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学习目标:1、了解元曲这种文体。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快乐自学:自学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元曲有关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自读课文,并努力读通顺,力争做到停顿恰当、声音洪亮。
4、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圈画出来,小组内交流。
自学检测 1、《山坡羊 潼关怀古》选自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号_____, ___代____家。
2、给黑体字注音。
峰峦 ( ) 潼关( )
宫阙 ( ) 踌躇( )( )
《全元散曲》张养浩希孟云庄元散曲luántóngquèchóuchú小试牛刀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如《天净沙》《山坡羊》。元曲简介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流露不满。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作者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隐;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写作背景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听课文朗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疏通文意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
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 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精彩展示: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合作探究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精彩展示: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精彩展示: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
精彩展示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 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轻松演练 1、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曲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望西都,意踌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当堂检测做同步导学25课课件22张PPT。明月几时有水 调 歌 头苏 轼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自学要求1、作家作品简介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诗文,疏通诗意。?
3、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成就,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派。但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然而此人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背景资料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
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没有相见了。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一、给标出的字注音:宫阙( ) 琼楼( ) 绮户( )
婵娟( )不胜寒( )丙辰( ) quèqióngqǐchán juānshēng bǐng chén 二、解释下列词语:把: 朱阁:
不胜寒: 绮户:
无眠:
何似: 何事:
婵娟:持;端着。 朱红的楼阁。
禁不住。雕花的窗户。难以成眠的人,这里指作者。
哪里比得上。
月宫里的嫦娥,这里指明月。
为什么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诵读全词并根据课下注释讨论理解诗词大意。诵读诗词的要求:
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有感情。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词意: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合作探究水 调 歌 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序作用: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讨论理解质疑一、读上片,回答问题。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我欲乘风归去”讨论理解质疑一、读上片,回答问题。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讨论理解质疑二、读下片,回答问题。 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人是谁?为何无眠?是作者苏轼。讨论理解质疑二、读下片,回答问题。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回到现实、自叹自慰—积极心态、发出祝福。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思考与讨论
1、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两者有何联系?
2、词中哪些地方用了联想和想象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你最喜欢哪一句?说明理由。 上阙:
下阙:望月(写景)
怀人(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主要内容1、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两者有何联系?
联想与想象: 甲事物想 到乙事物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 存在(明月) 不存在(天宫)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词中哪些地方用了联想和想象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存在(月圆) 存在(人圆)存在(明月) 不存在(天宫)3、你最喜欢哪一句?说明理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由月亮的圆、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
你能举出哪些有关“月”的诗词吗?李白《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李白《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思 乡怀 人孤 寂陶渊明《归园田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安 适 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与亲人多年不见,思念之情、思念之苦可想而知。你能从失意、孤独中走出,积极乐观,心胸开阔,你是好样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衷心地祝愿你和你弟弟能早日团圆!当堂检测背诵并默写《水调歌头》课件13张PPT。赤壁---杜牧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自学提纲1、作家作品简介及写作背景。
2、解题,初读诗文,疏通诗意。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 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jǐ] 听注释
①折戟:折断的戟(戟:兵器)。
②销:锈蚀[shí]。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③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④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⑤东风:指火烧赤壁事。铜雀:即铜雀台。
⑥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shí],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它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
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
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 周郎:指周瑜。
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姬。点评(1)诗的前两句借折戟
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
人事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2)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诗作主题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
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
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
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于史事的评论,其用意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咏史诗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
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
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
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
壁兴感之由议论感慨怀
古
伤
今当堂检测背诵并默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课件13张PPT。《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作家作品诗歌诵读诗意理解诗外天地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宋朝杰出的民族英雄,生活在一个汉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本诗选自《文山先生全集》。作家作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于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背景诗歌朗诵?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听一听注释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④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
⑤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⑥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⑦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⑧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历史中放光。
⑨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想到前年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理解诗意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自己走上仕途,
国家危急,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国家分裂,命运惨淡
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对仗)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直抒胸臆,以死明志。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铺垫主旨理解诗意 分析结构述志诗诗篇主题 这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已成为中华诗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而献身。 诗外天地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 · 于谦《石灰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 ·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当堂检测背诵并默写《过零丁洋》课件14张PPT。《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学习目标1、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2、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自学提纲1、作家作品简介及写作背景。
2、解题,初读诗文,疏通诗意。
3、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4、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李白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背景简介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yán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白的赠诗中,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题解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听注 释?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被贬谪之地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三年:刘禹锡被贬官,前后共二十三年。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④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⑤长(zhǎng):增长,振作。 诗歌大意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整体感知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fèn mèn】不平。
颔hàn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人事全非。无限悲痛怅惘【 chàngwǎng】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老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颔联:运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颈联:千古名句。?“沉舟”?“病树”?自比之意?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当堂检测背诵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