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09:10: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一单元复习讲义
一、重点字音字形
1.重点字词。(读一读)
朗润(rùn) 嫩嫩的(nèn) 嗡嗡(wēnɡ) 酝酿(yùn niànɡ)
窠巢(kē) 喉咙(hóu lónɡ) 宛转(wǎn) 应和(hè)
嘹亮(liáo) 烘托(hōnɡ) 稀疏(shū) 风筝(zhenɡ)
筋骨(jīn) 抖擞(dǒu sǒu) 健壮(jiàn) 地毯(tǎn)
着落(zhuó) 一髻儿(jì) 宽敞(chɑnɡ) 贮蓄(zhù)
济南(jǐ) 伦敦(dūn) 奇迹(jì) 看护(kān)
水藻(zǎo) 澄清(chénɡ) 镶(xiānɡ) 花苞(bāo)
萌发(ménɡ) 绿茵茵(yīn) 娇媚(mèi) 诱惑(huò)
粗犷(ɡuǎnɡ) 睫毛(jié) 铃铛(línɡ dānɡ)静谧(mì)
高邈(mǎo) 莅临(lì) 吝啬(lìn sè) 淅淅沥沥(xī )
冷冽(liè) 干涩(sè) 咄咄逼人(duō) 草垛(duò)
池畦(qí)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ɡ zhì)
萧瑟(sè)
2.多音字。(记一记)
和 ①(hè)应和 ②(hé)和平 ③(huò)和药 ④(huó)和泥 ⑤(hú)和牌
晕 ①(yùn)黄晕 ②(yūn)头晕
涨 ①(zhǎnɡ)涨水 ②(zhànɡ)头昏脑涨
济 ①(jǐ)济南 ②(jì)救济
露 ①(lù) 露水 ②(lòu)露着
澄 ①(chénɡ)澄清 ②(dènɡ) 澄沙
着 ①(zhuó)着落 ② (zhāo)着数 ③(zháo)着急 ④(zhe) 看着
场 ①(cháng)一场雨 ②(chǎng)操场
脉 ①(mài)脉络 ②(mò)含情脉脉
3.形近字。(辨一辨)
烘( hōnɡ)托/起哄( hònɡ)
燎(liáo)原/瞭(liào)望/缭(liáo)绕
薄( báo)雪/簿( bù)册
宽敞( chǎnɡ)/敝( bì)帚自珍
娇(jiāo)媚 / 骄(jiāo)傲 / 矫(jiǎo)正
淅(xī)沥 /明晰(xī)
粗犷( ɡuǎnɡ)/空旷( kuànɡ)
二、词语集注(读读写写)
第1课 《春》
1.嗡【 wēng】:形容昆虫飞动的声音。
2.朗润【lǎng rùn】:明亮滋润。
3.酝酿【yùn 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卖弄【mài nòng】: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本义含贬义,文中是贬词褒用。)
5.喉咙【hóu lóng】:咽喉。
6.应和【yìng hè】: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7.嘹亮【liáo liàng】:声音圆润而响亮。
8.烘托【hōng tuō】:陪衬,使明显突出。(近义词:衬托)
9.静默【jìng mò】:人不说话,不出声音。
10.风筝【fēng zheng】:一种玩具,在竹篾做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
11.抖擞【dǒu sǒu】:奋发;振作、旺盛的样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2.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强壮。
13.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引:牵引,招引。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
14.花枝招展 【huā zhī zhāo zhǎn】: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注意使用对象,用于人时只能形容女子。)
●考考你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 )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hóu( ) 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窠巢( ) hóu咙( ) 应和(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酝酿”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卖弄”为贬义词。
B.“呼朋引伴”“繁花嫩叶”两个词语结构相同。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一句中,“牧童”“短笛"是名词,“这”是指示代词,“嘹亮”是形容词,“响”是动词。
D.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柔和欢快的春风图。
(5)“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为什么?
答案:(1)kē 喉 hè
(2)清风 轻风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 A
(5)“抚摸”一词用得好。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吹”则表达不出来。
第2课 《济南的冬天》
1.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
2.单单【dān dān】:指仅仅;唯独;从一般中突出个别的人或事物。
3.安适【ān shì】:安闲舒适。(安适:多形容生活与环境。安逸:侧重于“逸”,在有的语境中含贬义。)
4.着落【zhuó luò】;事情有归宿、有结果 依托;靠头;指靠。(常用于事物,很少用于人。)
5.慈善【cí shàn】 :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
6.肌肤【jī fū】:人的肌肉皮肤。
7.秀气【xiù qì】:言谈文雅,举止优美 [器物]小巧灵便。
8.宽敞【kuān chang】:指宽大、开阔、宽阔。(宽敞:侧重立体空间的宽广,多形容院子、房屋等,适用范围较小。宽广:侧重平面面积的广大,可形容土地、水面等具体事物,也可形容心胸、知识面等抽象事物,适用范围较大。)
9.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
10.澄清【chéng qīng】:①清亮;使混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②弄清楚(认识、问题等)。
11.空灵【kōng líng】:灵活而无法捉摸。(可形容景色或诗文。)
12.地毯【dì tǎn】:常由羊毛织成的一种重厚的机织或毡合织物,铺于地面。
第3课 《雨的四季》
1.蝉 【chán】:知了
2.花苞【huā bāo】:未开放时包着花朵的变态叶片。这里指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3.娇媚【jiāo mèi】:撒娇讨人喜欢的样子 仪容甜美具有魅力。
4.棱镜【léng jìng】: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能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5.粗犷【cū guǎng】:豪放;豪壮。
6.睫毛【jié máo】
7.衣裳【yī sha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8.铃铛【líng dang】:用金属做的乐器。
9.端庄【duān zhuāng】:端正庄重。(多指女性形象、举止。)
10.静谧【jìng mì】:寂静;安静。
11.屋檐【wū yán】:房屋前后坡的边缘部分(俗称瓦檐),民间俗语(挑檐),即房檐。
12.凄冷【qī lěng】:淒涼、寒冷。
13.化妆【huà zhuāng】: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14.莅临【lì lín】: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15.造访【zào fǎng】:前往访问;拜访。
16.吝啬【lìn s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反义词:大方)
17.淅沥【xī lì】: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18.干涩【gān sè】:干而发涩;不润泽。
19.草垛【 cǎo duò】:堆放整齐的草堆。
20.绿茵茵【lǜ yīn yīn】:青草茂密浓厚。
21.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考考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酝酿(liànɡ)  窠巢(kē)   黄晕(yùn)  发髻(jì)
B.水藻(zǎo) 看护(kàn) 花苞(bāo) 棱镜(lén)
C.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吝啬(sè)
D.卖弄(lòng) 风筝(zhēng) 咄咄(duō) 菜畦(qí)
2.下列各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A.暖和/应和/和平 B.薄雪/单薄/薄荷
C.着落/着陆/着手 D.济南/救济/济公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朗润 嘹亮 抖擞 干躁  B.贮蓄 喉咙 睫毛 响晴
C.化妆 粗犷 干涩 澄清  D.屋檐 凄冷 碣石 蟋蟀
4.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之景美不胜收。朱自清笔下的春像花 ① 招展的小姑娘,春风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老舍笔下的冬温暖而晴朗,小山秀气,河水澄清,水藻仿佛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刘湛秋笔下的夏雨热烈而又粗 ② ,秋雨使人静 ③ 、使人怀想、使人动情。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liáng chéng  chǔ  B.liáng dēng zhù
C.niàng chéng zhù D.niàng dēng chǔ
【答案与解析】C 酝酿(niàng),澄清(chéng),贮蓄(zhù)。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支 ②旷 ③谧 B.①枝 ②犷 ③谧
C.①枝 ②旷 ③秘 D.①支 ②犷 ③秘
【答案与解析】B 作答本题,需要结合词义和语境。“支”可用作量词,用于队伍、歌曲、杆状的东西等。“枝”指枝子;用作量词时,用于带枝子的花朵。第①空指花的枝子,故选“枝”。“旷”指空而宽阔;心境开阔。“犷”指粗野。第②空形容夏雨粗豪、豪放,故选“犷”。“谧”指安宁,平静。“秘”指秘密;保守秘密。第③空形容秋雨使人安宁,故选“谧”。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蛰一声雷,让蛰伏了一冬的虫儿们从休眠中苏醒,争先恐后地挤进春天。
B.面对新媒体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一向以内容生产、价值引领为己任的传统媒体,既要守住阵地,更要拓展生存空间。
C.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人们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准备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
D.南国初冬,雨还是不情愿与多情的秋告别,淅淅沥沥一下就是大半天。
【答案与解析】C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句中用来形容人们(包括男女)的打扮,用错对象。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山岛竦峙:___________________
(3)幸甚至哉: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闻道龙标过五溪: (6)断肠人在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到达。 (2)高高地挺立。 (3)达到极点。 (4)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5)听说。 (6)形容悲伤到极点。
2.思维导图。
