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1节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1节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08 21:40:17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1节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A.水 B.乙醇 C.溶液 D.云、雾
2.成语“云蒸霞蔚”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丁达尔效应。下列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胶体 B.溶液
C.溶液 D.溶液
3.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直径最小的是
A.氯化银悬浊液 B.氢氧化铁胶体 C.雾 D.葡萄糖溶液
4.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体系的稳定性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B.有的分散系是纯净物,有的分散系是混合物
C.氯化钠溶液均一、稳定、透明,不是分散系
D.用半透膜渗析的方法可将胶体和溶液分离
5.202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量子点”发现和合成方面做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所谓的“量子点”,属于半导体范畴,直径通常为。已知物质在纳米级时因微粒大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颜色、性质,故在医疗、科技等多个领域有重大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溶液的分散质直径在
B.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可以用滤纸分离溶液和胶体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胶体和氯化钠溶液
D.科学家研究过程中制得了直径为的硫化镉,这种硫化镉是胶体
6.关于胶体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为
B.用一束红色聚光分别照射溶液和胶体时,均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
D.溶液、胶体、浊液均属于混合物
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碱
C.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D.蛋白质溶液、液氨均属于分散系
8.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①胶体 ②水 ③蔗糖溶液 ④溶液 ⑤云、雾
A.①⑤ B.②⑤ C.②③ D.③④
9.下列关于胶体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之间
D.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达到净水目的
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人以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直径约5nm)。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届评价为“稻草变黄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
B.“稻草变黄金”的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C.纳米级金刚石粉末(直径约5nm)属于胶体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1.“纳米磁性固体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若将纳米磁性固体材料分散到水中,当光路通过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下列有关该分散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100nm
B.该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C.该分散系可以透过滤纸
D.由题可知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水中也形成Fe(OH)3
12.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暗处,用激光笔照射胶体,能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B.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可制得胶体
C.溶液可制得胶体粒子数为
D.采用过滤操作可提纯胶体
13.有人设想将碳酸钙通过特殊的加工方法使之变为纳米碳酸钙(碳酸钙粒子直径是几纳米至几十纳米),这将引起建筑材料的性能发生巨变。下列关于纳米碳酸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碳酸钙属于混合物
B.纳米碳酸钙分散到水中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纳米碳酸钙化学性质已与原来碳酸钙完全不同
D.纳米碳酸钙的粒子不能透过滤纸,也不能透过半透膜
14.利用与制备胶体,新制胶体的胶团结构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胶粒的直径介于1~100nm之间
B.胶体带正电
C.胶体能够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间存在静电斥力
D.胶体的电泳现象的原因是扩散层与吸附层分离,带正电的胶粒向阴极移动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时,它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B.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丁达尔效应是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D.H2和H+互为同素异形体
16.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叶基莫夫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为发现和合成量子点作出的贡献。利用颜色来自氯化铜的纳米颗粒,叶基莫夫证明了粒子大小通过量子效应影响玻璃的颜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叶基莫夫实验用的有色玻璃属于固溶胶
B.叶基莫夫实验用的氯化铜颗粒能透过滤纸
C.叶基莫夫实验用的氯化铜颗粒是纯净物
D.添加氯化铜纳米颗粒的玻璃一定是蓝色的
17.在下列现象中,和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A.在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
B.利用静电除去空气中的粉尘
C.在NaCl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D.清晨阳光穿过树叶产生一条条光柱
18.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是
A.空气中小水滴的布朗运动 B.雾是一种胶体,胶粒带相同电荷
C.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nm D.光是一种胶体
二、填空题
19.现有如下各实验(已知淀粉分子的直径在之间):
①将1g KCl加入99g水中。
②将1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g水中,搅拌均匀后煮沸。
③将粉末加入100g水中,充分振荡。
④将0.1g植物油加入10g水中,充分振荡混匀。
⑤将96mL酒精与5mL水充分混合。
