一手(原始)史料。
(2)典型性。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3)科学性。尽量选取已经证实过或者专家已有定论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尽量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丰富性。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坚持孤证不立
的原则,尽量做到使用二重证据法,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
3.史料研读的方法
(1)史料研读需要三种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
①形象思维:历史是个人、群体在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进行具体的
活动;没有形象思维,历史认识将无法再现历史过程、认识历史的本质特
征;形象思维有助于一般成员接受,但不能虚构。
②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
方式。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
识现实的结果,也叫抽象思维。
③直觉思维:灵感、顿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史料研读还要做实四个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
史解释。
知识点3 史料研读
1.文献史料研读
(1)概念:文献史料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史料,如史书、档案、地方志、
报刊及碑铭与简帛等。
(2)特点: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使用最普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3)内容
①古代文献
史书 史料价值相当高
经 通常指儒家典籍,六经皆史
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作品
集 文学类书籍,不乏珍贵史料
②近代以来
档案 官方档案:国家记载,专门机构保管
民间档案:私人信札、笔记、谱牒、契约、账簿、文书等
地方志 记载各地区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
报刊 报纸和刊物,分专业类、综合类
碑铭 刻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上的文字及各种石刻铭文
简帛 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的文字内容
(4)局限
①无法反映史前文明。
②不能绝对完整、客观地记载历史。
③受个人因素(立场、学识、情感)、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时代因
素(方法、角度)影响。
(5)结论:需要仔细甄别、去伪存真(用不同类型史料或其他文献史料)。
(6)实例解读
①笔记的研读
价值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史宏大叙述的不足,起到考订与丰
富正史的积极作用
方法 要关注作者的身份与学识,官员或文人学者大多亲历或旁观
历史,其笔记的史料价值较高
要考量记录的客观性。一是政治立场,二是随意性,影响笔记
的客观性(局限)
结论 要综合运用多种史料予以旁证和互证,要坚持审慎和求真
②报刊的研读
特点 时效性、大众性、广域性
内容 时事新闻、社会生活信息
局限 报刊及撰稿人立场、观念具有主观性;报道会“片面化”或
失真
结论 研读报刊,要将其所涉史事与历史书籍中记载的史事关联,
与典籍或档案构成互证与补遗关系
2.实物史料研读
(1)概念:指包括器物、建筑、遗址、遗迹等在内的历史实物,它是人类
历史活动的直接证据。
(2)特点: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具有形象性、直观性。
(3)作用: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对史前文明研究有
重要价值。可以订正史书,辨别文献史料记载的真伪。
(4)局限:具有片断性,不能反映历史全貌和原貌。
(5)结论:需与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综合印证;需要采用多学科手段获
取信息并阐释信息。
(6)实例解读
①器物史料的研读:观察分析器物的形质,确定其名称和功能;研读器物
的花纹和装饰,明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如鹿纹瓷器的出现是为了迎合海外
市场需求);研读铭文,判断器物所处时代背景;研读工艺,了解器物所在时
代的工艺技术水平;研读金石碑刻,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了解宗教、风俗、
历法、民间信仰等内容。
②建筑、遗址史料的研读:测量遗址的占地面积,了解遗址背后人类活
动在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力;研读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了解遗址的发展概
况;研读遗址需要结合文献记载。
3.图像史料研读
(1)概念:承载历史信息、记录历史进程的视觉材料,对于建构历史解释
具有重要价值。
(2)分类
①从来源分:原始性图像史料,真实、直观地反映历史面貌的照片、古
画、拓片、地图等;再造性史料,后人根据史料想象而创作的历史图画、
漫画等。
②其他分类标准:制作工艺、载体、涉及的领域、国别等。
(3)价值
①图像叙史:记叙历史信息的功能。
②图文互证:印证文字史料的功能。
③以图补史:弥补文字史料不足的功能。
(4)实例解读
①绘画的研读:考察绘画的发生信息,即生成背景;理解绘画的具象信息;
寻找绘画形象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
②历史地图的研读
分布图 特征:呈现相同或不同历史时期的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情况
方法:把握地图主题,关注类别、分布地点以及特点等
形势图 特征:呈现历史进程、历史活动
方法:把握时间地点、行动路线、涉及区域,并解释相关历
史事件
疆域图 特征:包括政权疆域图和地方行政区划图
方法:读懂疆域范围、都城、中央和地方行政区划、相邻国
家或政权等
③照片的研读
价值 证明文献史实:对历史景观、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的记录比文
字记载更细微和精准
支撑近现代史实研究:通过与现实场景的对比来探究历史环境
的演变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方法 一是要考察照片的背景信息,探究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摄制的时
间、地点、意图
二是要分析照片的内容,采用逻辑分析法鉴别照片的真伪
三是要将照片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文献史料中的记载相互
对照或相互印证和补充,或甄别出作伪的史料
四是要综合其他相关史料,尝试解释照片所反映的人物、场
景、事件的历史意义
(续表)
【情境演练2】
[2023·福建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校勘,是指校正、审定古籍记载的正误真伪。其基本做法是利用
史料对古籍记载进行相互核对,条列异同,形成校勘记。下表是今人围
绕《建康实录》的校勘事例。
事例 《建康实录》 史料 校勘记
(1)爵 位 徐孝嗣,年 八岁,袭爵枝 江县侯 《南齐书》“(徐孝嗣) 八岁,袭爵枝江县公” 《宋书》“枝江侯相” 据《宋书》,《建康
实录》“县侯”记载无
误;而《南齐书》“县
公”当为“县侯”之误
事例 《建康实录》 史料 校勘记
(2)籍 贯 刘延孙,彭 城吕梁人也 《宋书》“刘延孙, 彭城吕人” 《南史》“刘氏之居 彭城者,分为三里”; “延孙所居吕县”
(续表)
事例 《建康实录》 史料 校勘记
(3)任 职地 南昌太守孱 陵侯吕蒙卒 《三国志》“遂到南 郡,士仁、麋芳皆 降”;“以蒙为南郡太 守,封孱陵侯” 《建康实录》“南昌”
当为“南郡”之误,因
《三国志》的相关记述
更为完整
(续表)
请仿照事例(1),撰写事例(2)的校勘记;并据以上三则事例,指出校勘
古籍时所利用的文献史料应具备的特点。
[答案] 校勘记:据《宋书》《南史》,《建康实录》“吕梁”记载有误;
“吕梁”当为“吕”或“吕县”之误。
特点:关联性,互证性,完整性。
1.[2024·江苏卷] 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
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
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
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解析]题干中提及的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来源于
《史记》,这是文献史料,而“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
和马的骨骼”是实物史料,根据这两种史料可以推断出秦人养马的史实,
体现出研究历史时应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
距今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且材料未涉及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时间,排除A项;
秦人是否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与材料中的苜蓿属植物和马骨的发现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凭借材料无法说明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排除D项。
2.[2024·全国新课标卷] 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
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
《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 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
《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 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
《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成的 编年史 南宋后期
《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续表)

