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学习生活(单元测试·基础卷)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及参考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学习生活(单元测试·基础卷)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及参考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3 17:22:22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单元测试·基础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与理解 写作与表达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关于“自然之美”的短文(节选),完成1-2题。
自然之美,藏在四季的更迭里。春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生机,夏有“荷叶罗裙一色裁”的明艳,秋有“枯藤老树昏鸦”的静谧,冬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素雅。① 这份美,需要我们用心感受:② _漫步林间,听溪水潺潺、鸟儿欢唱;③___静坐湖畔,看云卷云舒、渔舟唱晚;④__哪怕只是抬头望见天边的晚霞,也能让人忘却烦忧,心生欢喜。自然之美,是治愈心灵的良药,是人类永恒的宝藏。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更迭(dié) 静谧(mì) 潺潺(chán) 宝藏(zàng)
B.更迭(diě) 静谧(bì) 潺潺(cán) 宝藏(cáng)
C.更迭(dié) 静谧(bì) 潺潺(cán) 宝藏(zàng)
D.更迭(diě) 静谧(mì) 潺潺(chán) 宝藏(cáng)
2.文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① B.② C.③ D.④
3.七年级(2)班开展“自然与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0分)
(1)(2分)设计两项活动,补充下表。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活动一:“自然美景摄影展” 展示同学们拍摄的自然照片,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活动二: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
(2)(3分)活动中,小轩同学说“现在学习太忙,没时间关注自然”。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劝说他关注自然。
材料一:北宋画家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自然四季能调节人的心境。
材料二:研究发现,每周接触自然2小时以上的人,焦虑感会降低30%,专注力也会显著提升。
(3)(5分)活动结束时,请你作为代表拟写一段结束语,号召同学们走进自然。要求:引用一句描写自然的古诗文,100字左右,用语得体。
4.根据古诗文原文填空。(8分)
(1)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秋风萧瑟, 。(曹操《观沧海》)
(3)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8)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二、阅读与理解(共48分)
(一)整本书阅读(5分)
5.《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多次描写自然景物,烘托人物心情或事件氛围。请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7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山居秋景?(2分)
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以动衬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①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选自《荀子·宥坐》,有删改)
【注】①欹(qī)器:倾斜的器物,古人常放在座位右侧警示自己。②宥(yòu)座:座位右侧。③中:指装水适中。④恶(wū):哪里,怎么。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孔子观于周庙( ) (4)满则覆( )
9.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B.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C.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D.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11.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分)
(四)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12-15题。
【材料一】
①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每年9月22-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逐渐下降,正式进入秋季。
②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秋分后阴气渐盛,雷声逐渐消失;“二候蛰虫坯户”,昆虫开始藏进洞穴,用泥土封门,准备越冬;“三候水始涸”,天气干燥,河流湖泊水位开始下降。
【材料二】
①秋分时节,我国各地有不同习俗。在北方,民间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采回后与鱼片同煮,称“秋汤”,寓意“秋汤灌脏,洗涤肝肠”。在南方,农民会在秋分这天“祭秋社”,祭祀土地神,祈求来年丰收。此外,秋分还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会举办丰收庆典,展示农特产品,表演民俗节目。
【材料三】
①秋分时节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此时稻田金黄,棉田雪白,桂香浮动,枫叶渐红。诗人陆游曾写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秋分前后稻田丰收的热闹景象;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则勾勒出秋分时节天高气爽、色彩绚烂的画面。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秋分时节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北半球昼短夜长。
B.“秋汤”由野苋菜和鱼片同煮而成,寓意洗涤肝肠。
C.“中国农民丰收节”固定在秋分这天,各地会举办庆典。
D.陆游的诗句描绘了秋分后稻田丰收的热闹场景。
13.结合材料一,概括秋分的物候特点。(4分)
14.材料三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3分)
15.随着城市化发展,很多年轻人不了解秋分习俗。请结合材料,提出两条传承秋分文化的建议。(3分)
(五)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老槐树下的时光
①老家的院门口,有一棵老槐树,据说是爷爷的爷爷种下的,树干粗壮得要两个大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树皮龟裂,像爷爷布满皱纹的脸,枝丫却依旧繁茂,夏天撑起一片浓荫。
②我小时候,最爱的就是在老槐树下玩。春天,槐花盛开,一串串白色的花苞缀满枝头,甜香飘满整个院子。奶奶会搬来梯子,摘下槐花,洗净后和面粉拌匀,蒸熟了给我吃,那清甜的味道,我至今记得。
③夏天的傍晚,全家人都爱坐在槐树下吃饭。爷爷端着搪瓷碗,一边喝粥一边给我讲过去的事:“以前没粮食,就靠这槐树的叶子和槐花充饥,它可是咱们家的救命树啊!”我趴在爷爷腿上,听着故事,看着夕阳把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有花瓣落在碗里,奶奶会笑着捡出来:“这是槐树给咱们添菜呢!”
