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课件(5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课件(51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05 22: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专题2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单元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2)元素周期系
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数逐渐增多,最后出现稀有气体,形成一个周期,循环往复形成周期系。
①元素周期系形成的原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②元素周期系中周期所含元素种类的变化规律:由于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在能级里的填充顺序遵循构造原理;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每一周期里元素的数目并不总是一样多,而是随周期序数的递增逐渐增多,同时,金属元素的数目也逐渐增多。可以把元素周期系的周期发展形象地比喻成螺壳上的螺旋。
(3)元素周期表是呈现元素周期系的表格。元素周期系只有一个,元素周期表多种多样。
2.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周期 最外层电子排布 各周期增加的能级 元素种数
ⅠA族 0族 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
一 1s1 1s2 2 1s 2
二 2s1 2s22p6 8 2s、2p 8
三 3s1 3s23p6 8 3s、3p 8
四 4s1 4s24p6 8 4s、3d、4p 18
周期 最外层电子排布 各周期增加的能级 元素种数
ⅠA族 0族 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
五 5s1 5s25p6 8 5s、4d、5p 18
六 6s1 6s26p6 8 6s、4f、5d、6p 32
七 7s1 8 7s、5f、6d(未完) ……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主族的划分
族数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外围电子排布式 ns1 ns2 ns2np1 ns2np2 ns2np3 ns2np4 ns2np5
列数 1 2 13 14 15 16 17
外围电子数 1 2 3 4 5 6 7
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
1.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的常用方法
微粒特点 比较方法 实例
原子 同周期主族元素 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r(Na)>r(Mg)>r(Al)
同主族元素 原子的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r(F)<r(Cl)<r(Br)
一般原子 一般原子的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r(S)>r(C)
微粒特点 比较方法 实例
离子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r(Na+)>r(Mg2+)>r(Al3+)
电子数和核电荷数均不同 以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作参照物 r(Al3+)<r(O2-)<r(S2-)
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价态越高,半径越小 r(Cl-)>r(Cl),r(Fe)>r(Fe2+)>r(Fe3+)
2.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的思路
(1)“一看层”:先看能层数,一般能层数越多,微粒半径越大。
(2)“二看核”:若能层数相同,则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微粒半径越小。
(3)“三看电子”:若能层数、核电荷数均相同,则看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多的半
径大。
元素的电离能
1.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和原因
电离能的数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同周期元素 规律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整体呈增大趋势。每个周期的第一种元素(氢和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最后一种元素(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原因 同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但随着核电荷数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增强,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整体呈增大趋势
同主族元素 规律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原因 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数相同,但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逐渐减弱,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过渡元素 规律 过渡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变化不太规则,同周期过渡元素中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第一电离能略有增大
原因 对过渡元素原子来说,增加的电子大部分排布在(n-1)d或(n-2)f轨道上,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变化不是太大
2.逐级电离能变化规律
(1)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
原子失去电子时,首先失去的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较小,以后再失去的电子都是能量较低的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增多;同时,失去电子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更强,从而使电离能越来越大。
(2)逐级电离能递增有突变现象
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相差不大,在同一能层逐渐失去一个电子时,所需能量差别不是太大;从不同能层失去一个电子时,所需能量有很大的差距。
元素的电负性
含义 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键合电子的能力越强
标准 以氟的电负性为4.0和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计算得出其他元素的电负性(稀有气体未计)
变化
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分区
按核外电子排布式中最后填入的电子的能级符号可将元素周期表(ⅠB族、ⅡB族除外)分为s、p、d、f4个区,而ⅠB族、ⅡB族这2个纵列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因先填充满(n-1)d能级而后再填充ns能级而得名ds区。
(1)s区:包含ⅠA和ⅡA两族元素,除氢元素外,其余都是活泼的金属元素。
(2)p区:包含ⅢA~ⅦA族及0族元素,除氢元素外,所有的非金属元素都在p区。
(3)d区:包含ⅢB~ⅦB、Ⅷ族的元素(镧系和锕系除外)。
(4)ds区:包含ⅠB和ⅡB族的元素。
(5)f区:镧系和锕系元素。
2.各区价层电子排布特点
分区 元素位置 价层电子排布
s区 ⅠA、ⅡA ns1~2
p区 ⅢA~ⅦA及0族 ns2np1~6(He除外)
d区 ⅢB~ⅦB及Ⅷ族(镧系和锕系除外) (n-1)d1~9ns1~2(Pd除外)
ds区 ⅠB、ⅡB (n-1)d10ns1~2
f区 镧系及锕系元素 (n-2)f0~14(n-1)d0~2ns2
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最高电子层n=4。
(1)符合上述条件的元素有    种;原子序数分别为      。
3 19、24、29