[解析] 在研究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的问题时,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史料
的来源和成书的时间,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史料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三朝北盟会编》是南宋中期的作品,它按时间汇编了徽宗、钦宗、高
宗时期宋金和战的史料,成书时间相对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的历史事
件,综合考虑,研讨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问题时,首先应该重视的是成
书时间较早、更接近历史事件的《三朝北盟会编》,故选B。
《宋史》是元朝后期的作品,虽然是根据宋朝的国史和实录等编撰的,但是由于成书时间距离南宋初年较远并且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A;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南宋后期的作品,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可能受到后来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依据的南宋高宗朝的文集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排除C;
《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在四本史书中成书时间最晚,且在《宋史》基础上再加工,同样可能受到后来朝代的影响,排除D。
3.[2023·辽宁卷] 《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骃的
《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
学者意在强调(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解析] 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
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
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
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2022·湖北卷]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
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
《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实证与战国时期的科技。题干材料反映了曾
侯乙墓出土漆箱上绘制的星宿图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
记载相同。《石氏星表》是关于天文星宿的文献,这说明考古发掘的文
物与《石氏星表》的文献记载有一定的同一性,可以相互印证,故选C。
在史学研究当中,图像并不一定比文献记载更可靠,故排除A;
曾侯乙墓属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并不是西周的墓葬,故排除B;
曾国并不是楚国,而且材料强调的不是制漆工艺精湛,而是考古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故排除D。
5.[2023·浙江1月选考] 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
“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
(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
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
意图。下列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
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
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
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
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
史事实

