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选修二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 配合物和超分子
课型 新授课 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学科核心素养,能从微观角度理解配位键的形成条件和表示方法;能判断常见的配合物、配体、中心原子;能利用配合物的性质及实验现象等去推测配合物的组成结构,从而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 旧人教版教材(2004年)关于配合物理论这部分内容是插在第2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的第2节“分子的立体构型”中介绍的;旧人教版中配合物代表实验较少,新人教版教材(2019年)在章节编排对此做了较大改动,将“配合物与超分子”单独列为一节内容,放在了第3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的第4节里介绍,说明现在对配位键及配合物的认识的重要性有所提高,要求学生对配合物的了解需要更深入一些。另外还增加了一个常见的简单配合物的制备和应用的演示实验:氯化银沉淀溶于氨水形成一氯二氨合银,让学生更能体会到配位键的形成可以改变一些物质的原有性质如溶解性、颜色等,配合物在医药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将有广泛应用。
课标解读 了解配合物应用 知道简单配合物的制备,如银、铜、铁等金属离子所形成的配合物的制取与性质。
学情分析 在本章的前三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晶体、共价晶体、金属晶体、离子晶体等几类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特点,并且对这几类晶体里存在的微粒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金属键、离子键也基本清楚,对接下来学习配位键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简单实验的操作能力,配合物的实验操作简单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能说出配位键的特征,能运用配位键解释配合物的某些典型性质。 能利用配合物的性质去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从而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
5.学习重点难点 配合物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课堂导入教师活动 【投影】卟啉配合物叶绿素、血红素的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 观看感知生活中常见配合物的结构 利用AI技术让图片动起来,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设计意图感知配合物结构的复杂性,激发学生研究配合物的兴趣。环节二:理解配位键的结构特点教师活动 【教师】无水硫酸铜是白色,为什么硫酸铜晶体是蓝色的呢 【视频】播放演示实验3-2 【展示 】[Cu(H2O)4]2+的模型 【提问】根据水合铜离子的结构图,你能分析一下铜离子和H2O之间是通过哪种类型的化学键形成的 【教师】成键原子或离子一方提供空轨道,另一方提供孤电子对而形成的,这类“电子对给予-接受”键被称为配位键。 【讲解】表示方法和配位键特性学生活动 考虑颜色变化的原因的 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完成表格 倾听、理解(了解水合铜离子的写法、读法) 引导学生从微粒的视角来解释溶液的颜色。 小组讨论,分析 交流讨论:水分子中的氧原子有孤电子对,铜离子能接受孤电子对,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 了[Cu(H2O)4]2+这种离子是蓝色的,使溶液变蓝。 总结配位键的形成条件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熟知的知识情境引发思考。回归教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分析[Cu(H2O)4]2+的结构,了解铜离子与水分子的成键原理。环节三:配位化合物教师活动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以硫酸四水合铜为例,概括出配合物的概念。 【教师】水分子可以与铜离子形成配合物那同样有孤电子对的NH3是否可以与铜离子形成配合物呢? 【组织实验】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3-3、3-4 【视频】播放演示实验3-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配合物组成,简单介绍配合物应用学生活动 初步了解配位化合物的概念。 分析产物组成 讨论并汇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巩固对配位键的理解。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调动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加课堂参与机会。通过实验向学生渗透节约药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生活动 观看感知生活中常见配合物的结构
7.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四节配合物与超分子 配位键 1.概念 2.形成条件 3.表示 二.配合物 1.定义 2.组成 3.应用
8. 教学反思与改进 由于配合物和配位键的概念较为抽象,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实验探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典型配合物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心离子和配体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介绍简单配合物的制备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配合物的认知模型,加深对配位键本质和配合物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