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说话训练,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旨。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1、能结合文本内容,对父亲实践梦想的结果作出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宽慰父亲。
2、能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父母心中的“台阶”,培养理解感恩父母的情怀。
教学难点
1、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评价父亲身上体现的感人精神。
2、能结合文本内容,对父亲实践梦想的结果作出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宽慰父亲。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影》引读,畅谈父亲。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受到了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父亲”形象,那么,你能说说生活在你身边的父亲的点滴琐事吗?
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来看看中国农民“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标题)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三、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设置问题情景三: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
第二课时
一、语言品味,把握主题。
1、语言品味:
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4、
第五段中: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5、
第13段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
6、
第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7、
第26段中为什么父亲总觉得不对劲?
8、
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9、
第30段的含义?
二、走进“父亲”,互动释疑。
1、走进“父亲”:
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三、总结全文。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同时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探究与练习”。
②调查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五、板书设计。
坚韧
自
要强
卑
节俭
漠
勤劳
然
物质的台阶
精神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