[解析] 根据设问要求“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结合示意图的基本信息,
“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主要是指确实发生过,并未留存史料,但写进
史书中的历史事实,C项正确。
“网格部分”没有包括史料部分,故A、B两项错误;
“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包括了客观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而且史料和史书中历史事实并不涉及错误的记载,故D项错误。
6.[2022·海南卷] 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
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
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
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解析] 历史资料包括考古的新发现,推动人们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的提
高,所以A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历史资料,包括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等,可以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未体现文字记载的主观性,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对几大古文明的研究有类似的过程,并非强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C项表述不准确,可排除;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族群身份的认同,排除D项。
7.[2022·湖北卷] 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
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
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
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侵华。题干材料反映了英国公使馆
1861年进驻北京后重视中文学习,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鸦片
战争之后,英国通过加强对华的认知与研究来适应其进一步侵华的需要,
故选D。
材料并未反映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故排除A;
材料主旨是英国研究中国,服务于其侵华目的,而不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故排除B;
英国公使馆研究中国并不是出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故排除C。
1.在中国远古传说中,伏羲氏教民田猎和捕鱼,神农氏教民使用农具,进行
农业耕作活动,而伏羲氏之前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之法并教民食用熟
食。上述三人所处的时代应当理解为自远古至农业产生这一过程中社会
发展的三个阶段。由此可知( )
A.传说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B.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农业是早期国家形成的基础 D.传说是远古研究的主要史料

[解析] 据材料“在中国远古传说中”“上述三人所处的时代应当理解为自
远古至农业产生这一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可知,古代传说成为人
们了解信史社会之前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虽然信息比较模糊,但是
也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A项;
“多元一体”的特征主要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文明发展的内在共性,材料并未体现不同文明区域发展的多元性,排除B项;
上古传说时代的中国并未进入国家时代,排除C项;
传说经历了长期演绎的过程,内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能作为研究远古历史的参照,考古资料才是远古研究的主要史料,排除D项。
2.[2025·四川成都模拟] 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已发掘出土的
1000余枚竹简中,记录着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
医学等方面内容,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别是《秦律十八种》《效律》
《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
道》、甲种与乙种《日书》。这些竹简上的记录( )
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了各部门 B.极大地弥补了研究秦史料的不足
C.表明秦创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

[解析] 据材料“记录着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
医学等方面内容”可知,睡虎地秦简上的记录包含了秦朝法律、行政、
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秦朝历史而言,是重要的一手史
料,极大地弥补了研究秦史料的不足,B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睡虎地秦简中关于秦朝法律、政治的记录,没有涉及具体内容,不能得出秦朝暴政延伸到各部门,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秦朝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关于经济的具体规定,也不能得知这些规定的具体执行情况,所以不能得出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排除D项。
3.下图是苏美尔文明中乌鲁克古城
(约公元前3400—前3100年)出土的泥板,
记载了当时的行政文书。大意为“在37
个月内收到了29 086单位的大麦,由名
叫‘库辛’的人签核”。该文物( )
A.证明了两河流域商品经济的繁荣 B.证明了当地采用十进制的史实
C.是研究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 D.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解析] 据材料信息,这块出土的泥板上记载了关于大麦收成的行政文
书,其中包括了数量、时间以及负责人等信息。这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
为复杂的行政管理和记录系统,这对于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和行政管理
具有重要的价值,故选C项。
虽然这个记录可能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存在,但是题目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证明两河流域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等,排除B项;
材料明确指出这是苏美尔文明中乌鲁克古城的出土文物,而苏美尔文明按时间划分属于新石器时代,而不是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
4.[2025·湖南长沙联考] 下面是1877年《纽约时报》对当时上海的一篇
特别报道的部分内容。
火轮信使——一个美国人的游记
1877年12月24日
《纽约时报》特别报道,记者:T.W.K
清国海岸独特的景象……
气势非凡的商埠大都……
蒸汽革命和环球旅行改变了上海……
豪华马车横行的世界……
电报和蒸汽快船改变游戏规则……
从史料研究的角度看,该报道( )
A.属于个人亲见,在游记史料中实证性较强
B.作为历史见证,新闻史料的价值最具权威
C.源于外国媒体,对中国报道带有西方偏见
D.囿于个人视野,对上海的观察不符合实际
(续表)