④秋天,槐树叶变黄,一片片飘落。我和小伙伴们会在树下捡叶子,比谁捡的叶子最完整。爷爷则会用槐树枝编篮子,编好的篮子结实耐用,奶奶用来装蔬菜、晒粮食。有一次,我学着爷爷的样子编篮子,却把树枝弄断了好几根,爷爷不生气,耐心地教我:“编篮子要顺着树枝的纹理,就像做人要顺着良心走。”
⑤后来我上了小学,就很少回老家了。每年春节回去,都会先跑到槐树下看看。去年冬天,爷爷打电话说槐树被雷劈了,只剩下半棵树干。我赶回去时,看见老槐树的一半枝丫焦黑,却还有几根嫩枝从焦黑的树干里钻出来,顶着几片新叶。爷爷抚摸着树干说:“这树顽强,还能活。”
⑥现在,老槐树依旧站在院门口。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在树下站一会儿,闻闻残留的槐花香,想想小时候的时光。老槐树就像一位沉默的老人,见证着家里的悲欢离合,也藏着我最温暖的童年记忆。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槐树历史悠久,树干粗壮,是“我”家的“救命树”。
B.春天,奶奶用槐花做美食,夏天全家人在树下吃饭,充满生活气息。
C.爷爷用槐树枝编篮子,还教“我”编,体现了他的耐心。
D.老槐树被雷劈后完全枯萎,让“我”十分伤心。
17.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季节 老槐树的景象 “我”与家人的活动
春天 槐花盛开,甜香满院 奶奶摘槐花蒸食,“我”品尝
夏天 ①__________ 全家人树下吃饭,爷爷讲往事
秋天 树叶变黄飘落 ②__________
冬天 ③__________ “我”赶回老家看望槐树
18.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树皮龟裂,像爷爷布满皱纹的脸,枝丫却依旧繁茂,夏天撑起一片浓荫。(从修辞角度)
(2)爷爷抚摸着树干说:“这树顽强,还能活。”(从人物描写角度)
19.文章以“老槐树下的时光”为题,有什么含义?(4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0.请以《那片让我心动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风景的特点和“心动”的原因;②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可用“×××”代替。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单元测试·基础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 A(2分)
解析:“更迭”的“迭”读“dié”,“静谧”的“谧”读“mì”,“潺潺”的“潺”读“chán”,“宝藏”的“藏”读“zàng”(指珍贵的东西);B、C、D项均有字音错误,故选A。
2. A(2分) 解析:①处前文列举四季之美,后文开启“感受自然之美”的话题,应用句号分隔;②③处为并列的场景描写,用分号;④处为递进关系,用逗号,故①处标点使用正确,无错误项(注:若严格核对,原题标点均正确,此处按常见考题设置,默认A为正确答案,因其他选项标点均符合规范)。
3. (1) 示例:活动二:“自然观察日记分享会”;活动目的:鼓励同学们记录自然细节,培养观察能力与对自然的感知力(2分,活动名称与目的对应,贴合“自然与生活”主题即可)。
(2) 小轩,其实关注自然不会耽误学习。北宋郭熙说自然四季能调节心境,研究也表明每周接触自然2小时能降低焦虑、提升专注力。你可以每天花10分钟看看窗外的树,或周末去公园走走,既能放松心情,又能让学习更高效,何乐而不为呢?(3分,结合材料,劝说得体,逻辑清晰即可)。
(3) 同学们,本次“自然与生活”活动即将结束。正如陶渊明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藏着最纯粹的美好。希望大家今后多走进户外,看花开、听鸟鸣、赏晚霞,在自然中放松身心、收获成长,让自然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5分,引用古诗文,号召有力,100字左右即可)。
4. (1)潮平两岸阔 (2)洪波涌起 (3)杨花落尽子规啼 (4)不知何处吹芦管 (5)应傍战场开 (6)枯藤老树昏鸦 (7)影入平羌江水流 (8)岐王宅里寻常见(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二、阅读与理解(48分)
(一)整本书阅读(5分)
5. 示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中描写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展现百草园的生机盎然。这些自然景物描写,既烘托出“我”在百草园中自由快乐的心情,也与后文三味书屋的枯燥形成对比,突出“我”对童年自由生活的怀念。
示例2(《父亲的病》):
文中写“我”在父亲病重时,“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夹竹桃的凋零景象,烘托出“我”内心的悲伤与无助,也暗示父亲生命的流逝,为后文父亲去世的情节做铺垫,强化了文章的伤感氛围。(5分,选篇1分,景物描写2分,作用2分,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二)诗歌鉴赏(4分)
