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 )
A.卢瑟福 B.玻尔 C.道尔顿 D.汤姆逊
2.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下列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无关的科学家是( )
A.玻尔 B.道尔顿 C.卢瑟福 D.爱因斯坦
3.元素Na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其光谱类型属于( )
A.发射光谱 B.吸收光谱 C.连续光谱 D.线状光谱
4.下列图像中所发生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 )
A.燃放烟花 B.霓虹灯广告
C.燃烧蜡烛 D.平面镜成像
5.在实验室中用下列装置可以得到氢原子光谱,实验证明该光谱为线状光谱,该光谱的发现在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它产生了( )
A.卢瑟福核式原子模型 B.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
C.玻尔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D.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6.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7.以下现象与核外电子的跃迁有关的是( )
①霓虹灯发出有色光 ②棱镜分光 ③激光器产生激光 ④石油蒸馏 ⑤凸透镜聚光 ⑥燃放的焰火,在夜空中呈现五彩缤纷的礼花 ⑦日光灯通电发光
⑧冷却结晶
A.①③⑥⑦ B.②④⑤⑧ C.①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
8.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是由不连续的谱线组成的,这表明( )
A.在原子中只有某些电子能够跃迁产生光谱
B.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处于某些特定的能量状态,即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C.原子发射的光是单色光
D.白光可以由多种单色光组成
9.下列对焰色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焰色反应是单质的性质
B.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C.焰色反应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时吸收能量产生的现象
D.焰色反应是金属原子或离子中的电子从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现象
10.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如图所示,下列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排列是( )
A.(1)(3)(2)(4)(5) B.(1)(2)(3)(4)(5) C.(1)(5)(3)(2)(4) D.(1)(3)(5)(4)(2)
11.以下现象与核外电子跃迁有关的是( )
①棱镜分光 ②石油蒸馏 ③凸透镜聚光 ④日光灯通电发光 ⑤冷却结晶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④
12.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贡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舍勒——研究软锰矿时发现了氯气
B.汤姆生——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C.维勒——合成尿素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D.玻尔——研究氢原子光谱提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光谱所有元素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之一
B.“量子化”就是不连续的意思,微观粒子运动均有此特点
C.玻尔理论不但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而且还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
D.原子中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像火车一样高速运转着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光谱可以用于定性鉴定元素
B.霓虹灯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发光机理与氢原子光谱形成机理基本相同
C.原子线状光谱的产生是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跃迁所导致
D.利用光谱仪只能测得原子的发射光谱
15.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发展阶段,请填写表格。
发展阶段 原子结构模型 重要科学家
(1) 近代原子论 ___
(2) ___ 汤姆孙
(3) 原子有核模型 ___
(4) 氢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
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科学家曾使用过不少的研究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是____,还有另一种是____。(从下面选项中选择)
A.分类法 B.模型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首次将量子化概念运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
A.玻尔 B.爱因斯坦 C.门捷列夫 D.鲍林
2.下列现象和应用与电子跃迁无关的是( )
A.激光 B.焰色反应 C.原子光谱 D.石墨导电
3.元素Na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其光谱类型属于( )
A.发射光谱 B.吸收光谱 C.连续光谱 D.线状光谱
4.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不断深入、发展,并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将原子看作实心球,故不能解释任何问题
B.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中的正负粒子是可以稳定共存的
C.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指出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
D.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能够成功解释所有的原子光谱
5.玻尔理论不能解释( )
A.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B.在一给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的核外电子不辐射能量
C.氢原子的可见光区谱线
D.有外加磁场作用时氢原子光谱有多条谱线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光谱是测定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B.霓虹灯能够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其发光机理与氢原子光谱形成机理基本相同
C.原子线状光谱的产生是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的、能量量子化的状态之间跃迁所导致的
D.“在高分辨钠原子光谱中的靠的很近的两条黄色谱线”可以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较好地解释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原子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之一
B.“量子化”就是不连续的意思,微观粒子运动均有此特点
C.玻尔理论不但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而且还能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
D.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像火车一样高速运转着
8.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第一次认识到氢原子光谱是氢原子的电子跃迁产生的。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一个很大的成就是( )。
A.证明了原子核外电子在圆形轨道上运动 B.提出了原子核是可以进一步细分的
C.解决了氢原子光谱和原子能级之间的关系 D.应用了量子力学理论中的概念和方法
9.下列有关光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中的电子在跃迁时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光(辐射),这也是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B.原子光谱只有发射光谱
C.通过原子光谱可以发现新的元素
