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课题1 水的性质
第1课时 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 结合生活实例,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解释水的三态变化,初步感受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相互联系。
2. 通过了解水由水分子构成,以及其他物质由分子构成的事实,初步形成基于分子的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子及其特征;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原因。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从微观角度分析宏观现象的思维方式。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巴黎奥运会号称史上最热,如何应对高温呢? 巴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水雾喷嘴,它是对水进行雾化处理,使其变成 6 μm 的小液滴,给空气降温。 【倾听】 从热点话题入手,提出本节课的主角—水,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寻求宏观现象的本质原因,与课尾呼应。
【提问】看来水是可以被“分割”的,那么水能不能无限地分割下去? 【思考】
【演示实验】分割水:① 喷雾;② 喷雾喷在熨斗上。 【提问】小水珠还看得见吗? 【观看】 【回答】看不见。 结合实验和化学史,引导学生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过渡】这个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做过哪些研究。 【倾听】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呈现】视频:水分子的发现史:① 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② 科学家通过射电望远镜观测到遥远星系中的水分子;③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月壤中发现水分子。 【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 90 页第一、二段。 【结论】许多物质也像水一样,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观看】 【回答】水是由大量水分子聚集而成的。
【任务 1】感受分子之小。 【呈现】水分子模型。 【讲述】这其实不是真正的水分子,它只是水分子的模型。 科学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看见分子。 【呈现】 图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下的水分子。 【提问】真正的水分子是很小的,有多小? 一滴水中大概有多少个水分子? 【呈现】1. 67×1021 。 【过渡】分子虽然很小,但它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证明着它的存在。 【任务 2】实验探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① 将绑有几张湿润的酚酞试纸的铁丝伸进玻璃 管中;② 将浓氨水浸泡过的棉花塞在管口。 【提问】棉花和试纸并没有接触,为什么会变红呢? 【过渡】除了“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总在不停地运 动”外,分子还有什么特征? 【任务 3】实验探究: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1)混合水与酒精:①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至玻璃管容积的一半;② 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③ 用橡胶塞塞紧开口 的一端,颠倒数次。 【提问】体积变化说明了分子有什么特征? 实验(2)压缩水和空气:① 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 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 和水;② 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活塞 慢慢推入。 【观察】水分子模型。 【聆听】 【观察】 【猜测】 【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回答】 【回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思考】 【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回答】 体积变化情况预测结果实验结果
【思考、回答】 【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回答】 呈现水分子模型,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水分子。 借助 STM技术观察到真实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分子特征的积极性。 与前面分割水呼应,同时从定量角度反映水分子的小而多。 以典型实验事实为依据,借助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现象与物质微观构成之间的联系,认识分子在物质 变 化 中 是 如 何 变化的。 通过对比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发现事物的异同点,获得科学的结论。 这个结论的得出也为下 一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哪一支注射器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 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结论】在固体和液体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比较小,在气体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比较大。 所以气体往往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 【提问】从分子角度解释下列事实: (1) 6 000 L 氧气压缩后可装入 40 L 钢瓶中(提示: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2) 把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其示数会变大。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1) 氧分子之间有间隔,压缩后间隔变小。 (2) 酒精分子受热后分子间间隔变大。 环节分析三态变化的本质做好铺垫。 列举 日 常生活中的现象,调动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宏观现象,巩固分子的概念。
【任务 4】感受水发生三态变化的过程。 实验探究:加热蒸发水。 ① 在蒸发皿中加入10mL水;② 用酒精灯加热至 沸腾。 【提问】在整个加热的过程中,除了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A. 水分子的结构 B. 水分子的数目 C. 水分子的大小 D. 水分子的运动速度 E. 水分子的能量 【呈现】动画: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变化。 【结论】温度升高,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度加快,水分子间间隔变大,水分子的排列更加杂乱无序。 【提问】现在大家知道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本质原因了吗? 【提问】所以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过渡】除了水和水蒸气,水还有哪种存在状态? 【提问】冰也是战高温的一大法宝,水怎么变成冰? 【呈现】动画:冰和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 【讲述】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是无序的,而冰中水分子的排列是有序的,呈六角形规则排列结构。 【结论】温度改变,水分子的排列方式随之改变。 【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回答】 【回答】D、E。 【观看】 【聆听、思考】 【回答】水分子间的间隔和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改变。 【回答】物理变化。 【回答】冰。 【回答】温度降到 0℃以下。 【观看】 【聆听、思考】 承接上一环节最后 一个问题,结合实验,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水的存在状态的变化,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了上一个环节结论的铺垫,再结合动画、类比,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分析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本质,把从微观视角看物质及其变化 作 为 认 识 事 物 的工具。
【提问】刚才你们加热的 10 mL水全部变成水蒸 气之后,它的体积有变化吗? 【追问】为什么体积会变大? 【追问】那么把这 10 mL水变成冰,体积是不是变 小呢? 【提问】巴黎奥运会的喷雾降温为什么用水而不用其他液体呢? 水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回答】体积变大了。 【回答】分子间间隔变大。 【思考】 【思考】 制造思维冲突,为下节课学习水的性质留下悬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