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独特性。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1912年
3
1927-48年
4
1931-34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中华苏维埃
临时政府
2
1912-1928年
北洋军阀时期
广州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1936-49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
6
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
南京国民政府
时间轴
导入新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目 录
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阅读教材并梳理,为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各界人士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尝试 结果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
袁世凯获得革命果实
尝试建立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宋案”、“二次革命”、
袁世凯称帝与北洋军阀混战
北伐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国民党以训政名义实行一党独裁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思考:阅读材料和课本P14,概括《临时约法》内容所体现出的原则和作用。
问题探究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进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进步性: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
(2)局限性:
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
②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仅凭一纸空文难以限制袁世凯权力。
③没有规定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唯物史观
问题探究一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政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
阅读材料一二,思考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史料实证
问题探究二
阅读材料三,思考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 ②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④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⑤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唯物史观
问题探究二
“军政”(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8年东北易帜):
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促进国家之统一”,即指“国民大革命”。
“训政”(1928年—1948年):
是指“军政”统一全国后,需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党治国”,培养合格官员以实现地方自治,训练人民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发展“工商事业”、“开发富源”。
“宪政”(1948年以后):
“还政于民”,“依宪法行全国大选举”。
概念解读
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
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抗日战争时期
“三三制”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
设置行政区。
新中国成立前期
《论人民民主专政》
01
02
03
04
新中国
时空史观
1.创建人民政权——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背景:1927—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建立:
(3)评价:
大会主要内容:
①制定宪法大纲: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思考:从大会内容来看,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工农民主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梳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背景、目的、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在各级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只占三分之
一,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1)背景:
(3)目的: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4)措施:
(2)代表:
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
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解放区政府(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①设置六大行政区(详见右边地图)
②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2)措施
思考: 解放区行政区的建设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3)意义:
①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巩固了人民政权
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①解放战争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②巩固新兴人民政权的需要
(1)背景(原因)
(1)道路: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意义:这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史料阅读】P17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思考:材料中毛泽东为中国规划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什么历史意义?
4.新政权的理论建设——《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6)
【归纳】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 大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申纪兰简介
身份:普通农民、女性
1954年9月,申纪兰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新华社2019年9月30日报道《申纪兰》
她说:“下至农村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要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
从申纪兰的经历可以看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的真正民主性、广泛性。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材料:宋庆龄简介
孙中山夫人;创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担任主席,但却坚定选择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为她立碑铭文以表纪念: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从宋庆龄的经历分析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从故事与数据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模范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材料:“模范自治区”
1947年自治区成立后,党派了大批医疗队深入蒙古包,为缺医少药的农牧民治病。有牧民给刚出生的孩子取名“纳敏夫”(意为党的儿子)。
1999年,内蒙古地区GDP为1379.3亿元。2020年内蒙古地区GDP增长到17360亿元,经济增长迅猛,内蒙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据新华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整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
4、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阅读材料、思考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贯彻好。
材料:枫桥经验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管理方式。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枫桥镇共成功调处民间纠纷1000多起,调处成功率达97.2%,其中80%的纠纷在村一级就得到了解决。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道路与政治制度,受到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历史传统、阶级力量、民族心理等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历史感悟中到回望现实
民初革命党人的政党民主政治,败给了掌握实权的军阀独裁割据之社会现实与历史因素。国民党改组后的宪政民主政治,被难以走出的训政独裁现实打败。
而共产党人的宪政民主政治,在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与历史、现实不停激荡,自我调适。直至1949年,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现实相结合,而在此后的建设过程中,历史限制与社会现实的争竞并未停歇。
家国情怀
制度彰显力量,
风景这边独好!
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政府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与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课堂总结
1.(2025·广西卷·7)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据此可知( )
A.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B.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
C.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 D.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C
课堂检测
2.(2025·甘肃卷·7)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B
3. (2025·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4.(2025·江苏卷·9)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