●考考你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三、文学、文体常识
1.文学常识(作品作者)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绿》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获“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其中《茶馆》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刘湛(zhàn)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曾被誉为“抒情诗之王”。著有《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遥远的吉他》等,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选》等。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誉为“诗仙”。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李太白集》传世。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知识。
写景抒情诗文。
就是主要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诗文,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兼具记叙、抒情或议论。
本单元的散文是“以景传神”和“情景交融”,我们通过对“景”的感知,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2)古诗体裁。
古体诗: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如《观沧海》。
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它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
律诗分为四联,即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散套(又叫套曲、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小令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通常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曲牌表示曲调,小令另有题目。
从体裁来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小试牛刀
1.填空。
(1)《春》是一篇优美的 散文,作者 ,是我国现代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清新而真挚,一直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2)《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 ,原名 ,字 ,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 》,话剧《 》等。
答案:(1)写景抒情 朱自清 (2)老舍 舒庆春 舍予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乐府是古代的音乐管理机构,到汉代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B.乐府诗主要以四言为主,一般句数不等。最著名的是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C.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尤其是七言律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D.本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体裁分别是乐府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元)曲。
四、课文重点
1.《春》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
明确:
(1)调动多种感官。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酝酿”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芳香等。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文章在描绘春天的美好景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更生动、形象。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艳丽繁茂的特点。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连用,正面写出了春雨的细密;“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侧面写春雨的滋润。
2.《济南的冬天》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明确:
(1)我感受到了语言美。文中没有华丽的词语,全是经过提炼的自然、活泼的日常用语,纯净而优雅。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语言清新、自然、活泼,再加上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使读者在阅读中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感受到了意境美。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时,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如阳光朗照下的山、雪后小山以及城外远山,犹如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使人感受到了文中的意境美。
(3)我感受到了情感美。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山充满温情,像个小摇篮,呵护着济南;水也满含柔情,“不忍得冻上”。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些饱含感情的笔墨也让读者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
3.《雨的四季》处处流露出诗的美感。说说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浓郁的诗意来。
明确:
(1)文章抒情性很强,充满了诗的感觉和感情。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晴”,就是饱含着感情写成的语句,在写景中显出深情;“呼吸变得畅快”,也是情感的显露。直接抒情的语句也比比皆是,尤其是最后两段,似乎不能自已,激情高涨,喷发而出。
(2)文章描写了许多充满诗意美的形象,有很多生动、细致的描写。如“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写出了色彩和动态,形象感强;又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就像特写镜头,聚焦到花苞上的雨滴,生动美好。
4.反复诵读《观沧海》,边读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
明确:诗人登上碣石山,居高临下,广阔的大海尽收眼底。秋风萧瑟,洪波涌动,巨浪滔天,激荡着诗人的情怀,让他展开了雄奇的想象:日月星辰仿佛从大海中升落,宇宙天体的光明灿烂似乎从大海中孕育。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同时“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营造出的壮阔宏伟、雄浑苍劲之感,诗人表达的自信豪迈、昂扬奋发之情,都表现出刚健的风格。这首四言诗音节短促,“二二”节奏铿锵有力,同时诗句末多仄声,又增强了音调的铿锵之感。
●典题演练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①曹操《观沧海》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
②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2)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B )
A.诗歌的开篇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海水和山岛。
C.“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中的“日月”“星汉”都具有宏大的特点,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本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获胜后所作,表现了他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
【解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实景,并非虚实结合。
5.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明确:这一联千古名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认真品味。首先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这道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发挥,丰富诗中的画面内容,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典题演练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①王湾《次北固山下》写潮水涨满,江面开阔,好风相送,正宜扬帆向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自然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最是离别见真情。离别,是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别友人的惆怅,是王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念家乡的愁绪。(用《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作答)
(2)选出下列对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C )
A.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中“平”“阔”“正”“悬”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C.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蕴含一种自然理趣。
D.尾联采用设问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
【解析】颈联写的是夜未消退、旧年未尽的景象。选项中表述有误。
6.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两个问题。
(1)诗歌以描写“杨花”“子规”起笔,既指明时令,又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结合诗句试加分析。
