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02 14:4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早预习 新知梳理
一、长度及其测量
1.长度单位_________
(1)基本单位: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
(2)常用单位及换算
1 km=______m;
1 m=10 dm=102 cm=________mm=_________μm=__________nm。 
2.长度测量:使用刻度尺测量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_________
(1)基本单位: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__。
(2)常用单位及换算
1 h=___________min=__________-s。
2.测量工具:钟、表等。
三、误差
1.概念:测量时,测量值与_________之间的差别。误差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消除,只能__________。
2.减小方法
(1)______________求平均值。
(2)选用___________的测量工具。
(3)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重难 以练代讲
探究点一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典例1 用如图所示方式测量铅笔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测量不对,一定要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开始测量
B.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cm,测得铅笔的长度为3.50 cm
C.因为使用了三角尺,所以读数时视线不用正对尺面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避免误差
物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测值和单位组成,当物体的末端正对刻度线时,要添“0”表示估读。
变式 如图所示,用两把刻度尺A、B测同一物体长度(LA、LB),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_,其中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________mm,则LB=__________cm。
探究点二 时间的测量
典例2 如图所示,秒表秒针盘的分度值是___s,秒表的示数为______s。
课堂小结
培素养 分层作业
A基础达标
1.(2024威海)三星堆祭祀区8号坑出土了一件迷你版纵目面具,工作人员按照考古挖掘的要求用比例尺作参照拍照,每一个小方格的宽度为1 cm,如图所示。请估测面具两耳之间的距离更接近( )
A.3 cm B.6 cm C.9 cm D.12 cm
2.为给课桌裁剪一块合适的课桌垫,小明用卷尺对课桌长度进行了三次测量,记录的数据分别为66.8 cm、67.0 cm、67.5 cm。则课桌长度的测量结果应为( )
A.66.8 cm B.67.0 cm C.67.1 cm D.67.5 cm
3.教材素材改编 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称为“拃”。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某人“一拃”的长度。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读数时,视线应从甲方向观察
B.读数时,视线应从乙方向观察
C.“一拃”的长度为1.9 cm
D.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
4.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B.通过对一个物体的长度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误差的大小与测量工具无关
5.填写下列单位或数值。
(1)圆珠笔的直径为8.0________;
(2)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_______;
(3)某同学百米跑的时间是15.6________;
(4)教室木门的高度约是_______m;
(5)一名八年级同学的身高约为_______cm;
(6)60 μm=_________cm;
(7)24 dm=_______mm;
(8)某校一节课45 min=________h=________s。
B能力提升
6.教材样板题 小明身高175 cm,据此,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小明的脚长约15 cm
B.他的正常步幅约为60 c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他的“1拃”约为40 cm(拃:念zhǎ,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
距离)
D.他的“1庹”约为3 m(庹:念tuǒ,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7.测量物体长度时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五一”劳动节学校组织大扫除时,小明不小心将教室窗户玻璃打碎了,需要重新安装一块玻璃,班长准备测量窗户边框的尺寸,下列测量工具中最合适的是( )
A.测量范围为20 cm,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
B.测量范围为100 m,分度值为1 cm的卷尺
C.测量范围为5 m,分度值为1 mm的钢尺
D.测量范围为15 cm,分度值为1 mm的三角尺
8.甲、乙、丙三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物理书的长度,甲的记录是26.03 cm,乙的记录是26.01 cm,丙的记录是26.00 cm,比较他们的测量结果,应该说_______(选填“甲”“乙”“丙”或“都”)正确;他们的测量结果不同,是因为测量存在______;他们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这本物理书的长度应为________cm。
9.如图甲所示方法测出的纽扣直径是______cm,图乙中秒表读数是
_________s。
C素养培优
10.某同学将一段细铜丝在一支铅笔上单层缠绕了20圈,形成一个铜丝圈,再用一把刻度尺测量该铜丝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
(1)该铜丝圈的长度为________cm,细铜丝的直径为_______mm。
