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祝清华大学建校 110 周年,清华大学设计了校庆标识。标识以阿拉伯数字 “110”与清华大学校徽的组合为主体图形,并辅以阿拉伯数字“1911—2021”。校 庆标识围绕校庆主题—“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从传承和创新两个角 度出发进行设计。想一想,设计师是如何运用图形和色彩来设计标识、传递校庆主题 的呢?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雕塑) 1958 刘开渠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国美术家借古开今,兼容并蓄,用美术的方式彰显民族精神,讲述中国故事。欣赏 刘开渠、李可染、董希文的作品,了解他们向善向美的艺术创作。
问题二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浮雕《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表现的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 师强渡长江的雄壮场面。作品注重写实,形象饱满,生动传神,布局有很强的节奏感。 作者刘开渠以雕塑语言讴歌人民英雄、赞美中国人民。其雕塑作品朴素、沉稳,重在表现生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初,刘开渠曾带领其他雕塑家赴全国多地考察,将 我国传统雕塑简洁、概括的人物造型及线 刻方法与西方雕塑技法相融合,使我国现 代雕塑呈现出了新面貌。
问题一
为民族立碑 刘开渠的雕塑作品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雕塑,泥稿,局部)
1958 刘开渠
中国美术馆
问题一
踢毽子(雕塑) 1982
刘开渠 中国美术馆
小姑娘张开双臂,用右脚 稳稳接住毽子。仿佛只需脚腕 一翻,毽子就能跃入空中。
问题一
马克思、恩格斯像(浮雕) 现代 刘开渠
中国美术学院
问题一
在人物塑造方面,刘开渠是如何体现对传 统雕塑的继承与创新的?与同学一起探讨刘开 渠作品中自信、自强的精神体现。
感知·发现
写生是李可染创作山水画的根基。他历经漫长的写生之路,在写生中探索传统技 法的革新和发展,以积墨手法表现逆光,开创了山水画新的风格图式和审美意境。他坚 持“为祖国河山立传”,用笔墨描绘锦绣河山,其作品饱含他对祖国、人民、生活的真挚 情感。
问题二
水墨精神 李可染的中国画作品
漓江山水天下殊(中国画) 1988 李可染
李可染艺术馆
作品采用积墨法,表现出 层峦叠嶂的山体,营造出空间 的纵深感。作品还运用对比手 法,让房屋、云雾、船只等形 成的留白在浓重的山水景色 的衬托下愈显明亮。
问题二
桂林阳江写生 1959 李可染 李可染艺术馆
问题二
阳朔江边铅笔写生
1962 李可染
1959 年、1962 年李可染赴广西 桂林、阳朔等地写生,以此作为重 要创作题材,于 1988 年创作了《漓 江山水天下殊》。
问题二
画面采用“之” 字 形 布 局,将 近、 中、远景层层叠叠的山峦贯穿起来。
问题二
大面积的浓重 墨色,零散的空白,题款与之相呼应。
问题二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中国画) 1963 李可染 中国美术馆
作品表现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诗意。画家以大面积的朱砂渲染“红色山河”的壮丽与绚烂,将色与墨、诗与画融为一体。
问题二
荷塘消夏(中国画) 1964 李可染 李可染艺术馆
问题二
蜀山春雨(中国画) 1957 李可染 中国美术馆
问题二
请举例分析 李可染是怎样用 笔墨“为祖国河山 立传”的,并参考 左 页 分 析 图,勾 画出你理解的布 局 特 点,体 会 作 品的气韵。
探究·体验
探究·体验
学生参观李可染水墨艺术展
探究·体验
江南渔船(中国画) 李可染 李可染艺术馆
画家董希文先后三次去西藏自治区写生,创作出一系列经典油画作品。结合画家的探索历程及表现方法和本页的作品分析,深入了解董希文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描绘当地翻 天覆地的变化、表达对西藏人民和高原风物的真挚情感的。
问题三
油画“中国风” 董希文的绘画作品
问题三
千年土地翻了身(油画) 1963 董希文 中国美术馆
问题三
构图 :画面中的意象由远及 近,呈放射状排布,表现出人们大 步迈向新生活的喜悦心情。连绵 的雪山一层层跃出地平线,颇具 动感。这种动感是如何通过构图 体现的?
问题三
色彩 :观 察画面中的色 彩,想一想,主 要人物的红色 上衣在画面中 起什么作用。
问题三
造型 :画面中的人物造型概括、简练,人物后 仰,牦牛前进,整体动态充满行进感。你能说说画 家用来表现翻耕地的短促笔触起什么作用吗?
观察《春到西藏》,并结合相关资 料说明画面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画家的 民族情怀。如果使用了别人的资料,你应该怎样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
探究·体验
春到西藏(油画)
1953 董希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品描绘了西藏人民刚开垦的土地。暖色 调的人物服饰和冷色调的杏花形成对比。人们 或弯腰侧头、面带喜悦,或身体前倾、驻足远 眺,每一个动势都蕴含着勃勃生机。
问题三
对传统艺术的深入学习,坚定了董希 文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的作品中明快的 色彩和整体的装饰意味,彰显出他深厚的 民族情怀与审美趣味。
问题三
问题三
哈萨克牧羊女(油画) 1948 董希文 中国美术馆
画家曾在敦煌度过三个春秋,本作将他在临摹壁画的过程中提取的元素运用于油画创作。作品中的线条刚健奔 放,加上画家对淡色块以平涂方式进行装饰化处理,因而颇 具中国传统特色。
欣赏本页中国 美术家刘开渠、李 可染、董希文的作 品,向同学介绍三 件作品分别讲述了 怎样的中国故事。
说一说他们令你印 象深刻的艺术探索 经历。
融合·创意
融合·创意
百万雄师下江南(油画) 1960 董希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
融合·创意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雕塑)
1944 刘开渠 成都市人民公园
融合·创意
六盘山(中国画) 1959 李可染 中国国家博物馆
1.小组讨论,了解本课所讲三位美术家的艺术探索之路。
2.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为本课所讲三位美术家的经典作品“代言”。
自评 :能从作品中领悟中国美术家的家国情怀和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并能与同学交流见解。
学习建议
融合·创意
我是一个兵(雕塑)
个性表现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浮雕,复制件)展览观摩现场
个性表现
董希文作品《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创作思维导图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下节课,带着你的作品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