[解析] 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呈现的是游记所记载的个人
亲见场景,实证性较强,A项正确;
“最具权威”高估了新闻史料的价值,排除B项;
此篇报道对中国的报道并未带有明显的西方偏见,排除C项;
个人游记类史料虽然局限于个人视野,但也有参考价值,“不符合实际”的判断没有依据,排除D 项。
5.某学者在研究九一八事变中所谓的“不抵抗命令”时查阅到两则重要史料 (下表),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看( )
“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
——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接受《大公报》采访时的讲话
“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指蒋介石)命令的,这(责任)不
在中央,(中央)没责任的”
——1992年6月30日,张学良口述
A.史料证明蒋介石与不抵抗命令无关 B.史料证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C.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 D.史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证据链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时期,张学良对于同一事件的口述并不
相同,需要更多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仅通过材料中单一类型的史料不
能对九一八事变中所谓的“不抵抗命令”形成历史结论,D项正确;
仅凭材料无法证明蒋介石与不抵抗命令无关,也不能证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更不能说明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排除A、B、C项。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2025·北京入学定位考]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
变故事的汇编。《史记》有选择地吸收了《战国策》的记述,丰富了记
载的内容,但也造成了一些史实错误和矛盾。由此可知( )
A.《战国策》不具有史料价值
B.《战国策》比《史记》可信度高
C.《史记》对战国历史的记载都不可信
D.《史记》与《战国策》的相似处也需辨别真伪

[解析] 历史文献来源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们可能基于不同的史料、作者
的理解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即使是两部权威的历史文献,它们在某些记
载上也可能存在差异,而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辨别史料的真伪,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考证研究来确定哪些记载更接
近历史真相,这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故选D项;
《战国策》不具有史料价值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战国策》和《史记》各自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不可一概而论,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编纂过程严谨,司马迁在撰写时广泛搜集资料,力求客观真实,C项没有考虑到《史记》的学术价值、编纂过程的严谨性以及历史研究的复杂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2.[2025·河北邢台质检联盟模拟] 学术界普遍认为秦朝时期实现了全国
范围内文字字形与字体的统一。下列史料中能证明这一观点且属于一手
史料的是( )
A.汉景帝时,孔子故居夹墙中发现的简牍文字,与小篆、隶书大相径庭
B.《说文解字·叙》称“(李斯、赵高等人)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
谓小篆者也”
C.《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D.里耶秦简中发现了要求统一用词,改旧名,用新称,统一制度、法律
用语的木牍

[解析] D项史料直接来源于秦朝时期的木牍,是原始记录,属于一手史料。它明确提到了秦朝要求统一用词、改旧名、用新称以及统一制度和法律用语,这直接证明了秦朝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文字字形与字体的统一,故选D项。
“与小篆、隶书大相径庭”与秦朝文字统一相悖,因此不能作为证明秦朝文字统一的史料,排除A项;
《说文解字》属于后人编写的著作,是二手史料,它虽然提到了小篆的来源和形成,但并未直接记录秦朝的文字统一过程,排除B项;
《史记》同样属于后人编写的史书,是二手史料,它虽然提到了秦朝的文字统一,但并未直接记录秦朝的文字统一过程,排除C项。
3.[2025·福建厦门联考] 下表为《史记》中关于秦王子婴身份的部分记
载。由此可见( )
记载 出处
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
高立二世兄子婴 《史记·六国年表》
高(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史记·李斯列传》
A.《史记》有意混淆子婴的身份 B.本纪作为《史记》主体最为可信
C.秦朝宗法血缘关系等级森严 D.使用史料时要谨慎对待和考证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史记》中对于秦王子婴身份的记载并不相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子婴是秦二世兄长的儿子,而《史记·李斯
列传》记载,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因此,使用史料时要谨慎对待和考
证,故选D项;
材料体现的是《史记》中关于秦王子婴的部分记载有所不同,不能说明《史记》有意混淆子婴的身份,排除A项;
材料不能说明本纪最为可信,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史记》中关于秦王子婴身份的部分记载不同,没有强调秦朝宗法血缘关系等级森严,排除C项。
4.[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这是唐代诗人
白居易《重赋》中的一句诗。该诗句一方面展现了当时百姓生活的艰难,
另一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经济运行方式。此外,其他史书也记载了唐朝的
交易方式大多是布帛交易。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唐代后期经济衰落,国家分裂 B.唐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C.布帛分别指的是棉织品、丝织品 D.白居易的诗歌具有一定史学价值