明确: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把明月当作传递情思的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诗人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让它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诗人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典题演练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①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关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解析】“愁心”指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心,并非“因怀才不遇而生”,也没有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7.复习《天净沙·秋思》思考:
(1)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之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2)仿照示例,从炼字的角度给“古道西风瘦马”中加点的字做批注。
批注(示例):“枯”“老”两字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
[示例]瘦的不只是马,更暗指马上的人因奔波而消瘦。一个“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典题演练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与白朴《天净沙·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两句写法相同,意境相似。
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本小令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用以烘托人物。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幽雅、安适的景象,给游子带来一丝抚慰。
D.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解析】C项所说景象并没有给游子带来一丝抚慰,而是使游子更添悲愁。
(3)下列诗句中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C )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解析】A项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这首元曲表达的情感一致。
五、重音与停连
1.什么是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音节或词语。朗读中的重音如果表达准确、恰当,语意就会鲜明,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就会增强,感情的起伏就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重音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2.怎样确定重音?
确定重音可根据朗读作品的中心、表情达意的需要来选定。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通常只有一个主要的重音。重音越少越明确。重音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
(1)语法重音。
例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般短句中,谓语读得重一些。)
(2)强调重音。
例如: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都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不要以为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不会)
(3)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例如: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无论……都”这个连词重读,表明这种喜欢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更是”强调夏天的雨别有一番风情。)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从三方面,表现了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什么叫停连?
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的流动过程中声音的中断和连续。语音上的间歇叫停顿;不中断的地方叫连接。
[停连]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标明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4.什么时候需要停连?
停连有时是朗读者为调节气息的需要,有时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有时是朗读者为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有时为了满足听者思考、理解和接受也是需要停连的。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设计理由:“东风来了”要连读,不应该停顿,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
●小试牛刀
1.给下列句子标注朗读重音。
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应重读。)
②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定语比中心词要稍重些。)
2.按照设计,反复朗读下面《济南的冬天》中的示例,深入体会重音,特别是停顿和连读的设计理由。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设计理由]
重读:①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往往重读,如“特别”“全”“准”
②句中作谓语的动词重读,如“放”,突出动作。
③比喻句中的喻体重读,如“小摇篮”,强调小山的可爱。
④表示人物的情态的词重读,如“安静不动”“低声”。
停连:①句中的主语需要突出时,要停顿,如“这一圈小山” “这儿”。
②句子中有多个修饰动词的状语时,要停顿,如“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全”“安静不动”“低声”都修饰“说”,在“地”字后面停顿,突出说的情状。
③句与句之间联系较紧密,则要连读。
六、单元修辞手法
1.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1)比喻和比拟的性质不同。
①比喻心须是两种不相同的事物。
②两种不同事物间必须有相似点。如,柳絮像雪花一样飘落下来。"柳絮″跟"雪花″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非常相似。
③比拟尽管也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作比,但不要求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如,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把这些树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予植物以人的行为,使树和人融为一体。
(2)句式结构不同。
①比喻句的结构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如甲像乙、甲是乙等。而比拟不借助任何事物,直接用乙事物来描绘甲事物。如西北风像野兽似的扑过来。是比喻。西北风张牙舞爪地扑过来。是比拟。
②在比喻里,喻体一定要出现,本体可以不出现。而在比拟中,本体一定要出现,拟体可以不出现。
例如:A.黄河从悬崖跌落,滚滚前进。
B.黄河从悬崖跌落,犹如千军万马一样前进。
这两个句子中,A.是比拟,因为只出现了本体。B.是比喻,因为喻体出现了,本体和喻体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2.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比喻,重在“喻”;拟人,重在“拟”。
比如“春风像个慈祥的妈妈。”,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比喻还是拟人,要说是比喻吧,里面还有“春风、妈妈”又像是拟人。要说是拟人吧,还有“像”这个比喻词。
这里教给大家一个诀窍:只要出现比喻词“像”,就不是拟人句。
例如:(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出现了比喻词“像”,本体是春风,比喻词“像”,喻体“母亲的手”,所以是比喻句。
“春风温柔地抚摸着我。”将春风化作了人,所以(2)句是明显的拟人句。
●小试牛刀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大山的中央有一潭温柔的绿水。( )
(2)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人喘不过气来。( )
(3)清风抚摸着她的脸颊,好像在说∶"睡吧,别担心。"( )
(4)宽大的芭蕉叶像是古代美女的衣袖。( )
(5)大地,你宽广的胸怀紧紧拥抱住山川草木,你有力的臂弯托起了美丽的家园。( )
(6)鄱阳湖就像一面大镜子,而湖边的山丘是那样苍翠,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端。( )
明确:(1)(3)(5)是比拟句。(2)(4)是比喻句。(6)句的前半句∶"鄱阳湖就像一面大镜子",用"像"连接本体和喻体,是比喻。而后半句中的"流入",这是流水才有的动作,所以这半句不是比喻句,而是比拟句,赋予山丘以流水的动作,是把山丘当作流水。
七、单元语法
(一)关于名词
1.什么叫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时间、处所、方位等的词。
2.名词的分类。
(1)表示人的名词,如“娃娃、小孩、姑娘、工人、青年、农夫”等。
(2)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如“阳光、衣裳、花朵、水花、屋檐、绿萍”等。
(3)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如“精神、传统、文化、法律、爱情”等。
(4)表示时间的名词,如“夏天、清晨、过去、今天”等。
(5)表示方位的名词,如“里头、上边、西方、前、后、左、右”等。
(6)表示处所的名词,如“郊区、两侧、学校、亚洲”等。
3.语法特点。
(1)有些名词能用数量词来修饰。如“一颗星、一个铃铛”。
(2)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如不能说“很桌子”“太学校”;但有些抽象名词能受副词修饰,如“很文明、不科学”。
(3)除有的时间名词能重叠外,一般名词不能重叠。如可以说“天天向上”“处处开花”,不能说“土地土地”“土土地地”。
(4)一般不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
(5)在句子中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如“牛吃草。”“柳树枝头。”
(6)表示人的名词后可以加“们”表示复数。如“朋友们”“女士们”。
(二)关于方位词
1.方位词的类别。
方位词是名词的一个附类。方位词有单纯的和合成的两类。
(1)单纯方位词。
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外”“中”“间”“旁”“内”等。
(2)合成方位词。
在单纯方位词前面加上“以”和“之”就构成了合成方位词。如“以上、以前、以东、以外、之前、之后、之中、之间”。
2.方位词的特点。
(1)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后边,表示所在的位置或范围。如“办公室里、屋顶上、县城以东”。也可以表示时间关系,如“放学后、出门之前”。
