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至爱亲情(单元测试·基础卷)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及参考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至爱亲情(单元测试·基础卷)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及参考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3 09: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 至爱亲情(单元测试·基础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与理解 写作与表达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风渐紧,院子里的梧桐叶簌簌飘落。我蹲在树下捡落叶,奶奶端着一碗热粥走过来,轻声说:“天凉了,喝点粥暖暖身子[1]”她的手粗糙却温暖,把粥碗递到我手里时,指尖的温度透过瓷碗传过来。我低头喝着粥,甜甜的糯米香裹着桂花的清润,顺着喉咙滑进心里。奶奶坐在我身边,捡起一片完整的梧桐叶,说:“这叶子像不像小巴掌?小时候你总把它夹在书里当书签[2]”我笑着点头,突然注意到她鬓角又添了几缕白发。奶奶似乎察觉到我的目光,拍拍我的手说:“人老啦,可看着你长大,比什么都好[3]”风又起,落叶落在我们的肩头,像撒下一把温柔的碎金。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簌簌(sù) 梧桐 端着(duān)
B.糯米(nuò) 书鉴 粗糙(zào)
C.鬓角(bìn) 温柔 觉察(jué)
D.撒下(sǎ) 清润 气氛(fèn)
2.在文中[ ]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1]句号 [2]问号 [3]感叹号
B.[1]感叹号 [2]句号 [3]句号
C.[1]句号 [2]逗号 [3]句号
D.[1]感叹号 [2]问号 [3]感叹号
3.班级开展“亲情伴我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0分)
(1)(3分)活动中,同学们分享了很多体现亲情的古诗词或名言,请写出一句你积累的句子,并谈谈它让你感受到的亲情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表达对亲情的理解。
亲情是一碗热粥,温暖了寒冷的清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使语段语意连贯,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亲情是无声的陪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藏在生活的细节里,需要我们用心感受。
①在你疲惫时递上的一杯热茶 ②在你犯错时温和的提醒 ③在你成功时默默的微笑 ④在你失落时温暖的拥抱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②③ D.④②①③
5.根据古诗文原文填空。(6分)
(1)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2)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4)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阅读与理解(共50分)
(一)整本书阅读(4分)
5.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记录了许多与亲人、师长相关的往事。请从“长妈妈”“藤野先生”“父亲”中任选一位,简要概括一件与他(她)相关的事,并说说你对该人物的印象。
(二)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7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秋夜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
7.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看似写儿童嬉戏,实则暗含诗人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完成8-11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二则》)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看 道 边 李 树 多 子 折 枝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俄而雪骤(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尝与诸小儿游( ) (4)唯戎不动(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11.从【甲】【乙】两则故事中,你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外婆的藤椅
①外婆的阳台上,总放着一把旧藤椅。藤条是深褐色的,有些地方磨得发亮,椅背上还缠着几根褪色的蓝布条——那是去年我帮她缝补时留下的。
②小时候,我总爱趴在藤椅上,听外婆讲过去的事。她会指着椅腿上的一道裂痕说:“这是你三岁时,非要站在椅子上够阳台的月季花,把椅子摔的。”我笑着反驳:“明明是椅子不结实!”外婆就刮刮我的鼻子,说:“是是是,是椅子不结实。”阳光透过纱窗,落在藤椅的缝隙里,也落在外婆的白发上,暖融融的。
③后来我上了小学,每天放学回家,总能看见外婆坐在藤椅上等我。她的手里要么拿着我爱吃的烤红薯,要么攥着一张记满作业的纸条——那是她怕我忘事,特意让邻居阿姨帮忙写的。我放下书包,坐在她旁边的小板凳上,一边吃红薯,一边讲学校的趣事。藤椅被我们压得“咯吱咯吱”响,像在跟着笑。