(1)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属于溶液的有 (填序号,下同),属于胶体的有 ,属于浊液的有 。
(2)鉴别①②的方法是 。
(3)分离②③中的分散质和分散系的方法分别是 。
20.Fe(OH)3 胶体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以及解毒剂。为制备Fe(OH)3 胶体并检验其性质,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向40 mL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浓度约为30%);
乙:向40 mL沸腾的自来水中逐滴加入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浓度约为30%);
丙:直接加热饱和的氯化铁溶液;
丁:向40 mL蒸馏水中滴入6滴10%FeCl3溶液,然后滴入1滴10%NaOH溶液,边滴边搅拌。
(1)为检验胶体是否制备成功,可利用胶体的 ,经检验发现只有乙同学没有成功,试分析不成功的原因 。
(2)甲、丙、丁三位同学胶体制备成功,但所用时间长短是丙>甲>丁。
①丁与甲对比,除了胶体制备所用时间较短,优点还有 (写出1条即可)。
②综合。上述实验:制备Fe(OH)3胶体时,提供OH-的物质可以是H2O或 只要控制反应条件即可制得。
(3)甲同学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稀H2SO4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丙、丁同学想探究Fe(OH)3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通过以下___________(填序号)操作可以实现。
A.渗析 B.电泳 C.聚沉 D.丁达尔效应
21.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 L-1的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
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操作能成功制得胶体的同学是 (选填编号)。
A.甲 B.乙 C.丙
(2)利用胶体的 现象,可验证有Fe(OH)3胶体生成且操作最简便。
(3)利用下图装置提纯胶体,除去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待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请设计实验检验胶体中Cl—是否已被完全除去 。
(4)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溶于水形成胶体。明胶水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___________。
A.都不能稳定存在 B.通电,无明显现象
C.分散质粒子可通过滤纸 D.分散质粒径均大于100nm
(5)下列现象或应用,不能运用胶体知识解释的是___________
A.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
B.江河入海口,容易形成三角洲
C.硝酸银溶液与溴化钠溶液混合,生成淡黄色沉淀
D.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的蓝黑墨水(墨水是胶体),易出现堵塞
试卷第1页,共3页第二章第1节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一、单选题
1.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A.水 B.乙醇 C.溶液 D.云、雾
【答案】D
【分析】当光束通过胶体时会有丁达尔效应,以此解题。
【详解】NaCl溶液是溶质的水溶液,当光束通过时无丁达尔效应,水、乙醇不是胶体,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云、雾都是胶体,当光束通过时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故选D;
2.成语“云蒸霞蔚”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丁达尔效应。下列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胶体 B.溶液
C.溶液 D.溶液
【答案】A
【详解】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胶体,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是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其余选项均为溶液,故A符合题意。
3.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直径最小的是
A.氯化银悬浊液 B.氢氧化铁胶体 C.雾 D.葡萄糖溶液
【答案】D
【详解】葡萄糖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雾、氢氧化铁胶体都属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在之间;氯化银悬浊液属于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葡萄糖溶液的分散质直径最小,答案选D。
4.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体系的稳定性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B.有的分散系是纯净物,有的分散系是混合物
C.氯化钠溶液均一、稳定、透明,不是分散系
D.用半透膜渗析的方法可将胶体和溶液分离
【答案】D
【详解】A.根据体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A错误;
B.分散系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外一种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可见分散系一定都是混合物,而不可能属于纯净物,B错误;
C.氯化钠溶液属于溶液,该溶液具有均一、稳定、透明的特点,溶液都属于分散系,是混合物,C错误;
D.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比半透膜缝隙大,不能通过半透膜;而溶液的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直径比半透膜缝隙小,可以通过半透膜。故可以用半透膜通过渗析的方法可将胶体和溶液分离,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5.202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量子点”发现和合成方面做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所谓的“量子点”,属于半导体范畴,直径通常为。已知物质在纳米级时因微粒大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颜色、性质,故在医疗、科技等多个领域有重大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溶液的分散质直径在
B.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可以用滤纸分离溶液和胶体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胶体和氯化钠溶液
D.科学家研究过程中制得了直径为的硫化镉,这种硫化镉是胶体
【答案】C
【详解】A.葡萄糖溶液的分散质直径在,A错误;
B.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可以用半透膜分离溶液和胶体,B错误;
C.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氯化钠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可利用丁达尔效应来鉴别,C正确;
D.胶体是分散系,直径为的硫化镉为纯净物,D错误;
故选C。
6.关于胶体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为
