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一)七年级
生物(人教版)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 40 分钟,满分 50 分
一、选择题(共 15 分,每小题各 1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生石花 B. 木马病毒
C. 煮熟的种子 D. 珊瑚礁
2. AI 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能够与人进行交流对话。可根据下列哪一特征判断 AI
聊天机器人不是生物( )
A. 能否说话 B. 能否按指令做事
C. 能否运动 D. 能否繁殖
3.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诗句中所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 生物能进行呼吸
B.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 萌萌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片下表皮细胞,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镜头组合是( )
A. 目镜 5× 物镜 10× B. 目镜 10× 物镜 10×
C. 目镜 10× 物镜 40× D. 目镜 12.5× 物镜 40×
5. 观察不是随便看看,而是“仔细察看”。在生物学研究中,观察时要有目的、有计划。进行一次观察活
动,首先要做的是( )
A. 明确观察对象 B. 做好观察记录
C. 确定观察目的 D. 交流观察结果
6. 人在剧烈运动后会大汗淋漓。下列各项与“大汗淋漓”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似的是( )
A. 玉米种子萌发长出幼苗
B. 变黄的树叶从树上飘落
C. 黑嘴鸥在海上捕食鱼虾
D. 臭鼬遇到危险释放臭气
7. 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野外观察生物种类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边观察边做记录
B. 观察鸟类的形态特征时,需要拍摄记录时一定要用闪光灯
C. 发现几株未见过的小花,将它们拔出来带回学校问老师
D. 品尝异果,嗅赏奇花
8. 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适合采用观察法的是( )
A. 探究响尾蛇是如何放走猎物的
B. 森林资源清查
C. 人口普查
D. 观看蚂蚁的行走路线
9. 下列俗语或诗句的生物学解读,正确的是( )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能繁殖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有遗传的特性
C.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物能进行呼吸
10. 将写有“生物”二字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正确操作后看到的图像是( )
A. B. C. D.
11. 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过程中,对光、下降镜筒时,眼睛应分别注视( )
A. 反光镜、目镜 B. 目镜、物镜
C. 反光镜、物镜 D. 目镜、粗准焦螺旋
12. 下图所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13. 下图是观察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时的部分视野,视野由甲→乙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B. 换用低倍物镜
C. 调节粗准焦螺旋 D. 改用最小光圈
14. 实验中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动手制作了一台简易显微镜(如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显微镜放大倍数为放大镜 a与放大镜 b放大倍数之和
B. 可以通过遮挡光盘中央的孔可增大视野亮度
C. 升降支架高度的调节相当于转动粗、细准焦螺旋
D. 平面镜上的污点会遮挡观察视野
15.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会遇到不同情况,下列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A. 将较暗的视野调亮——使用平面反光镜、大光圈对光
B. 将视野右侧边缘的物像移至中央——向左移动玻片标本
C. 判断视野中污点的位置——转动反光镜、遮光器或目镜
D. 镜筒下降时,避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从侧面注视物镜
二、非选择题(7 小题,共 54 分)
16.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面是某小组同学在“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这一过程中,所拍摄
的生物照片。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还得明确观察______,并客观真实地做好______。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一现
象:
①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体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能对______。
②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这反映了生物具有______的特性。
③蛙产的子代之间既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又存在差异,这些就是生物都有______和______的特性。
④蛙捕食害虫,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
(3)图中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相同,除______外,生物都是由______构成的。
17. 如图为显微镜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结构对应的序号:[_______]粗准焦螺旋。
(2)对光时,需要转动转换器用______(填“高倍”或“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对光成功的标志是通
过目镜看到______的圆形视野。
(3)在观察时,某同学已找到观察物像,但不太清晰,他应调节______。
(4)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若在比较暗的实验室里,应选用图中⑤的______(选填“平面镜”或“凹面镜”)
和④的______(填“大光圈”或“小光圈”)。
(5)一污点处于显微镜视野的右上方,要使该污点移出视野,应向______方移动玻片。
(6)若目镜是 10×物镜是 1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______倍。若物镜不变,目镜由 10×换成 16×,则
看到的细胞数目会______(填“增多”或“减少”)。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一)七年级
生物(人教版)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 40 分钟,满分 50 分
一、选择题(共 15 分,每小题各 1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生石花 B. 木马病毒
C. 煮熟的种子 D. 珊瑚礁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
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生石花具有生物的特征,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取营养;能进行呼吸作用;能生
长和繁殖等,故 A符合题意。
B.木马病毒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不能进行呼吸、不能生长和繁殖等,故 B不
符合题意。
C.煮熟的种子已经死亡,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征,故 C不符合题意。
