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语言运用:分角色朗读、想象,并围绕“爬”字仔细品悟,体会一老一小彼此鼓励、共克难关的勇气,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妙。
思维能力: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言行,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我爬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懂得要不怕困难,奋发向上,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抓住怎么想的心理描写、怎么说的语言描写、怎么做的动作描写,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3.尝试运用本节课所学内容描写运动会的一个片段,将事情写清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提问:(课件展示黄山图片)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黄山奇石》 一课,你们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黄山吗
预设:景色秀丽、陡峭、神奇
2.课件展示天都峰的插图和简介
黄山东南部有一座海拔1810米的高峰,名为天都峰。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古名“群仙所都”,意指天上的都会,因此得名“天都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描述了一个小女孩攀登天都峰的经历,天都峰这么高,她是如何爬上去的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爬天都峰》这篇课文。
(板书:爬天都峰)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要求:
(1)确保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度几遍。
(2)对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
2.字词学习
(1)识读词语 出示:
假日云彩石级发颤年纪奋力猴子铁链 攀登纪念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
①指定学生识读(教师适时纠正发音)
②全班同声诵读
(2)将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看是否还能认出它们。
出示: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②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引导:读得真是标准,这位同学将文中的多音字“相“读得非常准确,其在文中的读音为xiàng, 它还有另一个读音xiāng。
③学习多音字
“相”字读作xiàng时在文中意指”样子”,还有“查看”和“辅佐”的意思,可以组成”相机行事”和“宰相”。而读作xiāng 时,意味着“交互”和“看”,可以组词为“相信”和"相中”。
练习:因为他们俩长相(xiàng)太相 (xiāng)似了,大家都认为他们是双胞胎兄弟。
(3)能够读出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理解和记忆它们吗 请同桌之间自由交流学习。
提示:①独立阅读词语,将难以理解的词语圈出;②与同桌讨论不明白的词语,共同寻找答案。
预设:
①在学习“辫子”时,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形近字记忆,如“花瓣、辩论、辨别”。
②通过上下文联系的方法来理解“发颤”这个词,其意为“因恐惧而颤抖”。
3.探索多样化的学习生字方法
出示:
级 链 颤 攀 猴 念 辫 呵
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字的书写比较困难,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预设:
①我想提醒大家在写“颤”字时,注意左边中间是“回”字,底部的“旦”字最后一笔应写成提。
②在“攀”字中,顶部是两个“木”,两个木字之间是由两个撇点构成的,中间的“大”字需要写得开阔。
三、再次阅读课文,全面理解
1.默读课文,识别出课文中的“六要素”,并填写表格。(课件展示表格)
2.将“六要素”串联起来,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填空: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述了 (时间), (人物)前往 (地点) (起因)时遇到一位老爷爷,双方在相遇中 (经过),最终 (结果)的经历。
3.思考:作者在描述攀登天都峰的过程中,首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他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借助相关语句进行说明。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这属于——攀山前。
(2)从哪里开始攀登 (我奋力向顶峰爬去”)。一直到哪里 (到第七自然段结束)这属于——攀山过程。
(3)那么接下来的部分呢 ——攀山后
(4)虽然是攀山后,但此时“我”和爸爸以及老爷爷是否已经下山 他们还在哪里 应该如何更准确地概括 —到达峰顶后
(板书:2—5攀山前6—7攀山过程8—10到达峰顶后)
(5)总结
为了清晰地描述一件事情,除了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六要素”,还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叙述,这样才能清楚地表达事情的全貌。
4.既然有了明确的顺序,作者又是如何详细描写攀山过程的呢 要清楚地描述一件事情还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温故引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梳理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还记得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吗
