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随堂练1.2物质结构研究的范式和方法 河曲水长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随堂练1.2物质结构研究的范式和方法 河曲水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04 22:22:02

文档简介

专题1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第二单元 物质结构研究的范式和方法
1.化学工作者把烷烃、烯烃、环烷烃、炔烃……的通式转化成键数的通式,给研究有机物分子中键能大小的规律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烷烃中碳原子数跟键数的关系通式为CnH3n+1,烯烃(视双键为两条单键)、环烷烃中碳原子数跟键数的关系通式为CnH3n,则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跟键数的关系通式为(  )
A.CnH3n-1 B.CnH3n-2 C.CnH3n-3 D.CnH3n-4
2.在1.013×105 Pa下,测得某些烷烃的沸点见下表。据表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物质名称及结构简式 沸点/℃
正丁烷CH3(CH2)2CH3 -0.5
正戊烷CH3(CH2)3CH3 36.0
异戊烷 27.8
新戊烷C(CH3)4 9.5
正己烷CH3(CH2)4CH3 69.0
A.在标准状况下,新戊烷是气体
B.在1.01×105 Pa、20 ℃时,戊烷都是液体
C.烷烃随碳原子数的增加,沸点逐渐降低
D.分子式为C5H12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随着支链数的增加,沸点逐渐降低
3.下列物质研究的范式不属于演绎范式的是(  )
A.由乙烯、丙烯均能与Br2、HCl、H2发生加成反应得出烯烃能发生加成反应
B.在元素理论的指导下,人们于1875年发现了“类铝”(镓)
C.利用酸的通性推知乙酸可与NaHCO3溶液发生反应
D.利用元素周期律可推断出还原性:K>Na
4.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D.易溶于水及甲苯
5.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提供技术的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示例正确的是(  )
A.观察法:变化中观察到有发光、放热现象即可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B.归纳法:水、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归纳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类比法:一氧化碳有毒,推测二氧化碳也有毒
D.分类法: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6.某同学将一小块金属钠和一小块铁分别放在表面皿中,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该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①假说法 ②实验法 ③分类法 ④比较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下列实验事实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
B.α粒子散射: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
C.α粒子散射: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D.氢原子光谱: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8.某同学想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SO2的性质,设计了如下研究程序,合理的是(  )
A.观察(得出SO2的物理性质)→分类(预测SO2的化学性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预测)→比较并得出结论,对于异常现象再预测,再实验,再验证
B.分类(预测SO2的化学性质)→观察(得出SO2的物理性质)→实验→比较并得出结论
C.观察(得出SO2的物理性质)→实验→分类(预测SO2的化学性质)→比较并得出结论
D.实验→分类(预测SO2的化学性质)→观察(得出SO2的物理性质)→比较并得出结论
1.类比推理是化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Fe与Cl2反应可生成FeCl3,推测Fe与I2反应生成FeI3
B.CaO与Al2O3都可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推测两者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C.SO2与CaCl2溶液不反应,推测SO2与Ca(NO3)2溶液也不反应
D.CO2是直线形分子,推测CS2也是直线形分子
2.下列“类比”合理的是(  )
A.Fe与S反应生成FeS,则Cu与S反应生成Cu2S
B.C在足量的O2中燃烧生成CO2,则S在足量的O2中燃烧生成SO3
C.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则F2与水反应生成HF和HFO
D.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则Na2O2与SO2反应生成Na2SO3和O2
3.应用元素周期律的有关知识,可以预测我们未知的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预测错误的是(  )
A.硒(Se)是ⅥA族元素,其氢化物的熔、沸点:H2Se>H2S>H2O
B.铋(Bi)与氮同主族,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为弱碱
C.砹单质是一种有色固体,砹化氢很不稳定
D.锶(Sr)是ⅡA族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碱
4.“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
(1)如图1分别表示水、铜和氯化钠三种物质的实物及微观图示:
①其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氯化钠是由________(填微粒符号)构成。
②“Cu”表示的微观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杯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和1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图2为乙醇分子的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乙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乙醇中含有两个碳原子