D.瑚礁是由珊瑚虫的骨骼堆积而成的,珊瑚虫是生物,但珊瑚礁本身不具备生物的特征,故 D不符合题
意。
故选 A。
2. AI 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能够与人进行交流对话。可根据下列哪一特征判断 AI
聊天机器人不是生物( )
A. 能否说话 B. 能否按指令做事
C. 能否运动 D. 能否繁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
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能否说话不是判断生物的标准,很多非生物如语音合成设备也能说话,AI 聊天机器人能说话
但不代表它是生物,A不符合题意。
B.能否按指令做事也不是生物的特征,像一些智能机器可以按指令做事,但它们不是生物,AI 聊天机器
人按指令与人交流不能说明它是生物,B不符合题意。
C.能否运动不能作为判断生物的依据,很多非生物如汽车能运动,但不是生物,AI 聊天机器人即使能在
某种设定下 “运动”,也不能据此判断它是生物,C不符合题意。
D.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AI 聊天机器人不能繁殖后代,所以可根据能否繁殖判断它不是生物,D
符合题意。
故选 D。
3.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诗句中所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 生物能进行呼吸
B.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的特征包括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等。诗句“葵花向日倾”描述了向日葵随
太阳方向转动的现象。
【详解】A.生物能进行呼吸,与向日转动无关,故 A不符合题意。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指向发育或产生后代,未体现反应刺激,故 B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与获取能量无关,故 C不符合题意。
D.“葵花向日倾”体现向日葵对阳光的应激性,属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故 D符合题意。
故选 D。
4. 萌萌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片下表皮细胞,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镜头组合是( )
A. 目镜 5× 物镜 10× B. 目镜 10× 物镜 10×
C. 目镜 10× 物镜 40× D. 目镜 12.5× 物镜 40×
【答案】A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
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
【详解】A.目镜 5× 物镜 10×,显微镜放大 50倍,视野中细胞最多,A符合题意。
B.目镜 10× 物镜 10×,显微镜放大 100倍,B不符合题意。
C.目镜 10× 物镜 40×,显微镜放大 400倍,C不符合题意。
D.目镜 12.5× 物镜 40×,显微镜放大 500倍,视野中细胞最少,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5. 观察不是随便看看,而是“仔细察看”。在生物学研究中,观察时要有目的、有计划。进行一次观察活
动,首先要做的是( )
A. 明确观察对象 B. 做好观察记录
C. 确定观察目的 D. 交流观察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观察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
案,有计划的进行,决不能随便看一下就行。
【详解】A.明确观察对象是观察的第一步,只有确定了要观察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的观察和
研究。因此,明确观察对象是必要的行为,但不是首先要做的,A错误。
B.做好观察记录是观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记录观察结果,可以保留观察数据,便于后续的分析
和研究。因此,做好观察记录是必要的行为,是在观察中需要做的,B错误。
C.观察开始时,需要先明确观察目的,有利于减少观察中带来的不必要麻烦,C正确。
D.交流观察结果是观察后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交流,可以与他人分享观察结果,获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因此,交流观察结果也是必要的行为,是观察后进行的步骤,D错误。
故选 C。
6. 人在剧烈运动后会大汗淋漓。下列各项与“大汗淋漓”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似的是( )
A. 玉米种子萌发长出幼苗
B. 变黄的树叶从树上飘落
C. 黑嘴鸥在海上捕食鱼虾
D. 臭鼬遇到危险释放臭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
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
学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大汗淋漓”所体现的生物特征是排出体内的废物。
【详解】A.玉米种子萌发长出幼苗体现了生物能生长,故 A错误。
B.植物的叶片在脱落之前,一方面把植物能再利用的物质转移走,另一方面把一些代谢废物转移到落叶中,
故落叶能带走部分废物,故 B正确。
C.黑嘴鸥常到海上捕食鱼虾,这描述了黑嘴鸥的觅食行为,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故 C错误,
D.臭鼬遇到危险时释放很臭的气体,这是臭鼬为了防御天敌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故
D错误。
故选 B。
7. 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野外观察生物种类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边观察边做记录
B. 观察鸟类的形态特征时,需要拍摄记录时一定要用闪光灯
C. 发现几株未见过的小花,将它们拔出来带回学校问老师
D. 品尝异果,嗅赏奇花
【答案】A
【解析】
【分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
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详解】A.边观察边做记录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可以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完整性,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总结,故 A符合题意。
B.观察鸟类的形态特征时,使用闪光灯拍摄可能会对鸟类造成惊吓,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此外,闪光灯
还可能对鸟类的眼睛造成伤害,故 B不符合题意。
C.发现未知的植物时,应该保护现场,避免对植物造成破坏。将它们拔出来带回学校不仅会对植物造成伤
害,还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正确的做法是在现场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或者拍摄照片以供后续研究,故 C
不符合题意。
D.在野外观察时,品尝未知的植物果实或嗅赏奇花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这些植物可能含有有毒成分,对人
体健康造成危害,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8. 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适合采用观察法的是( )
A. 探究响尾蛇是如何放走猎物的
B. 森林资源清查
C. 人口普查
D. 观看蚂蚁的行走路线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
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详解】A.探究响尾蛇是如何放走猎物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来进行探究,不能单纯通过观察法,
A错误。
B.森林资源清查一般采用样方法等调查方法,不是观察法,B错误。