[解析] 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可以作为研
究唐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因此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故选D项;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百姓生活的艰难和交易方式,而非“国家分裂”,排除A项;
虽然材料提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布帛交易,但并不能由此直接推断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事实上,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时期之一,排除B项;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排除C项。
5.[2025·江苏海安模拟] 唐人编撰《晋书》时,依据南朝轶事小说集
《世说新语》编写了周处“除三害”的情节,还叙述周处求见江南陆机、
陆云兄弟,请教自新之道的经过。但据清代学者考证,周处接近成年时,
陆机、陆云兄弟尚未出生。根据上述资料,可以推断( )
A.史书可能因稽考不慎而掺杂不实
B.《晋书》杜撰故事,不具史料价值
C.周处求见二陆故事反映社会尚贤思想
D.周处“除三害”情节肯定是出于虚构

[解析] 据史料研究的原则可知,《晋书》和《世说新语》均属于二手
史料,《晋书》在编写周处拜访陆机、陆云兄弟的情节时可能稽考不慎,
从而掺杂了不实的情节,故选A项;
《晋书》是唐代官修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二十四史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晋书》在记录周处求见江南陆机、陆云兄弟的故事时可能存在错误,但并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其史料价值,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晋书》对周处求见江南陆机、陆云兄弟的记载与清代学者的考证有冲突,周处求见二陆故事反映社会尚贤思想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史书和文学作品可以作为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史料,周处“除三害”的情节肯定是出于虚构的说法太绝对了,排除D项。
6.[2025·河北邢台联考] 有学者将南宋陈居中的绘画《文姬归汉图》中
的人物角色服饰式样和花纹等与金朝齐国王墓出土的服饰纹饰进行对比,
发现二者十分相似,特别是裙装上的带状刺绣花纹几乎惊人的一致。该
学者的发现可作为( )
A.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注脚 B.宋与金文化交往的证据
C.金朝收取“岁币”的见证 D.宋文化具有优势的缩影

[解析] 根据材料“南宋……绘画《文姬归汉图》中的人物角色服饰式样
和花纹等与金朝……服饰纹饰……十分相似……几乎惊人的一致”,可
得出南宋与金之间存在交往,故选B项;
材料未涉及文献,排除A项;
南宋向金朝缴纳的财物称为“岁贡”,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无法说明“宋文化具有优势”,排除D项。
7.明清时期,政府限制东南沿海地区与海外通商贸易,阻止了从世界市
场积累利润和形成工业化初始资本,有限的国内市场经济不能引起生产
社会化的发展变革,当时统治者对海外市场的限制和漠视,使明清时期
的商品经济得不到一个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以上材料想要论证明朝至清
中叶经济发展面临的危机是( )
A.明清经济的内向化阻碍了经济发展
B.新的经济因素在明清时期发展缓慢
C.明清应对国际贸易交往政策的失误
D.明清时期统治者漠视经济发展规律

[解析] 材料“政府限制东南沿海地区与海外通商贸易,阻止了从世界市场积累利润和形成工业化初始资本”显示了明清经济因内向化而错失了与海外市场的更深入互动机会,从而影响了其经济发展,故选A项;
材料重点论述的是明清经济发展的问题,而非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速度,排除B项;
材料确实提到了明清时期的贸易政策,但主要是为了说明这些政策如
何导致经济内向化,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非单纯批评政策失误,排除C项;
据材料“当时统治者对海外市场的限制和漠视”可知,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不重视海外市场,对国内经济发展不利,“经济发展规律”范围过大,排除D项。
8.[2025·福建名校联盟模拟] 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在国际贸易中
的结算货币逐渐变成黄金,逐步实现向金本位制过渡之际,中国的货币
体制则为银本位制,且当时中国保持世界经济重心地位,金银兑换的差
价也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要验证该学者的结论,可进
一步查证当时( )
A.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B.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
C.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 D.中国在朝贡贸易中的得失

[解析] 澳门地区作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其商品交易状况能
够直接反映国际贸易中的货币流通和兑换情况。通过查证澳门地区的商
品交易状况,可以了解金银兑换差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是否
因此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故选C项。
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主要涉及的是贸易壁垒的降低和商品流通的自由化,与材料中提到的金银兑换差价和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内部货币流通的情况,与国际贸易中的金银兑换差价以及中国被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情况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
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的一种形式,主要特点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且往往以物易物,不涉及金银兑换差价的问题,排除D项。
9.[2025·湖北武汉联考] 熊秉坤1911—1913年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
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程正瀛后来投靠了北洋军阀,1916年被革命党人沉
入长江。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第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写
于20世纪20—50年代的多篇回忆录证明。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权威人物说法更可信 B.主观意图影响事实认定
C.纪实文学更具真实性 D.文献互证还原真实历史