(2)方位词基本上是后付的,但有时也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出现在对举句式中。如“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小试牛刀
1.指出下列名词分别属于哪类。
娃娃、昨天、青年、水藻、蟋蟀、苏州、中间、农夫、传统、过去、姑娘、绿萍、铃铛、秋天、镰刀、法律、南京、爱情、早晨、精神、周围
表示人:
表示具体的事物:
表示抽象的事物:
表示时间:
表示方位:
表示处所:
2.请给下列句子中的名词画横线。
①牛吃草。
②今天星期一。
③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④出门向东,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⑤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
3.找出下列语段中的名词。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老舍《济南的冬天》)
4.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后边,表示所在的位置或范围,请圈出下列句子中含有方位词的名词性词语。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2)雨变得更轻了,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刘湛秋《雨的四季》)
【答案】
1.表示人:娃娃、姑娘、青年、农夫
表示具体的事物: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
表示抽象的事物:精神、传统、法律、爱情
表示时间:秋天、昨天、过去、早晨
表示方位:中间、周围
表示处所:苏州、南京
2.
①牛吃草。
②今天星期一。
③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④出门向东,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⑤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
3.济南、城里、城外、上坡、上、村庄、房顶上、雪、水墨画、唐代、名手
4.(1)土里 (2)屋檐下、窗玻璃上
八、阅读考点
考点一:五种感官描写的区分及其作用。
(1)直接提问:划线句子或者段落用什么角度描写景物的?有什么样的作用?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风的轻柔。)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从嗅觉写风的芳香。)
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写风的悦耳。)
(2)变式提问: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社戏》)
明确: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小试牛刀
《雨的四季》从不同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分析。
①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比喻),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听觉)。
赏析:这句把苏醒的小草比作蚯蚓,将小草细微的生长动态写了出来,就好像用了“快进”一样,展现出小草的勃勃生机。
②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触觉)
赏析:抓住人在雨中的局部细节,从触觉角度写清凉的夏雨带给人们的别样感受。
③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嗅觉)
赏析:“芳甜”从嗅觉角度表现出春雨带给人的美的感受。
【答题思路】运用了……描写方法(感官角度),写出……内容,突出了……特点(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
考点二: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作用)
【答题思路】品味语言可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分析:
(1)修辞。先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说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或好处,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去分析。
(2)抓关键词语去分析。比如一些重点的动词、形容词等。
(3)从语言特点上去分析,语言生动形象,清新流畅等。
(4)表达方式。可从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点明文章的什么主题角度去分析。
●小试牛刀
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明确:“偷偷”二字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③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说说“卖弄”一词在表达上的妙处。
明确:“卖弄”一词是“炫耀”之意,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鸟儿的欢快。
小贴士:“贬词褒用”是指用贬义词表示褒义的用法。它是反语的一种,又叫正话反说。贬词褒用运用恰当,会妙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美的享受。
考点三:语段的作用。
【答题思路】分析时先找到该段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从内容(或主题)与结构两大方面来综合考虑。
①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标题;吸引读者。从语段表达上的特点来说明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是:引出叙述内容,开篇点题。开头段的话,考虑是否是环境描写,如果是环境描写,则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烘托人物心情、性格等方面作用。
②中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点明中心。
③结尾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或上文),照应标题、前文;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小试牛刀
(1)《春》第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开头扣题,在内容上,点明了春的到来。从结构上统领全篇,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试简要品析《春》结尾三段的表达作用。
明确:结尾三段,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在内容上,分别以“娃娃”“小姑娘”“青年”为喻,写出了三种人各自不同的特点,并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在结构上,这三段是对上文的概括,与开头“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相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3)《济南的冬天》开头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明确:结尾段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澄澈而又温润的,秀丽明净的,就是冬天的济南啊! 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4)“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内容上,抒发了对雨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考点四:人称的变化。
思考:《雨的四季》写雨,是多用“她”或“它”指称,在文章第六自然段却改成“你”,你理解作者的用意吗?
明确:文中作者将第三人称改换为第二人称,如同和雨面对面交谈,便于直抒胸臆。作者将“雨”拟人化,使之亲切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更加亲切自然,能更直接地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人称的变化的作用与效果】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 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考点五:标题的妙处。
(1)《济南的冬天》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明确: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能否用《四季的雨》来替换原本的篇名?原先的标题妙在何处?
明确:“四季的雨”显得平淡,呆板,《雨的四季》将雨人格化了,变得鲜活,充满了灵动、情趣和意境。课文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绘了四种不同性格的雨,也是写了一段经历了春秋而逐渐丰盈完满的生命历程。
因此,可以说,作者爱恋四季的雨,更是爱恋四季的生命。
【答题思路】
(1)从表达效果上分析。
从语言特点和其效果上来分析,语言是否精巧,新颖,语义是否语带双关、引人思考等等,语言运用的妙处,也就是表达效果往往会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2)从使用的写作手法上去分析。
标题或运用修辞,或用疑问句式,或化用诗句或成语,或者在人称上采用第二人称等,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就有不同的妙用。
(3)从内容主旨上来分析。
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文章情节发展。
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等。
考点六:虚实结合的写法。
思考:观沧海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描绘景色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答题思路】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第三步:析效果。
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考点七:古诗中的比较阅读。
比较《观沧海》《天净沙·秋思》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异情感:《观沧海》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抒发豪迈、乐观、雄伟抱负、博大胸怀;《天净沙 秋思》描写秋天傍晚凄凉冷落的景象,表现凄凉、愁苦思乡之情。
同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交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5张PPT)
..................................................................................
七 年 级 上 册 第 一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嗡( ) 朗润 酝酿( )
卖弄( ) 喉咙( )
应和( ) 嘹亮( ) 烘托( )
静默 风筝 抖擞( )
健壮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嫩( ) 捉迷藏( ) 窠巢( )
黄晕( ) 蓑( ) 笠( )
筋骨( ) 胳膊( )
读读写写
wēnɡ
拟声词,多叠用
yùn niànɡ
mài nonɡ
hóu lónɡ