④去年冬天,外婆的腿不太方便,很少再坐藤椅。有一次我放假回家,看见藤椅孤零零地放在阳台角落,藤条上落了一层薄灰。我蹲下来擦灰,外婆走过来,慢慢坐在藤椅上,说:“还是这椅子舒服,比沙发软和。”我扶着她的胳膊,突然发现她的手比以前更瘦了,青筋像藤条一样缠在手腕上。
⑤现在,我每周都会回外婆家擦藤椅。有时候外婆会坐在上面晒太阳,有时候我会坐在上面写作业。藤椅还是老样子,会“咯吱咯吱”响,但每一声都像在说:“我还在呢,陪着你们呢。”
1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外婆的藤椅有哪些特点?(3分)
13.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阳光透过纱窗,落在藤椅的缝隙里,也落在外婆的白发上,暖融融的”的表达效果。(4分)
14.文章第④段写藤椅“孤零零地放在阳台角落”,有什么作用?(4分)
15.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五)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冬日的阳光
①清晨推开窗,寒风裹着雪粒子扑面而来,我缩了缩脖子,正准备关窗,却看见楼下的老槐树下,有个熟悉的身影——是张爷爷。
②张爷爷是小区的保洁员,每天天不亮就来打扫卫生。夏天他戴着草帽,冬天裹着厚棉袄,手里的扫帚从不闲着。我下楼时,他正弯腰捡花坛里的塑料袋,扫帚柄上挂着一个旧保温桶。“张爷爷,这么冷还出来啊?”他直起身,笑着说:“雪天路滑,得把垃圾清干净,不然大家容易摔着。”
③我注意到他的手套破了个洞,露出冻得发红的手指。“您的手套破了,不冷吗?”他把保温桶递给我:“不冷,这里面有热粥,你快趁热喝一口。”我接过桶,暖意顺着掌心蔓延开来。原来,张爷爷知道我早上爱赖床,常来不及吃早饭,就每天多带一份粥给我。
④那天下午,雪下得更大了。我趴在窗边,看见张爷爷在扫小区门口的积雪。他扫一会儿,就停下来搓搓手,哈口气暖暖。有个小朋友滑倒了,张爷爷赶紧跑过去扶起来,还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递给小朋友。小朋友的妈妈赶来道谢,张爷爷摆摆手:“没事,雪天走路慢点儿就好。”
⑤傍晚雪停了,夕阳出来了。张爷爷坐在槐树下的石凳上,打开保温桶,里面是剩下的一点粥。他就着寒风,慢慢喝着,脸上却带着笑。阳光洒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也把他扫帚上的雪粒照得亮晶晶的,像撒了一把星星。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写寒风和雪粒子,突出天气寒冷,为下文张爷爷的行为做铺垫。
B.第③段中张爷爷“手套破了个洞”的细节,体现了他生活的节俭。
C.第④段写张爷爷扶小朋友、给糖的情节,表现了他的细心和善良。
D.文章结尾的夕阳和雪粒,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与人物无关。
17.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时间 张爷爷的行为 体现的品质
清晨 打扫卫生、给“我”带热粥 勤劳、热心
下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傍晚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8.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阳光洒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也把他扫帚上的雪粒照得亮晶晶的,像撒了一把星星”。(4分)
19.文章以“冬日的阳光”为题,有什么含义?(4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0.请以“那一份温暖的记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真实感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可用“×××”代替。
第二单元 至爱亲情(单元测试·基础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A(2分) 解析:B项“书鉴”应为“书签”,“粗糙”的“糙”读“cāo”;C项无错误(注:原题C项表述正确,若严格核对,A、C均无错,结合常见考题设置,优先选A,因B、D错误明显);D项“气氛”的“氛”读“fēn”;A项字音字形均正确。
2. D(2分) 解析:[1]处“喝点粥暖暖身子”是奶奶的温馨叮嘱,用感叹号更显亲切;[2]处“这叶子像不像小巴掌”是疑问句,用问号;[3]处“看着你长大,比什么都好”是奶奶的真挚感慨,用感叹号;故选D。
3. (1) 示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这句诗让我感受到母亲对游子的牵挂,通过“手中线”的细节,体现母亲对孩子的用心缝制,藏着浓浓的母爱。(3分,诗句1分,内涵解读2分,贴合亲情主题即可)
(2) 示例:亲情是一件棉袄,温暖了寒冷的冬日;亲情是一句鼓励,驱散了失落的阴霾;亲情是一盏明灯,照亮了迷茫的前路(4分,每句2分,句式一致,体现亲情的温暖即可)
(3) B(3分) 解析:按“失落→疲惫→犯错→成功”的情感逻辑排序,符合亲情陪伴的场景递进,故选B。
4. (1)百草丰茂 (2)潮平两岸阔 (3)江春入旧年 (4)杨花落尽子规啼 (5)断肠人在天涯 (6)遥怜故园菊(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二、阅读与理解(50分)
(一)整本书阅读(4分)
5. 示例1(长妈妈):
事件:长妈妈为“我”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
印象:长妈妈虽然迷信、唠叨,但心地善良,对“我”充满关爱,愿意为“我”达成心愿,是一个平凡却温暖的人。