D.通过光谱分析可以鉴定某些元素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所有原子都处于基态
B.同一种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的能量一定高于基态时的能量
C.无论原子种类是否相同,基态原子的能量总是低于激发态原子的能量
D.激发态原子的能量较高,极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11.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原子___________,电子跃迁到___________,变为激发态原子;
(2)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___________;
(3)___________是电子跃迁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4)日光等白光经棱镜折射后产生的是___________光谱。原子光谱是___________光谱;
(5)吸收光谱是___________的电子跃迁为___________的电子产生的,此过程中电子___________能量;发射光谱是___________的电子跃迁为___________的电子产生的,此过程中电子___________能量;
(6)1861年德国人基尔霍夫(G.R Kirchhoff)和本生(R.W.Bunsen)研究锂云母的某谱时,发现在深红区有一新线从而发现了铷元素他们研究的是___________;
(7)含有钾元素的盐的焰色试验为___________色。许多金属盐都可以发生焰色试验其原因是___________。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 )
A.卢瑟福 B.玻尔 C.道尔顿 D.汤姆逊
【答案】A
【解析】A项,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A符合;B项,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B不符合;C项,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C不符合;D项,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逊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D不符合;故选A。
2.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下列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无关的科学家是( )
A.玻尔 B.道尔顿 C.卢瑟福 D.爱因斯坦
【答案】D
【解析】A项,玻尔在1913年提出轨道式原子模型,故不选A; B项,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实心球式原子模型,故不选B;C项,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故不选C;D项,爱因斯坦是一位物理学家,主要进行物理理论研究,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无关,故选D;故选D。
3.元素Na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其光谱类型属于( )
A.发射光谱 B.吸收光谱 C.连续光谱 D.线状光谱
【答案】A
【解析】焰色反应是待测物的金属元素吸收能量后,原子中的电子发生跃迁变为激发态,而激发态不稳定,释放能量变为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产生发射光谱。
4.下列图像中所发生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 )
A.燃放烟花 B.霓虹灯广告
C.燃烧蜡烛 D.平面镜成像
【答案】D
【解析】平面镜成像是光线反射的结果,与电子跃迁无关,霓虹灯广告、燃烧蜡烛、节日里燃放的焰火是原子的发射光谱,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故选D。
5.在实验室中用下列装置可以得到氢原子光谱,实验证明该光谱为线状光谱,该光谱的发现在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它产生了( )
A.卢瑟福核式原子模型 B.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
C.玻尔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D.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答案】C
【解析】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是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而提出的。
6.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答案】A
【解析】霓虹灯发红光是因为电子吸收能量后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能量较高的轨道上的电子会很快以光的形式辐射能量而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
7.以下现象与核外电子的跃迁有关的是( )
①霓虹灯发出有色光 ②棱镜分光 ③激光器产生激光 ④石油蒸馏 ⑤凸透镜聚光 ⑥燃放的焰火,在夜空中呈现五彩缤纷的礼花 ⑦日光灯通电发光
⑧冷却结晶
A.①③⑥⑦ B.②④⑤⑧ C.①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
【答案】A
【解析】霓虹灯、激光器及日光灯等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光,燃放的焰火,都是基态原子吸收能量后核外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电子在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的过程中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石油蒸馏、冷却结晶的过程都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其中伴随的能量变化是热能的变化。棱镜分光、凸透镜聚光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而不是光的产生。
8.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是由不连续的谱线组成的,这表明( )
A.在原子中只有某些电子能够跃迁产生光谱
B.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处于某些特定的能量状态,即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C.原子发射的光是单色光
D.白光可以由多种单色光组成
【答案】B
【解析】光谱分为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无论是单色光还是白光,都是连续光谱,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也就是由具有特定频率的光形成的谱线。原子光谱之所以产生这种特定的谱线,是由于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电子跃迁的始态和终态的能量差也是量子化的。
9.下列对焰色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焰色反应是单质的性质
B.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C.焰色反应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时吸收能量产生的现象
D.焰色反应是金属原子或离子中的电子从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现象
【答案】D
【解析】焰色反应是金属原子或离子中的电子从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现象,变化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10.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如图所示,下列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排列是( )
A.(1)(3)(2)(4)(5) B.(1)(2)(3)(4)(5) C.(1)(5)(3)(2)(4) D.(1)(3)(5)(4)(2)
【答案】A
【解析】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对应(1);1904年,汤姆孙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对应(3);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对应(2);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在卢瑟福核式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对应(4);20世纪20年代中期建立量子力学理论,产生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对应(5);综上所述,正确的演变顺序为(1)(3)(2)(4)(5),故选A。
11.以下现象与核外电子跃迁有关的是( )
①棱镜分光 ②石油蒸馏 ③凸透镜聚光 ④日光灯通电发光 ⑤冷却结晶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④