liáo
hōnɡ
sǒu
nèn
cánɡ

yùn
suō

jīn
ɡē bo
孤舟蓑笠翁
第1课 《春》
字词梳理
多音字

( )黄晕
( )晕倒
yùn
yūn

( )应和
( )和平


【记少余多法】“钻”表示“打眼儿用的工具”和“钻石”之意时,读zuàn;其他情况一般读zuān。
晕车、晕船、晕血都读“yùn”。
( )和面
huó
( )和稀泥
huò

( )轻悄悄
( )悄然
qiāo
qiǎo
只在“悄悄”中读qiāo。
表示“(水位)升高,(物价)提高”时读zhǎnɡ,其他一般读zhànɡ。

( )涨水
( )头昏脑涨
zhǎnɡ
zhànɡ

( )钻研
( )钻戒
zuān
zuàn
烘( )
hōnɡ
拱( )
ɡǒnɡ
形近字
烘托
拱桥
笼( )
lǒnɡ
茏( )
lónɡ
笼罩
葱茏
眨( )
zhǎ
贬( )
biǎn
眨眼
贬低
砭( )
针砭
biān
嘹( )
liáo
燎( )
liáo
嘹亮
燎原
缭( )
眼花缭乱
liáo
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
【形旁辨字法】1.张口( )音嘹(liáo)亮,有火( )可燎(liáo)原,有丝(纟)眼缭(liáo)乱。
2.“ ”与眼相关,“眨”指眼睛闭上立刻又睁开。“贝”与钱相关,“贬”指价值降低或减少。
膊( )

博( )

赤膊
博学
搏( )
搏斗

健( )
jiàn
键( )
jiàn
健壮
关键
毽( )
毽子
jiàn
【串句记忆法】踢毽(jiàn)子这项老少皆宜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jiàn)康,踢好它的关键(jiàn)在于多练习。
1.嗡【 wēng】:形容昆虫飞动的声音。
2.朗润【lǎng rùn】:明亮滋润。
3.酝酿【yùn 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卖弄【mài nòng】: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5.喉咙【hóu lóng】:咽喉。
6.应和【yìng hè】: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7.嘹亮【liáo liàng】:声音圆润而响亮。
8.烘托【hōng tuō】:陪衬,使明显突出。
词语集注
近义词:衬托
本义含贬义,文中是贬词褒用。
9.静默【jìng mò】:人不说话,不出声音。
10.风筝【fēng zheng】:一种玩具,在竹篾做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
11.抖擞【dǒu sǒu】:奋发;振作、旺盛的样子。
12.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强壮。
13.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引:牵引,招引。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
14.花枝招展 【huā zhī zhāo zhǎn】: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意使用对象,用于人时只能形容女子。
工夫:
功夫:
主要指时间(占用的时间)、空闲时间,在方言中是“时候”的意思。
侧重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还指本领、造诣、武术等。
例:他五天工夫就学会了游泳。
例:这幅书法作品很见功夫。
应和:
附和:
侧重于“配合、支持”之意,是中性词。
多是无原则的、巴结性的配合,多含贬义。
例:两只鸟在不停地鸣叫应和。
例:对于网络信息要进行判断、思考,不要盲目地附和别人。
考考你
“抚摸”一词用得好。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吹”则表达不出来。



清风 轻风
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A
镶( ) 单单 安适
着落( ) 慈善 肌肤
秀气 宽敞( )贮蓄( )
澄清( ) 空灵( ) 地毯( )
伦敦( ) 响晴 髻( )
狭窄( ) 水藻( )
读读写写
xiānɡ
镶嵌、镶牙
zhuó
kuān chɑnɡ
zhù
chénɡ
línɡ
tǎn
dūn

xiá
zǎo
只,仅仅。
第2课 《济南的冬天》
多音字

( )澄清
( )澄清
chénɡ
dènɡ
人才济济、济济一堂

( )救济
( )济南


以义辨音
澄(chénɡ)清:清亮;肃清混乱局面;弄
清楚(认识、问题等)。
澄(dènɡ)清: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
【串句记忆法】
夏天的早晨,红日露(lòu)面,露(lù)水便会慢慢地隐身而去。
多用于口语表达,如“露马脚”“露一手”。

( )单单
( )单于
dān
chán
( )姓单
shàn
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
镶( )
xiānɡ
壤( )
rǎnɡ
形近字
镶嵌
土壤
长时间地站着。
【口诀记忆法】贮(zhù)蓄粮食好过冬,伫(zhù)立花径嗅芬芳。
贮( )
zhù
伫( )
zhù
贮蓄
伫立
贮蓄:指储存、积聚,对象包括粮食、物品、金钱等。使用范围比“储蓄”大。
储蓄:指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或物积存起来,多指把钱存到银行里。使用范围比“贮蓄”小。
1.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
2.单单【dān dān】:指仅仅;唯独;从一般中突出个别的人或事物。
3.安适【ān shì】:安闲舒适。
4.着落【zhuó luò】;事情有归宿、有结果 依托;靠头;指靠。
5.慈善【cí shàn】 :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
6.肌肤【jī fū】:人的肌肉皮肤。
7.秀气【xiù qì】:言谈文雅,举止优美 [器物]小巧灵便。
8.宽敞【kuān chang】:指宽大、开阔、宽阔。
9.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
10.澄清【chéng qīng】:①清亮;使混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②弄清楚(认识、问题等)。
11.空灵【kōng líng】:灵活而无法捉摸。
12.地毯【dì tǎn】:常由羊毛织成的一种重厚的机织或毡合织物,铺于地面。
词语集注
安适:多形容生活与环境。
安逸:侧重于“逸”,在有的语境中含贬义。
常用于事物,很少用于人。
可形容景色或诗文。
宽敞:侧重立体空间的宽广,多形容院子、房屋等,适用范围较小。
宽广:侧重平面面积的广大,可形容土地、水面等具体事物,也可形容心胸、知识面等抽象事物,适用范围较大。
蝉 花苞( ) 娇媚
棱镜( ) 粗犷( ) 睫毛( )
衣裳( ) 铃铛( )端庄
静谧( ) 屋檐 凄冷
化妆 莅临( ) 造访
吝啬( ) 淅沥( ) 干涩( )
草垛( ) 绿茵茵( ) 咄咄逼人( )
诱惑 浇灌 高邈( )
冷冽 池畦( )
读读写写
注意与“旷达”的“旷”区别开。
bāo
jié
yī shɑnɡ
línɡ dɑnɡ