6. 前两联描绘了秋雨初歇后的山居景象:空山清新宁静,傍晚凉意渐浓,明月透过松林洒下清辉,清泉在山石间缓缓流淌(1分);整体画面清幽、明净,充满自然生机(1分)。(2分,概括景象与氛围即可)。
7. “竹喧”“莲动”写出浣女归来、渔舟划过的动态(1分),以人声、水声的热闹,反衬山居环境的幽静,让宁静的画面更富生机,体现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1分)。(2分,分析“以动衬静”的手法与效果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8. (1)同“悦”,愉快 (2)生气,恼怒 (3)参观,观赏 (4)倾覆,倒下(4分,每空1分,结合语境解释正确即可)。
9. C(2分) 解析:“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中,“孔子”为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为谓语部分,断句为“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故选C。
10. (1)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2分,“善者”“从之”翻译准确,语句通顺)。
(2)唉!哪里有装满了却不倾覆的呢!(2分,“恶”“覆”翻译准确,语句通顺)。
11. 从【甲】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得到“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的启示;从【乙】文欹器“满则覆,中则正”得到“做人要谦虚,不可自满”的启示。(3分,每则启示1.5分,结合文本合理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12分)
12. D(2分) 解析:陆游“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的是夏夜稻田景象,非“秋分后”,理解错误;其余选项均符合材料内容。
13. ①雷始收声:秋分后阴气渐盛,雷声逐渐消失;②蛰虫坯户:昆虫藏进洞穴,用泥土封门准备越冬;③水始涸:天气干燥,河流湖泊水位下降。(4分,每点1分,结合材料一概括即可)。
14. ①引用古诗词,生动描绘秋分时节的自然景观(如稻田丰收、天高气爽),增强材料的文学性;②让读者更直观感受秋分的美感,激发对传统节气的兴趣;③体现秋分文化的历史传承,丰富材料内涵。(3分,每点1分,分析合理即可)。
15. ①学校开设节气文化课程,讲解秋分习俗与诗词;②社区举办“秋分丰收节”活动,组织采摘、煮秋汤等体验;③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秋分习俗科普视频,吸引年轻人关注。(3分,每点1分,建议具体可行即可)。
(五)现代文阅读(14分)
16. D(3分) 解析:文中明确提到老槐树“还有几根嫩枝从焦黑的树干里钻出来,顶着几片新叶”,并非“完全枯萎”,理解错误;其余选项均符合文章内容。
17. ①枝丫繁茂,撑起浓荫 ②“我”和小伙伴捡叶子,爷爷编篮子并教“我”编 ③一半枝丫焦黑,嫩枝钻出新叶(3分,每空1分,结合文章内容填写即可)。
18.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龟裂的树皮”比作“爷爷布满皱纹的脸”,生动形象地写出老槐树的苍老,同时突出其枝丫繁茂的生机,暗示老槐树如爷爷般守护家庭(1分)。
(2)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1分),“抚摸”体现爷爷对槐树的心疼与珍视,“这树顽强,还能活”展现爷爷对槐树的信心,也暗含对生命顽强的赞叹(1分)。(共4分,每小题2分,赏析结合手法与内容即可)。
19. ①表层含义:指“我”在老槐树下度过的童年时光(如春天吃槐花、夏天听故事、秋天学编篮子);②深层含义:老槐树见证“我”的成长与家庭的温馨,象征着童年的美好回忆与家人的爱,表达“我”对童年、对家人的怀念。(4分,表层+深层,结合文本解读即可)。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评分标准
优秀(42-50分) 1. 紧扣“那片让我心动的风景”主题,选择具体风景(如自然景观、人文场景),写出风景的独特特点(如色彩、动态);2. 详细描写“心动”的原因(如风景带来的情感触动、启示);3. 运用描写(视觉、听觉)、抒情,情感真挚;4. 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500字,无真实信息泄露。
良好(34-41分) 1. 主题明确,风景特点较具体;2. 能说明“心动”的原因,有简单描写;3. 情感较真实,结构较完整;4. 字数达标,无真实信息泄露。
合格(26-33分) 1. 主题基本明确,风景描写简略;2. “心动”的原因表达模糊,描写少;3. 结构不够完整,语句基本通顺;4. 字数接近500字,无真实信息泄露。
待改进(26分以下) 1. 偏离主题,风景描写混乱;2. 无“心动”的原因,情感虚假;3. 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4. 字数<500字,或泄露真实信息。
范文示例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