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叶圣陶先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生动表达的魅力,体会汉语在描绘自然、传递思想上的独特价值,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语言运用:能找出文中准确、形象的词句,品味其表达效果;能借助关键词语复述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观察表达。
思维能力:通过梳理信息、品读语言、还原观察过程,培养比较、分析、推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作者“多感官、长时段、抓变化”的连续观察方法,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审美创造:在品读中感受爬山虎的生命力与自然之美,体会作者在细致观察中发现美、在准确表达中创造美的过程,激发用文字记录与创造生活之美的意愿。
教学目标
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
教学重点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并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教学难点
能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初步了解观察记录的方法,并产生持续观察一件事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实物或高清视频/图片、观察记录卡范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识写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生长位置和叶子的细致观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观察主题(落实“文化自信”“语言运用”)
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呈现一片绿意盎然的爬山虎爬满墙壁的景象。
谈话激趣:同学们,这就是爬山虎。它既不是猛兽,也没有翅膀,为什么叫“虎”,又能“爬山”呢?它靠的是什么秘密武器?(预设:脚)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文章,化身“小小观察家”,一起去揭开《爬山虎的脚》的秘密。
简介作者:出示叶圣陶资料,强调他不仅是作家,更是严谨的编辑家和教育家,所以他观察事物特别细致、准确。
二、任务一:初读感知,理清观察脉络(落实“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叶圣陶爷爷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和介绍爬山虎的?
字词闯关:
认读词语:均匀、叶柄、蜗牛、弯曲、枯萎。重点指导多音字“曲”(弯曲、歌曲)。
书写指导:重点指导“虎”(强调第三笔是横钩)、“嫩”(部件紧凑)、“隙”(“小”无钩)、“瞧”(左右结构)。
梳理脉络:
交流: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预设:生长位置、叶子、脚)
合作梳理:小组合作,为课文绘制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
爬山虎 { 一、生长位置 (第1自然段) | 二、叶子 (第2自然段) | 三、脚 (第3-5自然段) [样子(3)、怎么爬(4)、变化(5)] }
三、任务二:聚焦“叶子”,学习细致观察(落实“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思维能力”)
自主阅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叶圣陶爷爷观察了叶子哪些方面的特点?哪些词句让你觉得他观察得特别细致?
合作探究与分享:
颜色变化:从“嫩红”到“嫩绿”,你发现了什么?(观察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叶子,是连续观察。)
静态之美:“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或图片理解“一顺儿”“均匀”,感受叶子的整齐有序之美。)
思考:他可能从什么角度观察才看得这么清楚?(平视、近距离观察。)
动态之美:“一阵风拂过……好看得很。”品味“拂、漾”。(“拂”是轻柔的,“漾”是微微动荡的。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语言的生动与优美。)
对比朗读:如果把“拂过”换成“吹过”,“漾起”换成“晃动”,感觉有什么不同?(体会用词的准确与雅致。)
朗读品味:配乐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叶子的生机与动态美。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爷爷如何细致地观察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和叶子,他不仅看颜色、看形态,还看动态,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业: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实践观察:仔细观察一种植物的叶子,试着用一两句话写下它的颜色和形态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探究爬山虎脚的特点和爬墙过程,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并体会准确运用动词的表达效果。
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激发连续观察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细致观察?
过渡:叶子如此茂盛,全靠脚在下面默默支撑、努力攀登。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聚焦爬山虎的“脚”。
二、任务三:探究“脚”的秘密,体会观察与表达(落实“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自学提示:默读第3-5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爬山虎的脚观察报告”。
样子报告(第3自然段):位置、形状、颜色。
爬行报告(第4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过程是怎样的?
变化报告(第5自然段):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脚有什么不同?
全班交流,品读感悟:
样子报告: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观察得非常隐蔽,需要拨开叶子看)。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比喻形象,写出了脚的纤细、柔软)。
颜色:“嫩红”(与新叶颜色一致,观察入微)。
爬行报告:
动词品析:“触、巴、拉、贴”(板书,并请学生做动作体会)。
过程演示:请学生根据这些动词,用自己的话和动作描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思考辨析:
“一脚一脚”能换成“一步一步”吗?(“一步一步”常用于动物或人,“一脚一脚”更贴合植物脚的特点,体现了它爬得缓慢而扎实。)
“巴”字可以换成“贴”吗?(“巴”更有力,像紧紧抓住、粘住一样,写出了脚与墙的紧密关系。)
朗读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动词读得清晰、有力,体会爬山虎向上的力量。
变化报告:
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连痕迹也没有了”。(观察了消失的过程。)
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相当牢固”“休想拉下”。(通过对比实验,观察了颜色和力量的变化。)
关联词品味:“……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脚的牢固,也流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
三、任务四:发现“连续观察”,学做观察记录(落实“思维能力”“语言运用”)
寻找“时间”的痕迹: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哪些词句告诉我们叶圣陶爷爷观察了很长时间?
“刚长出来”“不几天”“以前”“今年”“后来”“逐渐”……
小结观察方法:正因为他进行了长期、连续的观察,才看到了爬山虎生长、爬行、变化的完整过程。
学习观察记录:
出示课后“资料袋”中的两种观察记录(图文式、表格式)。
讨论:这两种记录方式各有什么优点?(图文直观,表格清晰。)
迁移运用:如果我们来种一盆绿豆芽,可以记录什么?(颜色、高度、形态变化等。)你会选择哪种方式记录?
四、总结拓展,布置实践作业
全文总结:《爬山虎的脚》不仅让我们认识了这种奇妙的植物,更向我们展示了观察世界的金钥匙——细致、连续。叶圣陶爷爷用他的笔告诉我们,美与学问就在我们身边。
布置实践作业(二选一):
基础性:选择一种植物(如绿萝、常春藤),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一段话介绍它的“脚”或茎叶的特点。
挑战性(推荐):开展“我的观察日记”活动。种豆芽、养蚕或观察小区里的一种植物,选择图文结合或表格的形式,进行为期一周的连续观察记录,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生长位置:墙上、屋顶(留心生活)
观察有方法 叶 子:颜色、排列、动态(细致观察)
└─ 脚 ┬─ 样子:位置、形状(像…)、颜色
├─ 怎么爬:触→巴→拉→贴(准确表达)
└─ 变 化:萎 vs 牢 (连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