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以及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本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一课,对本单元要求掌握的学习目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着体现明朝的兴衰及其内外矛盾的变化这一线索,将本课整合为四个部分,重点通过学习明朝内外矛盾的变化,认识到从明朝开始中国社会隐藏的危机。
2.学习者分析
本课学习者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明清历史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了解明清历史的基本情况,但是缺乏深层次的认识,需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高一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尝试摆脱初中阶段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
3.学习目标确定
通过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郑和下西洋;明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 难点: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5.学习活动设计
导入: 观看《郑和下西洋》短片视频,引出问题为什么之后却偃旗息鼓了?这一时期处于古代中国哪个朝代?明王朝是怎样建立的?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一时期明王朝的对外关系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清又是怎样崛起的?知识点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的建立 教师介绍背景、学生看书回答建立的相关史实。 废丞相设内阁 介绍内阁演变的历程、并比较宰相制度与内阁制。 宰相内阁大学士权力来源宰相制度皇帝的信任职责参与决策国家大事皇帝的侍从顾问权力拥有一定的决定权有票拟权,但需皇帝批红对皇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宦官专权 活动意图说明:知识点二:沿海政策变化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2活动意图说明:培养学生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对比中感受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面临的危机。师:环节三:边疆形势变化师:阅读教材P74-P75“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的相关内容、观察地图,了解明朝与鞑靼、瓦剌的关系,概括明朝对西藏、东北的统治。自主完成表格内容。生: 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基础。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活动意图说明:培养学生筛选相关教材信息的能力。师:满洲兴起 清朝入关 女真发展史: 16~17世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1616: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 1635: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 1636: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顺治帝时期,清军入关结束语:明朝,虽然也采取了许多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措施,但使得政治更加腐败黑暗;亦有远洋航海的壮举,但难以为继;虽然也重视和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管辖,但逐步没落的国家实力抵挡不住日渐崛起中的女真。历史迎来了又一次的改朝换代。课堂小结: 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元朝灭亡了,代之而起的明朝走上了历史舞台。为加强统治,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政治上废除自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建立的内阁制;对外关系上,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更比西方的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受到荷兰、西班牙的骚扰与侵略,东部沿海倭寇活动猖獗,中国人民开始了早期的反侵略斗争;民族关系上,明政府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如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与退到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有战有和,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后改称大清。在大清崛起之际,明王朝的统治却越来越腐败。在明末农民起义和清朝的双重打击之下,明王朝灭亡。中国开始了清王朝的统治时期。
6.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梳理从秦至元宰相制度的演变。 绘制明朝中枢机构政务流程图,认识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推荐观看:央视纪录片《历史纵横——大明王朝》全集。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材容量大、内容多,勉强完成课堂教学;增加了一些史料,含文字、图片、视频等,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课堂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由于是新教材新授课,内容的深度与宽度把握不好,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