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实验题)复习: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含解析)2024-2025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专项(实验题)复习: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含解析)2024-2025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02 14: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专项(实验题)复习: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小新和小佳同学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1)实验前,他们把杠杆中心支在支架上,杠杆在图(a)中所示位置静止时 处于平衡状态(选填“是”或“不是”);小新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小佳认为也可以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实验中,他们多次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记录多组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如图(b)所示,杠杆始终保持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新将弹簧测力计从位置②移动到位置①时,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明利用铁架台、杠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使用的钩码质量均相等,杠杆上每格长度均相等。
(1)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位置,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在实验过程中 (选填“能”或“不能”)再次调节两侧的平衡螺母;
(2)小明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进行了3次实验,杠杆水平平衡时记录的数据如表:
次数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1 0.5 20.0 1.0 10.0
2 1.0 15.0 1.5 10.0
3 1.5 10.0 0.5 30.0
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用表示);
(3)如图乙所示,将位置的钩码个数都减少一个,杠杆将会 (选填“仍然平衡”“左端下沉”或“右端下沉”)。
3.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杠杆上相邻刻度间的距离相等。
(1)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时 (选填“是”或“不是”)处于杠杆平衡状态的;
(2)如图乙所示,杠杆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点挂了2个钩码,每个钩码重0.5N。在B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仍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 N。
4.根据“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某同学在调节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杠杆 (选填“是”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
(2)在调节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主要是 。
(3)实验中使用弹簧测力计是为了研究 时杠杆的平衡条件。
(4)某小组的同学采用两边挂钩码的方法做实验,当杠杆平衡时,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归纳,可得到的结论是 。
实验序号 动力(牛) 动力臂(厘米) 阻力(牛) 阻力臂(厘米)
1 2 15 3 10
2 4 10 8 5
3 3 5 1 15
5.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红同学观察到杠杆静止在如图所示位置,此时杠杆处于 状态(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1)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这样做的目的是 ;
动力(牛) 动力臂(厘米) 阻力(牛) 阻力臂(厘米)
2 10 5 4
(2)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若干钩码,杠杆再次静止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接下来的实验步骤是 ,使杠杆再次静止在水平位置,同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小红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请判断,小红的实验过程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是 的(选填“合理”、“不完全合理”或“错误”),理由是 。
6.小明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1)实验前,杠杆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
(3)如图乙,小明在A处挂3个钩码,B处挂2个钩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此分析立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小明得出结论的过程存在的问题是 。同组的小芳指出在B处用弹簧测力计替代钩码比较好,这是因为利用弹簧测力计可改变力的 ,便于正确认识力臂;
(4)小芳利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完成实验探究,将第1次实验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中F1为弹簧测力计示数,F2为钩码重力,L1、L2分别为F1、F2对应的力臂,接下来,又进行了三次实验,将数据填在表中,最后总结得出规律。每次实验总是在前一次实验的基础上改变F2、L1、L2中的一个量。小芳分析数据后发现,第 次实验与前一次实验改变的量相同,需要调整,调整后的正确做法是: 。
序号 F1/N L1/cm F2/N L2/cm
1 1.5 10.0 1.0 15.0
2 3.0 10.0 2.0 15.0
3 1.5 20.0 2.0 15.0
4 1.0 30.0 2.0 15.0
7.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实验选用的钩码重均为0.5N。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此时杠杆 (选填“是”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2)如图乙所示,需要在B点挂上 个钩码,杠杆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两侧各减小一个钩码,杠杆 侧会下降。
(3)多次实验后,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可得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用表中的字母表示)。
实验序号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1
2
3
(4)如图丙所示,杆秤是我国古老的衡量工具,某杆秤的秤盘因不慎磕坏,缺了一小块,如果杆秤不进行调零,继续使用该杆秤,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8.在学习了密度、浮力、杠杆的相关知识后,小丽同学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测出了一个物块的密度,请帮她将下列步骤补充完整。(g取,)
(1)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用细线将物块挂于杠杆左侧,将3个钩码挂于右侧,杠杆仍处于水平平衡,如图甲所示,每个钩码质量为100g,则物块质量为 g;
(2)将该物块浸没在装有水的烧杯中,调节右侧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如图乙所示,则物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 N;