B.用一束红色聚光分别照射溶液和胶体时,均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
D.溶液、胶体、浊液均属于混合物
【答案】B
【详解】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是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nm~100nm,即10 9~10 7m,A正确;
B.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uSO4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错误;
C.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粒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此过程为胶体的电泳,C正确;
D.溶液、胶体、浊液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D正确;
本题选B。
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碱
C.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D.蛋白质溶液、液氨均属于分散系
【答案】C
【详解】A.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例如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A错误;
B.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化合生成碱,例如氧化铜等,B错误;
C.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例如Mn2O7等,C正确;
D.蛋白质溶液属于分散系,液氨属于纯净物,不是分散系,D错误;
故选C。
8.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①胶体 ②水 ③蔗糖溶液 ④溶液 ⑤云、雾
A.①⑤ B.②⑤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①Fe(OH)3胶体属于胶体;②水为溶剂,不是胶体;③蔗糖溶液属于溶液;④FeCl3溶液属于溶液;⑤云、雾属于气溶胶,是胶体;故①⑤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选A。
9.下列关于胶体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之间
D.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达到净水目的
【答案】A
【详解】A.氯化钠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氢氧化铁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用平行光照射氯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产生的现象不同,A错误;
B.胶体中胶粒介于,则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
C.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则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之间,C正确;
D.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而聚沉达到净水目的,D正确;
故选A。
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人以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直径约5nm)。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届评价为“稻草变黄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
B.“稻草变黄金”的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C.纳米级金刚石粉末(直径约5nm)属于胶体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C
【详解】A.以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直径约5nm),这说明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故A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稻草变黄金”的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变化,故B正确;
C.纳米级金刚石粉末(直径约5nm)属于纯净物,不属于胶体,故C错误;
D.CCl4和金属钠反应生成金刚石和氯化钠,符合“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的特点,属于置换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11.“纳米磁性固体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若将纳米磁性固体材料分散到水中,当光路通过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下列有关该分散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100nm
B.该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C.该分散系可以透过滤纸
D.由题可知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水中也形成Fe(OH)3
【答案】D
【详解】A.将纳米磁性固体材料分散到水中,当光路通过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所得的分散系属于胶体,所以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故A正确;
B.将纳米磁性固体材料分散到水中,当光路通过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所得的分散系属于胶体,所以该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将纳米磁性固体材料分散到水中,当光路通过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所得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则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所以该分散系可以透过滤纸,故C正确;
D.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水中形成的是FeCl3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2.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暗处,用激光笔照射胶体,能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B.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可制得胶体
C.溶液可制得胶体粒子数为
D.采用过滤操作可提纯胶体
【答案】A
【详解】A.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用激光笔照射,能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A项正确;
B.在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生成沉淀,B项错误;
C.许多分子聚集成胶粒,胶粒数小于分子数,C项错误;
D.胶体粒子直径小于滤纸孔隙,即氢氧化铁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无法提纯,D项错误;
故答案选A。
