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7周周测小卷氯气及氯的化合物(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7周周测小卷氯气及氯的化合物(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09 09:33:51

文档简介

第07周 氯气及氯的化合物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5分。
1. 下列有关氯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氯气、液氯是同一种物质
C.氯气不能溶于水
D.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答案】C
【解析】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A不符合题意;液氯是指液态氯气,氯气和液氯是同一种物质,B不符合题意;氯气能溶于水,C符合题意;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D不符合题意。
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各自的性质。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
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有Cl2存在
B.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
C.先加入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Cl-存在
D.加入NaOH溶液,氯水黄绿色消失,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
【答案】C
【解析】氯气通入溶液中,与水发生反应:Cl2+H2OHCl+HClO,氯水中存在Cl2、H2O、HClO、H+、Cl-、ClO-、OH-,利用离子、分子的性质来分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则加入有色布条后,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A错误;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则氯水呈浅黄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分子存在,B错误;因AgCl不溶于硝酸,先加入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Cl 存在,C正确;氯气和氢氧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说明有HClO存在,D错误。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 )在实验室发现了氯气。
阿伏加德罗
波义耳
门捷列夫
D.舍勒
【答案】D
【解析】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了氯气,故选D。
下列物质所发生的反应中,硫单质表现出还原性的是( )。
硫与氢气
硫与氧气
硫与铁
D.硫与钠
【答案】B
【解析】硫与氢气反应生成硫化氢,硫元素化合价降低,硫单质表现出氧化性,A错误;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硫元素化合价升高,硫单质表现出还原性,B正确;硫与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硫元素化合价降低,硫单质表现出氧化性,C错误;硫与钠反应生成硫化钠,硫元素化合价降低,硫单质表现出氧化性,D错误。
某化学试剂厂不慎发生了氯气泄漏事故,泄露出的氯气迅速向周围的居民区蔓延,下列处理措施合理的是( )。
①及时向上风口和地势较高处转移疏散人群
②及时戴上用浓烧碱溶液湿润过的口罩
③用高压水枪向泄露口附近喷洒稀碱液并设法控制氯气泄漏
④及时戴上用稀纯碱溶液湿润过的口罩
⑤就近向地下商场转移
⑥把泄漏液氯罐投入一盛有石灰水的水池中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及时向上风口和地势较高处转移疏散人群,可避免氯气中毒,①符合题意;烧碱具有强腐蚀性,应用小苏打,②不符合题意;氯气可与碱反应,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碱性物质的水溶液可解毒,③符合题意;纯碱呈弱碱性,可用于除去氯气,④符合题意;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就近向地下商场转移,易导致中毒,⑤不符合题意;氯气可与石灰水反应,故把泄漏液氯罐投入一盛有石灰水的水池中可行,⑥符合题意;故选C。
下列单、双线桥的表示方法错误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解析】钠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钠失去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2e-,A不符合题意;
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转移的电子数为e-,正确的表示为 ,B符合题意;该反应中钠元素失去电子,氢元素得到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2e-,C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中碘元素失去电子,溴元素得到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2e-,D不符合题意。
“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洁厕液(主要成分为HCl)是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剂、清洁用品,二者混合使用会产生毒气(Cl2)。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推测,下列关于Cl2性质的猜想正确的是( )。
只有氧化性
B.只有还原性
C.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H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氯元素的化合价既能升高又能降低,Cl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故选C。
某温度下,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中,反应后得到氯化钾,次氯酸钾,氯酸钾的混合溶液,经测定溶液中 与 的个数之比为3∶4,则氯气与氢氧化钾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原子与被氧化的氯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
A.7∶12
B.12∶7
C.7∶23
D.23∶7
【答案】D
【解析】Cl2 生成ClO— 与Cl 是被氧化的过程,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由0价升高为+1价和+5价,经测定
ClO— 和 Cl 的个数之比为3∶4,则可设 Cl 为3个,Cl 为4个,被氧化的氯原子的个数为3+4=7个,根据化合价变化可知,反应中失去电子的总个数为3×(1—0)+4 ×(5—0)=23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一定相等,则该反应中得到电子的个数也是23个, Cl2 生成KCl是被还原的过程,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则被还原的Cl的个数为23个,所以被还原的氯原子和被氧化的氯原子的个数之比为23∶7,故选D。
