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8 09: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知识要点】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1)1980年,______、珠海、______、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____________,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1)有较大的____________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______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_____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1)特区在发展______________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2)______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______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城市
(1)名称:______、上海、______、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______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
(1)设置:①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______________、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________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②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____________。
(2)意义: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__________,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
(1)设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____________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____________开发区。
(2)目的:引进外资,生产__________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4)意义:①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____________的重要场所。
②是了解____________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开发
(1)时间:1990年。
(2)目的:①尽快把____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____________经济的新飞跃。
(3)条件:①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______和__________基础。
②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______和产业优势。
(4)意义:①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______________。
③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开放格局的形成
(1)表现:已形成____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________________、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__________、多层次、宽领域。
【课堂探究】
例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
)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例2.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国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
)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港口城市
D.经济技术开放区
例3.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是
(
)
A.创办深圳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针对训练】
1.《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老人在一九七九年“画了一个圈”是指
(
)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
D.开辟香港、澳门为经济特区
2.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的实质是
(
)
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
3.2009年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19世纪末的对外开放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最本质的区别是
(
)
A.开放的对象不同
B.开放的方式不同
C.开放的地区不同
D.开放的前提不同
5.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
(
)
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较早的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
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厦门
6.下图是开放的浦东全景图,它自开放以来创造了很多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下列有关其创造多个第一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有
(
)
①依靠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②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③充分利用了党的对外开放政策
④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巩固提升】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图一
“一夜崛起之城”——深圳特区(1980年)
图二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
图三
中国北方经济增长的引擎——天津滨海新区(2006年)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2)近代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不平等条约?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3)依据图一到图三,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指出图三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时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4)依据材料一、二和图一到图三,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