【答案】D
【解析】①棱镜分光是由于不同色彩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不同引起的,与电子跃迁无关,故①不符题意;②石油蒸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加以分离,与电子跃迁无关,故②不符题意;③凸透镜聚光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与电子跃迁无关,故③不符题意;④日光灯通电发光,是因为电子发生能级跃迁时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与电子跃迁有关,故④符合题意;⑤冷却结晶,是由于温度降低,溶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溶质,与电子跃迁无关,故⑤不符题意;④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12.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贡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舍勒——研究软锰矿时发现了氯气
B.汤姆生——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C.维勒——合成尿素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D.玻尔——研究氢原子光谱提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答案】B
【解析】A项,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为氯气,故A正确;B项,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α粒子散射实验,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故B错误;C项,维勒用无机物腈酸铵合成了尿素,突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界限,可利用无机物得到有机物,故C正确;D项,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系统只能具有一系列的不连续的能量状态,当原子从一个具有较大能量的定态跃迁到另一个能量较低的定态时,它辐射出具有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和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氢原子光谱指的是氢原子内的电子在不同能阶跃迁时所发射或吸收不同波长,该光谱的发现在玻尔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D正确。故选B。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光谱所有元素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之一
B.“量子化”就是不连续的意思,微观粒子运动均有此特点
C.玻尔理论不但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而且还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
D.原子中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像火车一样高速运转着
【答案】B
【解析】A项,氢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不是之一,故A错误;B项,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波粒二象性,用波粒二象性和概率波处理微观问题就是量子化,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量子化特点,故B正确;C项,波尔理论具有局限性,只是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对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却遇到困难,故C错误;D项,原子中电子没有固定的轨道,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高速运动,原子半径是电子运动出现几率最高的区域,故D错误;故选B。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光谱可以用于定性鉴定元素
B.霓虹灯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发光机理与氢原子光谱形成机理基本相同
C.原子线状光谱的产生是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跃迁所导致
D.利用光谱仪只能测得原子的发射光谱
【答案】D
【解析】A项,用光谱仪器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不同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不同,所以可以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A正确;B项,霓虹灯能够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其发光机理与氢原子光谱形成机理基本相同,都是电子在不同的、能量量子化的状态之间跃迁所导致的,B正确;C项,原子线状光谱的产生是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的、能量量子化的状态之间跃迁所导致的,C正确;D项,利用光谱仪既能测得原子的发射光谱,也能测得原子的吸收光谱,D错误;故选D。
15.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发展阶段,请填写表格。
发展阶段 原子结构模型 重要科学家
(1) 近代原子论 ___
(2) ___ 汤姆孙
(3) 原子有核模型 ___
(4) 氢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
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科学家曾使用过不少的研究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是____,还有另一种是____。(从下面选项中选择)
A.分类法 B.模型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答案】 道尔顿 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卢瑟福 B C
【解析】道尔顿创立了近现代原子论;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科学家使用的一种方法是模型法,另一种是实验法。
1.首次将量子化概念运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
A.玻尔 B.爱因斯坦 C.门捷列夫 D.鲍林
【答案】A
【解析】A项,玻尔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故A正确;B项,爱因斯坦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故B错误;C项,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故C错误;D项,.鲍林根据光谱实验的结果,总结出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填充各原子轨道能级顺序,提出了多电子原子中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故选A。
2.下列现象和应用与电子跃迁无关的是( )
A.激光 B.焰色反应 C.原子光谱 D.石墨导电
【答案】D
【解析】激光、焰色反应、原子光谱等所获得的光能,都是电子跃迁时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导致的,而石墨导电是物质内部电子的定向移动的结果。
3.元素Na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其光谱类型属于( )
A.发射光谱 B.吸收光谱 C.连续光谱 D.线状光谱
【答案】A
【解析】焰色反应是待测物的金属元素吸收能量后,原子中的电子发生跃迁变为激发态,而激发态不稳定,释放能量变为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产生发射光谱。
4.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不断深入、发展,并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将原子看作实心球,故不能解释任何问题
B.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中的正负粒子是可以稳定共存的
C.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指出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
D.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能够成功解释所有的原子光谱
【答案】C
【解析】A 项,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A项错误;