板书:攀山前、攀山过程、到达峰顶。
2.根据这样的顺序,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谁来试着填一填。
出示填空: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记录了 (时间 ) , (人物) 前往 (地点) (事情)时遇到一位老爷爷,双方在此过程中 (经过) , 最终 (结果)的经历。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探究课文是如何详细描写“攀山”的过程的。(教师故意将课题误写为“登天都峰”) 请同学们指出题目中的错误。
(1)释题:为什么课题中选择使用“爬”而不是"登”
(2)老师准备了一些关于天都峰的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欣赏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天都峰的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天都峰有哪些特征
预设:险峻、高……
(通过分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差异,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形态有更直观地感受。)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品读”爬山前”
(1)我们刚才通过图片了解了天都峰的特征,那么课文是如何描述的呢 出示: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学生分享,老师适时引导体会
预设:作者所看:“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引导:
①从作者的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天都峰的哪些特点 ——非常高
②除了高,还有什么特点 ——非常陡,这个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笔陡
③什么是“笔陡的石级” (在黑板上绘图)这样算是笔陡吗 怎样才算呢 请一位同学上来画一画。 预设:
④是的,这样就是“笔陡”。站在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脚下,我是怎么想的(板书),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我爬得上去吗 真叫人发颤!),这是对作者心理的描写。
板书:心理描写
⑤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会有什么想法 预设:缺乏信心爬上天都峰,感到害怕、胆怯
⑥相信同学们都有过类似害怕的感觉,请大家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朗读第二段。
(2)过渡:正当我内心犹豫、害怕、缺乏爬天都峰的信心时,忽然听到有人在背后叫我,原来是一位老爷爷,接着他们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出示:
忽然听见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①请三名学生朗读。
②提问:你们注意到了吗,对话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相同的 关键在于这个“也”字,读一读他们的话,你理解了什么
预设:他们都对对方来爬天都峰感到一丝疑惑和惊讶,但更多的是对对方的赞赏和佩服。
③思考:通过这简短的对话,我和老爷爷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不再害怕,受到鼓舞,坚定了爬山的决心。
④带着你们的理解我们分角色再读对话。(找3人分角色朗读,之后分组读)
(3)小结
爬山前,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我和老爷爷的心理变化,这正是运用语言描写的优势。板书:语言描写
2.品读”爬山中”
(1)受到鼓舞的一老一小开始爬天都峰了,我是怎样爬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六、七自然段,标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读一读,品一品,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汇报,你标记了哪些动词 谁能做一做爬山的动作,通过动作演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表达出来吗
(3)通过动作的细致描写,我们感受到了攀登山峰的艰辛,同时也体现了老人和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文段的结尾使用了省略手法……这里可能省略了爬山的具体细节。老师这里提供了一个空白,希望大家能够填补完整。请填写以下空白:
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一会儿 , 一会儿 ,一会儿 。
(4)就这样,在相互鼓励和帮助下,我和老爷爷最终成功登顶天都峰。在这一刻,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预设:喜悦、欣喜
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七段。
(5)小结
在爬山的描述中,作者通过精细的动作描写,清晰地传达了攀登过程的艰难。
板书关键词:动作描写
3.品读”爬上峰顶后”
(1)在峰顶,这对老少搭档又进行了一次对话。
出示: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2)请两位学生朗读这段对话。
(3)采访他们:站在天都峰顶,你的心情如何 你为何要感谢老爷爷
预设:心情是兴奋的、喜悦的。因为我原本因为天都峰太高而心生怀疑,没有信心能爬上峰顶,但看到这位比我爷爷还要年长的老爷爷都有勇气攀爬,我才鼓起勇气继续前行,所以我要感谢他!