13.有人设想将碳酸钙通过特殊的加工方法使之变为纳米碳酸钙(碳酸钙粒子直径是几纳米至几十纳米),这将引起建筑材料的性能发生巨变。下列关于纳米碳酸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碳酸钙属于混合物
B.纳米碳酸钙分散到水中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纳米碳酸钙化学性质已与原来碳酸钙完全不同
D.纳米碳酸钙的粒子不能透过滤纸,也不能透过半透膜
【答案】B
【详解】A.纳米碳酸钙只有碳酸钙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A不符题意;
B.纳米碳酸钙粒子直径是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纳米碳酸钙分散到水中形成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 符合题意;
C.纳米碳酸钙的组成与原来碳酸钙相同,则化学性质相同,C不符题意;
D.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纳米碳酸钙的水溶液属于胶体,所以纳米碳酸钙的粒子能透过滤纸,D 不符题意;
答案选B。
14.利用与制备胶体,新制胶体的胶团结构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胶粒的直径介于1~100nm之间
B.胶体带正电
C.胶体能够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间存在静电斥力
D.胶体的电泳现象的原因是扩散层与吸附层分离,带正电的胶粒向阴极移动
【答案】B
【详解】A.依据分散系定义可知,胶体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故A正确;
B.Fe(OH)3胶体不带电,其胶粒带正电,故B错误;
C.胶体整体上不带电,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荷,相互排斥,不能聚沉,故C正确;
D.Fe(OH)3胶粒带正电,通电发生电泳,带正电的胶粒向阴极移动,故D正确;
故选B。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时,它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B.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丁达尔效应是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D.H2和H+互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A
【详解】A.元素由化合态转变为游离态,化合价改变,由负价得单质是被氧化,由正价得单质是被还原,故A正确;
B.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如3O2═2O3,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其两者溶质的粒径大小不同。胶体粒子介于1nm——100nm之间,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可以用于区别胶体和溶液,但不是其本质区别,故C错误;
D. 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样的单一化学元素组成,因排列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性质的单质,氢离子不属于单质,故D错误;
故选A。
16.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叶基莫夫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为发现和合成量子点作出的贡献。利用颜色来自氯化铜的纳米颗粒,叶基莫夫证明了粒子大小通过量子效应影响玻璃的颜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叶基莫夫实验用的有色玻璃属于固溶胶
B.叶基莫夫实验用的氯化铜颗粒能透过滤纸
C.叶基莫夫实验用的氯化铜颗粒是纯净物
D.添加氯化铜纳米颗粒的玻璃一定是蓝色的
【答案】D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利用颜色来自氯化铜的纳米颗粒,即氯化铜的纳米颗粒分散到玻璃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形成胶体,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叶基莫夫实验用的有色玻璃,则分散剂为固体,属于固溶胶,A正确;
B.实验用的氯化铜颗粒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形成胶体,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B正确;
C.实验用的氯化铜颗粒就是CuCl2,则是纯净物,C正确;
D.CuCl2本身的颜色为棕黄色,CuCl2水溶液呈蓝色,故添加氯化铜纳米颗粒的玻璃不一定是蓝色的,D错误;
故答案为:D。
17.在下列现象中,和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A.在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
B.利用静电除去空气中的粉尘
C.在NaCl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D.清晨阳光穿过树叶产生一条条光柱
【答案】C
【详解】A.泥沙胶体遇到海水,海水中的盐使胶体聚沉,则在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与胶体性质有关,A与题意不符;
B.胶粒带电,胶粒在外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利用静电除去空气中的粉尘,利用的是电泳原理,与胶体性质有关,B不符合题意;
C.在NaCl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AgCl白色沉淀,C与符合题意;
D.清晨,人们经常能看到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为丁达尔效应,与胶体有关,D与题意不符;
答案为C。
18.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是
A.空气中小水滴的布朗运动 B.雾是一种胶体,胶粒带相同电荷
C.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nm D.光是一种胶体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描述为胶体丁达尔效应,而形成胶体的本质原因是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nm,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9.现有如下各实验(已知淀粉分子的直径在之间):
①将1g KCl加入99g水中。
②将1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g水中,搅拌均匀后煮沸。
③将粉末加入100g水中,充分振荡。
④将0.1g植物油加入10g水中,充分振荡混匀。
⑤将96mL酒精与5mL水充分混合。
(1)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属于溶液的有 (填序号,下同),属于胶体的有 ,属于浊液的有 。
(2)鉴别①②的方法是 。
(3)分离②③中的分散质和分散系的方法分别是 。
【答案】(1) ①⑤ ② ③④
(2)丁达尔效应
(3)渗析、过滤
【详解】(1)①KCl溶于水后以离子形式存在,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属于溶液;
②可溶性淀粉分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溶于水搅拌均匀后煮沸,形成的是胶体;
③CaCO3不溶于水,振荡后所形成的是不稳定的体系,久置会沉淀,所以属于悬浊液;
④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振荡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⑤酒精和水可以任意比混溶,形成的是溶液;
因此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属于溶液的有①⑤,属于胶体的有②,属于浊液的有③④;