(3)物块的密度是 ;
拓展设问:
某小组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组自制了“杠杆密度计”如图所示,将一轻质细硬杆用细线固定在O点并悬挂起来,物块固定悬挂在A点,把不计质量的矿泉水瓶装满水,用细线悬挂在杆上,将悬挂点移至B点,使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换用相同的矿泉水瓶装满不同液体,重复以上操作,在杆上可标出悬挂点,,……对应密度的刻度值;
(4)若点在B点的左侧,则点对应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关系是 (选填“”、“”或“”);
(5)若测得B、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则点标注的密度值为 (用及题给字母表示)。
9.小成同学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
(1)挂钩码前,杠杆在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此时杠杆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他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端调节,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杆水平平衡后,他在A点挂三个钩码,如图乙所示,那么B点挂 个相同的钩码,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3)A点悬挂钩码不动,B点钩码摘除,在C点挂上已调好的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改为沿虚线方向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水平平衡,测力计的示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图丙中的轻质杠杆全长1m,支点为杠杆的中点,小成在支点左侧某一固定位置挂一个重为G的物体,在支点右侧距离O点为L的位置施加竖直向下的力F使杠杆水平平衡,多次移动拉力位置并根据多次测量的F、L的数据,画出如图丁所示的图象。已知当F最小的时候,F与G的比为4:5,结合杠杆平衡条件,重物G的重力为 N。
10.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实验选用的钩码重均为0.5N。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应将 向 调节,把铅垂线放置于点,从正前方观察,当零刻度线与铅垂线 (选填“重合”或“垂直”)时,即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乙所示,需要在点挂上 个钩码,杠杆将在水平位置平衡;再次在其两边各加上一个钩码,杠杆 侧会下降;
(3)多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可得、、、之间的关系是: 。
实验序号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1 1.0 6.0 2.0 3.0
2 1.5 4.0 3.0 2.0
3 2.0 2.0 4.0 1.0
(4)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次探究不同的是___________。
A.测量铅笔长度
B.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
C.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
11.根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此时杠杆 (选填“是”或“不是”)平衡状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
(2)要使图乙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a处挂同样的钩码 个。
(3)小明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小华同学为了证明他的结论是错误的,于是做了如图丙的实验.将弹簧测力计由竖直地拉着变成倾斜地拉着,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此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小明结论是错误的。
(4)而小军同学则利用图丁进行探究实验,测量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可能是 。
(5)在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
A.减小摩擦
B.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D.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12.如图是2025年合肥市理科实验操作考试中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示意图,实验备有五个相同质量的钩码(每个钩码质量是50g)。
(1)小明将杠杆挂到铁架台上后,杠杆处于图甲情形,也是平衡状态,但小明通过调节左右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优点是 ;(只要合理都可以)
(2)实验过程中,左侧挂3个钩码(乙图),在右侧挂一个钩码 (选填“能”或“不能”)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3)考试结束以后小明思考,在O点左侧杠杆的任何一点施加力也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在乙图中画出杠杆水平平衡时最小力F的示意图 。
13.小明用图示装置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设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对杠杆的拉力分别为动力F1和阻力F2,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他的实验思路是改变F2、l1和l2,测得杠杆平衡时所需的拉力F1,来寻找F1、F2、l1和l2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已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杠杆上每一格长10cm。
实验次数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动力臂l1/cm 动力F1/N
1 4 33 30
2 4 18 30 2.4
3 4 7.5 30 1.0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用F1、F2、l1和l2表示);
(3)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选填“A”或“B”)。
A.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B.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4.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开始时,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在实验过程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
(2)杠杆平衡后,小英同学在图乙所示的A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在B位置挂上 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此时两边同时再加一个钩码,两边 (“能”“不能”)平衡,若不能,杠杆将向 (“A”“B”)边倾斜,
(3)取下B位置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的B点,当弹簧测力计由位置a专至位置b的过程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如图丙),测力计示数如何变化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
(4)调节杠杆平衡后,在不同的位置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使杠杆重新平衡,得到如表中的实验数据:
次数 动力F /N 动力臂l /cm 阻力F /N 阻力臂l /cm
1 5 8 8 5
2 4 10 10 4
3 3 15 15 3
