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至第四单元综合评价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胡夫金字塔是这个国家最大的金字塔,原塔高约146米,被列入古代世界十大奇观之列。此外,这个国家还发现了80多座大小不等的金字塔。如果你要去实地游览这些金字塔,应去今天的( )
A.埃及 B.意大利
C.印度 D.伊拉克
2.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并把古埃及变成了一个行省。到了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部队入主古埃及,从此以后,古埃及融入希腊化世界之中。材料旨在说明古埃及文明衰落乃至中断的主要因素是( )
A.内部动荡 B.外族入侵
C.制度腐朽 D.统治残暴
3.下面年代尺梳理的是某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阿拉伯数字
4.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世界古代文明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如下图片,其学习主题应该是( )
摩亨佐·达罗人像 乘着马拉战车的埃及人浮雕
巴比伦古城遗址内出土的
A.雕塑见证下的大河文明
B.文字记录下的农业文明
C.遗址挖掘出的海洋文明
D.神话传说下的商业文明
5.吠舍种姓的职业是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他们和刹帝利一样没有婆罗门所享有的宗教特权,又不可能享有刹帝利那样的军事和行政权力。这反映了印度种姓制度( )
A.不同等级世代相袭
B.各等级之间不能通婚
C.有地位和职业规定
D.促进农业、畜牧业发展
6.“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土地,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环境左右
7.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下列属于其表现的是( )
A.建立津贴制度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
B.主席团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C.外邦人和妇女获得参政机会
D.元老院掌握国家统治的决策权
8.据记载,罗马共和国末年,聚集在罗马城内的流氓无产者大约有32万人。一个公民即使穷困潦倒也有选举权。这反映了( )
A.罗马选举制完善
B.无产者拥有了选举权
C.平等精神的彰显
D.无产者影响国家决策
9.古罗马经历了罗马城邦、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分裂的东、西罗马帝国四个阶段。如图所示,罗马帝国在图示中的哪个时期(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的生平虽然没有留下可靠的史料记载,但是有十几个希腊城邦自称是荷马的故乡,柏拉图也说“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和屋大维。材料体现了《荷马史诗》( )
A.内容真实准确 B.影响隽永深远
C.题材形式多样 D.根植传统文化
11.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法兰克王国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靠契约、效忠为手段,采用有条件地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方法,形成了等级森严、层层分封的制度。这种制度前期加强了统治,后期造成了割据。上述材料适用于研究(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民主政治 D.封君封臣制
12.法国大作家雨果曾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雨果的预言有他的历史依据,因为欧洲大陆上的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的雏形就源于( )
A.查理曼帝国 B.克洛维王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3.与以下示意图相对应的历史现象是( )
9世纪 兴起 → 11世纪 遍布欧洲 → 13世纪 达到顶峰
A.封建行会 B.城市自治
C.西欧庄园 D.欧洲大学
14.1266年的佛罗伦萨由工商业者组成的“市民大会”与贵族平分政权,拥有了立法和监督行政大权。1293年,佛罗伦萨工商业者行会推翻封建贵族统治,取得城市共和国政权。13世纪末,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以法律形式将贵族排斥出市议会。这一过程反映了该城市( )
A.资产阶级的形成
B.争取自治的斗争
C.封建势力的消亡
D.立法意识的强化
15.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体现了大学具有( )
A.免赋税特权 B.教育自主权
C.司法特权 D.生命安全权
16.《查士丁尼法典》确立了“儿童不可预谋犯罪,未满七岁儿童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的原则;认为不存在天生的坏儿童,也没有不可挽救的儿童;规定男性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女性刑事责任年龄为12岁。这说明《查士丁尼法典》( )
A.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B.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C.加强对儿童的法律教育
D.利于减少儿童犯罪行为
17.在镰仓时代,以皇家为中心的所谓“公家”政权开始衰落,而以幕府为中心的所谓“武家”政权和武士阶层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材料说明日本幕府和天皇的关系是( )
A.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听命于天皇
B.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国家大权
C.武士效忠的对象是“公家”
D.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公家”手中
18.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由此可见,封建时代的亚洲的发展( )
A.都特别依赖宗教 B.具有不平衡性
C.都深受中国影响 D.呈现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5分,20题12分,21题19分,共46分)
19.人类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文明的表现和传承。让我们探究下列问题,寻找历史规律。(15分)
材料一
①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 ②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展现了铁饼即将掷出的关键一刻,动感十足 ③希腊亚历山大石棺:棺上的构图和造型,表明希腊艺术中融入了东方文化元素
材料二 农历是根据太阳照射在地面物体上所形成的影子长度的变化周期推算年,根据月亮圆缺周期确定月。农历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是指导农事生产的重要依据。汉武帝时,在前代历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确立了农历的基本形式及计算方法,此后便一直沿用。
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了太阳历,这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公元前46年,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成儒略历,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材料三
图一 帕特农神庙 图二 罗马大竞技场
(1)从材料一中找出能体现以下主题的文物。(写序号)(3分)
古代东西文明交流: 。
古代王朝国力强盛: 。
古人对生命的赞美: 。
(2)通过阅读材料二,归纳中国农历与古埃及太阳历的相同之处。
(6分)
(3)观察材料三两幅图片,概括古希腊罗马建筑的共同特点,并指出其内在联系。(4分)
(4)通过上述探究,你认为人类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为了强制农奴从事无偿的繁重劳动,封建领主对农奴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力。
——摘编自《西欧中世纪史》
材料二 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教会学校已经不能满足新兴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于是,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者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庄园领主行使“行政和司法权力”的机构是什么 概括西欧庄园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等其他地方城市相比的“独特”之处。(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原因。(4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社会多元化的表现。(4分)
21.制度创新是国家治理能力的象征,也是政治文明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各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材料二 封君封臣制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替代品,这一制度使得社会连成一个整体,有了某种秩序,从上到下形成了所谓责任的“链条”。由于有效忠关系、经济关系,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虽然会造成权力的分散,但确实给地方带来了安定,形成了一个很有序的社会。
材料三 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印度种姓制度中统治阶级所包括的阶层,并写出该制度的实质。(6分)
(2)根据材料二,阐述封君封臣制的主要作用。(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此次改革的内容。(9分)
参考答案
1.A 根据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