B项,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正负电荷的共存问题,但同时认为在这样微小的距离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力,存在着电子会被拉进去并会碰撞在带正电的核心上这样的问题,B项错误;C项,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散射实验的结果能够分析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C项正确;D项,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只引入了一个量子化的概念,只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而不能解释比较复杂的原子光谱,D项错误;故选C。
5.玻尔理论不能解释( )
A.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B.在一给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的核外电子不辐射能量
C.氢原子的可见光区谱线
D.有外加磁场作用时氢原子光谱有多条谱线
【答案】D
【解析】A项,玻尔理论认为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故不选A;B项,电子能量是量子化的,由在一给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的核外电子不辐射能量,故不选B;C项,氢原子的可见光区谱线有4条,电子由n=3、4、5、6能级向n=2能级跃迁产生的,故不选C;D项,有外加磁场时氢原子有多条谱线,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已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必须借助量子力学加以解释,故选D。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光谱是测定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B.霓虹灯能够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其发光机理与氢原子光谱形成机理基本相同
C.原子线状光谱的产生是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的、能量量子化的状态之间跃迁所导致的
D.“在高分辨钠原子光谱中的靠的很近的两条黄色谱线”可以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较好地解释
【答案】D
【解析】A项,原子光谱是线状谱,是不连续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但不同原子的光谱都有各自的特征谱线,原子光谱是不相同的。鉴别物质可以利用明线光谱和暗线谱,所以原子光谱可用于测定物质中元素的种类,故A正确; B项,霓虹灯能够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其发光机理与氢原子光谱形成机理基本相同,都是电子在不同的、能量量子化的状态之间跃迁所导致的,故B正确; C项,原子线状光谱的产生是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的、能量量子化的状态之间跃迁所导致的,故C正确; D项,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能够成功地解释氢原子光谱,不能解释在高分辨钠原子光谱中的靠的很近的两条黄色谱线,故D错误;故选D。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原子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之一
B.“量子化”就是不连续的意思,微观粒子运动均有此特点
C.玻尔理论不但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而且还能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
D.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像火车一样高速运转着
【答案】B
【解析】氢原子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A项错误;B项正确;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对于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却遇到了困难,C项错误;电子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电子的运动特点决定了只能用统计的方法来描述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不能同时准确测定电子的位置和速度,D项错误。
8.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第一次认识到氢原子光谱是氢原子的电子跃迁产生的。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一个很大的成就是( )。
A.证明了原子核外电子在圆形轨道上运动 B.提出了原子核是可以进一步细分的
C.解决了氢原子光谱和原子能级之间的关系 D.应用了量子力学理论中的概念和方法
【答案】D
【解析】玻尔把量子论用于原子,与卢瑟福核式原子模型结合起来,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原因,为后来人们用更多的量子数来标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来解释复杂的原子光谱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所以D说法正确。故选D。
9.下列有关光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中的电子在跃迁时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光(辐射),这也是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B.原子光谱只有发射光谱
C.通过原子光谱可以发现新的元素
D.通过光谱分析可以鉴定某些元素
【答案】B
【解析】电子在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跃迁会引起能量的变化,主要以光(辐射)的形式体现。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会吸收能量,形成吸收光谱;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会放出能量,形成发射光谱,故B项错误。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所有原子都处于基态
B.同一种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的能量一定高于基态时的能量
C.无论原子种类是否相同,基态原子的能量总是低于激发态原子的能量
D.激发态原子的能量较高,极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答案】B
【解析】自然界中的原子有的处于基态,有的处于激发态,A项错误;同一种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的能量一定高于基态时的能量,若原子种类不同,则不一定如此,所以B项正确,C项错误;激发态原子的能量较高,容易转换成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能量降低,该过程为物理变化,与还原性无关,故D项错误。
11.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原子___________,电子跃迁到___________,变为激发态原子;
(2)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___________;
(3)___________是电子跃迁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4)日光等白光经棱镜折射后产生的是___________光谱。原子光谱是___________光谱;
(5)吸收光谱是___________的电子跃迁为___________的电子产生的,此过程中电子___________能量;发射光谱是___________的电子跃迁为___________的电子产生的,此过程中电子___________能量;
(6)1861年德国人基尔霍夫(G.R Kirchhoff)和本生(R.W.Bunsen)研究锂云母的某谱时,发现在深红区有一新线从而发现了铷元素他们研究的是___________;
(7)含有钾元素的盐的焰色试验为___________色。许多金属盐都可以发生焰色试验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吸收能量 较高能级
(2)释放能量 (3)光(辐射)
(4)连续 线状
(5)基态 激发态 吸收 激发态 基态 释放
(6)原子光谱
(7)紫 激发态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一定波长(可见光区域)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解析】(4)日光经棱镜折射后形成的光谱为连续光谱;原子光谱是由不连续特征谱线组成的,都是线状光谱;(5)吸收光谱是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级轨道时产生的;而发射光谱是高能级轨道的电子跃迁到低能级轨道过程中释放能量产生的;(7)1861年德国人基尔霍夫研究原子光谱时发现了铷;(7)金属原(离)子核外电子吸收能量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一定波长(可见光区域)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而钾原子释放的能量波长较短,以紫光的形式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