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纪念白求恩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狭隘( ) 纯粹( ) 殖民地( )
卑鄙( ) 派遣( ) xùn( )职
niān( )轻怕重 希jì( ) mò( )不关心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身殉职 狭隘 热忱 精益求精
B.见异思迁 鄙薄 高明 漠不关心
C.麻木不仁 派遣 佩服 粘轻怕重
D.满腔热情 殖民 晋察冀 微不足道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漠不关心。
B.在那烽火岁月里,无数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用他们的智慧、热血与牺牲,谱写了壮丽篇章。
C.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见异思迁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D.每次周末大扫除,总有个别同学行为懒惰,干活时拈轻怕重。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武大、华科大效仿牛津、剑桥两校划船比赛的做法,在东湖举行“同城双星”龙舟赛。
B.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C.我们要像节食减肥一样,减少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借以缓解对数码产品的心理依赖。
D.“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状,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5.文章对白求恩用了三种称呼,其原因是什么?
(1)白求恩:
(2)白求恩同志:
(3)白求恩医生:
6.说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句式,分析其作用。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7.整体感知。
(1)白求恩的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8.仿写句子。
例句:钱可以买到科普图书,但买不到科学素养。
仿句: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
9.阅读材料,仿照示例,至少运用课文中的一个成语为白求恩同志写段颁奖词。
材料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到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山县病逝。
示例——感动中国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10.学习是最好的纪念。为了激励同学们向白求恩学习,学校开展“争做最美中学生”的活动,请你参加。
(1)【我宣传】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我表达】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龚全珍奶奶,离休后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现在,龚全珍奶奶年事已高,生病住院,如果你作为学生代表去看望龚全珍老人,你会对她说些什么?100字以内。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第1段答题。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这句话中的“这种精神”是指什么精神?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作者运用设问的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中国古典学而言,训诂学是它的根基之学,古典学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与人文理念,都与对古典文本的解读与阐发密不可分。
语文解释是古典研究的基石,训诂学滥觞于先秦时期,历史悠久,是中国古典学的基础构成。早期的训诂解释与王官之学的经典教育密不可分,先秦贵族熟习《诗》《书》《易》等经典,在经典的传承中解说字词,出现了“经传本文即有训诂”的现象。诸如,《左传》中穇姜对《周易》随卦“元亨利贞”的解释,以及《国语》中叔向对《周颂·昊天有成命》的解释,都展现出“训诂”与“古典”之间的早期渊源。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民间学术的蓬勃发展,诸子百家对经典的训诂解释全面展开。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先秦诸子的字词解释与文化释义都远远超过了王官之学。自两汉以来,随着经学的建立,训诂学更与古典研究全面融通、交相推进。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就卓著的训诂学家,无不是精通典籍的古典学家;在中国古典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家巨擘,也无不以训诂学为根基和起点。许慎与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后世以“许郑之学”并称。许慎世称“五经无双”,在《说文解字》的字词说解中蕴含着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以及贯通“天地人”的经学秩序的建构。郑玄遍注群经,在经典文本的翔实训诂的背后,寄寓着整体性的义理思考与文明理想。可以说,两汉学术的高峰是以古典解释为基本方式,以训诂与义理的贯通为基本格局的。无论汉学、宋学还是清学,基于字词训诂的思想阐发都是中国古典学的核心范式。
