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1 23:4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北京广渠门中学高三(上)开学考历史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3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
1.下表为鸦片战争后的部分著作及其相关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康輶纪行》 全面考查了西藏的情况,对英法等国的情况及从印度、尼泊尔等国入藏的交通作了记述,揭露了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野心
《朔方备乘》 考察北方强国俄罗斯及中俄关系,辨明了中俄边界的模糊问题
《合省国说》 对美国以民意为重、总统受宪法约束的制度大加赞赏
《瀛寰志略》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 B.夷夏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的需要
2.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A.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3.如图漫画中,一个士兵在抽打一个着满清服饰的人说:“喂,你这猪脑袋猪尾巴的老家伙,打开你的店铺,钥匙交给我!”这一漫画展现了()
A.段祺瑞组成讨逆军讨伐张勋复辟 B.辛亥革命后发起全国性剪辫运动
C.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条约
4.1926年7月前,国民党在广东大量动员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并提出“规定最高租额及最低谷价”等意见。7月以后,国民党将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战争的重点转向湖南、湖北地区。这一政策变化()
A.反映了政治形势的发展 B.有效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C.背弃了新三民主义原则 D.缘于近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5.卢沟桥事变后,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指出:“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1938年10月,他在《论新阶段》中指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与外援的配合,主要的是和先进国家与全世界广大人民反法西斯运动之将来的配合。”这一认识是基于()
A.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西方国家放弃了绥靖政策
C.中国抗战时局的变化 D.美英盟军开辟太平洋战场
6.随着东北、华北等地的解放,解放区的范围不断扩大。1948-1950年,中共中央先后设立六大行政区,以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关于六大行政区的设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基于解放战争战局的变化而设立②利于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③为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创造条件④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1954-1964年,随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新中国在外交上采取积极主动和灵活的外交态度。这期间,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包括()
①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③中法建交实现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后与农村改革初期前后两个16年,山东省人均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对图示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土地改革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相对有限
B.三大改造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全面恢复
C.调整国民经济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D.政策调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9.1950年的春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第一个春节。如表是1950年的春节年画主题分类统计。由此可见,
当时的年画创作()
年画主题 占比 年画主题 占比
农业生产 31% 农村风俗生活 6%
表现对领袖的热爱 13% 学习文化 5%
庆祝新中国成立 10% 民主政治 3%
军民关系 10% 工业生产 3%
新旧故事 7% 中苏友好 2%
解放战争 6% 其他 4%
A.凸显时代需求 B.反映了社会主义时期新风貌
C.注重思想教化 D.推动了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
10.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A.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的社会结构 D.农村的经济格局
“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的重点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而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则主要集中在云贵川等西部地区。这两个时期工业建设区位特点形成的共同缘由是()
A.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B.便于开展对外贸易
C.原有工业发展的基础 D.工业化布局的调整
1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
A.创新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
13.上海解放后,原本奄奄一息的绿宝金笔厂在政府扶持下,迅速恢复和发展。1955年,该厂并入华孚金笔厂,成为公私合营企业,经理由原绿宝金笔厂老板担任。这反映了当时()
A 国家始终贯彻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B.民族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工厂领导权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巨大成就 D.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4.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内容。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时间 内容
1927-1937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42-1946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7-1949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1952 废除封建剥削 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①随着革命主要任务变化而改变②始终将阶级矛盾置于首要地位
③贯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针④关心广大穷苦农民的切身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
16.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地区重要的古代和近代历史遗址或历史事件发生地(部分)示意图
说明
1.明清皇宫2.元大都城墙遗址3.五四大街北京大学红楼4.辽代建天宁寺塔
5.使馆界(东交民巷)6.中南海怀仁堂7.圆明园8.一二 九运动纪念碑
9.京张铁路西直门站10.总理衙门旧址11.卢沟桥12.京杭大运河
13.明代长城14.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15.燕国都城遗址16.金代皇陵遗址
17.平西抗日根据地
上述历史遗址或地点与重要历史事件或现象相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任选三个视角,简述相关历史事件或现象所反映的中国历史的进程。(要求:三个视角应该包括中国古代史1-2个视角和中国近代史1-2个视角。)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在华英国人提出在上海外滩筑堤并建造外滩公园。时人便将外滩公园释以“公家花园”四字,并提议向社会募捐筹修建之资,而非向西方借贷,以免花园落成后“将禁华人入内游玩,以示结清严密之关防”。然而公园落成后,华人仍不免受到排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进一步向西方列强开放,全国各地外国商人开始提请建造“公众花园”。清朝末年,清廷派出考察团对西方各国社会进行实地体验考察后,发现城市中均大量建有公园等公共设施,于是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视为西方列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受此启发,各省督抚纷纷开始重视创办公园,并寄希望于公园的建设能够“开各人智识”。社会舆论也将公园视为强盛国家必不可少的公共场所。1917年,有文章指出,中央公园开放之后,一年四季,不仅“春秋佳日,士女如云”,即便“日暮天寒”,园中仍旧游人“往来如织”。公园如此受到市民的喜爱,可见此处“必有于心理上受无穷之感化,于身理上受无形之利益,而不自知者。”