lìn sè
xī lì

duò
yīn
duō
miǎo

注意读一声。
lénɡ
ɡuǎnɡ
冽:冷。
洌:(水、酒)清。
以义辨形
金蝉脱壳
第3课 《雨的四季》
多音字

( )棱镜
( )扑棱
lénɡ
lēnɡ

( )无数
( )数落
shù
shǔ
( )数见不鲜
shuò
指多次见到,不以为新鲜。

( )山脉
( )脉脉含情
mài

【串句记忆法】面对这场突然降(jiànɡ)临的重大灾难,人们没有投降(xiánɡ),而是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只在“脉脉”中读mò。
拟声词
邈( )
miǎo
藐( )
miǎo
形近字
高邈
藐视
娇( )
jiāo
骄( )
jiāo
娇媚
骄傲
矫( )
jiǎo
矫正
棱( )
lénɡ
凌( )
línɡ
棱镜
欺凌
菱( )
línɡ
菱形
【形旁辨字法】口( )出狂言,咄(duō)咄逼人;笨手(扌)笨脚,弄巧成拙(zhuō)。
1.蝉 【chán】:知了
2.花苞【huā bāo】:未开放时包着花朵的变态叶片。这里指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3.娇媚【jiāo mèi】:撒娇讨人喜欢的样子 仪容甜美具有魅力。
4.棱镜【léng jìng】: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能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5.粗犷【cū guǎng】:豪放;豪壮。
6.睫毛【jié máo】
7.衣裳【yī sha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8.铃铛【líng dang】:用金属做的乐器。
9.端庄【duān zhuāng】:端正庄重。
10.静谧【jìng mì】:寂静;安静。
词语集注
多指女性形象、举止。
11.屋檐【wū yán】:房屋前后坡的边缘部分(俗称瓦檐),民间俗语(挑檐),即房檐。
12.凄冷【qī lěng】:淒涼、寒冷。
13.化妆【huà zhuāng】: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14.莅临【lì lín】: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15.造访【zào fǎng】:前往访问;拜访。
16.吝啬【lìn s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17.淅沥【xī lì】: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18.干涩【gān sè】:干而发涩;不润泽。
19.草垛【 cǎo duò】:堆放整齐的草堆。
20.绿茵茵【lǜ yīn yīn】:青草茂密浓厚。
21.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反义词:大方
莅临:
光临:
化妆:
化装:
多用于书面语,多指贵宾,适用对象少,尊敬程度重。
一般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称宾客来到,适用对象广。
突出为美丽而打扮修饰容貌。
多为因演戏而改变形象,包括服饰和容貌上的改变,还有改变装束、假扮之意。
1.下列红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晕(yùn)  花苞(bāo) 烘托(hōnɡ)   发髻(jì)
B.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唱和(hé)
C.粗犷(kuàng) 水藻(zǎo) 娇媚(mèi)    看护(kàn)
D.酝酿(liáng)  干涩(sè) 薄雪(báo)   竦峙(sǒng)
【答案与解析】A  B.和hè。C.犷guǎng,看kān。D.酿niànɡ。
●考考你
2.下列各组红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暖和/应和/和平
B.薄雪/单薄/薄荷
C.着落/着陆/着手
D.济南/救济/济公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朗润 嘹亮 抖擞 干躁  B.贮蓄 喉咙 睫毛 响晴
C.化妆 粗犷 干涩 澄清  D.屋檐 凄冷 碣石 蟋蟀
【答案与解析】
C zhuó。
A. huo/hè/hé;
B.báo/bó/bò;
D. jǐ/jì/jì。
A
C
4.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之景美不胜收。朱自清笔下的春像花 ① 招展的小姑娘,春风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老舍笔下的冬温暖而晴朗,小山秀气,河水澄清,水藻仿佛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刘湛秋笔下的夏雨热烈而又粗 ② ,秋雨使人静 ③ 、使人怀想、使人动情。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liáng chéng  chǔ  B.liáng dēng zhù
C.niàng chéng zhù D.niàng dēng chǔ
【答案与解析】C 酝酿(niàng)澄清(chéng),贮蓄(zhù)。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支 ②旷 ③谧 B.①枝 ②犷 ③谧
C.①枝 ②旷 ③秘 D.①支 ②犷 ③秘
【答案与解析】B “支”可用作量词,用于队伍、歌曲、杆状的东西等。“枝”指枝子;用作量词时,用于带枝子的花朵。第①空指花的枝子,故选“枝”。“旷”指空而宽阔;心境开阔。“犷”指粗野。第②空形容夏雨粗豪、豪放,故选“犷”。“谧”指安宁,平静。“秘”指秘密;保守秘密。第③空形容秋雨使人安宁,故选“谧”。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蛰一声雷,让蛰伏了一冬的虫儿们从休眠中苏醒,争先恐后地挤进春天。
B.面对新媒体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一向以内容生产、价值引领为己任的传统媒体,既要守住阵地,更要拓展生存空间。
C.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人们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准备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
D.南国初冬,雨还是不情愿与多情的秋告别,淅淅沥沥一下就是大半天。
【答案与解析】C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句中用来形容人们(包括男女)的打扮,用错对象。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思维导图
《次北固山下》思维导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思维导图
《天净沙·秋思》思维导图
●考考你
1.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绿》等。
2.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获“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其中《茶馆》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3.刘湛秋
刘湛(zhàn)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曾被誉为“抒情诗之王”。著有《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遥远的吉他》等,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选》等。
作家作品
4.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5.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誉为“诗仙”。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李太白集》传世。
6.王湾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
7.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1)写景抒情诗文。
就是主要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诗文,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兼具记叙、抒情或议论。
本单元的散文是“以景传神”和“情景交融”,我们通过对“景”的感知,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文体知识
(2)古诗体裁。
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
古诗体裁
古体诗
乐府诗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谣或可配乐歌唱的诗。
每首四句;五言和七言绝句
近体诗
律诗
绝句
首联(1、2句)
颔联(3、4句)
颈联(5、6句)
尾联(7、8句)
对仗
(五言、七言)
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而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的特征是调短字少,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而套曲则由同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从体裁来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3)散曲
1.填空。
(1)《春》是一篇优美的 散文,作者 ,是我国现代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清新而真挚,一直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2)《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 ,原名 ,字 ,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 》,话剧《 》等。
●小试牛刀
(1)写景抒情 朱自清
(2)老舍 舒庆春 舍予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
1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是古代的音乐管理机构,到汉代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B.乐府诗主要以四言为主,一般句数不等。最著名的是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C.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尤其是七言律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D.本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体裁分别是乐府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元)曲。
C
1.《春》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文章在描绘春天的美好景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更生动、形象。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艳丽繁茂的特点。
调动多种感官。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酝酿”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芳香等。
课文重点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连用,正面写出了春雨的细密;“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侧面写春雨的滋润。
2.《济南的冬天》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我感受到了意境美。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时,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如阳光朗照下的山、雪后小山以及城外远山,犹如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使人感受到了文中的意境美。
我感受到了语言美。文中没有华丽的词语,全是经过提炼的自然、活泼的日常用语,纯净而优雅。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语言清新、自然、活泼,再加上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使读者在阅读中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感受到了情感美。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山充满温情,像个小摇篮,呵护着济南;水也满含柔情,“不忍得冻上”。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些饱含感情的笔墨也让读者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
3.《雨的四季》处处流露出诗的美感。说说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浓郁的诗意来。