在反应3Cl2+6KOH KClO3+5KCl+3H2O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2是氧化剂,KOH是还原剂
B.KCl是氧化产物,KClO3是还原产物
C.被还原氯气与被氧化氯气的质量比为5:1
D.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 mol时,消耗3 mol Cl2
【答案】C
【解析】只有Cl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Cl2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A不符合题意;失去电子被氧化,得到电子被还原,则KCl是还原产物,KClO3是氧化产物,B不符合题意;在参加反应的6 mol氯原子中,化合价升高的氯元素被氧化,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5价,化合价降低的氯元素被还原,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数相等,则被还原的Cl原子和被氧化的Cl原子的物质的量的比为5:1,C符合题意;在参加反应的6 mol氯原子中,化合价升高的氯元素被氧化,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5价,化合价降低的氯元素被还原,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5 mol时,消耗3 mol Cl2,D不符合题意。
下列方法中,可制得Cl2的正确组合是( )。
①MnO2和浓盐酸混合共热
②KMnO4和浓盐酸混合
③NaClO和浓盐酸混合
④K2Cr2O7和浓盐酸混合
⑤KClO3和浓盐酸混合.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可以氧化浓盐酸生成氯气,可以用①来制备氯气;KMnO4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浓盐酸得到氯气,可以用②来制备氯气;NaClO和氯化氢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可以用③来制备氯气;K2Cr2O7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浓盐酸得氯气,可以用④来制备氯气;KClO3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浓盐酸得到氯气,可以用⑤来制备氯气;故选D。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B.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
C.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A
D.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答案】B
【解析】5.6 g铁粉的物质的量为0.1 mol,与少量硝酸反应时生成亚铁离子,失去的电子数0.2NA,A不符合题意;
钠与氧气反应,无论生成氧化钠还是过氧化钠,均生成+1价的钠离子,则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B符合题意;碘离子的还原性强于亚铁离子,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碘离子已经完全反应,则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一定大于NA,C不符合题意;若1 mol Cl2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歧化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转移电子数为NA,D不符合题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漂白粉、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均为Ca(ClO)2
B.Cl2、ClO2、O3都具有强氧化性,可作为自来水消毒剂
C.NaClO比HClO稳定,但也会缓慢分解
D.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可用于制造有机溶剂、农药等,但氯气有毒,不可用于制药
【答案】D
【解析】漂白粉、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均为Ca(ClO)2,A不符合题意;Cl2、ClO2、O3都具有强氧化性,且还原产物均无毒,可作为自来水消毒剂,B不符合题意;NaClO比HClO稳定,但NaClO在水溶液中会少量逐步生成HClO而后分解,C不符合题意;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可用于制造有机溶剂、农药等,虽然氯气有毒,但其化合物很多是无毒的,可用于制药,D符合题意。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做了如下实验:将少量试剂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的相应位置,如下图所示。然后将浓盐酸滴在漂白粉上,并用表面皿盖好。
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结论
A 酚酞和Na2CO3混合溶液褪色 Cl2具有酸性
B 红色鲜花瓣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C KI和淀粉混合溶液变蓝 Cl2具有氧化性
D KMnO4溶液褪色 Cl2具有还原性
【答案】C
【解析】酚酞和Na2CO3混合溶液褪色,是因为氯气将酚酞氧化而变质,使得溶液褪色,A错误;红色鲜花瓣褪色,是因为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漂白而褪色,B错误;KI和淀粉混合溶液变蓝,Cl2将碘离子氧化变为单质碘,单质碘遇见淀粉变蓝,C正确;KMnO4溶液具有氧化性,氯气具有氧化性,两者不反应,D错误。
四氧化钌()是金黄色针状晶体,微溶于水,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浓盐酸生成和。酸性介质中固体与溶液或溶液反应均可制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与物质的量之比,则还原产物为
B.与浓盐酸反应生成转移电子数为
C.酸性介质中氧化性:
D.在稀硫酸环境中,与反应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D
【解析】设还原产物中Cl的化合价为a,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关系式,解得a=-1,因此还原产物为Cl-,A不符合题意;未给出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无法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B不符合
题意;Na2RuO4与NaClO3反应生成RuO4的过程中,Na2RuO4被NaClO3氧化为RuO4,因此氧化剂为NaClO3,氧化产物为RuO4,因此氧化性:NaClO3>RuO4,C不符合题意;与在酸性条件下反应
生成NaC和RuO4,结合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D符合题意。
15.已知反应KClO3+ 6HCl ==== KCl + 3Cl2↑+ 3H2O,若用K35ClO3与H37Cl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l2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3.3