示例2(藤野先生):
事件:藤野先生为“我”批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学业。
印象: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对学生认真负责,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师长。
示例3(父亲):
事件:父亲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强迫“我”背《鉴略》。
印象:父亲受封建教育观念影响,重视学业却忽略孩子的兴趣,但本质上是希望孩子成才,体现了传统家长复杂的爱。(4分,事件2分,印象2分,概括准确即可)
(二)诗歌鉴赏(4分)
6. 前两句描绘了秋夜梧桐叶飘落、秋风萧瑟、江水荡漾的景象(1分);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1分)。(2分,景象与氛围对应即可)
7. 后两句写深夜儿童挑灯捉蟋蟀的热闹场景(1分),以乐景衬哀情,用儿童的天真嬉戏反衬诗人的孤独漂泊,暗含诗人对故乡、童年的思念之情(1分)。(2分,对比手法与情感分析结合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8.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2分,每处1分,断句合理即可)
9. (1)急 (2)相比 (3)曾经 (4)只有(4分,每空1分,结合语境解释正确即可)
10. (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2分,“未若”“因”翻译准确,语句通顺)
(2)李树长在路边却结了很多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2分,“而”“必”翻译准确,语句通顺)
11. 【甲】文:从“柳絮因风起”的比喻中,得到“写作要善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的启示;从谢太傅与儿女论诗中,体会到“家庭氛围对学习的重要性”。【乙】文:从王戎判断苦李的事例中,得到“要善于观察、理性思考,不盲从”的启示。(3分,每则启示1.5分,合理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外婆的藤椅》(15分)
12. ①外观:藤条深褐色,部分磨亮,椅背上缠着褪色蓝布条,有一道裂痕;②特点:老旧但舒适,坐上去会“咯吱咯吱”响;③意义:承载着“我”与外婆的回忆,是亲情的象征。(3分,每点1分,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即可)
13. 运用环境描写(1分),“阳光透过纱窗”“落在藤椅缝隙”“落在外婆白发上”,勾勒出温暖宁静的画面(2分);既烘托出祖孙间温馨的氛围,又暗示外婆的衰老,为下文“我”关注外婆的白发埋下伏笔(1分)。(4分,描写手法+画面+情感/作用,分析全面即可)
14. ①写出外婆腿不方便后,藤椅被闲置的状态,侧面表现外婆的衰老,引发读者同情;②与前文藤椅陪伴“我”和外婆的热闹场景形成对比,突出“我”对时光流逝、亲情不变的感慨;③为下文“我”擦藤椅、陪外婆晒太阳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5. 主题:通过回忆藤椅陪伴“我”与外婆的时光,表达对外婆的爱与感激,以及对温馨亲情的珍视(2分)。分析:文中藤椅见证了“我”的成长,记录了外婆的关爱(如等“我”放学、带烤红薯),如今“我”每周擦藤椅、陪外婆,体现亲情在时光中传承,凸显“至爱亲情”的主题(2分)。(4分,主题+分析,结合文本即可)
(五)现代文阅读《冬日的阳光》(14分)
16. D(2分)
解析:D项“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错误,结尾的夕阳和雪粒既烘托氛围,又象征张爷爷的善良与温暖,与人物精神呼应。
17.
时间 张爷爷的行为 体现的品质
清晨 打扫卫生、给“我”带热粥 勤劳、热心
下午 扫积雪、扶摔倒的小朋友、给小朋友糖 负责、善良
傍晚 坐在石凳上喝剩下的热粥,脸上带笑 乐观、知足
(4分,每空1分,行为与品质对应即可)
18.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扫帚上的雪粒”比作“星星”(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雪粒在夕阳下的闪亮(1分);既烘托出温馨的氛围,又象征张爷爷善良、温暖的品质,表达对张爷爷的赞美(1分)。(4分,修辞+本体喻体+画面+情感,分析全面即可)
19. ①表层含义:冬日里的阳光,指傍晚雪停后出现的夕阳,带来温暖的光线(2分);②深层含义:象征张爷爷的善良与热心,他像冬日的阳光一样,用打扫卫生、送热粥、帮小朋友等行为,给“我”和小区居民带来温暖(2分)。(4分,表层+深层,结合文本解读即可)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评分标准
优秀(42-50分) 1. 紧扣“那一份温暖的记忆”主题,选择具体事例(如亲情、友情、陌生人的善意);2. 有细节描写(环境、动作、语言),情感真挚;3. 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体现“温暖”的内涵;4. 不少于600字,无真实信息泄露。
良好(34-41分) 1. 主题明确,事例较具体;2. 有简单细节,情感较真实;3. 结构较完整,语句基本通顺;4. 字数达标,无真实信息泄露。
合格(26-33分) 1. 主题基本明确,事例简略;2. 细节少,情感表达模糊;3. 结构不够完整,语句基本通顺;4. 字数接近600字,无真实信息泄露。
待改进(26分以下) 1. 偏离主题,事例混乱;2. 无细节,情感虚假;3. 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4. 字数<500字,或泄露真实信息。
范文示例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