[解析] 据材料,熊秉坤1911—1913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亥武昌首
义第一枪,但后来程正瀛背叛了革命,革命派是不可能认可一个叛变革
命的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所以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第
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的证明,这说明主观意图影响事实认定,故选
B项;
权威人物的说法也需要得到相关史料的印证,并不一定可信,排除A项;
创作纪实文学的作家,也受自己所处时代的制约和环境的影响,创作时常常与时代的要求和功利性、目的性相联系,排除C项;
材料中的两个文献不能互证,排除D项。
10.[2025·辽宁沈阳联考] 下表所示是小东在学习红军长征历史时搜集到
的历史著作。这些著作( )
作者 著作
[美]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美]简·弗瑞茨 《中国的长征:6000英里的险遇》
[瑞士]薄复礼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英]迪克·威尔逊 《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
斗争的史诗》
A.是研究红军长征的一手史料
B.彰显长征在西方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C.拓宽了长征研究的历史视野
D.表明长征研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些著作的作者的文化背景和国家不同,他们的视角
和研究方法多样,这无疑为长征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料,
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故选C项;
这些著作虽然涉及红军长征,但它们的作者是外国人,且多为回忆录或研究性著作,而非直接参与长征的当事人的第一手记录,因此,材料中著作有的为二手史料,排除A项;
虽然长征在西方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但材料中的信息并未直接证明长征在西方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排除B项;
材料并未直接表明这些研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排除D项。
1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中国陕北进行实地调查,
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这本书次年在
伦敦首次出版,1938年2月首次发行中文版,曾译名为《西行漫记》,
后被译为《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
A.是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一手史料
B.成为考订国共正式合作的重要证据
C.见证了中共“三三制”的政权建设
D.证明了国民党在破坏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中国
陕北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这属于一手史料,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具有极高价值,故选A项;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中共实施“三三制”的政权建设是在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时才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2025·山东牟平一中模拟] 亚历山大城是按照希腊风格设计建造的。
考古研究表明,亚历山大到来之前,亚历山大城的原址曾是埃及人的定
居点,但成书于托勒密王朝时期的《亚历山大传奇》记载,亚历山大城
是建立在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凉大地之上的。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文献记载的史料不具备价值 B.年代久远导致文献记载失真
C.文献作者意在掩盖侵略事实 D.文献记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解析] 《亚历山大传奇》成书于托勒密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可能会对亚历山大城的起源进行某种程度的“美化”或“重构”,以强调其合法性和正统性。因此,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是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文献记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最为合理,故选D项。
虽然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能存在差异,但并不能直接否定文献记载的史料价值,文献记载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其价值在于提供当时人的观察、理解和记录,因此“文献记载的史料不具备价值”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虽然年代久远会导致文献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一些误差或遗漏,但本题中文献的错误并非简单的年代久远导致的失真,而是涉及政治、历史背景等复杂因素,排除B项;
文献中并未直接提及侵略行为,而是描述了亚历山大城的建设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文献作者的意图归结为掩盖侵略事实,排除C项。
13.[2025·辽宁沈阳联考] 1929年,魏玛共和国外长斯特雷泽曼去世,留
下300箱档案。为突出其“西方政策”的“辉煌成就”,他的秘书精选部分
档案出版。有学者认为,“以此种选本为依据解释出来的斯特雷泽曼的
外交政策、德苏关系之类‘历史’恐怕去‘真实’就很远了”,这是因为该选
本( )
A.没有史料利用价值 B.史料需要辨别真伪
C.缺乏真实历史记录 D.史料信息不够完整