C.人口普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不是观察法,C错误。
D.观看蚂蚁的行走路线,可以在自然状态下直接用眼睛观察,适合采用观察法,D正确。
故选 D。
9. 下列俗语或诗句的生物学解读,正确的是( )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能繁殖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有遗传的特性
C.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物能进行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
生物都有遗传变异的特征。
【详解】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捕食关系,属于生物间的食物链,与“繁殖”无关,故 A
不符合题意。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遗传现象,说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故 B符合题意。
C.“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体现的是变异现象,与“生活需要营养”无关,故 C不符合题意。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自然现象(如降雪或梨花开放),与“生物能呼吸”无关,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0. 将写有“生物”二字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正确操作后看到的图像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一个放大的倒像,简便方法写纸上倒过来看。
【详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 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生物”
旋转 180度后得到的是 ,故 ACD 错误,B正确。
故选 B。
11. 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过程中,对光、下降镜筒时,眼睛应分别注视( )
A. 反光镜、目镜 B. 目镜、物镜
C. 反光镜、物镜 D. 目镜、粗准焦螺旋
【答案】B
【解析】
【分析】显微镜操作中,对光需通过目镜观察调整光线,下降镜筒时需防止物镜压碎标本。
【详解】对光时,通过目镜观察,同时调节反光镜,直到出现明亮的圆形视野。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
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不到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
降时,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再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此
时眼睛注视目镜,寻找物像,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因此使用显微
镜观察装片的实验过程中,对光、下降镜筒时,眼睛应分别注视目镜、物镜,故 B正确,ACD错误。
故选 B。
12. 下图所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示可知:①安装装片、②下降镜筒、③对光、④寻找物像。
【详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
取镜和安放。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对
准光源,直到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
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从而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直到物镜接
近载玻片;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
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台。由此可见,题图所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B正确,
ACD错误。
故选 B。
13. 下图是观察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时的部分视野,视野由甲→乙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B. 换用低倍物镜
C. 调节粗准焦螺旋 D. 改用最小光圈
【答案】A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由光学部分、支持部分及调节部分三部分组成。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
左右均颠倒的倒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 180度后得到的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观察同一玻片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
的距离远,看到的视野范围大、视野亮,细胞小、细胞数量多;高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近,看
到的视野范围小、视野暗,细胞大、细胞数量少。
【详解】A.显微镜内的物像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倒像,甲图中的物像在右下方,需要移到视野的中央,需要
向右下方移动装片,故 A正确。
B.由甲图转向乙图时,物像增大,需要换显微镜转换器上的高倍镜,故 B错误。
C.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时,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故 C错误。
D.由甲图转换为乙图,显微镜内的视野变暗,需要调节遮光器上的大光圈,故 D错误。
故选 A。
14. 实验中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动手制作了一台简易显微镜(如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显微镜放大倍数为放大镜 a与放大镜 b放大倍数之和
B. 可以通过遮挡光盘中央的孔可增大视野亮度
C. 升降支架高度的调节相当于转动粗、细准焦螺旋
D. 平面镜上的污点会遮挡观察视野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放大镜 a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放大镜 b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升降支架相当于镜筒,光盘
相当于载物台,平面镜相对于反光镜。
【详解】A.显微镜中有放大功能的是目镜和物镜,图中放大镜 a相当于目镜,放大镜 b相当于物镜,显微
镜的总放大倍数应该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因此放大倍数为放大镜 a与放大镜 b放大倍数之积,
故 A错误。
B.遮挡光盘中央的孔会阻挡光线通过玻片和放大镜,使人眼看不到物像,故 B错误。
C.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
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升降支架高度的调节相当于转动粗、
细准焦螺旋,故 C正确。
D.平面镜相对于反光镜,具有反射光线的作用,平面镜上的污点不会遮挡观察视野,故 D错误。
故选 C。
15.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会遇到不同情况,下列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A. 将较暗的视野调亮——使用平面反光镜、大光圈对光
B. 将视野右侧边缘的物像移至中央——向左移动玻片标本
C. 判断视野中污点的位置——转动反光镜、遮光器或目镜
D. 镜筒下降时,避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从侧面注视物镜
【答案】D
【解析】
