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白鹭》(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白鹭》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作者郭沫若以诗意的笔触描绘白鹭的外形与生活场景,表达对平凡之美的深情礼赞。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幅生活画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领悟“寻常之物亦可成诗”的审美意蕴,落实语言品味与审美创造。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朗读能力和文本概括能力,能感知事物的外在美,但对“借物抒情”的深层意蕴、语言的精妙之处及东方美学精神的理解仍需教师引导。通过第一课时学习,学生已掌握课文结构和基本内容,为本课深入品析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体现语文核心素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读文中关键语句(如“悠然”“清澄的形象化”“一切都很适宜”),学习作者运用白描、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事物的方法;尝试仿照课文句式进行片段表达。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比较、联想和想象,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深层含义,分析三幅画面如何共同构建“诗意”形象,提升形象思维与逻辑整合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三幅画面,感受白鹭动静相宜、平凡中见诗意的意境美,激发审美想象,尝试用语言描绘生活中的“诗意瞬间”。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中国文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达传统,理解“美在自然、美在寻常”的东方审美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段落,感受白鹭的诗意美;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白鹭的美在于平凡中的诗意”,并能联系生活发现美、表达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白鹭生活场景高清图片或短视频)、课文重点段落卡片、仿写练习单、配乐朗读音频 二次 备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核心(3分钟) 1.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两段。 2. 提问:作者为什么反复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体现在哪里?引出本课学习任务——走进白鹭的生活,寻找诗意。 二、品读外形,深化“精巧”(6分钟) 1. 回顾第2–5自然段,聚焦句子:“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2. 对比白鹤、朱鹭、苍鹭的“大”与“生硬”,体会白鹭“恰到好处”的和谐美。 3. 小结:不张扬、不夸张,自然匀称——这就是“精巧”。 三、赏析三幅画面,感悟“诗意”(16分钟) 1. 小组合作学习:分三组分别研读第6、7、8自然段,完成学习单: - 画面名称: - 关键词句: - 美在哪里?(用一个词概括) 2. 交流汇报: - 第6段“水田钓鱼”:宁静、和谐 → “钓鱼”的拟人化,赋予白鹭从容气度; - 第7段“枝头独立”:悠然、孤清 → “望哨”实为“瞭望”,体现诗意想象; - 第8段“空中低飞”:灵动、清澄 → “清澄的形象化”,将抽象美具象化。 3. 配乐朗读三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4. 讨论:这些场景都很普通,为何作者觉得美?引导学生理解:美源于细致观察与深情投入。 四、仿写迁移,表达“诗意”(10分钟) 1. 出示仿写支架: “在__________(地点),白鹭__________(动作),那__________(样子/神态),真是一首__________(形容词)的诗。” 2. 学生选择一幅画面或结合生活经验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3. 展示优秀片段,师生共评:是否抓住特点?是否融入情感?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5分钟) 1. 总结:白鹭平凡却诗意,正如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美——一朵云、一片叶、一只小虫,只要用心观察,皆可成诗。 2. 拓展推荐:郭沫若《鸬鹚》、巴金《鸟的天堂》,鼓励课后阅读。 3. 布置作业: (1)完善并誊写仿写片段; (2)观察一种身边的小动物或自然景物,用50字左右写出它的“诗意”。
板书设计 白鹭 ——一首精巧的诗 外形:色素、身段 → 一切都很适宜(精巧) 生活: 水田钓鱼 —— 宁静 枝头独立 —— 悠然 空中低飞 —— 清澄 平凡中见美 · 寻常中藏诗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