扎实确凿的训诂考据,为中国古典学提供了坚实的事实基础。古典学首先是事实之学,如果脱离了客观性与确定性的基础,义理的生成与建构难免空疏。在此基础上,古典学更是义理之学与价值之学。在中华经典的熏陶涵泳之下,训诂学从未停留于饾饤考据,而是蕴含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对“道”的追寻与探讨,让训诂学具有了内在的、崇高的人文理想。对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明道”并不指向复古,而是一种基于真理性探求的、回应时代诉求的思想阐释方式。正因如此,在训诂通往义理、“小学”朝向“大道”的过程中,训诂学才不是守旧复古之学,而是在经典义理的解读阐释中彰显创造性的思想内涵,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通过对“道”的不断叩问,训诂学具有了它的时代性,拥有了打通古今的古典学特点。回顾训诂学史,无论是作为经学巨擘的许慎、郑玄,还是作为旷代大哲的朱子、阳明,他们的训诂工作均指向了“明道”与“传经”的理想。至于专精训诂的清代学者,在他们艰深的考据工作中,“明道”精神依旧熠熠生辉。戴震是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文章中,“明道”“求道”“闻道”的表述屡屡可见。“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与是仲明论学书》)“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戴震全集·与某书》)在他看来,字义、制度、名物都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这种“实事求是”的古典考证之学,构成了“明道”的基础。在语言、文本与义理之间,也形成了明确的会通路径。戴震曾经打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比方,将古典文本的训诂考证比做“轿夫”,将古典精神的义理探求比做“轿中人”。天下人多以“轿夫”之学赞誉他的学问,但不知“轿中人”才是学术的关键所在;一旦“轿夫”喧宾夺主,沉浸在知识主义的傲慢与自矜之中,便要对其痛下反思。这种以义理为宗旨、以德性为根本的学术追求,展现出浓郁的古典气息。作为乾嘉学术的领军人物,戴震的“明道”精神并非空谷足音,而是影响着整个时代的黄钟大吕。在纪昀、钱大昕、王鸣盛、段玉裁、阮元等一大批学者那里,这一精神得到了积极回响。尽管清代小学有不同的学术流派,立足训诂而展开的义理思考亦高下不齐,但“明道”的追求始终是一个基本共识。这种基于“求是”之学的“明道”理念,奠定了清代小学的学术格局与古典精神。当我们将训诂学的学术精神纳入中国古代“道器论”的思想传统,便会清晰地看到,“求是”是学术之器,“明道”是学术之道,训诂学“道器合一”的人文精神,意味着中国古典学整体性的义理高度与人文价值。
与此同时,训诂学的当代发展,更要不断融入中国古典学的建设方向之中。百余年来,训诂学在现代转型的历程中,由对古典的解释之学变为一门语言学科,获得了全方位的现代发展。现代学科的清晰定位并不意味着截断训诂学与古典学的历史血脉,恰恰相反,训诂学现代转型中的全部成果,都可以参与并推动中国古典学的当代建设。首先,现代训诂学对于汉语字词意义的深入理解、对于训诂方法的科学总结,以及研究范围的全面扩展,都能为中国古典学研究提供新的动力与滋养。获得独立的、作为语言学科的训诂学,可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学的坚实基础。其次,训诂学在自身的现代发展中,开拓出一条与中国阐释学相结合的道路,出现了“训诂阐释学”的新尝试。训诂学与阐释学的结合,既是这门古老学科的返本开新,也是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必由之路,意味着语文事实与义理价值的统一,这正体现出古典学的理想格局。最后,当训诂学融入中国古典学的当代建设之中,也便必然指向了深度的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语言是文明的基因,文明互鉴首先体现在语言文字层面。
(选自孟琢《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25日)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训诂学作为古典学根基,对古典学的各方面发展至关重要,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B.训诂学从先秦萌芽,发展历程漫长,在传统小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文化内涵丰富。
C.“邑,国也。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说文解字》中对这个“邑”的训释,体现古代儒家思想。
D.现代训诂学当下已独立成科,应该对历史遗产进行理论清理,更应关注与国际接轨。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姜解释《周易》随卦“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体仁足以长人。”体现了训诂与古典之间若隐若现的早期渊源。
B.许慎《说文解字》的字词解释中蕴含着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加上他建构了“天地人”的经学秩序,因而被称为“五经无双”之一。
C.郑玄遍注群经,对经典文本进行了翔实训诂,他的著作也寄寓着系统性的义理思考与文明理想,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
D.清代戴震、段玉裁等训诂名家,立足训诂而展开的思考参差不齐,对“明道”的追求也高低不等,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
17.下列名家的阐述中,符合文中所说的“道器合一”的是( )
A.圣人之学,心学也。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王阳明《传习录》
B.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郑玄《毛诗序》
C.汉儒秦恭注《尚书·尧典》开篇“曰若稽古”四字,论“古”字涵盖三皇五帝至孔子时代,四字注释共有三万余言
D.章太炎通过对《庄子》中“灵台”“真君”等词语的训诂,将庄学与唯识、华严之学融会贯通,构建起齐物哲学。
18.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述“王官之学”的内涵以及和诸子百家学术的关系。
19.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戴震的学术观点有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怀念白求恩
李 舫
①诺尔曼·白求恩——在20世纪人类最黑暗的时刻,在中国人民最苦难的日子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67年前,白求恩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感染逝世。这位外国人的牺牲,让一代伟人毛泽东悲痛、沉思。在白求恩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讲话《纪念白求恩》。从此,这个名字响彻中国,67年赓续绵延,回响不绝。
②白求恩,曾经是一个浪漫冲动的少年,曾经是一名愤世嫉俗的医科学生,曾经是当时全世界最优秀的13位外科医生之一……最终,他却选择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③“我是一个医生,一个外科医生。我的职责是维护人类的优美无比、精力充沛的生命。”白求恩说。
④凭借这种信念,一战爆发时,他放弃即将到手的学位,报名成为一名战地救护员。
⑤“让我们把利润、私人经济利益从医务界里取消,把贪得无厌的个人从我们的职业中清除。让我们把靠自己同胞的痛苦发财当作可耻的事情。”白求恩说。
⑥凭借这种信念,他毅然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将目光投向一无所有的贫苦人,投身公共医疗体系的建立。