B.该反应转移电子数为6
C.KCl中只含有35Cl
D.KCl中同时含有35Cl和37Cl
【答案】A
【解析】3 mol氯气中有 1 mol 35Cl和5 mol 37Cl,平均摩尔质量为(1×35+5×37)/3 mol =73.3 g·mol-1,A符合题意; KClO3反应中只作氧化剂,转化成氯气,因此1 mol KClO3在此反应中得到电子物质的量为5 mol,即该反应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5 mol,B不符合题意;KCl中的Cl是HCl中的部分Cl,应是37Cl,C、D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包括第16题~第19题4个大题,共55分。
16. 铁元素是人体内一种微量元素,主要以Fe2+的形式存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微粒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填字母)。
A.Fe B.Fe2+ C.Fe3+
(2)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Fe3+转化为Fe2+,在此过程中 是还原剂。
(3)某种麦片中含有微量的细小铁粉,食用该麦片后,铁粉与胃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含硫酸亚铁的药片可治疗缺铁性贫血,其表面有糖衣,糖衣的作用是 。
(5)有反应①2Fe2++Cl2===2Fe3++2Cl-;②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两反应中的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
(6)用双线桥法标出反应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
【答案】(1)B
(2)维生素C
(3)Fe+2H+═===Fe2++H2↑
保护FeSO4不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5)KMnO4> Cl2> Fe3+
(6)
【解析】(1)+2价为Fe元素的中间价态,所以亚铁离子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2)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Fe3+转化成Fe2+,Fe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所以Fe3+是氧化剂,维生素C是还原剂;(3)铁粉在人体胃酸的作用下转化成亚铁盐,还生成氢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4)二价铁离子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而变质,硫酸亚铁药片外表包有一层特制的糖衣,可以隔绝空气,防止硫酸亚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5)在2Fe2++Cl2===2Fe3++2Cl-中,氧化剂是Cl2,氧化产物是Fe3+,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即Cl2> Fe3+,在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中,KMnO4是氧化剂,Cl2是氧化产物,氧化性强弱是KMnO4> Cl2,所以氧化性:KMnO4> Cl2> Fe3+;(6)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中M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KMnO4为氧化剂,Cl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HCl为还原剂,反应中Mn得到2×5e ,Cl失去10e ,电子转移数目和方向可表示。
按要求填空。
(1)氯水具有多种性质,根据新制氯水分别与如图五种物质发生的反应填空(氯水足量):
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b   。
②c   。
③e   。
(2)能证明氯水具有漂白性的现象是   。
(3)久置的氯水变为   (填成分),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
(4)实验室还可用高锰酸钾快速地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KMnO4+16HCl(浓)=====5Cl2↑+2MnCl2+2KCl+8H2O
①请用双线桥标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
②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若消耗0.2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
【答案】(1)①2HCl+CaCO3 === CaCl2+H2O+CO2↑
②HCl+AgNO3 === AgCl↓+HNO3
③Cl2+2NaOH === NaCl+NaClO+H2O
(2)石蕊试液最终变为无色
(3)盐酸 2HClO 2HCl+O2↑
(4)① ②高锰酸钾 1 mol
【解析】(1)①b是盐酸与碳酸钙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 ==== CaCl2+H2O+CO2↑。②c是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③e是氯气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2)氯气溶于水,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故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盐酸能够使石蕊变红色,而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能够使变红的石蕊试液褪色,最终变为无色。(3)次氯酸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化学方
程式为2HClO 2HCl+O2↑,所以久置的氯水变为盐酸。(4)①根据反应:2KMnO4+16HCl(浓)
═===2KCl+2MnCl2+5Cl2↑+8H2O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可得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②高锰酸钾是氧化剂,还原剂是浓盐酸,2 mol高锰酸钾氧化剂消耗的16 mol浓盐酸中,只有10 mol浓盐酸作还原剂,所以氧化剂和被氧化的还原剂的量的关系为2KMnO4~10HCl,故消耗0.2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1 mol。
某兴趣小组制取氯气并进行氯气的性质实验,其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实验中制备氯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将干燥的有色布条放入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原因是   。