文章描写了许多充满诗意美的形象,有很多生动、细致的描写。如“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写出了色彩和动态,形象感强;又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就像特写镜头,聚焦到花苞上的雨滴,生动美好。
文章抒情性很强,充满了诗的感觉和感情。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晴”,就是饱含着感情写成的语句,在写景中显出深情;“呼吸变得畅快”,也是情感的显露。直接抒情的语句也比比皆是,尤其是最后两段,似乎不能自已,激情高涨,喷发而出。
4.反复诵读《观沧海》,边读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
诗人登上碣石山,居高临下,广阔的大海尽收眼底。秋风萧瑟,洪波涌动,巨浪滔天,激荡着诗人的情怀,让他展开了雄奇的想象:日月星辰仿佛从大海中升落,宇宙天体的光明灿烂似乎从大海中孕育。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同时“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营造出的壮阔宏伟、雄浑苍劲之感,诗人表达的自信豪迈、昂扬奋发之情,都表现出刚健的风格。这首四言诗音节短促,“二二”节奏铿锵有力,同时诗句末多仄声,又增强了音调的铿锵之感。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①曹操《观沧海》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
②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典题演练
(2)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歌的开篇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
以及观察的对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描写了海水和山岛。
C.“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中的“日月”“星汉”都具有宏大的
特点,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本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获胜后所作,表现了他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和
昂扬奋发的精神。
B
【解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实景,并非虚实结合。
5.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这一联千古名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认真品味。首先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这道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发挥,丰富诗中的画面内容,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①王湾《次北固山下》写潮水涨满,江面开阔,好风相送,正宜扬帆向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自然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最是离别见真情。离别,是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别友人的惆怅,是王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念家乡的愁绪。(用《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作答)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典题演练
(2)选出下列对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
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中“平”“阔”“正”“悬”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蕴含一种自然理趣。
尾联采用设问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
C
【解析】颈联写的是夜未消退、旧年未尽的景象。选项中表述有误。
(1)诗歌以描写“杨花”“子规”起笔,既指明时令,又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结合诗句试加分析。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6.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两个问题。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把明月当作传递情思的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诗人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让它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诗人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①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关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典题演练
(2)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C
【解析】“愁心”指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心,并非“因怀才不遇而生”,也没有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7.(1)《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之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2)仿照示例,从炼字的角度给“古道西风瘦马”中加点的字做批注。
·
批注(示例):“枯”“老”两字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
[示例]瘦的不只是马,更暗指马上的人因奔波而消瘦。一个“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与白朴《天净沙·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两句写法相同,意境相似。
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
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典题演练
(2)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本小令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用以烘托人物。
“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幽雅、安适的景象,给游子带来一丝抚慰。
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C
【解析】C项所说景象并没有给游子带来一丝抚慰,而是使游子更添悲愁。
(3)下列诗句中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A
【解析】A项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这首元曲表达的情感一致。
1.什么是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音节或词语。
朗读中的重音如果表达准确、恰当,语意就会鲜明,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就会增强,感情的起伏就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重音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2.怎样确定重音
确定重音可根据朗读作品的中心、表情达意的需要来选定。
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通常只有一个主要的重音。重音越少越明确。
重音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
重音与停连
(1)语法重音。
例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一般短句中,谓语读得重一些。)
(2)强调重音。
例如: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
(别人都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
(不要以为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
(别人不会)
··
·
·
·
··
·
(3)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例如: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无论……都”这个连词重读,表明这种喜欢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
(“更是”强调夏天的雨别有一番风情。)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
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从三方面,表现了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
··
····
····
····
3.什么叫停连?
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的流动过程中声音的中断和连续。语音上的间歇叫停顿;不中断的地方叫连接。
[停连]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标明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4.什么时候需要停连?
停连有时是朗读者为调节气息的需要,有时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有时是朗读者为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有时为了满足听者思考、理解和接受也是需要停连的。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设计理由:“东风来了”要连读,不应该停顿,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
●小试牛刀
1.给下列句子标注朗读重音。
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
(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应重读。)
②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婉转的曲子。
(定语比中心词要稍重些。)
2.按照设计,反复朗读下面《济南的冬天》中的示例,深入体会重音,特别是停顿和连读的设计理由。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
···
···
·····
··
··
··
··
·
“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本体:露、月。喻体:真珠、弓。)(比喻心须是两种不相同的事物。)
“柳絮像雪花一样飘落下来。”(两种不同事物间必须有相似点。)
“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这些树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予植物以人的行为,使树和人融为一体。)
例1
例2
例3
单元修辞
1.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1)比喻和比拟的性质不同。
(2)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甲像乙、甲是乙等;比拟直接用乙事物来描绘甲事物。如“西北风像野兽似的扑过来。”是比喻。
“西北风张牙舞爪地扑过来。”是比拟。
01
在比喻里,喻体一定要出现,本体可以不出现。而在比拟中,本体一定要出现,拟体可以不出现。
例如:A.黄河从悬崖跌落,滚滚前进。
B.黄河从悬崖跌落,犹如千军万马一样前进。
这两个句子中,A.是比拟,因为只出现了本体。B.是比喻,因为喻体出现了,本体和喻体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02
2.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比喻,重在“喻”;拟人,重在“拟”。
比如“春风像个慈祥的妈妈。”,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比喻还是拟人,要说是比喻吧,里面还有“春风、妈妈”又像是拟人。要说是拟人吧,还有“像”这个比喻词。
教给大家一个诀窍:只要出现比喻词“像”,就不是拟人句。
例如:(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出现了比喻词“像”,本体是春风,比喻词“像”,喻体“母亲的手”,所以是比喻句。