记录数据后,某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得到如下结论 。
试卷第1页,共3页
《期末专项(实验题)复习: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参考答案
1. 是 右 寻找普遍规律 变小
【详解】(1)[1][2]只要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转动,即为杠杆平衡,如图(a)杠杆左边下沉,说明左边重,故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右调。
(2)[3]多次实验得到多组数据,目的是从多组数据中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3)[4]小新将弹簧测力计从位置②移动到位置①时,力臂越变越大,根据可知,不变,变大,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
2.(1) 右 不能
(2)
(3)右端下沉
【详解】(1)[1]由图甲中,杠杆左端下沉,要将杠杆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测量力臂。
[2]杠杆水平平衡后,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再次调节两侧的平衡螺母,否则会造成实验错误。
(2)由表格中数据知,第一次数据0.5N×20.0cm=1.0N×10.0cm
第二次数据1.0N×15.0cm=1.5N×10.0cm
第三次数据1.5N×10.0cm=0.5N×30.0cm
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设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为G,杠杆一格长度为L,将位置的钩码个数都减少一个,杠杆左端为
杠杆右端为
因为
则杠杆右端下沉。
3.(1)是
(2)1.5
【详解】(1)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时受到平衡力作用,是处于杠杆平衡状态的。
(2)设杠杆上相邻刻度间的距离为L,则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2×0.5N×3L=F×2L
解得F=1.5N,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1.5N。
4.(1)是
(2)便于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值
(3)当动力和阻力在支点同侧
(4)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详解】(1)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已知杠杆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满足杠杆平衡状态的定义,所以此时杠杆是处于平衡状态。
(2)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大小。因为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臂恰好与杠杆重合,此时可以直接在杠杆上测量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3)在实验中通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动力和阻力在杠杆支点同侧情况下杠杆平衡的条件,此时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4)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实验序号1:,

实验序号2:,

实验序号3:,

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归纳,可得到的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5. 平衡 右 便于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值 增减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 不合理 只做一次实验和一组数据,不能得出结论
【详解】[1]如图所示位置,杠杆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1)[2]如图杠杆左低右高,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
[3]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力臂可以直接在杠杆上读取,因此目的是方便测量力臂。
(2)[4]小红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若干钩码,杠杆再次静止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应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通过增减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
[5][6]表格中只有一组数据,得出结论不合理,应多测几组数据,以寻找更普遍规律。
6.(1)左
(2)校零
(3) 实验次数太少,所得结论具有偶然性 方向
(4) 4 见解析
【详解】(1)杠杆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左高右低,说明右端偏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校正“0”点,即将指针调到“0”刻度线上。
(3)[1]小明只完成一组实验,就得结论,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应多测几组。
[2]用弹簧测力计替代钩码,可以很容易改变拉力方向。
(4)[1][2]每次实验总是在前一次实验的基础上改变F2、L1、L2中的一个量,1、2改变了F2,2、3改变了L1,3、4应该改变L2的大小,因此是第4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改变量相同。具体步骤为:保持F2和L1不变,改变L2的大小。
7.(1) 是 右
(2) 4 右
(3)
(4)偏小
【详解】(1)[1][2]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时都属于平衡状态,因此图甲杠杆是处于平衡状态;由图甲可知,杠杆左低右高,根据“左高左调,右高右调”,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1]当左侧拉力
力臂时,由杠杆平衡条件知,,即
解得。故需要在B点挂4个钩码。
[2]当两边各减小一个钩码时,左侧
右侧
右侧力与力臂的乘积大,故杠杆右侧下降。
(3)由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得、、、之间的关系是:。
(4)由于某杆秤的秤盘因不慎磕坏了一个缺口,在测量时需要多放物品去不足缺口处的质量,所以,在m砣g×l砣不变时,测量结果偏小。
8.(1)400
(2)2
(3)
(4)
(5)
【详解】(1)设物块的质量为m,杠杆上每小格长度为L0,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mg×3L0=3×100g×g×4L0
解得
m= 400g
(2)设物块对杠杆的拉力为F1,杠杆上每小格长度为L0,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F1×3L0=3×100g×10N/kg×2L0
解得
F1= 2N由物块受力分析可知,物块受到的重力等于物块受到的浮力与拉力之和,则物块在水中所受浮力
(3)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块的体积
则物块的密度
(4)若点在B点的左侧,则点矿泉水瓶对杠杆的拉力的力臂小于B点矿泉水瓶对杠杆的拉力的力臂,由于阻力和阻力臂大小不变,则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点矿泉水瓶对杠杆的拉力大于B点矿泉水瓶对杠杆的拉力,由于矿泉水瓶对杠杆的拉力等于矿泉水瓶的重力,则点矿泉水瓶装满液体的重力大于B点矿泉水瓶装满水的重力,所以点矿泉水瓶装满液体的质量大于B点矿泉水瓶装满水的质量,由可知,矿泉水瓶的容积相同,故点矿泉水瓶装满液体的密度大于B点矿泉水瓶装满水的密度,故
(5)测得B、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则B、处矿泉水瓶对杠杆的拉力的力臂为、,由于阻力和阻力臂大小不变,则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FBL=F阻L阻=FB2L2
由于B、处矿泉水瓶对杠杆的拉力等于矿泉水瓶的重力,则
GBL=GB2L2

由于矿泉水瓶的容积相同,由
可得点标注的密度值
9.(1) 平衡 左
(2)2
(3)变大
(4)1.25
【详解】(1)[1]图甲中,杠杆静止,是处于平衡状态。
