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五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古诗五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7 15:38:07

文档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
整体感知:
1、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
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
正课:
1、
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
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
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
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
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
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
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六、
板书:
三秦(送别地点)

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宦游(身份)
知己
豁达、乐观、坦然

心愿
比邻
无为
共沾巾
七、
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王维
王昌龄
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
寒雨连江夜入吴,
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
洛阳亲友如相问,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品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
  巴山楚水凄凉地,②二十三年弃置身。③
  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⑥病树前头万木春。⑦
  今日听君歌一曲,⑧暂凭杯酒长精神。⑨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2)巴山楚水:泛指今重庆和两湖一带,是作者当年接连被贬之地。
  (3)二十三年:作者被贬外地到回归京城长安的时间约为二十三年。
  (4)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5)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6)翻似:反而像。
  (7)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8)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9)长(zhǎng):增长,振作。[1]
作品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创作背景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变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初,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和县)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他,他就写了这首诗作为答谢。[2]
作品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在那里下棋,他就在一旁观看。一局棋刚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2]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句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3]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作者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4]
教学目的要求:
1.
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
联系学过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3.
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3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背诵《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入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赠诗相赠,
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三、
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五、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六、学生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简要说说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异同。
七、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王维《杂诗》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两个字“君”、“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重点:
    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简介王维
     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 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
     重点提示:
     “应、绮”的读音。
   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没有。君:朋友。
     自:从。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 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 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
  三、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2、背诵王维的古诗。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
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
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
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
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期,






池。




西

烛,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
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
“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淮上与友人别》教案
淮上与友人别》微型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说到友谊,无数的文人辞客酒未沾唇,脸上早就有了深深的酡红。李白是个多情的种子、痴情的汉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片深情托付风月,传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把深深的眷恋之情付流水;李商隐在友谊里醉得出奇,自己一边愁绪满腹,一边却又有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温暖了千百年来无数个寒冷的深秋和无数颗孤寂的心。还是王勃醉得洒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他比大海还宽阔比天空还辽远的心胸,真是酷到了极点。可郑谷绝不惺惺作态,一株绿柳、数声风笛,意惹乱了万千思绪,莫道不消魂,扬子江头有真情流露。
二、知人论世:一字之师的故事
三、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
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时间:春(春日之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
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
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
柳者,留也。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
情感:愁——依依惜别
四、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抓住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首诗歌改写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