【分析】(1)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显微镜视野亮度可通过调节反光镜和光圈来改变。反光镜有平面镜
和凹面镜,凹面镜聚光能力强,适合光线较暗时使用;光圈有大小之分,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可使视野
变亮。
(2)显微镜下物像的移动规律:显微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像,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方向相反。即物
像在视野哪一侧,就向哪一侧移动玻片标本,可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3)判断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显微镜视野中的污点可能存在于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上。判断方法
是转动目镜,若污点随之转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
若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4)显微镜的正确操作:镜筒下降时,为避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要从侧面注视物镜,直到物镜接近玻片
标本。
【详解】A.将较暗的视野调亮,应使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对光,因为凹面镜能汇聚光线,大光圈通过的
光线多,可使视野变亮,而平面反光镜聚光能力弱,适用于光线较强时,A错误。
B.由于显微镜下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方向相反,要将视野右侧边缘的物像移至中央,应向右移动
玻片标本,这样物像才能向左移到视野中央,而不是向左移动玻片标本,B错误。
C.判断视野中污点位置,应转动目镜、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不动再考虑转动转换器换物镜来判断,转动
反光镜和遮光器无法判断污点位置,C错误。
D.镜筒下降时,从侧面注视物镜,能及时发现物镜与玻片标本的距离,避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D正确。
故选 D。
二、非选择题(7 小题,共 54 分)
16.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面是某小组同学在“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这一过程中,所拍摄
的生物照片。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还得明确观察______,并客观真实地做好______。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一现
象:
①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体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能对______。
②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这反映了生物具有______的特性。
③蛙产的子代之间既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又存在差异,这些就是生物都有______和______的特性。
④蛙捕食害虫,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
(3)图中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相同,除______外,生物都是由______构成的。
【答案】(1) ①. 对象 ②. 观察记录
(2) ①. 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②. 繁殖 ③. 遗传 ④. 变异 ⑤. 营养
(3) ①. 病毒 ②. 细胞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
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小问 1详解】
在科学观察过程中,应先明确的目的,确保客观真实地记录,最后交流和总结观察结果。
【小问 2详解】
①蛙不再鸣叫,体现出生物的特征是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力,例如,
当感受到威胁时,青蛙停止鸣叫是一种防御机制。
②蛙鸣求偶(繁殖行为)后所产的卵,这反映了生物具有繁殖的特性。
③子代既表现出相似性又存在差异,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④成蛙能捕食稻田里的害虫,使水稻免受虫害,这反映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小问 3详解】
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
的基本单位。
17. 如图为显微镜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结构对应的序号:[_______]粗准焦螺旋。
(2)对光时,需要转动转换器用______(填“高倍”或“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对光成功的标志是通
过目镜看到______的圆形视野。
(3)在观察时,某同学已找到观察物像,但不太清晰,他应调节______。
(4)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若在比较暗的实验室里,应选用图中⑤的______(选填“平面镜”或“凹面镜”)
和④的______(填“大光圈”或“小光圈”)。
(5)一污点处于显微镜视野的右上方,要使该污点移出视野,应向______方移动玻片。
(6)若目镜是 10×物镜是 1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______倍。若物镜不变,目镜由 10×换成 16×,则
看到的细胞数目会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答案】(1)⑥ (2) ①. 低倍 ②. 明亮
(3)⑦细准焦螺旋 (4) ①. 凹面镜 ②. 大光圈
(5)左下方 (6) ①. 100 ②. 减少
【解析】
【分析】图中: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遮光器,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
【小问 1详解】
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⑥是粗准焦螺旋,可以使镜筒大幅度上升和下降。
【小问 2详解】
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用一个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从而通过
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小问 3详解】
⑦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
此在观察时,某同学已找到观察物,但不太清晰,他应调节⑦细准焦螺旋。
【小问 4详解】
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
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
视野变亮。题干中在光线不足的实验室中,要把视野变亮,因此选用⑤凹面镜和④的大光圈。
【小问 5详解】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污点在视野的右上方,要使污点移出视野,根据物像移
动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的原理,应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小问 6详解】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若目镜是 10×,物镜是 1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 100倍;若物镜不变,目镜由 10×换成 16×,物像的放大
倍数是 160倍,放大倍数增大,因此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