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23、“蛟龙”探海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蛟龙”探海》是一篇意义非凡的报告文学,它宛如一扇窗,让学生得以窥探我国深海探索的壮丽征程。文章以细腻笔触,生动记录了“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的7000米级海试任务,展现出我国科技发展的卓越成就。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体系中,这篇文章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与民族自豪感的优质素材,同时为学生学习报告文学这一独特文体提供了绝佳范例。
2.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恰似初绽的花朵,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尤其对神秘的科学领域满怀热忱。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但报告文学这种兼具新闻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的文体,对他们而言较为陌生。剖析文章时,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基于真实的艺术加工技巧,以及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助力他们跨越这些学习障碍。 (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3.学习目标确定
1.用浏览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每分钟不少于400字。注意抓住文中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有选择地阅读一些重要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结合相关语句,圈点批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化理解事件的重要意义。 3.理解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热忱。 整体说明:本课的两课时围绕“浏览课文,把握内容”“品味语言,解读内涵”设计活动。第一课时以提取重要信息,把握主要内容为要点,借助表格梳理文章内容,长文短教。第二课时深入文章细节,体会语言的魅力;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了解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胸怀大海,走向世界的博大胸怀,激发学生立志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 学习目标重点:有选择地阅读一些重要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结合相关语句,圈点批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化理解事件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难点:理解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热忱。
4.学习评价设计
注重作业评价的多元化。关注过程性评价,在学习实践中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在评价中实现发展。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 教学活动中还设计了相对应评价量表。单篇作业设计,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也为单元核心任务任务展板积累素材。单元作业设计前后关联,层级递进,逐步深化对科学探索的认识和理解。课内任务单与课外作业齐发力,锻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阶梯式螺旋上升势将单元各任务稳步推进,直至完成核心任务,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字词评价指标水平优秀良好合格汉字书写正确,无错别字,卷面整洁结构合理、端正、美观、大方、居中书写、大小匀称、注意顿笔和出锋字音、字形书写正确、规范、美观书写干净、整洁,无涂改,无墨迹污染建议:坚持复习巩固;及时纠错改错,不断进步的你真棒!
浏览课文评价指标水平优秀良好合格能快速地浏览课文能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词句段能结合小标题进行有效整合建议:阅读速度可以训练提升,多读书成就非凡人生!
圈点批注评价指标水平优秀良好合格能用不同的批注符号批注文中关键词句文中修辞、词语、句式等多角度批注课文旁批的问题有标注有解答建议:多与同学,交流批注感受,及时整理补充批注。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检查作业;复习文学常识教师活动1 课前三分钟检查上节课任务,请同学们交换第一页评价量表,完成互评,师督促纠错,错的在任务单空白处改两遍。 复习文学常识:报告文学特征。提示及时做笔记,养成及时记笔记的良好听课习惯。学生活动1 复习字词,借助学习任务单上的字词评价量表,完成自评以及互评。纠错并改正; 了解文学常识,及时记笔记。 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引入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作铺垫。预设学生可能在踌躇满志词语运用上容易出错,设计了指导多情境造句环节。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有很好的指导效果。环节二:明确情境任务,布置本课活动任务;完成任务二。教师活动2 明确情景任务——海洋研究所面向全社会征集“蛟龙号”的寓意提案。请同学们学习《“蛟龙”》一文,完成寓意提案。 1.布置本课时活动任务: 任务二:细品触龙魂·解密精神内核; 任务三:深探承龙志·破译命名深意。 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1.蛟龙是神话中的形象,为何用它命名深潜器?跳读课文,文中哪些描写能体现“蛟龙”的特点? 2.请大家圈画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揣摩作者对“蛟龙号”的情感。各人抢答后,小组接续回答。(温馨提示:①抓住文中的具体数据品析;②品味文中的感叹词和感叹句;③其他(修辞类、环境描写、旁批);④诵读品析“海天连心,互致祝福”片段。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其一进行讨论。选择令你感触最深的内容,分享你的想法吧。 批注完成的同学可结合评价量表给此处自己的表现来个评价。 3.齐读最后一段的环节,让天地海空听到,华夏儿女来了,龙的传人来了。 4.小结: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赋予“蛟龙”神话的形象,数据描写增强科技突破的真实性,感叹句则直接抒发民族自豪。