C.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乙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个数比为2∶6∶1
(3)图3为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
①图3所示的变化属于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②结合图3,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该化学变化获取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题1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第二单元 物质结构研究的范式和方法
1.化学工作者把烷烃、烯烃、环烷烃、炔烃……的通式转化成键数的通式,给研究有机物分子中键能大小的规律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烷烃中碳原子数跟键数的关系通式为CnH3n+1,烯烃(视双键为两条单键)、环烷烃中碳原子数跟键数的关系通式为CnH3n,则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跟键数的关系通式为(  )
A.CnH3n-1 B.CnH3n-2 C.CnH3n-3 D.CnH3n-4
答案 C
解析 每两个成键电子构成一个共价键,分子中的成键电子总数除以2就得到该分子中共价键总数,苯的同系物的通式为CnH2n-6,分子中碳原子总的价电子数为4n个,氢原子总的价电子数为(2n-6)个,总价电子数为(6n-6)个,共价键总数为=3n-3。
2.在1.013×105 Pa下,测得某些烷烃的沸点见下表。据表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物质名称及结构简式 沸点/℃
正丁烷CH3(CH2)2CH3 -0.5
正戊烷CH3(CH2)3CH3 36.0
异戊烷 27.8
新戊烷C(CH3)4 9.5
正己烷CH3(CH2)4CH3 69.0
A.在标准状况下,新戊烷是气体
B.在1.01×105 Pa、20 ℃时,戊烷都是液体
C.烷烃随碳原子数的增加,沸点逐渐降低
D.分子式为C5H12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随着支链数的增加,沸点逐渐降低
答案 D
解析 新戊烷的沸点为9.5 ℃,标准状况下的温度为0 ℃,则在标准状况下新戊烷为液体,A项错误;C5H12的烷烃包括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而新戊烷在20 ℃时是气体,B项错误;从表中数据可知,烷烃随碳原子数的增加,沸点逐渐升高,C项错误;C5H12的烷烃的3种同分异构体中,随着支链数的增加,沸点逐渐降低,D项正确。
3.下列物质研究的范式不属于演绎范式的是(  )
A.由乙烯、丙烯均能与Br2、HCl、H2发生加成反应得出烯烃能发生加成反应
B.在元素理论的指导下,人们于1875年发现了“类铝”(镓)
C.利用酸的通性推知乙酸可与NaHCO3溶液发生反应
D.利用元素周期律可推断出还原性:K>Na
答案 A
解析 由乙烯、丙烯均能与Br2、HCl、H2发生加成反应得出烯烃能发生加成反应,利用的是归纳的方法,属于归纳范式。
4.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D.易溶于水及甲苯
答案 B
解析 2-苯基丙烯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而使其褪色,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2-苯基丙烯,故A错误、B正确;苯环、甲基均能发生取代反应,故C错误;2-苯基丙烯为烃类,分子中不含羟基、羧基等亲水基团,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甲苯,故D错误。
5.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提供技术的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示例正确的是(  )
A.观察法:变化中观察到有发光、放热现象即可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B.归纳法:水、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归纳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类比法:一氧化碳有毒,推测二氧化碳也有毒
D.分类法: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答案 D
解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变化中观察到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错误;构成物质的微粒很多,水、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不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一氧化碳有毒,但二氧化碳无毒,故C错误;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多少,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和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故D正确。
6.某同学将一小块金属钠和一小块铁分别放在表面皿中,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该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①假说法 ②实验法 ③分类法 ④比较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假说法是以客观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的一种推测性说明,题目未提出推测性说明,故①错误;通过两金属暴露于空气中,以实验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故②正确;没有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故③错误;金属钠和铁片分别放在表面皿中,采取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故④正确。
7.下列实验事实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
B.α粒子散射: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
C.α粒子散射: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D.氢原子光谱: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答案 D