[解析] 据材料“为突出其‘西方政策’……精选部分档案出版”“德苏关系
之类‘历史’恐怕去‘真实’就很远了”可知,斯特雷泽曼秘书精选的关于斯
特雷泽曼的档案突出的是“西方政策”,资料并不全面,且当时西方国家
对苏联采取敌视政策,秘书挑选的突出“西方政策”的档案不能反映真实
的德苏关系,体现了史料不完整导致内容具有偏向性,故选D项;
斯特雷泽曼秘书精选本中部分档案属于一手史料,且秘书有可能是事件当事人之一,其精选本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项;
该选本是斯特雷泽曼秘书从官方档案中精选的部分,属于斯特雷泽曼本人留下的档案,有些甚至属于一手史料,且材料说明他的秘书选择的是部分史料,并未强调其真伪,排除B项;
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吴楚芳:(1952年)解放军工作组驻在村里,斗那些地主恶霸。……
群众意见大的就斗他们(村里的保长、甲长),然后把田地分给农
民。……田地是按人头分的,我们家分了四五亩(1亩≈666.67平方米)田,
劳动力包括我爸妈、我,还有两个弟弟。
吴华发:1954—1955年,龙塘村成立互助组,分3个互助组。互助
组开始时,都是十家八家一组。……我家是1955年年底入组的。……
1956年初就联组了,成立一个低级社,就是初级社。……后来又分成两
个队了,太龙(人名)一个队,麦甲子(人名)一个队。
何沛良:1981年,村里开始尝试分田到户。我们夫妻俩有8亩水田、
5亩蔗地、1亩多花生地,每年要交1100千克左右的余粮,很辛苦。农闲
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做木工。
——摘编自万向东主编《珠海红星村口述史》
试从上述口述史料中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说明其史学
价值。(12分)
[答案] 示例一:
信息:1952年,红星村没收地主恶霸土地,吴楚芳家分得土地,开展个
体劳动。(2分)
价值:该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情况。农民分得土地,
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经济逐步恢复,扩大了新中国政权的社会基础。
家庭个体生产方式也使农村经济面临一些困难。(4分)
示例二:
信息:1954—1956年,红星村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吴华发家参加
合作社。(2分)
价值:该信息反映了过渡时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农民先后加入
互助组、初级社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起来。农业社会
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4分)
示例三:
信息:1981年,红星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何沛良兼营木工。(2分)
价值:该信息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各地农村先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
前提下,分田到户,自负盈亏。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农村
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4分)
评分说明:准确提取一条信息,2分;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正确说明一
条信息的史学价值,4分。准确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
正确说明其史学价值即可得1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首先,要阅读材料,将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与农民口述
的信息相结合,提取材料中每个农民所口述的信息,如吴楚芳提供的信
息是:1952年,红星村没收地主恶霸土地,吴楚芳家分得土地,开展个
体劳动。吴华发的口述信息是:1954—1956年,红星村先后成立互助组、
初级社,吴华发家参加合作社。何沛良口述的信息是:1981年,红星村
分田到户,自负盈亏,何沛良兼营木工。然后,可以选择其中两个农民
的口述信息,加以准确表达,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两条信
息。最后,结合所学新中国农村发展的相关知识分别阐述和说明所选择
的两条信息的史料价值,先说明所选择的信息与所学相关知识的关联,
也就是其为研究新中国农村的哪一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再去阐述上述
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尽可能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影响,也要看到
其消极影响,这样说明就更加完整。要注意表述成文,逻辑清晰,表达
准确完整。
快速核答案
第50讲 史料研读
史学理论·概述
核心概念
【情境演练1】
共性原因:巩固政权合法性;强化统治权威;文化认同与宣传。史料价
值:两者均为实物史料,直接反映了各自帝国的政治、文化及统治者的
治理思想,对研究古代帝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情境演练2】
校勘记:据《宋书》《南史》,《建康实录》“吕梁”记载有误;“吕梁”
当为“吕”或“吕县”之误。特点:关联性,互证性,完整性。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B 2.B 3.D 4.C 5.C 6.A 7.D
仿真模拟
1.A 2.B 3.C 4.A 5.D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D 2.D 3.D 4.D 5.A 6.B 7.A 8.C 9.B 10.C 11.A 12.
D 13.D
二、非选择题
14.示例一:
信息:1952年,红星村没收地主恶霸土地,吴楚芳家分得土地,开展
个体劳动。(2分)
价值:该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情况。农民分得土地,
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经济逐步恢复,扩大了新中国政权的社会基础。
家庭个体生产方式也使农村经济面临一些困难。(4分)
示例二:
信息:1954—1956年,红星村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吴华发家参
加合作社。(2分)
价值:该信息反映了过渡时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农民先后加入
互助组、初级社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起来。农业社会
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4分)
示例三:
信息:1981年,红星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何沛良兼营木工。(2分)
价值:该信息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各地农村先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
前提下,分田到户,自负盈亏。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农村
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4分)
评分说明:准确提取一条信息,2分;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正确说明一
条信息的史学价值,4分。准确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
正确说明其史学价值即可得12分,言之成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