(2)“春风温柔地抚摸着我。”将春风化作了人,所以
(2)句是明显的拟人句。
●小试牛刀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大山的中央有一潭温柔的绿水。( )
(2)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人喘不过气来。( )
(3)清风抚摸着她的脸颊,好像在说∶"睡吧,别担心。"( )
(4)宽大的芭蕉叶像是古代美女的衣袖。( )
(5)大地,你宽广的胸怀紧紧拥抱住山川草木,你有力的臂弯托起了美丽的家园。( )
(6)鄱阳湖就像一面大镜子,而湖边的山丘是那样苍翠,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端。( )
比拟
比拟
比拟
比喻
比喻
比喻
比拟
一、关于名词
1.什么叫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时间、处所、方位等的词。
2.名词的分类。
(1)表示人的名词,如“娃娃、小孩、姑娘、工人、青年、农夫”等。
(2)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如“阳光、衣裳、花朵、水花、屋檐、绿萍”等。
(3)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如“精神、传统、文化、法律、爱情”等。
(4)表示时间的名词,如“夏天、清晨、过去、今天”等。
(5)表示方位的名词,如“里头、上边、西方、前、后、左、右”等。
(6)表示处所的名词,如“郊区、两侧、学校、亚洲”等。
单元语法
有些名词能用数量词来修饰。如“一颗星、一个铃铛”。
2.
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如不能说“很桌子”“太学校”;但有些抽象名词能受副词修饰,如“很文明、不科学”。
02
除有的时间名词能重叠外,一般名词不能重叠。
如可以说“天天向上”“处处开花”,不能说“土地土地”“土土地地”。
03
3.语法特点。
01
一般不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
2.
在句子中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如“牛吃草。”“柳树枝头。”
05
表示人的名词后可以加“们”表示复数。
如“朋友们”“女士们”。
06
04
二、关于方位词
方位词是名词的一个附类,有单纯的和合成的两类。
方位词
单纯方位词:
合成方位词:
在单纯方位词前面加上“以”和“之”就构成了合成方位词。如“以上、以前、以东、以外、之前、之后、之中、之间”。
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
西、北、里、外、中、间、旁、内”等。
1.方位词的类别。
2.方位词的特点。
(1)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后边,表示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如“办公室里、屋顶上、县城以东”。也可以表示时间关系,如“放学后、出门之前”。
(2)方位词基本上是后付的,但有时也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出现在对举句式中。
如“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1.指出下列名词分别属于哪类。
娃娃、昨天、青年、水藻、蟋蟀、苏州、中间、农夫、传统、过去、姑娘、绿萍、铃铛、秋天、镰刀、法律、南京、爱情、早晨、精神、周围
表示人:
表示具体的事物:
表示抽象的事物:
表示时间:
表示方位:
表示处所:
娃娃、姑娘、青年、农夫
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
精神、传统、法律、爱情
秋天、昨天、过去、早晨
中间、周围
苏州、南京
●小试牛刀
2.请给下列句子中的名词画横线。
①牛吃草。
②今天星期一。
③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④出门向东,不过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⑤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
3.找出下列语段中的名词。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老舍《济南的冬天》)
济南、城里、城外、上坡、上、村庄、房顶上、雪、水墨画、唐代、名手
4.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后边,表示所在的位置或范围。请圈出下列句子中含有方位词的名词性词语。
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
(2)雨变得更轻了,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刘湛秋《雨的四季》)
(1)土里 (2)屋檐下、窗玻璃上
考点一:五种感官描写的区分及其作用。
(1)直接提问:划线句子或者段落用什么角度描写景物的?有什么样的作用?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从触觉写风的轻柔。)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从嗅觉写风的芳香。)
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从听觉写风的悦耳。)
阅读考点
《雨的四季》从不同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分析。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比喻
听觉
这句把苏醒的小草比作蚯蚓,将小草细微的生长动态写了出来,就好像用了“快进”一样,展现出小草的勃勃生机。
●小试牛刀
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
触觉
抓住人在雨中的局部细节,从触觉角度写清凉的夏雨带给人们的别样感受。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嗅觉
“芳甜”从嗅觉角度表现出春雨带给人的美的感受。
(2)变式提问: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社戏》)
明确: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答题思路】运用了……描写方法(感官角度),写出……内容,突出了……特点(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
考点二: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作用)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明确:“偷偷”二字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③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说说“卖弄”一词在表达上的妙处。
“卖弄”一词是“炫耀”之意,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鸟儿的欢快。
贬词褒用
“贬词褒用”是指用贬义词表示褒义的用法。它是反语的一种,又叫正话反说。贬词褒用运用恰当,会妙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美的享受。
【答题思路】品味语言可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分析:
(1)修辞。先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说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或好处,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去分析。
(2)抓关键词语去分析。比如一些重点的动词、形容词等。
(3)从语言特点上去分析,语言生动形象,清新流畅等。
(4)表达方式。可从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点明文章的什么主题角度去分析。
考点三:语段的作用。
【答题思路】分析时先找到该段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从内容(或主题)与结构两大方面来综合考虑。
(1)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标题;吸引读者。从语段表达上的特点来说明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是:引出叙述内容,开篇点题。开头段的话,考虑是否是环境描写,如果是环境描写,则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烘托人物心情、性格等方面作用。
(2)中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点明中心。
(3)结尾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或上文),照应标题、前文;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2)试简要品析《春》结尾三段的表达作用。
结尾三段,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在内容上,分别以“娃娃”“小姑娘”“青年”为喻,写出了三种人各自不同的特点,并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在结构上,这三段是对上文的概括,与开头“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相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3)《济南的冬天》开头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结尾段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澄澈而又温润的,秀丽明净的,就是冬天的济南啊! 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4)“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内容上,抒发了对雨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1)《春》第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开头扣题,在内容上,点明了春的到来。从结构上统领全篇,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考点四:人称的变化。
《雨的四季》写雨,是多用“她”或“它”指称,在文章第六自然段却改成“你”,你理解作者的用意吗?
明确:文中作者将第三人称改换为第二人称,如同和雨面对面交谈,便于直抒胸臆。作者将“雨”拟人化,使之亲切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更加亲切自然,能更直接地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人称的变化的作用与效果】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 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考点五:标题的妙处。
(1)《济南的冬天》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明确: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能否用《四季的雨》来替换原本的篇名?原先的标题妙在何处?
明确:“四季的雨”显得平淡,呆板,《雨的四季》将雨人格化了,变得鲜活,充满了灵动、情趣和意境。课文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绘了四种不同性格的雨,也是写了一段经历了春秋而逐渐丰盈完满的生命历程。
因此,可以说,作者爱恋四季的雨,更是爱恋四季的生命。
【答题思路】
(1)从表达效果上分析。
从语言特点和其效果上来分析,语言是否精巧,新颖,语义是否语带双关、引人思考等等,语言运用的妙处,也就是表达效果往往会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2)从使用的写作手法上去分析。
标题或运用修辞,或用疑问句式,或化用诗句或成语,或者在人称上采用第二人称等,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就有不同的妙用。
(3)从内容主旨上来分析。
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文章情节发展。
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等。
考点六:虚实结合的写法。
观沧海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描绘景色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答题思路】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第三步:析效果。
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考点七:古诗中的比较阅读。
比较《观沧海》《天净沙·秋思》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异情感:《观沧海》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抒发豪迈、乐观、雄伟抱负、博大胸怀;《天净沙 秋思》描写秋天傍晚凄凉冷落的景象,表现凄凉、愁苦思乡之情。
同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