(2)①②分别属于溶液和胶体,可以采用丁达尔效应鉴别,产生明显“通路”的是②;
(3)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可以,分离出胶体的方法是渗析;碳酸钙不溶于水,得到碳酸钙的方法是过滤。
20.Fe(OH)3 胶体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以及解毒剂。为制备Fe(OH)3 胶体并检验其性质,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向40 mL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浓度约为30%);
乙:向40 mL沸腾的自来水中逐滴加入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浓度约为30%);
丙:直接加热饱和的氯化铁溶液;
丁:向40 mL蒸馏水中滴入6滴10%FeCl3溶液,然后滴入1滴10%NaOH溶液,边滴边搅拌。
(1)为检验胶体是否制备成功,可利用胶体的 ,经检验发现只有乙同学没有成功,试分析不成功的原因 。
(2)甲、丙、丁三位同学胶体制备成功,但所用时间长短是丙>甲>丁。
①丁与甲对比,除了胶体制备所用时间较短,优点还有 (写出1条即可)。
②综合。上述实验:制备Fe(OH)3胶体时,提供OH-的物质可以是H2O或 只要控制反应条件即可制得。
(3)甲同学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稀H2SO4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丙、丁同学想探究Fe(OH)3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通过以下___________(填序号)操作可以实现。
A.渗析 B.电泳 C.聚沉 D.丁达尔效应
【答案】(1) 丁达尔效应 自来水中含电解质,易使制备的胶体发生聚沉
(2) 不需要加热;所需氯化铁浓度少 NaOH
(3)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变成棕黄色
(4)B
【详解】(1)胶体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能够使光线发生散射作用而沿直线传播,因此光束在胶体中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即发生丁达尔效应,因此为检验胶体是否制备成功,可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判断;
经检验发现只有乙同学没有成功,乙没有成功是由于自来水中含电解质,易使制备的胶体发生聚沉,不能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因此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2)①丁与甲对比,除了胶体制备所用时间较短,优点还有不需要加热,节能;且所需氯化铁浓度少;
②综合上述实验:制备Fe(OH)3胶体时,提供OH-的物质可以是H2O或NaOH,只要控制反应条件即可制得;
(3)甲同学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稀H2SO4至过量,硫酸电离产生的所带的负电荷中和Fe(OH)3胶粒上所带的正电荷,使胶体发生聚沉而形成Fe(OH)3红褐色沉淀,后来Fe(OH)3沉淀与硫酸又发生中和反应,产生可溶性的Fe2(SO4)3和H2O,Fe3+使溶液变为黄色溶液,故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稀H2SO4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变成棕黄色;
(4)丙、丁同学想探究Fe(OH)3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Fe(OH)3胶粒带有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而能够稳定存在。在外加电场力作用下,Fe(OH)3胶粒会向负电荷较多的阴极区定向移动,使阴极附近颜色加深,即Fe(OH)3胶体发生电泳现象,故合理选项是B。
21.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 L-1的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
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操作能成功制得胶体的同学是 (选填编号)。
A.甲 B.乙 C.丙
(2)利用胶体的 现象,可验证有Fe(OH)3胶体生成且操作最简便。
(3)利用下图装置提纯胶体,除去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待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请设计实验检验胶体中Cl—是否已被完全除去 。
(4)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溶于水形成胶体。明胶水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___________。
A.都不能稳定存在 B.通电,无明显现象
C.分散质粒子可通过滤纸 D.分散质粒径均大于100nm
(5)下列现象或应用,不能运用胶体知识解释的是___________
A.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
B.江河入海口,容易形成三角洲
C.硝酸银溶液与溴化钠溶液混合,生成淡黄色沉淀
D.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的蓝黑墨水(墨水是胶体),易出现堵塞
【答案】(1)乙
(2)丁达尔效应,具体为:用激光笔照射,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3)取烧杯中液体少量,滴加HNO3酸化的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胶体中Cl—还未除尽,若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胶体中Cl—已被完全除尽
(4)C
(5)C
【详解】(1)向1 mol L-1的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至溶液变红褐色,可制得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会促进其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故其中操作能成功制得胶体的同学是乙。
(2)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其他分散系不能,具体为:用激光笔照射,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可验证有Fe(OH)3胶体生成。
(3)该胶体中杂质离子为氯离子,氯离子能透过半透膜进入蒸馏水中,氯离子能和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则设计实验检验胶体中Cl—是否已被完全除去的方案为:取烧杯中液体少量,滴加HNO3酸化的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胶体中Cl—还未除尽,若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胶体中Cl—已被完全除尽。
(4)A. 胶体是介稳体系,A错误;
B. 通电,红褐色的氢氧化铁电泳现象明显,阴极负极颜色加深,B错误;
C. 分散质粒子可通过滤纸,C正确;
D. 分散质粒径均在1~100nm,D错误;
答案选C。
(5)A.豆浆含蛋白质胶体、卤水含电解质、“卤水点豆腐”利用了胶体的聚沉原理,A不符合;
B. 江河入海口,容易形成三角洲,是因为泥土胶粒遇到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了聚沉,B不符合;
C. 硝酸银溶液与溴化钠溶液混合,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淡黄色溴化银沉淀,C符合;
D. 不同胶粒可以带不同电荷,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的蓝黑墨水(墨水是胶体),易出现堵塞,是胶体发生了聚沉,D不符合;
答案选C。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