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课外拾趣 有一个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他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了一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文章,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扬千古。课外拾趣你知道吗 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呢?他所写的这篇名扬千古的文章又是哪篇文章呢?你知道吗 李白号称诗仙,李贺号称诗鬼,为了表彰刘禹锡在文学上的成就,大家给他取了个名号,你知道吗?诗豪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通晓文意,理解内容。
2、了解作者所体现的情操。
3、背诵课文。
目标一:熟读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3分钟)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句子节奏。
配乐目标一:听读课文。
1、标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音。
2、改正你划出的朗读节奏。(二)听读课文 1.辨音识字:
德馨( ) 苔( )痕
案牍( ) 鸿儒( )
西蜀( ) 何陋( )
调素琴( )táixīn
dúhónɡ rúshǔlòutiáo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出名显得灵异这高尚长到映入弹无装饰扰乱使…劳累身体佛经学问大的人无学问之人目标一: 疏通文意,目标一: 理解内容,(四)读出深意(5分钟)
1作者如何引出陋室的?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呢?
3作者又从那些语句具体描写了陋室不陋。这些语句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1作者如何引出陋室的?借山 ,水引出陋室。山
水
仙
龙
陋室
惟吾德馨(中心)
比喻起兴2“陋室不陋”的原因?目标一:理解内容,3作者又从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陋室不陋。这些语句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语句
环境
交往的人物
生活的事
你能各用两个字形容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吗?
(清幽 )
(高雅 )
(闲适 )
目标一:了解内容,目标二: 精读课文,读出情操思考(5分钟)
1作者想赞颂自己的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他借助陋室来说他的志向,这种写法叫做什么表现手法?
1作者想赞颂自己的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目标二: 精读课文,读出情操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他是借助陋室来说他的志向,这种写法叫做什么表现手法?
目标二: 精读课文,读出情操作者喜欢自然环境,每日生活闲适,不为贫穷而发愁,可看出他是一个安贫乐道,高洁伟岸的人。陋室——安贫乐道,高洁伟岸。托物言志陋室铭设喻引题山仙水龙比喻起兴陋室德馨陋室不陋环境优美(清幽景)生活情趣(高雅事)引古贤以自况反诘点题交友高雅(不俗人) 托物言志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君子之德)小结课文目标三: 背诵课文(8分钟)背诵思路:
1 以山水起兴引起陋室。
2 从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事件写作者“德馨”,进而证明“陋室不陋”。
3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志向。
课堂达标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