8.某同学想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SO2的性质,设计了如下研究程序,合理的是(  )
A.观察(得出SO2的物理性质)→分类(预测SO2的化学性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预测)→比较并得出结论,对于异常现象再预测,再实验,再验证
B.分类(预测SO2的化学性质)→观察(得出SO2的物理性质)→实验→比较并得出结论
C.观察(得出SO2的物理性质)→实验→分类(预测SO2的化学性质)→比较并得出结论
D.实验→分类(预测SO2的化学性质)→观察(得出SO2的物理性质)→比较并得出结论
答案 A
解析 探究SO2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是先从色、态方面观察二氧化硫的外观,得出SO2的物理性质,然后根据二氧化硫可能具有的性质,预测SO2的化学性质,再做实验验证预测,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再分析实验现象并用已知化学知识解释现象,最后得出结论,所以A合理。
1.类比推理是化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Fe与Cl2反应可生成FeCl3,推测Fe与I2反应生成FeI3
B.CaO与Al2O3都可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推测两者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C.SO2与CaCl2溶液不反应,推测SO2与Ca(NO3)2溶液也不反应
D.CO2是直线形分子,推测CS2也是直线形分子
答案 D
解析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变价金属氧化为高价态,碘单质氧化性较弱,将变价金属氧化为低价态,Fe与I2反应生成FeI2,故A错误;CaO与Al2O3都可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Al2O3也能与碱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Al2O3为两性氧化物,CaO属于碱性氧化物,故B错误;SO2与CaCl2溶液不反应, SO2与C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钙沉淀,因为硝酸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后呈酸性,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强氧化性,将二氧化硫氧化成SO,SO与Ca2+形成硫酸钙沉淀,故C错误。
2.下列“类比”合理的是(  )
A.Fe与S反应生成FeS,则Cu与S反应生成Cu2S
B.C在足量的O2中燃烧生成CO2,则S在足量的O2中燃烧生成SO3
C.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则F2与水反应生成HF和HFO
D.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则Na2O2与SO2反应生成Na2SO3和O2
答案 A
解析 S的氧化性比较弱,S与变价金属Fe反应生成FeS,与Cu反应生成Cu2S,A正确;C在足量的O2中燃烧生成CO2,而S在足量的O2中燃烧生成SO2,B错误;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F2与水反应生成HF和O2,C错误;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由于Na2O2具有强氧化性,SO2具有还原性,则Na2O2与SO2反应生成Na2SO4,D错误。
3.应用元素周期律的有关知识,可以预测我们未知的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预测错误的是(  )
A.硒(Se)是ⅥA族元素,其氢化物的熔、沸点:H2Se>H2S>H2O
B.铋(Bi)与氮同主族,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为弱碱
C.砹单质是一种有色固体,砹化氢很不稳定
D.锶(Sr)是ⅡA族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碱
答案 A
解析 简单氢化物的熔、沸点:H2O>H2Se>H2S,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使熔、沸点反常的高,A项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递减、碱性递增,铋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为弱碱,B项正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砹是第6周期ⅦA族元素,可推知砹化氢很不稳定;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砹单质是一种有色固体,C项正确;锶(Sr)是第5周期ⅡA族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于Ca(OH)2,Sr(OH)2是强碱,D项正确。
4.“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
(1)如图1分别表示水、铜和氯化钠三种物质的实物及微观图示:
①其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氯化钠是由________(填微粒符号)构成。
②“Cu”表示的微观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杯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和1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图2为乙醇分子的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乙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乙醇中含有两个碳原子
C.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乙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个数比为2∶6∶1
(3)图3为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
①图3所示的变化属于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②结合图3,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该化学变化获取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H2O Na+和Cl- ②Cu原子 ③相等 (2)AC (3)①分解 ②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