-摘编自胡蝶《从清末民初公园论看近代中国“公共”意识的建立(1870-1920)》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公园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园发展的意义。
18.废除不平等条约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后,维新派认为“和约中通商各条,将兵权、利权、商务、税务一同打尽,随地可造机器,可制土货,又将火轮、舟车、开矿、制造等利一网打尽”。对此,维新派主张“出口免税,入口重税,涓滴皆操之自我,而不授于外洋,以杜漏卮之有渐”,“夺回税务司包办海关权”,提出联英、俄以制日,希望能够“浼(恳求之意)二国居间胁日本,废去遍地通商之约”。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强调不平等条约是对中国的无形瓜分,认为要废除不平等条约,除推翻清政府外,“别无挽救之法也”,并且需要“结成团体,为产业之组织”,发展近代工商业,增强国家实力。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比较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
材料二随着国民革命时期反帝运动高涨,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守条约特权的立场。南京国民政府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开展“改订新约”的修约外交,取得成果。1929年12月7日,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华民国海关进口税税则》,决定1930年2月1日起实施新税则,有效期一年。该税则采用差等税率,将税率分为7级,即7.5%、10%、12.5%、15%、17.5%、22.5%、27.5%。相对于原来协定关税的一律“值百抽五”有了明显进步。
后来,国民政府又调整税率,对进口的工业制成品提高税率,对轻工业所需原料、五金机器等则课以轻税。1926-1936年间,中国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3.8%提高至29.7%,进口税额由1926年的5856万元增至1936年的25460万元。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关税收入的变化。
19.国际秩序
材料一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规定,“任何太平洋问题而引发的争端”都由英美法日四国进行协商;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原则”被纳入《九国公约》,得到列强的承认,这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日本的侵华野心。20世纪20年代英美日三国为了更好地维护在华利益,采取了扶持不同军阀的政策。比如,日本扶持奉系张作霖,英美支持直系吴佩孚。《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确立了英美日三国海军主力舰“5:5:3”的比例。日本海军顾问加藤宽治愤怒地表示,“我们绝不接受美国建议基础上的妥协”“对美国的战争始于今日,日本一定要对此进行报复”。
-摘编自马建标《华盛顿体系、反帝运动与国民革命的酝酿》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制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但是,雅尔塔体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利益。雅尔塔体制确定的国际均势也正是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雅尔塔协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后半期国际生活的发展”。
-程毅杨宏禹主编《国际关系基础理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会议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秩序的设计。结合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这一秩序受到的冲击和解体。
(2)指出材料二中对雅尔塔体系的三方面评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事件 评价 出处
抗美援朝 联合国军在朝鲜被中国打败了,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可以击败中国人了 美国总统胡佛
“两弹一星” 中国明显走在法国的前面,已经是一个超级强国,这会对我们的未来带来最严重的后果 意大利《晚邮报》
中国重返联合国 这为联合国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这个新纪元将带来什么事情还难以预料。但是,它标志着先是由美国,而后是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叔统治联合国的局面得以结束 法国《法兰西晚报》
香港、澳门回归 这谈不上是胜利,也不可能会有胜利,因为事实是我们所交手的是一个绝不妥协及势不可挡的超级强国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壮观的开幕式和焰火表演令人称奇,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庆祝首次成为奥运会东道主,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力量之一 美联社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共十九大不仅旨在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要提高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 加拿大《环球邮报》
-摘编自仲计水《新中国成立70年国际地位提升的历程、经验及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6届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B
  2.A
  3.D
  4.A
  5.C
  6.C
  7.C
  8.D
  9.A
  10.C
  11.A
  12.D
  13.D
  14.C
  15.A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16.示例:
  视角一(中国古代史 政治与都城发展)
  关联遗址:2.元大都城墙遗址、1.明清皇宫。
  元大都城墙遗址是元代都城规划的重要遗存,元代以大都为都城,采用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的布局,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下都城规划的严谨性,推动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成熟;明清皇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政治核心,其建筑布局凸显皇权至上,如太和殿的规制、中轴线的设计等,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二者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都城建设中的不断强化,见证了古代政治制度从元代到明清的演进历程。
  视角二(中国古代史 民族交融与文化传承)
  关联遗址:16.金代皇陵遗址、13.明代长城。
  金代皇陵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的皇家陵墓,体现了女真族的丧葬文化与礼仪制度,同时也吸收了中原汉族的陵寝建筑风格,反映了宋金时期民族文化的交融;明代长城是明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其并非完全隔绝民族交流,长城沿线的茶马互市、边境贸易等,成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二者展现了中国古代民族之间既有冲突又有交融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视角三(中国近代史 民族抗争与救亡图存)
  关联遗址:3.五四大街北京大学红楼、8.一二 九运动纪念碑。