2.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古埃及多次遭受外族入侵,这是导致古埃及文明衰落乃至中断的主要原因。
3.B 根据所学可知,题干年代尺信息与两河流域的历史相吻合。《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是代表性的文明成果。
4.A 根据所学可知,摩亨佐·达罗是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遗址,古埃及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故题干图片中的雕塑都属于大河流域的文明见证。
5.C 依据题干信息“职业是从事……没有……宗教特权,又不可能享有……军事和行政权力”可知,种姓制度的不同等级有地位和职业规定,C项正确;A、B两项没有在题干信息中体现,排除;D项非材料主旨,曲解了材料意思,排除。故选C项。
6.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半岛地理环境呈现多山、环海、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小国寡民”的特点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这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7.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雅典在伯里克利主政期间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伯里克利为保证贫穷公民也能参政议政,建立了津贴制度,A项符合题意;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掌握国家的决策权,B、D两项不符合题意;在雅典,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末年,一个公民即使穷困潦倒也有选举权,即公民不论贫富都享有选举权,这反映了平等精神的彰显。
9.C 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故C项正确。
10.B 根据题干材料中“十几个希腊城邦自称是荷马的故乡”“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和屋大维”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共同反映出《荷马史诗》的深远影响。故选B项。
11.D 根据题干“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法兰克王国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靠契约、效忠为手段”和所学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土地,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封君封臣制形成。
12.A 根据所学可知,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形成了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13.C 根据所学可知,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因此示意图反映的是西欧庄园。
14.B 由材料“拥有了立法和监督行政大权”“取得城市共和国政权”“将贵族排斥出市议会”可知,这反映的是佛罗伦萨争取自治的斗争。中世纪的西欧,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斗争取得自治权,B项正确。
15.C 由材料“按教会法规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拥有司法特权。故选C项。
16.B 从材料的法律条文和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法典》保护未成年人,认为不存在天生的坏儿童。
17.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把持着国家大权。
18.D 根据材料“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可知,材料信息反映出在同一时期,亚洲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封建时代的亚洲的发展具有多样性,D项正确;与宗教相关的是阿拉伯,朝鲜和日本等并未体现宗教的作用,排除A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与中国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国家与日本、新罗等的实力差异,不平衡性无从体现,排除B项。
19.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表明希腊艺术中有东方文化因素”可知,③体现了古代东西文明交流;根据“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可知,①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古埃及国力的强盛;根据“展现了铁饼即将掷出的关键一刻,动感十足”可知,②中的人物体型健硕,动感十足,体现了对生命的赞美。第(2)问,根据材料二“农历是根据太阳照射在地面物体上所形成的影子长度的变化周期推算年”“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了太阳历”可知,农历和太阳历都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根据“农历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是指导农事生产的重要依据”“这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知,二者都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根据“汉武帝时,在前代历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确立了农历的基本形式及计算方法,此后便一直沿用”及材料“公元前46年,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成儒略历,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可知,二者都经过后世的调整。第(3)问,观察材料三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罗马的建筑都有廊柱环绕,都以石材为主。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③;①;②。(3分)
(2)相同之处:都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都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都经过后世的调整。(6分)
(3)共同特点:都有廊柱环绕;以石材为主。(2分)内在联系: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2分)
(4)多样性、继承性。(2分,言之有理即可)
20.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园领主行使“行政和司法权力”的机构是庄园法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力”可知,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第(2)问,根据材料二“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可知,规模小。根据材料二“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可知,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第(3)问,根据材料三“随着城市的兴起,教会学校已经不能满足新兴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可知,城市的兴起;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第(4)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庄园经济盛行;根据材料二可知,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兴起;根据材料三可知,教育的发展(或:大学的兴起)。
答案:(1)庄园法庭。(1分)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1分)
(2)规模小;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2分)
(3)城市的兴起: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4分)
(4)庄园经济盛行;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兴起;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兴起。(4分,任答两点即可)
21.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婆罗门、刹帝利是统治阶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第(2)问,根据材料二“这一制度使得社会连成一个整体”可得出封君封臣制使得西欧社会连成一个整体;根据材料二“但确实给地方带来了安定,形成了一个很有序的社会”可得出形成了良好秩序,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和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和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根据材料三“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和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答案:(1)阶层:婆罗门、刹帝利。(2分)实质:种姓制度是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4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封君封臣制使得西欧社会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良好秩序,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改革:大化改新。(2分)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政治方面2分,经济方面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