⑦“我拒绝生活在一个充满屠杀和腐败的世界里,我拒绝以默认或忽视的态度面对那些贪得无厌之徒。”白求恩说。
⑧凭借这种信念,他率医疗队赶赴西班牙战地,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创造了前线输血抢救的战争医学奇迹。
⑨凭借这种信念,他穿过日军封锁线,冒着枪林弹雨抵达延安,从而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志愿战地医疗队、第一个自愿输血队,编写了第一本游击医疗手册,带领晋察冀的军民仅用5个星期就建立起一所正规的医院;他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科学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医护人员,使他们成为新中国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⑩凭借这种信念,在短短的一年零八个月,他翻山越岭,处理分散在各医院和村子里数不清的伤员,有一次竟然在65个小时内连续做了115台手术,他以自己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中国人民成千上万最优秀、最英勇的战士,在鲜血淋漓的战场用手术刀创造了生命奇迹。
67年前,战士们高喊着“白求恩”冲锋陷阵;67年间,人们从白求恩的精神中汲取力量。我们今天怀念白求恩,是因为这个名字仍然让我们感动和奋发,并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经久话题: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生?又应该怎样看待死?
20.文中画线句中的“这种信念”分别指代什么?
仔细阅读全文,白求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
22.文中多次引用白求恩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读完全文,请你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怀念白求恩。
答案
1、ài cuì zhí bǐ qiǎn 殉 拈 冀 漠 2.C 3.C 4.B 5.(1)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所以称“白求恩”。(2)作为共产党员来说的,称同志。(3)从他从事医疗工作的职业来说的。6.(1)双重否定句式。表达的语气更强烈,表现力更强,突出了白求恩精神之感人。(2)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气势,突出了纪念白求恩的重要意义,给人以鼓舞。
7.(1)①国际主义精神;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③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2)为了纪念白求恩,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精神。8.宽敞的房屋 家庭的温馨
9示例:本着国际主义的职责,他不远万里,横渡大洋,以自己那颗热忱的心支援中国人民抗战;本着救死扶伤的天职,他争分夺秒,勇毅坚决地从死神手中夺回一条又一条的生命,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由始至终的一丝不苟,乃至生命之火熄灭的那一瞬。他的遗嘱荡漾着绿意盎然的春波,他的精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播下一颗火种,而这火种终将会在漆黑的夜中绚烂,就如同白求恩一生一样短暂却无比绚烂!他是一名国际主义的好战士,他的身上永远彰显着人性的爱与关怀。
10(1)学习楷模白求恩,争做最美中学生。(2)龚奶奶,您好!我代表我们学校的全体同学来看望您。您无私的精神、高尚的品德令我们非常感动。我们一定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好好学习,争做“最美中学生”。祝您安享晚年!
11.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12、这种精神指共产主义精神。因为共产主义精神包括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是国际主义精神的升华。
13、对比,将“我们的国际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进行比较,从反面突出强调了“我们的国际主义”的内涵;反复,强调突出了“我们的国际主义”的精神内涵。
14、①引起读者思考。②引出下文对白求恩的评价。
15.D 16.C 17.D
18、①“王官之学”的内涵:“王官之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一种形态,其核心是围绕王权统治而形成的官方学术体系,主要服务于贵族阶层的统治和教育。
关系:②渊源关系。诸子百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王官之学。③发展关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王纲解纽,王官之学逐渐失守,学术从官府走向民间,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19.①“实事求是”的考据精神。戴震强调学术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通过严谨的训诂考据来还原经典文本的原意。②“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戴震提出了一条明确的学术路径:通过字词的考证来理解经典中的义理。③反对空疏的义理与知识主义的傲慢。戴震批评宋儒的空疏义理和汉学中部分学者沉溺于饾饤考据的倾向。④“明道”与“求是”的结合。戴震的学术思想以“明道”为核心,但“明道”必须建立在“求是”的基础上。
20、第一句中的“这种信念”指医生救死扶伤的崇高职责。第二句中的“这种信念”指摒弃靠行医牟利的观念。第三句中的“这种信念”指的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21、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志愿战地医疗队、第一个自愿输血队,编写了第一本游击医疗手册,用很短时间建立起一所正规的医院;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科学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医护人员;用手术刀创造了生命奇迹。
22、揭示了白求恩大夫能够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思想基础,使我们对白求恩大夫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3.我们怀念白求恩是因为他让我们感动,告诉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