  北京大学红楼是 1919 年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当时进步青年在此传播新思想、新文化,高呼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的口号,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一二 九运动纪念碑纪念的是 1935 年北平学生发起的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中学生们抗议日本侵华、反对华北自治,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二者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而进行的不懈抗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17.(1)特点:由外国引入到本国自主创办;初期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如华人被排斥进入外国创办的公园);开放性逐步增强(民众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修建范围从局部地区(如上海)逐步扩大到全国各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被视为国家强盛的象征,承载 “开民智” 的使命)。
  (2)意义:推动中国民众公共意识的建立,促进近代公共空间观念的形成;为民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有利于民众身心健康;传播民主、平等思想,促进民主观念的普及;推动民众生活方式向近代化转变(如休闲方式的多样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在反抗外国歧视的过程中凝聚民族意识。
  18.(1)认识:维新派与革命派都认识到不平等条约是民族危机的产物,均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但二者对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路径认知不同: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革新,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如联英俄制日),以外交手段推动不平等条约的修订或废除,同时强调收回海关等利权;革命派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认识更深刻,认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密切相关,主张通过推翻清政府、建立新政权,同时发展近代工商业增强国家实力,从根本上废除不平等条约。
  (2)评析:20 世纪 20-30 年代,中国关税收入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这一变化的背景是国民革命时期反帝运动高涨,列强被迫松动条约特权,南京国民政府借此开展 “改订新约” 运动,颁布新关税税则,采用差等税率,提高进口税率,尤其对工业制成品课以重税、对工业原料课以轻税。关税收入的增长,客观上维护了国家关税主权,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商品的倾销,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保护国内市场、增加民族工业利润);同时,关税收入的增加也为国民政府提供了更多财政资金,支持了当时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但需注意,此次关税改革并未完全实现关税自主,仍受列强制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彻底收回关税自主权。
  19.(1)秩序设计:由英美法日四国共同协商解决太平洋地区争端,防范日本独霸;将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原则纳入国际规则,规范列强在华侵略,限制日本对华独占;通过《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英美日海军主力舰比例(5:5:3),限制日本海军扩张。
  冲击与解体:1924-1927 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破了列强通过扶持军阀控制中国的局面,冲击了华盛顿会议构建的在华秩序;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公然违背 “门户开放” 原则,破坏亚太秩序;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彻底打破列强在华利益平衡;1941 年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直接与英美等国开战,华盛顿会议构建的亚太秩序彻底解体。
  (2)三方面评价:①体现和平与民主原则,利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②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损害部分国家主权与利益;③奠定战后国际格局基础,影响 20 世纪后半期国际发展。
  示例一:选择评价①。说明:雅尔塔体系下成立了联合国,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联合国安理会实行 “大国一致” 原则,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制裁侵略提供了机制保障;美苏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二战后初期合作应对法西斯残余势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体现了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示例二:选择评价②。说明:雅尔塔会议中,美苏英三国背着中国签订秘密协定,损害中国主权(如维持外蒙古现状);会议按照大国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如欧洲分为西欧与东欧势力范围),对德、日殖民地及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实质是大国对世界利益的瓜分,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
  示例三:选择评价③。说明: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基本框架,二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苏联成立经互会、建立华约,形成了冷战格局;该体系下,欧洲中心格局瓦解,国际关系进入美苏主导的两极时代,深刻影响了 20 世纪后半期的国际政治、经济与军事格局。
  20.示例:
  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凭借不懈奋斗与实力提升,国际地位持续攀升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通过一系列重大事件初步奠定国际地位。1950-1953 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志愿军击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正如美国总统胡佛所言 “没有任何军队可以击败中国人”,这一战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的和平,更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奠定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基础。20 世纪 60-70 年代,“两弹一星” 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国防科技实力的飞跃,意大利《晚邮报》评价中国 “已成为超级强国”,这一成就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保障了国家主权与安全,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法国《法兰西晚报》指出这结束了美苏垄断联合国的局面,中国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代表,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发挥更大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1997 年、1999 年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评价 “交手的是势不可挡的超级强国”,印证了中国实力的增强,港澳回归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标志着中国对领土主权的完整掌控,彰显了中国在国际外交中的坚定立场;2008 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美联社称 “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力量之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与文化魅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拿大《环球邮报》指出中国 “致力于提升全球地位和影响力”,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正从地区大国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迈进。
  综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通过在军事、科技、外交、经济等领域的不懈奋斗,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从被忽视的弱国逐步成长为具有重要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这一历程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