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判一判:下列描述是不是群落
①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鲫鱼 ( )
②一片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 ( )
③一个池塘 ( )
④一片果园中的草本植物、灌木、果树、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 )
×
×
×
√
新疆 北部 针叶林
福建 武夷山 常绿阔叶林
部分物种名录
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新疆云杉
部分物种名录
米槠、木荷、狗脊、芒萁
(1)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标:________,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丰富度
物种组成
B
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优势种:数量很多,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3)优势种和常见种
常见种: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不占优势;
甜槠
甜槠花絮
狗脊
芒萁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群落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
放牧强度的逐渐增大
东北部的草原群落
加大
放牧强度
过度
放牧
羊草
糙隐子草
碱 蓬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将下列种间关系与对应的实例用线连起来。
种间关系 实 例
① 捕食 a.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② 种间竞争 b.狼和兔
② 寄生 c.根瘤菌和大豆
③ 互利共生 d.草原上的羊和牛
⑤ 原始合作 e.海葵和寄居蟹
数量坐标图
(1)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举例:海葵与寄居蟹、鳄鱼与牙签鸟
二、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
2.互利共生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1)定义:
(2)实例: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地衣
一般不能独立生存
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3.种间竞争
(1)定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此消彼长”
“你死我活”
非洲狮和斑鬣狗
(2)实例:
竞争能力悬殊
竞争能力相当
(牛和羊、水稻和杂草)
4.捕食
捕食者
数量坐标图
生物数量
时间
A
B
被捕食者
营养关系图
(数量多,或先增先减)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是不是捕食关系?为什么?
种内竞争
(1)概念: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2)举例:马蛔虫与马,豆科植物与菟丝子等 .
生物数量
时间
A 宿主
B 寄生者
A
B
A
B
体表寄生
体内寄生
生物数量
时间
A 宿主
B 寄生者
体内寄生
体表寄生
5.寄生
1、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图甲、图乙、图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
B
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
捕食
种间竞争
(生存能力不同)
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鹟
蓝额红尾鸲
讨论1:资料1中,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讨论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捕食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讨论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生物因素(种间关系、种内竞争)
非生物因素(光照、温度、水、无机盐)
【现学现用】说出以下图形分别对应的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
捕食
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
寄生
寄生
1.群落的空间结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
2.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意义
3.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
4.影响群落水平方向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导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5-26,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鹰、杜鹃、黄鹂等总是成群地在林冠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山雀、莺、啄木鸟等鸟类总是在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画眉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层现象
【思考】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吗 原因?
一片竹林中的全部竹子是一个种群,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
不是
九寨沟-竹林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思考讨论光照、温度等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2)水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因素:与食物和溶解氧、光照(强度、波长)、温度等(3)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空间等水分、无机盐等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的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 水平结构
三江平原的水平结构
桂林山水的水平结构
如:受水制约,芦苇等水生植物只能长在浅水或水边;红树、柳树等只能长在水源附近;松、杉、柏树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仙人掌、沙棘等可长在极干旱的沙漠。鸭子、青蛙只可在水中或水源附近活动,而马、羊等可在干旱的陆地自由活动。
【检测】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
图中b、c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2.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箭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A
四、群落的季节性
例如,大多数典型的草原鸟类和高鼻羚羊等有蹄类动物,在冬季都向牛奶房迁移,到雪被较少、食物充足的地区生活。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检测】下列有关群落季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季节性往往随阳光、温度、水分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
B. 群落的季节性表现在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
C. 不同季节里,有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明显,有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小
D. 草原上动物的迁徙、海洋中鱼类的洄游等活动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无关
D
五、生态位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概念
(1)研究动物的生态位:
(2)研究植物的生态位:
栖息地
食物
天敌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
种群密度
植株高度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生态位研究的内容: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生物处于不同生态位的意义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资料: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宽度为2000m左右;
生境2-为海三棱藨(biao)草带,宽度为400m左右;
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思考.讨论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思考.讨论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1、这4种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异同?哪一种鸟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
①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择生境1和生境3,并以生境1为主,
②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1;
③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出现,在生境3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处。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思考.讨论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2、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不一定。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思考.讨论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3、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的鸟类有哪些?
①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类等,与绿头鸭也是,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
②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也有种间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绿翅鸭与鹤鹬都吃贝类。
上层水
中上层
中下层
下层水
四大家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混合养殖
与社会的联系
鲢鱼---以浮游植物等为食
鳙鱼---以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为食
草鱼---以水草等为食
青鱼---以水底的螺、蚌以及水生昆虫等为食
生态位的应用:
在农业中,应从水平、垂直、时间、营养及物种、数量等多方位进行系统组分的合理组配,以充分利用和拓展系统生态位,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溯因推理
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短吻鳄会捕食鲈鱼,而鲈鱼又是人们喜爱的美味。当地居民为了提高鲈鱼的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几乎绝迹之后,鲈鱼的产量却没有增加。调查表明湖中鲈鱼的种群数量竟然比原来还下降了。追溯原因,有人提出了以下可能:
A.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
B.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鱼以鲈鱼为食;
C.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已经衰退;
D.人类主要捕捞鲈鱼幼龄鱼造成种群衰退。
以上四种解释都有道理吗?你认为哪种是最可能的原因?作出推测后,应该怎样进一步判别?
提出的四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B说法是最可能的。
【检测】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栖息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
B.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
C.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C
2.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性不同的鸟类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B.如果两种鸟类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C.以昆虫为食的不同种鸟类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D.在树上空间位置不同的鸟类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C
研究群落的核心问题
种群的相互关系及其
发展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如何?
群落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占优势?
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
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系统组分的地位:
生态位
作为一个系统
种间关系
系统组分:
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演替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实验.探究
土壤小动物种类:
土壤是无数动物的家园,大部分土壤小动物营腐生生活。
蜈蚣
鼠妇
马陆
蚯蚓
它们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调查方法
.
采集方法
观察分类方法
统计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诱虫器采集法 简易采集法
肉眼识别 借助放大镜或体式显微镜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诱虫器的选择:
土壤小动物的特点:
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根据这个特性,我们应选择怎样的诱虫器呢?
A
实验步骤:
制定调查计划
实施调查计划
制作取样器
取样
采集小动物
观察分类
统计分析
准备
酒精
记录调查地点
注意断口处锋利,操作时注意安全
注意: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
酒精的作用:使小动物固定,防止腐烂
(1)诱虫器采集法 (2) 简易采集法
⑵、简易采集法
将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
放入70%酒精溶液或试管中。
——吸气
——纱布
——吸虫器
如果作为标本长时间保存应选择哪个?如果用于实验室培养应选择哪个?
观察和分类:
⑴、观察
用肉眼观察
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观察
普通显微镜
⑵、分类
借助有关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
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记为“待鉴定“××”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
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录。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同样营养土壤,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和取样器取样法的区别
实战训练
1.下列关于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
2.有关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
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c
3.下图为“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装置的花盆壁C与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 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趋湿的习性采集
C. 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
D. 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
B
感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