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影响气候的因素 知识梳理课件(共38张PPT) 2025~2026学年度湘教版七上地理

文档属性

名称 5.3 影响气候的因素 知识梳理课件(共38张PPT) 2025~2026学年度湘教版七上地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02 18:2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北纬30°的亚欧大陆上,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西边是无际的沙漠。
你知道导致此种景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吗?
第五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1.明确地球的形状与纬度位置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和气温的影响。(综合思维)
2.知道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综合思维)
3.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养成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价值观。(人地协调观)
课前|知识梳理篇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前|知识梳理篇
一、纬度位置与气候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95~96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地球具有球状的表面,在同一天,南北方不同纬度的地方,正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1] 往往不同。
2.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辐射[2] 。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越来越[3] ,一定面积的地表所吸收的太阳辐射也逐渐[4] 。
夹角
最强

减少
3.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5] 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4.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6] 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7] 、是否有[8] 和[9] 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即[10] 、[11] 、[12] 。
南北回归线
太阳光热
垂直照射
极昼
极夜
热带
北(南)温带
北(南)寒带
二、海陆分布与气候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97~98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海洋上气温[13] 些,陆地上气温[14] 些;在冬季,陆地上气温[15] 些,海洋上气温[16] 些。




2.一般来说,一年中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分别出现在[17] 月、[18] 月,而海洋则分别出现在[19] 月、[20] 月。
7
1
8
2
为什么海洋上每年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时间比陆地上晚一个月左右?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陆地受热快,放热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所需时间短;海洋受热慢,放热也慢,温度升降变化小,所需时间长。因此海洋上每年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时间比陆地上晚一个月左右。
三、地形地势与气候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98~99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对太阳辐射的[21] 作用和低层空气运动的[22] 作用。
2.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23]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24] ℃。
屏障
阻挡
降低
0.6
四、人类活动与气候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99~100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人类通过改变[25] 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2.近几十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26] 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27] ,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28] ,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健康。
地面
二氧化碳
升高
臭氧层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前|知识梳理篇
[构建空间地图]
(1)图1中甲、乙、丙三地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大小为 ;接收太阳辐射热量大小为 。
(2)了解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在图2中填写对应内容。
【答案】[1]北极圈 [2]北寒带 [3]北回归线 [4]北温带 [5]南回归线 [6]热带 [7]南极圈 [8]南温带 [9]南寒带
甲>乙>丙
甲>乙>丙
[点拨重点难点]
1.五带的划分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因素 气温 降水 示例
纬度 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南岛终年如夏;哈尔滨冬季漫长
距海远近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距海近,降水多;距海远,降水少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 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台湾岛玉山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
3.气候与人类活动
(1)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例如,生活在热带的人们,一年四季只穿单衣;生活在寒带的人们,一年四季都要穿厚厚的衣服;生活在温带的人们,穿衣服的多少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2)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随堂试题检测]
知识点一 纬度位置与气候
  (2025年广东潮州期中)高脚屋是一种以竹子或木材搭建的传统民居,其上层用于居住,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用于饲养牲畜或放置物品。该建筑具有通风透气、防潮、防洪水侵袭等优点。图甲为亚洲局部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乙为高脚屋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高脚屋主要分布在图中的 (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影响图中四地气候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D
A
知识点二 海陆分布与气候
  (2025年山东烟台月考)海洋犹如一台“天然空调”,对气候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右图为中国部分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海洋“天然空调”的作用体现在 ( )
A.甲地夏季平均气温比丁地低
B.乙地夏季平均气温比丁地低
C.甲地夏季平均气温比乙地低
D.甲地夏季平均气温比丙地低
C
4.图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城市是 (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B
知识点三 地形地势与气候
  (2025年山东济南月考)右图是某山脉示意图,山麓P处气温是18 ℃,山顶Q处气温是-12 ℃。据此完成第5~6题。
5.影响P、Q两处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人类活动 D.地形地势
D
6.P处与Q处的相对高度约为 ( )
A.1 000米 B.3 000米
C.5 000米 D.7 000米
C
知识点四 人类活动与气候
  (2025年广东茂名期末)目前,全球变暖正改变着地球的模样。据此完成第7~8题。
7.全球升温导致两极地区冰山融化,特别是北极地区,北极熊经常被困浮冰,觅食困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度气体 B.人类大量使用节能汽车
C.人类大量种植农作物 D.人类大量采用太阳能发电
A
8.为减缓全球变暖趋势,人类应当 ( )
①增加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②节约能源 ③建立极地动物自然保护区 ④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度气体的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基础练]
  [生活实际情境]下图为欧洲同一纬度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墙壁厚度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与图示墙壁厚度递变规律密切相关的气候要素是 ( )
A.降水 B.光照 C.气温 D.风速
2.造成上述墙壁厚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地势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人类活动
C
B
  (2025年江苏泰兴期末)山地两侧降水情况往往不同。右图为山地两侧暖湿气流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5题。
3.若丙地的气温为12 ℃,则甲地的气温是 ( )
A.1.8 ℃ B.30 ℃
C.10.2 ℃ D.-6 ℃
B
4.关于乙、丁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乙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B.丁地位于迎风坡,降水少
C.乙地位于迎风坡,降水多 D.丁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多
5.造成山地两侧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地势 B.季风因素 C.海陆位置 D.纬度位置
C
A
  [跨学科](2025年云南楚雄模拟)南极洲一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变得葱绿。该地区的卫星图像显示,植物覆盖面积在35年间增加了近13倍。据此完成第6~7题。
6.导致南极洲植被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人口增长过快
C.二氧化碳排放 D.臭氧层空洞
A
7.随着南极洲变绿而发生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B.威胁沿海地区的安全与发展
C.南极洲生物多样性减少 D.引发气候灾害,增加极端天气
C
[培优练]
  (2024年山东东营期末)右图为某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单位:℃),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读图,完成第8~9题。
8.图中P地的气温可能为 ( )
A.20 ℃或16 ℃ B.23 ℃或14 ℃
C.17 ℃或18 ℃ D.19 ℃或15 ℃
B
9.仅从气候因素考虑,若要在M、N两地中选一地建海滨浴场,正确的方案及理由是 ( )
A.M地;气候温和湿润 B.M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C.N地;气候温和湿润 D.N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D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焚风是由于空气作下沉运动时,因气温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每上升1 000米,气温平均下降6 ℃;水汽较少的干空气每上升1 000米,气温平均下降10 ℃。
(1)图中A坡与B坡,降水较多的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

(2)若此山脉坡底和山顶的相对高度为2 000米,A坡底部测得气温为18 ℃,则山顶的气温约为 。仅考虑图中因素,A坡与B坡的两侧坡底部,气温较高的是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坡
A坡为
迎风坡,迎风坡水汽抬升易形成降水
6 ℃
B坡
B坡是背风坡,空气干燥,
下沉增温,而干空气下沉时的增温幅度大于湿空气上升时的降温幅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