题给元素的原子最高电子层n=4,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该电子在4s轨道上,所以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4s1。次外层:当最外层已经填入电子时,次外层的3s和3p应已充满,而3d轨道的电子数可为0、5、10。这三种情况对应的原子的原子序数分别为19、24和29,即K、Cr和Cu三种元素。
(2)写出相应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并指出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
K:[Ar]4s1,第四周期ⅠA族;Cr:[Ar]3d54s1,第四周期ⅥB族;Cu:[Ar]3d104s1,第四周期ⅠB族
(1)外围电子不一定是最外层电子,只有主族元素的外围电子才是最外层电子,对于过渡元素还包括部分内层电子。
(2)元素的外围电子数不一定等于其所在族的族序数,对主族元素外围电子数等于其所在族序数成立,对于部分过渡元素不成立。
(3)同一族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不一定相同,如He和Ne等。
(4)根据原子结构特征判断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的分区

电离能的应用
1.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确定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
由于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内层电子比外层电子难失去,因而元素的电离能会发生突变。
4.判断主族元素的外围电子数或最高化合价
通常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如K的I1比I2小很多,电离能差值很大,说明失去第一个电子比失去第二个电子容易得多,所以K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Mg的I1和I2相差不多,而I2比I3小很多,所以Mg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2价离子。一般来说,如果某元素的电离能在In与In+1之间发生突变,则该元素的原子易形成+n价离子而不易形成+(n+1)价离子。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X原子的电子总数是其最高能级电子数的2倍,Z可与X形成淡黄色化合物Z2X2,Y、W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电离能:W>X>Y>Z
B.简单离子的还原性:Y>X>W
C.简单离子的半径:W>X>Y>Z
D.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Y>W
C
根据短周期主族元素Z与X能形成淡黄色化合物Z2X2,结合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推断Z2X2是Na2O2,则X是O元素,Z是Na元素。基态O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4,电子总数是8,最高能级电子数是4,符合题意;再根据Y、W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以判断Y、W分别是F元素、Cl元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故第一电离能:F>Cl,F>O,A错误;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F>O>Cl,则单质得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也是F>O>Cl,因此简单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Cl>O>F,B错误;O、F、Na、Cl对应的简单离子中,Cl-电子层数最多,半径最大,O、F、Na对应的简单离子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故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l>O>F>Na,C正确;F、Cl对应的氢化物分别是HF和HCl,HCl是强酸,HF是弱酸,D错误。
电负性的应用
1.衡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强。
(2)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
属性。
2.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
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电负性数值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3.判断化学键的类型
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
元素周期表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种元素电负性最大的是X
B.第一电离能大小:Y>W
C.Y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
D.Z单质与X的简单氢化物能发生置换反应
D
由图可知,X、Z、W、Y分别为氧、氟、磷、硫元素。图中四种元素电负性最大的是Z,A错误;第一电离能大小:Y<W,B错误;Y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23p4,C错误;氟单质与X的简单氢化物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氧气和HF,D正确。
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规律
上述内容可表述如下:
X、Y、Z、M、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短周期元素。X的质子总数与电子层数相同,Y、Z、M同周期且相邻,W原子核外电子数是M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Z与其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可形成常见气体甲。X、Y、Z 3种元素可形成化合物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Y>Z>M>X
B.化合物乙是一种酸
C.电负性:M>Z>Y>W
D.X分别与Y、Z、M、W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中,稳定性最好的是XM
B
X、Y、Z、M、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的质子总数与电子层数相同,说明X为H元素,Z与其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可形成常见的气体甲,可知Z为O元素,Y、Z、M同周期且相邻,因此Y为N元素,M为F元素,W原子核外电子数是M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所以W为Si元素,综上X为H元素,Y为N元素,Z为O元素,M为F元素,W为Si元素,甲为SO2,X、Y、Z 3种元素形成化合物乙,乙可为HNO3、NH4NO3等,据此判断。
元素推断的一般思路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1)递变性规律
若A、B、C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如图所示位置,则有下列性质:
①原子半径:C>A>B。
②金属性:C>A>B。
③非金属性:B>A>C。
(2)相似性规律
①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如图中A、C。
②“对角线”相似,如图中A、D位置的元素性质可能相似,如Li和Mg、Be和
Al等。
③同周期相邻元素性质在某些方面差别不大。
(3)“阴上阳下,序大径小”规律
与稀有气体元素同周期的阴离子和下一周期的阳离子,两者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原子序数大者,粒子的半径小。
如r(Ca2+)<r(K+)<r(Cl-)<r(S2-)。
(4)奇偶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是奇数的主族元素,位于奇数族,主要化合价是奇数;原子序数是偶数的主族元素,位于偶数族,主要化合价是偶数。口诀为“奇序奇族奇价,偶序偶族偶价”。
(2025·河北沧州青县一中高二期中)某物质是重要的有机原料,结构如图所示。W、X、Y、Z、Q为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前三周期均有分布。基态X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snnpn;基态X和Z同周期,未成对电子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Y>X
