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科学湘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科学湘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02 18:3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1.1 空气占据空间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有形的物体会占据空间,理解无形的空气同样会占据空间,且会充满各处。 科学思维:通过对物体占据空间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明白物体都会占据空间这一特性。 探究实践:学会通过观察水从杯中溢出现象,了解水和橡皮等有形物体占据空间的情况。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灌水入瓶”等探究性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是导致“水无法流入瓶中”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并能进行合理解释。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去底塑料瓶、橡胶塞、水槽、干毛巾、评价表。 学具:水槽、去底塑料瓶、带漏斗的橡胶塞、烧杯、干纸团、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环节一、问题与假设 1.生活实例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图片:粉笔放入粉笔盒、水倒入满杯、石子装入烧杯。 (2)提问:“观察这些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都占地方”) (3)教师明确:在科学上,我们称之为“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2.提出核心问题: (1)教师举起一个空烧杯,提问:“这个烧杯是空的吗?”(学生答:里面有空气) (2)追问:“那么,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它也占据空间吗?”(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3)鼓励学生进行初始猜想并简要说明理由,教师将猜想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切入,自然引出“占据空间”的概念,并通过认知冲突(有形物 vs 无形空气)激发探究欲望,暴露前概念。 环节二、探究与实践 活动1.探究“灌水入瓶”的秘密 1.出示器材,引发预测: (1)教师展示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去底瓶身,用带漏斗的塞子紧塞瓶口)。 (2)提问:“用一只带漏斗的塞子塞住瓶口,从漏斗往瓶中灌水,会发生什么?”(学生大多预测水会流下去) 2.实验观察,发现冲突: (1)操作:请一名学生上台缓缓向漏斗倒水,全体观察。 (2)现象:水堵在漏斗颈部,无法流入瓶中(或仅流入极少)。 (3)提问(驱动思考):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水刚开始灌不进去,这是为什么”(空气) “空气在里面,水想进去,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得出:空气占着位置,不肯让地方) 3.寻找方法,验证猜想: (1)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气‘跑出来’吗?” (2)学生思考并尝试:引导学生说出“松开瓶塞”(或“拔掉塞子”)。 (3)验证操作:教师轻轻拔松瓶塞,留出缝隙。 (4)观察与解释: “现在你看到了什么?”(水一下子流下去了,同时漏斗里冒出气泡) “气泡是什么?”(空气)“是谁让出了空间?”(空气)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空气占据了瓶内的空间) 4.形成结论:实验证明,空气会占据空间。 活动2.探究“灌水入瓶”的秘密 实验器材:水槽、透明塑料杯子、餐巾纸、图钉 实验步骤: ①水槽盛水; ②在透明塑料杯中塞入餐巾纸,顶在杯壁靠底部位置; ③将杯子竖直倒扣,完全压入水中; ④竖直拿出杯子,检查餐巾纸是否变湿; ⑤用图钉在塑料杯底扎个洞,重复上述步骤,观察实验现象,检查餐巾纸是否变湿。 实验结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 通过预测与现象的强烈反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思维活力。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原因,最终自己建构出科学概念,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三、拓展与迁移 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运用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课件展示:游泳圈、充气气球、充气颈枕、自行车胎 2.说一说: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如:足球、汽车轮胎、气垫床等)。 【设计意图】 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科技应用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实用价值,拓宽视野,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环节四、反思与评价 1.提问:“今天,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核心方法:灌水入瓶实验) “还有其他方法吗?”(简要回顾或介绍“杯底纸团不湿”实验作为另一证据) 2.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空气是一种物质,它会占据空间。 3.出示评价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自评与互评。 环节五、巩固与练习 一、选择题 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空气( )。 A. 看不见,所以不占据空间 B. 没有颜色,所以不占据空间 C. 虽然看不见,但确实占据空间 D. 只有在风中才占据空间 2.将空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杯底的纸巾不会湿,是因为( )。 A. 纸巾是防水的 B. 水都变成了空气 C. 杯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水进不去 D. 水的压力太小 二、填空题 1.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和固体、液体一样,也要占据________。 2.做“杯底纸巾不入水”实验时,当我们把倒扣的杯子倾斜,会看到有________从杯子里跑出来,然后水就进入了杯子。 3.被压缩的空气有________,所以篮球、轮胎打足气后能弹起来、能承重。 三、判断题 1.一个空的矿泉水瓶里面什么都没有,是真空的。( ) 2.给气球吹气,气球会越来越大,这说明空气进入了气球并占据了里面的空间。( ) 3.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所以它占据的空间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 4.把海绵压扁,体积变小,是因为我们把里面的空气挤出去了,这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 5.我们呼吸时,吸气和呼气证明了空气会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
板书设计 1.1 空气占据空间吗 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猜想:占( ) 不占( ) 探究:灌水入瓶实验 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应用:游泳圈、充气气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以“灌水入瓶”实验为核心,现象直观,认知冲突强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活动,成功帮助学生建构了科学概念。教学环节清晰,从生活到科学,再回归生活,体现了科学的实用性。 改进建议:在探究环节,对于“如何让空气出来”这一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立刻想到“松开瓶塞”的方法,教师可准备一个未塞紧的装置进行对比演示,让思维引导更顺畅。评价环节可考虑增加一个“奇思妙想”的开放性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延伸思考:本课结论自然引出了新的问题:“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会变化吗?”为下一课《空气可以被压缩》埋下了伏笔,激发了学生持续的探究兴趣。
- 2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