(4)老爷爷又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我原本没有决心,看到小朋友如此勇敢,我才鼓起勇气爬行,没想到真的爬上来了。
教师小结:这正如爸爸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一起朗读爸爸的话)
(5)他们从对方身上吸取了哪些力量 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理解。
预设:克服困难的勇气,登顶的信心
三、总结与应用
1.课文小结
作者通过描述攀登天都峰的经历,告诉我们写事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本文依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结构,详细展现了人物的思考、对话和行动,使得整个爬山过程描述得非常清晰。
2.昨天老师布置的小练笔《拖地》大家都完成了吗 这也是关于描述一件事的写作,你是如何组织的 你对哪一部分进行了详细地描写
预设:是按照拖地前、拖地中、拖地后的顺序来描写的。并且详细描述了拖地时的情景。
3.你使用了哪些描写技巧来使拖地过程更加生动具体 学生分享交流。
预设:主要通过描写拖地时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状态。
4.展示要求,学生自行修改小练笔。
5.请几位学生朗读他们的练笔,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6.老师这里有一篇同学修改过的作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作文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
预设:小作者通过详细描写拖地过程中的动作和心理,使得描述更加具体。
7.写作手法总结
通过听同学们的练笔和大家的评价,相信大家对于如何恰当使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以及如何按顺序清晰地描述一件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课后,请同学们尝试写一次自己做家务的经历。把自己理解的写作手法运用实践,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按顺序清晰地描述一件事情的理解。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
上
第17课 爬天都峰
“~”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分角色朗读、想象,并围绕“爬”字仔细品悟,体会一老一小彼此鼓励、共克难关的勇气,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妙。
2
思维能力: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3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言行,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4
文化自信: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爬天都峰
第 1 课时
1.我们之前学习了《黄山奇石》一课,你们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黄山吗?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2. 天都峰
黄山东南部有一座海拔1810米的高峰,名为天都峰。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古名“群仙所都”,意指天上的都会,因此得名“天都峰”。
1.自由阅读课文,学习字词
要求:
(1)确保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度几遍。
(2)对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
假日 云彩 石级 发颤 年纪 奋力 猴子 铁链
攀登 纪念 辫子 笑呵呵 鼓舞 居然
(1)识读词语
2.字词学习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2)将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看是否还能认出它们。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②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xiànɡ:样子;查看;辅佐。比如:相机行事;宰相。
xiànɡ:交互;看。比如:相信;相中。
因为他们俩长相(xiànɡ)太相(xiānɡ)似了,大家都认为他们是双胞胎兄弟。
(3)能够读出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理解和记忆它们吗?请同桌之间自由交流学习。
提示:
①独立阅读词语,将难以理解的词语圈出;
②与同桌讨论不明白的词语,共同寻找答案。
辫子:寻找形近字记忆,如“花瓣 辩论 辨别”。
发颤:通过上下文联系的方法来理解,其意为“因恐惧而颤抖”。
3.探索多样化的学习生字方法
级 链 颤 攀 猴 念 辫 呵
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字的书写比较困难,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颤
攀
①颤:注意左边中间是“回”字,底部的“旦”字最后一笔应写成提。
②攀:顶部是两个“木”,两个木字之间是由两个撇点构成的,中间的“大”字需要写得开阔。
1.默读课文,识别出课文中的“六要素”,并填写表格。
三、再次阅读课文,全面理解
2.《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述了_______(时间),_______(人物)前往_____(地点)_______(起因)时遇到一位老爷爷,双方在相遇中_______(经过),最终_______(结果)的经历。
3.作者在描述攀登天都峰的过程中,首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他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攀山前2—5。
(2)从“我奋力向顶峰爬去”,一直到第七自然段结束——攀山过程6—7。
(3)接下来的部分——到达峰顶后 8—10。
为了清晰地描述一件事情,除了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六要素”,还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叙述,这样才能清楚地表达事情的全貌。
爬天都峰
第 2 课时
一、温故引新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呢?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记录了_______(时间),_______(人物)前往_____(地点)_______(事情)时遇到一位老爷爷,双方在此过程中_______(经过),最终_______(结果)的经历。
2.填一填。
攀山前、攀山过程、到达峰顶。
3.(1)释题:为什么课题中选择使用“爬”而不是“登”?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天都峰有哪些特征?
险峻、高……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爬山前
(1)我们刚才通过图片了解了天都峰的特征,那么课文是如何描述的呢?
①从作者的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天都峰的哪些特点?
非常高
非常陡(笔陡)
③什么是“笔陡的石级”?一起来画一画
②除了高,还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④站在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脚下,我是怎么想的?
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
心理描写。
⑤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会有什么想法?
⑥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朗读第二段。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缺乏信心爬上天都峰,感到害怕、胆怯。
(2)正在担心害怕时“我”又遇到了谁?又有怎样的对话呢?
忽然听见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①朗读这段话。
他们都对对方来爬天都峰感到一丝疑惑和惊讶,但更多的是对对方的赞赏和佩服。
②对话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相同的?关键在于这个“也”字,读一读他们的话,你理解了什么?
