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教huì( ) 劝miǎn( ) 遂成( )
淫慢( ) 淡泊( ) 夫君子之行( )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君子之行
B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静以修身
(3)非志无以成学
(4)非学无以广才
(5)年与时驰
(6)意与日去
(7)遂成枯落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一词多义
(1)学
(2)之
(3)成
(4)志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全文不足百字,以议论为主,论述了修身治学的道理,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
B .诸葛亮在信中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立志,第二是学习,第三是惜时。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C .诸葛亮在文中指出“静”是学习的前提,只有“静”オ可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心无旁鹜地学习、沉思及反思自己的作为。
D .诸葛亮在信中对儿子晓之以理,先从反面论述了不静之害,又从正面说静理,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经典默写。
(1)《诫子书》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座右铭以激励自己淡泊自守,宁静专一,这句话是: , 。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
(3)《诫子书》中表现懈怠浮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 。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诫子书 诫:
② 非学无以广才 广:
10.下面句子的诵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诫子书》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14.中国文人历来注重“修身”,结合课文和下面一则链接材料可
以看出,诸葛亮主张的修身的方法是(1) ,曾子主张的修身的方法是(2) 。
链接材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选自《〈论语〉十二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乙】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②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③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④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⑤。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陈谏议教子》)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啮:咬。③贾人:商人。④遽:急忙,马上。⑤直:同“值”,价值,这里指钱。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暴,不可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戒仆养之终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夫君子之行
B.陈谏议之子也
C.贾人安能蓄之
D.有古仁之风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甲】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静心、勤俭、立志、勤学、专注、惜时。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说说陈谏议教导他的儿子该怎样为人处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传》称:“谚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亲密。何以明之?
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高子曰:“怨乎。”孟子曰:“固哉,夫高皇之为诗也!有越人于此,弯弓而射我,我则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兄弟弯弓而射我,我则泣涕而道之,无他,威之也。然则《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小舟》,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
晋使韩简子视秦师,云:“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栗。三施而不报,所以来也,”观秦怒而来,则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杜邱说王音曰:“邱闻,人情愿深者其养谨,爱至者其求详。失咸而不见异,亲而不见殊,孰能无怨?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
由此观之,故知怨也者亲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
(节选自《反经·卷八杂说·恩生怨》)
材料二:
(晋)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①,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流行,国家代有,救畜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邵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
五年,秦饥,请余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贤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號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號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缪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①,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扶为右,进兵。
(节选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注】①里克:晋国卿大夫,是晋献公开疆拓土的得力副手。②御右:御手和护卫合称御右。国君在战车中间,御手在左,护卫在右。
1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
然则A《小弁》B之怨C亲D亲E也F亲G亲H仁也。
2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文中指固陋、浅薄,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不同。
B.刺,文中指指责、讽刺,与“以刺世事”的“刺”意思相同。
C.“斗士倍我”与“倍秦地及里克”中的“倍”意思相同,都指加倍、增加。
D.而,文中表示递进,与“简能而任之”的“而”用法不同。
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杜邺看来,在对待与自己关系亲近或疏远的人时,态度本来就该不同,这是人之常情。
B.高子认为《小弁》是小人所作,孟子举了自己曾被兄弟用弓箭射的经历来反驳他的观点。
C.秦缪公率军攻打晋国,晋惠公向庆郑询问建议,庆郑却认为秦国攻打晋国也是应该的。
D.晋国发生饥荒后向秦国请求援助,当时在是否援助晋国一事上,百里奚与豹的看法相反。
2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亲密。何以明之?
(2)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23.两则材料对秦国攻打晋国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请简要说明。
答案
1、诲 勉 suì yín bó fú 2.C 3.(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没办法 (4)增长 (5)疾行,指迅速逝去 (6)丧失 (7)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4.(1)动词,学习 名词,学业(2)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结构助词,的 (3)动词,完成,实现 动词,变成,成为 (4)名词,志向 动词,立志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6.D 7.(1)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3)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陋的居舍,(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8.(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9.①告诫、劝勉②增长; 10.D;
11、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12、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3.示例:读了《诫子书》,我感觉三国时代的诸葛亮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我还认识到只有宁静专一才能学有所成、增长才干。
14.(1)静和俭 (2)自我反省
15.(1)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2)放纵懈怠 (3)驾驭,驯服 (4)告诫
16.C
17.(1)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2)家里的人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18、通过陈谏议说:“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可知陈谏议教育儿子要讲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欺骗别人,要为他人着想。
19.CFH 20.C 21.B
22.(1)由此可知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对他所疏远的人怨恨,一定是对他所亲近的人怨恨。怎么来证明这一道理呢?
(2)晋惠公说:“庆郑不恭顺。”就改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做护卫,朝秦进军。
23.①材料一认为秦国攻打晋国的原因是曾经的恩情,怨由恩生,恩怨一体。②材料二认为秦国攻打晋国的原因是晋惠公出尔反尔、恩将仇报的一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