(2)若要减小误差,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填序号)。
A.换用分度值相同的刻度尺测量,然后求平均值
B.绕细铜丝时做到紧密缠绕,所绕匝数多一些
C.换用不同的人来测量,然后求平均值
D.调换测量位置,测出不同位置的直径几次,然后求平均值
(3)如果在缠绕过程中细铜丝没有紧密排列,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
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探重难 以练代讲
典例1 B 测量长度时,可以使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一个清晰的刻度线对齐物体的一端,开始测量,A错误;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长度是0.1 c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测量值还要再加一位估测值,铅笔左侧与2.00 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5.50 cm刻度线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L=5.50 cm-2.00 cm=
3.50 cm,B正确;测量过程中,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C错误;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D错误。
变式 甲 1 2.10 解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所以视线正确的是甲;由图知:图示刻度尺A最小刻度值为1 cm。图示刻度尺B
1 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 1 mm。物体起始端在7.00 cm处,末端在 9.10 cm处,所以物体长度为LB=9.10 cm-
7.00 cm=2.10 cm。
典例2 0.1 110 解析:由图可知,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 min,指针在1 min和 2 min 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 0.1 s,而大盘指针在50 s,因此秒表读数为 1 min 50 s=110 s。
培素养 分层作业
1.B 用比例尺作参照拍照,两耳之间的宽度大约占了6格,因此两耳之间的距离更接近6 cm。故选B。
2.C 课桌的长度L==67.1 cm,C符合题意。
3.B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的刻度线垂直,B正确,A错误;由图知刻度尺上10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 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所以“一拃”的长度应该是19.0 cm。
4.B 在测量长度、时间以及其他物理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B正确,C、D错误;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导致测量错误,而不是引起误差,A错误。
5.(1)mm (2)m (3)s (4)2 (5)160 (6)6×10-3 (7)2 400 (8)0.75 2 700 
6.B 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小明身高 175 cm,故小明的脚长约=25 cm,故A不符合题意;正常人两步大约1 m,正常步幅约为60 cm,比较接近,故B符合题意;一般人“1拃”约为20 cm,故C不符合题意;一般“1庹”约为自己的身高,故“1庹”约为 175 cm,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C 教室窗户玻璃的高度约为1.5 m。测量范围为20 cm,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分度值大小合适,但量程偏小,故A不符合题意;测量范围为100 m,分度值为1 cm的卷尺,分度值明显偏大,不适合用来测量玻璃的长,故B不符合题意;测量范围为5 m,分度值为1 mm的钢尺,分度值和测量范围都合适,故C符合题意;测量范围为15 cm,分度值为1 mm的三角尺,分度值大小合适,但量程偏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都 误差 1 mm 26.01 解析:测量数据的倒数第一位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 mm;三个测量值的准确值相同,因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所以三位同学的测量结果都正确;当误差不可避免时,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所以物理书的长度L==26.01 cm。
9.2.50 32 解析: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从
2.00 cm处量起,末端刻度到4.50 cm,所以纽扣直径为4.50 cm-2.00 cm=2.50 cm;图乙小盘表示分钟,大盘表示秒;在小盘上,1 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n,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在大盘上,1 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0.1 s,指针在32 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2 s,即秒表的读数为32 s。
10.(1)3.80 1.9 (2)B (3)偏大 解析:(1)由图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线圈左侧与
6.00 cm对齐,右侧与9.80 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9.80 cm-6.00 cm=3.80 cm;已知细铜丝的圈数n=20,故细铜丝的直径d===0.19 cm=1.9 mm。(2)换用分度值相同的刻度尺、换用不同的人来测量、调换测量位置,都不会影响测量结果,不可行;绕细铜丝时做到紧密缠绕,所绕匝数多一些,可减小误差,B项可行。(3)如果在缠绕过程中细铜丝没有紧密排列,会导致线圈宽度测量结果偏大,所以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将偏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