③通过这简短的对话,我和老爷爷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带着理解,分角色再读对话。
爬山前,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我和老爷爷的心理变化,这正是运用语言描写的优势。
(3)小结
不再害怕,受到鼓舞,坚定了爬山的决心。
2.爬山中
(1)默读六、七自然段,标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读一读,品一品,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一会儿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
(2)你标记了哪些动词?谁能做一做爬山的动作,通过动作演示,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表达出来吗?
(3)通过动作的细致描写,我们感受到了攀登山峰的艰辛,同时也体现了老人和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文段的结尾使用了省略手法……这里可能省略了爬山的具体细节。老师这里提供了一个空白,我们来补充完整。
(4)就这样,在相互鼓励和帮助下,我和老爷爷最终成功登顶天都峰。在这一刻,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5)小结
在爬山的描述中,作者通过精细的动作描写,清晰地传达了攀登过程的艰难。
喜悦、欣喜
(1)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2)请两位学生朗读这段对话。
3.爬上峰顶后
(3)站在天都峰顶,你的心情如何?你为何要感谢老爷爷?
(4)老爷爷又是怎么想的呢?
兴奋、喜悦。爷爷让我鼓起勇气。
原本没有决心,小朋友的勇敢让我鼓起勇气。
这正如爸爸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克服困难的勇气,登顶的信心
三、总结与应用
1.课文小结
2.小练笔《拖地》,描述一件事的写作,你是如何组织的?你对哪一部分进行了详细地描写?
作者通过描述攀登天都峰的经历,告诉我们写事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本文依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结构,详细展现了人物的思考、对话和行动,使得整个爬山过程描述得非常清晰。
是按照拖地前、拖地中、拖地后的顺序来描写的。并且详细描述了拖地时的情景。
3.你使用了哪些描写技巧来使拖地过程更加生动具体?
主要通过描写拖地时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状态。
4.按要求自行修改小练笔。
5.朗读练笔,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小作者通过详细描写拖地过程中的动作和心理,使得描述更加具体。
6.老师这里有一篇同学修改过的作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作文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
7.写作手法总结
通过听同学们的练笔和大家的评价,相信大家对于如何恰当使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以及如何按顺序清晰地描述一件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课后,请同学们尝试写一次自己做家务的经历。把自己理解的写作手法运用实践,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按顺序清晰地描述一件事情的理解。
我手写我心,
彩笔绘生活。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17.爬天都峰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业练习
17.爬天都峰 一、华华为小营员见面会制作了自我介绍卡,读一读,完成练习。 自 我 介 绍 卡 我是个乐观、爱运动的女孩,喜欢扎个小① biàn zi,总是笑呵呵地面对每一天。我最难忘的经历是在② jià rì里,爸爸带我去攀爬天都峰。天都峰高得仿佛在③ yún cai上面,让人看了双腿④ fā chàn。在“无限风光在险峰”信念的【 】下,我双手抓住⑤ tiě liàn,沿着陡峭的⑥ shí jí,⑦ fèn lì向上爬,【 】第一个登上了峰顶。我站在峰顶放眼望去,景色十分壮美,古人所言【 】不假。我还高兴地和爸爸在山顶照相留作⑧ jì niàn。你愿意和我做朋友,一起去登更高的山,看更美的风景吗? 1. 根据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正确、工整。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照相”的“相”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互相 B.相片 C.相信 D.相传 3.“攀”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时,应先查部首_____,再查_____画。在“攀登”中,“攀”的意思是_____ ;在“攀亲道故”中,“攀”的意思是_____ 。(后两空填序号) 4.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介绍卡的“【】”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鼓励 居然 果然 B.鼓舞 果然 居然 C.鼓舞 居然 果然 D.