层层递进,既展现了中国深潜事业的艰辛与辉煌,也传递了作者对科技工作者与国家实力的深切赞美。学生活动2 明确情景任务与本课时任务,完成任务二。 学生跳读课文,体会报告文学的语言特点,圈点勾画文中描写“蛟龙”的词句,并整理语言作答。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法,圈画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揣摩作者对“蛟龙号”的情感。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享观点、共同攻克难题,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参与各自小组的讨论,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分享想法。 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对重要语句进行批注,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完成自评的同时补充批注。 大声齐读感叹句,直接感受民族自豪感。活动意图说明:从多元角度深入赏析文章中富有文学性的语句,领略报告文学独特的语言魅力;此处评价,带来的阶段性成就感。能给学生鼓足学习动力,助力顺利完成其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理解报告文学在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手法,深入体悟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情感,感受科学探索背后强大的精神力量;问题引导法,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璀璨星辰照亮学生思考之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思想碰撞出智慧火花,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精神。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点勾划关键信息,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享观点、共同攻克难题,提升合作交流能力;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对重要语句进行批注,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环节三:完成任务三。教师活动3 拓读视频与助读资料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视频与助读资料中大国重器的名称寓意。 请同学们结合《蛟龙探海》内容和助读资料总结“蛟龙”的寓意。 要求:①寓意需结合《“蛟龙”探海》一文的文本内容。②能够体现“蛟龙号”对我国科技进步、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意义。③语言表达简洁精炼,逻辑清晰,课堂呈现字数不少于80字。 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总结感悟到的科学精神内涵。 “蛟龙号”成功坐底7020米,不仅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承载着深厚意义。它彰显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体现出科研人员勇于挑战、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面对困难不能退缩,要像 “蛟龙号” 一样勇敢突破。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攻克难关,实现自己的“深潜”梦想,为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学生活动3 浏览学习任务单上的助读资料,讨论其名称寓意。注意抓住文中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完成课堂练笔,语言表达简洁精炼,逻辑清晰,课堂呈现字数不少于50字。 活动意图说明:练习浏览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拓读立志向;创写赞精神;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想象力。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基础型作业:如果有一天,你也将成为肩负人类使命的探索者,面对广袤无垠的海洋或宇宙,要为自己朝夕相伴的探索器命名,怎样的名字能完美诠释探索精神,兼具深厚文化内涵? 要求:简要画出或说明自己的探索器;为它起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名字;写出名字的灵感来源和寓意,寓意提案不少于50字。(预计完成时间20分钟) 提升型作业:课外阅读科幻作品《海底两万里》《三体》,感受科幻作品的魅力。
9.教学反思与改进
可取之处: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蛟龙号” 深潜的相关知识,明确其深潜过程及意义,通过对重点语句的赏析,学生也初步体会到了语言的表现力,语言运用目标有所落实。在教学新课环节,通过设置活动任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探究,活动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语文跨学科的魅力; 本篇学习任务的设计,不仅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也为单元核心任务展板积累素材。课内任务单与课外作业齐发力,锻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阶梯式螺旋势将单元各任务稳步推进,直至完成核心任务,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不足之处:没有系统地引导学生从报告文学文章整体去体会语言风格,在讲解过程中,仅对个别语句进行了手法的赏析,“蛟龙号” 深潜涉及到众多的科学知识和科技发展背景,但在教学中,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足够的拓展延伸。 预设改进: 《太空一日》《“蛟龙”探海》两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为后续深入了解科技工作者和科学精神奠定基础;为突出单元整体实施,预设改进策略,这两篇文章根据学生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实情,在单篇阅读学习后,可尝试有针对性的跨篇教学设计进行两文联读对比。预创设新闻播报和开展科技节活动的情境,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补充链接资料领会科学精神的内涵,深刻理解科学探险与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后续课时教学运用本课学习成果,持续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