[2]此时杠杆在右端下沉,说明右端偏重,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才能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设杠杆每小格的长度为L,每个钩码的重力为G,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
解得:n=2,B点挂钩码的个数是2。
(3)图乙中,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杠杆处于水平平衡后,改为沿虚线方向拉测力计,此过程,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测力计的拉力对应的动力臂减小,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知,动力增大,所以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4)由图丁知,F=2N在图丙中位置时,对应的力臂,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
即①
轻质杠杆全长1m,支点为杠杆的中点,则杠杆左右两侧的最大力臂l=0.5m,当F最小,则对应的动力臂最大,此时有②
解①②两式得重物G的重力。
10.(1) 平衡螺母 右 重合
(2) 2 右
(3)
(4)A
【详解】(1)[1][2][3]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时,杠杆左低右高,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从正前方观察,当零刻度线与铅垂线重合时,说明杠杆已经在水平位置平衡。
(2)[1]如图乙所示,设需要在B点挂n个钩码,杠杆将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
解得:n=2;
[2]再次在其两边各加上一个钩码,则
杠杆右侧会下降。
(3)分析三次实验数据可知,每次实验,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都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所以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4)本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因素,寻找杠杆平衡条件的普遍规律。
A.测量铅笔长度,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减小误差,目的与本次探究不同,故A符合题意;
B.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普遍规律,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因素,找到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的普遍规律,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是 右 1 变大 能 没有考虑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B
【详解】(1)[1]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时,处于平衡状态。由于图甲中的杠杆静止在图中所示位置,是平衡状态。
[2]根据杠杆平衡调节原则“右低将平衡螺母左调,左低将平衡螺母右调”,由图知道,杠杆的重心在支点左边,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右调,使重心右移,杠杆才能平衡。
(2)[3]设杠杆的分度值为L,一个钩码的重为G,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道
F1×L1=F2×L2

2G×2L=nG×4L
解得n=1,即应在a处挂同样的钩码1个。
(3)[4][5]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左倾斜时,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弹簧测力计拉力F的力臂变小,由杠杆平衡条件知道
F1×L1=F2×L2
实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变大;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因此这个实验能说明小明的结论错误。
(4)[6]丁图杠杆受三个力: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杠杆重力、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但是小军没有考虑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5)[7]本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故选B。
12.(1)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
(2)不能
(3)
【详解】(1)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杠杆的重心恰好通过支点,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同时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
(2)设每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上每小格长度为L,左侧挂3个钩码,在右侧挂一个钩码,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3G×3L=G×L右
解得L右=9L
则右侧一个钩码需要挂在距离支点9小格的位置,由于杠杆右侧只有5小格,所以杠杆不能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3)在杠杆左侧施加一个最小力F,使杠杆水平平衡,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力F的力臂最大,由图乙可知,力F的力臂最大为5L,所以在最左端施加力F垂直于OA竖直向上为最小的力,如下图所示:
13.(1) 左 便于测量力臂
(2)F1l1=F2l2
(3)B
【详解】(1)[1]由题意知,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说明左端高,根据杠杆左高左调,右高右调,因此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2]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
(2)由实验数据可得
4N×18cm=2.4N×30cm
4N×7.5cm=1.0N×30cm
因此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F1l1=F2l2
(3)此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是为了寻找一个普遍性规律,若只做一次实验会使结论有偶然性,因此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要进行多次实验。
故选B。
14.(1) 右 便于测量力臂大小
(2) 3 不能 A
(3) 变大 见解析
(4)
【详解】(1)[1]图甲中,杠杆的左端下沉,应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才能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条件口诀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挂在杠杆上的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是竖直向下的,此时作用力的力臂与杠杆重合在一起,便于测量力臂。
(2)[1]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有
A位置在O点左侧三格处,此时力臂为3L,B位置在O点右侧二格处,此时力臂为2L
即在B位置挂三个钩码。
[2][3]当两边再各挂上一个钩码时
此时力臂不变,阻力,动力发生改变,由上面杠杆平衡原理可得
故不能平衡,杠杆向A边倾斜。
(3)[1][2]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情况下,将杠杆转过一个角度,此时,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动力臂减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可知动力变大,即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4)由表中第一组数据得
第二组数据得
第三组数据得
综上所述,该同学的结论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