(3)实验中观察到D溶液变蓝色,查资料得知淀粉碘化钾溶液是淀粉和碘化钾(KI)的混合溶液,写出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F中氯气与铁粉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查资料知该化合物呈棕红色、易吸水潮解,100 ℃左右时升华。双通管F中玻璃纤维(不参与反应)的作用是   ;在F和H装置之间安装G装置的目的是    。
(5)H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
【答案】(1)分液漏斗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2)Cl2+H2O====HCl+HClO 有色布条褪色 氯气与是反应生成了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使有色布条褪色
(3)Cl2+2I—====I2+2Cl—
(4)防止氯化铁堵塞后面的导管 防止H中的水蒸气进入F中,使五水三氯化铁潮解
(5)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空气污染
【解析】(1)依据仪器形状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实验室用加热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2)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使有色布条褪色,所以若将干燥的有色布条放入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色布条褪色。(3)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氯气与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和氯离子,碘遇到淀粉变蓝,离子方程式为Cl2+2I﹣====I2+2Cl—。(4)双通管F中玻璃纤维(不参与反应)的作用是防止氯化铁堵塞后面的导管;氯化铁易吸水潮解,所以应在F和H装置之间安装G装置。(5)氯气有毒直接排放能够引起环境污染,氯气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H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空气污染。
19.为了证明在实验室制备得到的Cl2中会混有HCl,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甲同学的示意图,所需实验装置从左至右的连接顺序:装置②→ 。
(2)实验室制备Cl2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装置③中Cu的作用: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设计仍然存在缺陷,不能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此,乙同学提出气体通入装置①之前,要加装一个检验装置⑤,以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你认为装置⑤应放入 (填字母)。
a.淀粉-KI溶液 b.品红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湿润的淀粉-KI试纸
(5)丙同学看到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后提出无需多加装置,只需将原来烧杯中的AgNO3溶液换成紫色石蕊试液,如果观察到 的现象,则证明制Cl2时有HCl挥发出来。
(6)实验室常用烧碱溶液吸收Cl2。若将Cl2通入热的烧碱溶液中,可以得到NaCl、NaClO和NaClO3的混合液。当NaCl和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 :2时,混合液中NaClO和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答案】(1)④③①
MnO2+4H++2Cl-Mn2++ Cl2↑+2H2O
Cu+Cl2CuCl2 (4)d
(5)溶液只变红不褪色 (6)5 :2
【解析】(1)证明氯气中含有氯化氢,首先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利用氯气能和铜反应生成氯化铜而氯化氢不反应,用铜将氯气除去,在此之前应将气体用浓硫酸干燥,然后测定剩余气体中含有氯离子即可证明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故仪器连接的顺序为②④③①。(2)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 Cl2↑+2H2O。 (3)装置③中Cu的作用主要是除去氯气,以便于检验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CuCl2。(4)根据(1)中的分析可以知道,如果铜没有将氯气完全吸收,最终通入 AgN03溶液中产生沉淀的就不一定是氯化氢了,所以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应排除氯气的干扰,故应检验氯气是否除尽,检验氯气通常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或湿润的有色布条),所以气体通入装置①之前,要加装一个检验装置⑤,以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装置⑤应放入湿润的KI淀粉试纸(或湿润的有色布条),故选d。(5)将原来烧杯中的AgNO3溶液换成紫色石蕊试液,如果溶液先变红再褪色,则说明气体中有氯气,如果溶液只变红不褪色,则说明制Cl2时有HCI挥发出来。(6)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当NaCl和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 :2时,假设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5 mol,氯酸钠的物质的量为2 mol,根据得失电子分析,得到的电子为15 mol,失去的电子为10 mol,则还有5 mol电子失去,则次氯酸钠的物质的量为5 mol,则次氯酸钠和氯酸钠的比例为5 :2。第07周 氯气及氯的化合物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5分。
1. 下列有关氯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氯气、液氯是同一种物质
C.氯气不能溶于水
D.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各自的性质。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
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有Cl2存在
B.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
C.先加入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Cl-存在
D.加入NaOH溶液,氯水黄绿色消失,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 )在实验室发现了氯气。
阿伏加德罗
波义耳
门捷列夫
D.舍勒
下列物质所发生的反应中,硫单质表现出还原性的是( )。
硫与氢气
硫与氧气
硫与铁
D.硫与钠
某化学试剂厂不慎发生了氯气泄漏事故,泄露出的氯气迅速向周围的居民区蔓延,下列处理措施合理的是( )。
①及时向上风口和地势较高处转移疏散人群
②及时戴上用浓烧碱溶液湿润过的口罩
③用高压水枪向泄露口附近喷洒稀碱液并设法控制氯气泄漏
④及时戴上用稀纯碱溶液湿润过的口罩
⑤就近向地下商场转移
⑥把泄漏液氯罐投入一盛有石灰水的水池中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下列单、双线桥的表示方法错误的是( ) 。
A.
B.
C.
D.