鼓励 果然 居然 5.“笑呵呵”是ABB式词语,我还能写出一个与之结构相同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天都峰研学之旅让小营员们收获颇多。下面是小营员们的每日分享,读一读,完成练习。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②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③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1.这三处语句分别写的是( ) A.怎么想 怎么做 怎么说 B.怎么想 怎么说 怎么做 C.怎么说 怎么想 怎么做 D.怎么说 怎么做 怎么想 2.句③把“我”比作_________,抓住了“我”“_____”和“_____”这两个动作,把“我”爬山的样子写得很清楚。请运用动作描写,写一写你擦玻璃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即使是攀登同一座山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看看丰子恺先生是怎么把自己爬天都峰的事情写清楚的吧! 上天都(节选) 丰子恺 石级的一旁立着石柱,石柱上装着铁链,我扶着铁链才敢爬上去。①有的地方铁链断了,或者铁链距离太远,或者斜度达到八十度,那时我就四条“腿”走路。这样爬了大约一千级,才爬到了一个勉强可称平地的地方。我以为到顶了,岂知山上复有山,而且比走过的石级更曲折,更险峻。②有几个地方,须得小程在前面拉,老宋在后面推,我的身子才能飞腾上去。 老宋说:“过了鲫鱼背,就离山顶不远了。”不久,眼前果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鲫鱼”。它的背脊长10 余米,宽仅1 米,两旁立着石柱,柱上装着铁链。我两手扶着铁链,眼睛看着前面,能够缓缓地跨步;但倘眼睛向下一望,两条腿就不期地发起抖来,畏缩不前了。因为望下去一片石壁,简直是“下临无地”。如果掉下去,一定粉身碎骨。 ③走完了鲫鱼背,我连忙在一块石头上坐下,透一口大气。我想象当初工人们立石柱、装铁链时的光景,深切地感到劳动人民的伟大,为我的卑怯感到惭愧:扶着现成的铁链还要两腿发抖! 再走几个险坡,便到达了天都峰的最高处。这里也有石柱和铁链,也是下临无地。但我总算经历过沧海了,并不觉得顶上可怕。 ④回到文殊院,我两腿酸痛难当,然而回想起来滋味极佳。我想:我的法宝“像乌龟一样不断地、慢慢地走”,不但适用于老人登山,又可普遍地适用于老弱者的一切行为——凡事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即使慢些,最终也能获得成功。(有删改) 1.第2 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 A.曲折 B.陡峭 C.高耸 D.雄伟 2.典典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了四个句子,其中从侧面表现了“我”爬山艰难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面关于“我”爬天都峰这件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是晚上,地点在天都峰,人物有“我”和老宋。 B.起因是“我”看到天都峰石级险峻,决定尝试攀登。 C.经过是“我”直接轻松爬上山顶。 D.结果是“我”没爬到山顶,很失望。 4.同学们分享了阅读选文后的感受,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望望天都峰那条虚线似的石级,我不免有些心慌”写的是“我”爬山前的心理活动。 B.“须得小程在前面拉,老宋在后面推,我的身子才能飞腾上去”写的是他人帮助“我”爬山时的动作。 C.“我想象当初工人们立石柱、装铁链时的光景”写的是“我”看到的劳动场面。 D.“回到文殊院,我两腿酸痛难当”写的是“我”爬山后的感受。 5.读完选文,典典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请你帮他解答一下。 最后一段中的“法宝”指的是什么 这个“法宝”可以用来帮助 我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吗 请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营地照片墙上的照片记录了一个个精彩瞬间,哪一个激起了你的回忆?动笔把当时的情况写下来吧,要注意写出当时自己是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辫子 假日 云彩 发颤 铁链 石级 奋力 纪念 2.B 3.手 15 ① ② 4.C 5.示例:笑眯眯 二、1.B 2.小猴子 攀 爬 示例:昨天班级大扫除时,我负责擦玻璃。我先拿来两块抹布,把其中一块用水浸湿。然后,我踮着脚,仰着头,自上而下仔仔细细地用湿抹布擦玻璃。最后,我又拿干抹布擦了一遍,玻璃变得像水晶一样干净透亮。 三、1.B 2.C 3.B 4.C 5.“法宝”指的是不断地、慢慢地走。 示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我在学做早操时,总是很难记住动作和跟上节奏。我可以从一个动作、一个小节练起,先把动作做熟练再慢慢跟上节奏,每日坚持,一定可以做好的。 四、示例:拔河时,我方队员迅速摆好姿势,双脚像钉子一样紧紧地钉在地上,身体向后倾斜,仿佛要与地面融为一体。队长站在队伍最前端,大声喊道:“大家听我指挥,稳住脚步,听我口令,一起用力!”此时,我的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担心自己会因为紧张而失误,影响整个团队。同时,我暗暗给自己打气。在队长有节奏的吆喝声中,我们齐心协力,一起发力,最终取得了比赛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