B.电负性:Y>Z>X>W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Y>Q
D.甲中X和Y原子均达8e-稳定结构
D
W、X、Y、Z、Q为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前三周期均有分布,W为H元素;基态X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snnpn,X为C元素;基态X和Z同周期,未成对电子数相同,Z为O元素,则Y为N元素,Q为-1价阴离子,且位于第三周期,则Q为Cl元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半径:O<N<C,A错误;
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O>N>C>H,电负性:O>N>C>H,B错误;Y为N元素,Q为Cl元素,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大于氮元素,所以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HClO4>HNO3 ,C错误;X为C元素,Y为N元素,C最外层有4个电子,甲中C原子周围形成四个键,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N最外层为5个电子,失去1个电子后也形成4个键,达到8e- 稳定结构,D正确。
由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给元素定位
依据电子排布式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第二步:依据电子排布式确定基态原子的最高能层数和价电子数,其中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数为价电子排布式中的电子总数,如32Ge的价电子排布式为4s24p2,故其价电子数为4。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数与d能级上的电子数有关,若为(n-1)d1~5ns1~2,则其价电子数为d能级与s能级上的电子数之和。若为(n-1)d6~8ns2,则为Ⅷ族元素。若为(n-1)d10ns1~2,则其价电子数为ns能级上的电子数。
第三步:最高能层数为周期序数,价电子数为族序数,如23V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34s2,其最高能层为4,价电子数为3+2=5,故V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四周期ⅤB族。
(2025·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二期中)M、E、F、X、Y、Z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形成无机盐X3ZF6和YME3。已知X、Y和Z位于同一周期,基态X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nsn-2,含Z元素的某种盐可作净水剂,基态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负性:M>E>F
B.单质的熔点:X>Y>Z
C.X3ZF6中含有离子键
D.X、Y、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X<Y<Z
C
X价电子排布式为nsn-2,当n=3时,为3s1,则X为Na元素,含Z的盐可作净水剂,Z为Al元素(铝盐如明矾可净水),结合X为Na元素、Z为Al元素,推断X3ZF6为Na3AlF6(冰晶石),则Y为Mg元素,M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则M为C元素,结合Y、M、E的原子序数顺序,推断YME3为MgCO3,E是O元素,F是F元素,综上所述,M是C元素、E是O元素、F是F元素、X是Na元素、Y是Mg元素、Z是Al元素,据此解答。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则电负性:F(F)>E(O)>M(C),A错误;同周期金属单质,从左到右熔点升高,故熔点:Na<Mg<Al,B错误;Na3AlF6中含有Na+与[AlF6]3-之间的离子键,C正确;X、Y、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为NaOH、Mg(OH)2、Al(OH)3,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碱性:NaOH>Mg(OH)2>Al(OH)3,D错误。
(5)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
越弱。
(6)原电池反应中的正负极:两金属同时作原电池的电极,作负极的金属,其金属性较强。
(7)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元素的金属性越强。但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如Mg(3s2为全充满状态,相对稳定)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的第一电离能。
(8)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C
K+与Cl-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但K+的核电荷数比Cl-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两个粒子,核电荷数越大,粒子半径越小,所以半径大小:r(K+)<r(Cl-),A错误;碱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逐渐降低,故熔点:Na>K,B错误;在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是递增的,则电负性:χ(Na)<χ(Cl),C正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Na<K,D错误。
(5)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数值越大,表明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弱,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但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如I1(P)>I1(S),但非金属性:P<S。
(6)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2025·江苏苏州中学高二月考改编)X、Y、Z、W、R是5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Z、W、R处于同一周期,R与Y处于同一族,Z、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Y、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Y、Z、W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其半径依次增大
B.Y、Z、R的第一电离能:Y>R>Z
C.元素Y、R分别与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XmY<XmR
D.元素W、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B
X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X为氢元素;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Y为氧元素;Z、W、R处于同一周期,R与Y处于同一族,则R为硫元素;Z、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Y、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8+16=24)相等,则Z的核电荷数小于12,只能等于11,为钠元素,W为铝元素;从而得出,X、Y、Z、W、R分别为H、O、Na、Al、S元素。元素Y、Z、W分别为O、Na、Al,其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其离子半径依次减小,A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则第一电离能:O>S>Na,B正确;元素X、Y、R分别为H、O、S元素,非金属性:O>S,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元素O、S分别与元素H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H2O>H2S,C错误;W、R分别为Al、S元素,元素Al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