“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洁厕液(主要成分为HCl)是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剂、清洁用品,二者混合使用会产生毒气(Cl2)。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推测,下列关于Cl2性质的猜想正确的是( )。
只有氧化性
B.只有还原性
C.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无法判断
某温度下,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中,反应后得到氯化钾,次氯酸钾,氯酸钾的混合溶液,经测定溶液中 与 的个数之比为3∶4,则氯气与氢氧化钾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原子与被氧化的氯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
A.7∶12
B.12∶7
C.7∶23
D.23∶7
在反应3Cl2+6KOH KClO3+5KCl+3H2O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2是氧化剂,KOH是还原剂
B.KCl是氧化产物,KClO3是还原产物
C.被还原氯气与被氧化氯气的质量比为5:1
D.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 mol时,消耗3 mol Cl2
下列方法中,可制得Cl2的正确组合是( )。
①MnO2和浓盐酸混合共热
②KMnO4和浓盐酸混合
③NaClO和浓盐酸混合
④K2Cr2O7和浓盐酸混合
⑤KClO3和浓盐酸混合.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⑤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B.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
C.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A
D.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漂白粉、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均为Ca(ClO)2
B.Cl2、ClO2、O3都具有强氧化性,可作为自来水消毒剂
C.NaClO比HClO稳定,但也会缓慢分解
D.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可用于制造有机溶剂、农药等,但氯气有毒,不可用于制药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做了如下实验:将少量试剂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的相应位置,如下图所示。然后将浓盐酸滴在漂白粉上,并用表面皿盖好。
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结论
A 酚酞和Na2CO3混合溶液褪色 Cl2具有酸性
B 红色鲜花瓣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C KI和淀粉混合溶液变蓝 Cl2具有氧化性
D KMnO4溶液褪色 Cl2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钌()是金黄色针状晶体,微溶于水,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浓盐酸生成和。酸性介质中固体与溶液或溶液反应均可制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与物质的量之比,则还原产物为
B.与浓盐酸反应生成转移电子数为
C.酸性介质中氧化性:
D.在稀硫酸环境中,与反应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
15.已知反应KClO3+ 6HCl ==== KCl + 3Cl2↑+ 3H2O,若用K35ClO3与H37Cl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l2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3.3
B.该反应转移电子数为6
C.KCl中只含有35Cl
D.KCl中同时含有35Cl和37Cl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包括第16题~第19题4个大题,共55分。
16. 铁元素是人体内一种微量元素,主要以Fe2+的形式存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微粒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填字母)。
A.Fe B.Fe2+ C.Fe3+
(2)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Fe3+转化为Fe2+,在此过程中 是还原剂。
(3)某种麦片中含有微量的细小铁粉,食用该麦片后,铁粉与胃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含硫酸亚铁的药片可治疗缺铁性贫血,其表面有糖衣,糖衣的作用是 。
(5)有反应①2Fe2++Cl2===2Fe3++2Cl-;②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两反应中的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
(6)用双线桥法标出反应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
按要求填空。
(1)氯水具有多种性质,根据新制氯水分别与如图五种物质发生的反应填空(氯水足量):
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b   。
②c   。
③e   。
(2)能证明氯水具有漂白性的现象是   。
(3)久置的氯水变为   (填成分),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
(4)实验室还可用高锰酸钾快速地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KMnO4+16HCl(浓)=====5Cl2↑+2MnCl2+2KCl+8H2O
①请用双线桥标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
②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若消耗0.2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
某兴趣小组制取氯气并进行氯气的性质实验,其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实验中制备氯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将干燥的有色布条放入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原因是   。
(3)实验中观察到D溶液变蓝色,查资料得知淀粉碘化钾溶液是淀粉和碘化钾(KI)的混合溶液,写出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F中氯气与铁粉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查资料知该化合物呈棕红色、易吸水潮解,100 ℃左右时升华。双通管F中玻璃纤维(不参与反应)的作用是   ;在F和H装置之间安装G装置的目的是    。
(5)H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
19.为了证明在实验室制备得到的Cl2中会混有HCl,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甲同学的示意图,所需实验装置从左至右的连接顺序:装置②→ 。
(2)实验室制备Cl2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装置③中Cu的作用: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设计仍然存在缺陷,不能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此,乙同学提出气体通入装置①之前,要加装一个检验装置⑤,以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你认为装置⑤应放入 (填字母)。
a.淀粉-KI溶液 b.品红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湿润的淀粉-KI试纸
(5)丙同学看到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后提出无需多加装置,只需将原来烧杯中的AgNO3溶液换成紫色石蕊试液,如果观察到 的现象,则证明制Cl2时有HCl挥发出来。
(6)实验室常用烧碱溶液吸收Cl2。若将Cl2通入热的烧碱溶液中,可以得到NaCl、NaClO和NaClO3的混合液。当NaCl和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 :2时,混合液中NaClO和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