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上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2 (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上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2 (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3 18:46: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上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2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情境试题】一、基础·运用:(共3题;共15分)
【谈科技·读未来】阅读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嫦娥”____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代号,____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月亮的向往。②带着炽热的心,秉持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无数航天人持之以恒。③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步入正轨。④我们坚信,中国航天员终有一天会从月球俯瞰地球,拍摄出一张张美丽的地球照片!
1.(5分)给第①句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2.(5分)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3.(5分)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中“国”字的第六笔笔画是“横”。
B.第②句中“追逐梦想”“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短语类型相同。
C.第③句中三个顿号使用错误,应改为逗号。
D.第④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代词、介词、动词、名词。
【答案】1.不仅;而且
2.在“合作共赢”的后面加上“的探月精神”。
3.B
【解析】(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1.本题考查对关联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分析句子关系,“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代号”和“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月亮的向往”这两个分句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即后者在程度上比前者更进一层。“不仅……而且……”是常用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使用这组关联词能够准确地体现出两个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句子表达更通顺合理。故答案为: 不仅;而且
2.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原句“带着炽热的心,秉持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无数航天人持之以恒”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秉持”后面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语,“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描述的是一种精神,所以应在“合作共赢”后加上“的探月精神”,使句子表达完整、准确。故答案为:在“合作共赢”的后面加上“的探月精神”。
3.本题综合考查了汉字的笔顺、短语的类型、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及词性的判断等语文基础知识。 “追逐梦想”是动宾短语,“追逐”是动词,“梦想”是“追逐”的对象;“协同攻坚”和“合作共赢”是并列短语,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并列组合而成。所以这三个短语类型不完全相同。
故答案为:B
二、默写(共4题;共15分)
根据要求填空。
4.(2分)“驴友”们途经富春山,目睹山势之高峻,感受丛林之清冷、幽寂,体会到了《与朱元思书》中“   ,   ”的意境。
5.(2分)《与朱元思书》中以游鱼衬水清的句子是“   ,   ”。
6.(4分)吴均曾在《与顾章书》中描写“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在《与朱元思书》中相类似的句子是“   ,   ;   ,   ”。
【答案】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解析】(1) (2)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4.题干描述 “驴友” 途经富春山时,感受到山势高峻、丛林清冷幽寂的意境。《与朱元思书》中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一句,“夹岸高山” 直接展现出两岸山势的高峻;“皆生寒树” 的 “寒树”,既体现出树木茂密(因茂密而给人 “寒” 的幽寂感),又营造出清冷、幽寂的丛林氛围,与题干感受契合。
故答案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5.《与朱元思书》中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中的游鱼和细小石子,都能直接看清、毫无阻碍。通过游鱼(动态事物)和细石(静态事物)的清晰可见,侧面衬托出江水的清澈透明 —— 正因水足够清,游鱼与细石的形貌才会被毫无遮挡地看见。
故答案为: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吴均《与顾章书》中 “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描绘了水声、猿啼等声音交织成韵律的景象。《与朱元思书》中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写泉水冲击石头,发出清越声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写美鸟相互和鸣,声音和谐动听。两组句子都通过描写自然界的声响(泉水声、鸟鸣声),营造出 “声音交织、富有韵律” 的意境,与《与顾章书》的写法和意境相似。
故答案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7.(7分)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名句。
《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我们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在浩瀚的古诗文中得到共鸣。“剧哉边海民,①   ”(《梁甫行》)让我们感受到身逢三国乱世的曹植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曹操借“②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抒发老当益壮、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③   ?   ”(《黄鹤楼》)崔颢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再读《使至塞上》,“④   ,   ”两句以“蓬”“雁”自比,我们感受到诗人去国离乡的飘零之感。
【答案】寄身于草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
①根据《梁甫行》中表达曹植对人民深切同情的语境,应填“寄身于草野”。
②③《龟虽寿》中体现曹操老当益壮、统一全国雄心壮志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注意“骥”字的正确书写。
④⑤《黄鹤楼》中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问句及答句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意“暮”字的正确书写。
⑥⑦《使至塞上》中以“蓬”“雁”自比体现去国离乡飘零之感的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注意“蓬、雁”字的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寄身于草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8.(10分)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同学们在默写此诗时,经常将“萋萋”错写为“凄凄”,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为什么用“萋萋”。
【答案】萋萋的意思是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而凄凄的意思是凄凉、悲惨。诗人用“萋萋”来形容鹦鹉洲上的芳草,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蓄势。
【解析】在古典诗词的表意体系里,“芳草” 向来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情感内涵的典型意象呀。它常常与离别、思念故土等情感紧密相连,有着特殊的象征意味。在崔颢这首《黄鹤楼》中,诗人选用 “萋萋” 一词去修饰鹦鹉洲上的芳草,就是要刻意塑造出芳草生长得极为繁茂的形象。如此一来,“芳草” 这一意象就变得更加鲜活、具体且形象可感了。那一片繁茂的芳草,从深层次来看,它不仅仅是在展现大自然自身所具有的蓬勃生机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还在默默传递着时光悄然流逝、生命循环往复的信息呢。这种对于时光和生命的暗示,悄然地触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为后续诗人抒发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巧妙地埋下了伏笔,做好了情感铺垫,让思乡之情的涌起显得更为自然、顺畅。“萋萋” 所描绘出的是一幅草木郁郁葱葱、长势旺盛的画面呀,这样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时,会给人带来一种充满生机、富有层次感的视觉体验,仿佛那片鹦鹉洲上满是绿意,生机勃勃,整个画面一下子就变得丰富生动起来了。再看诗的前两联,黄鹤已然飞走且一去不返,只留下悠悠飘荡千载的白云,营造出的是一种空灵、悠远且略带惆怅的氛围。而这 “萋萋” 的芳草之景与之相互呼应,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既有着生机盎然的一面,又不失那种因岁月变迁、物是人非而产生的惆怅之感,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了一种独特而和谐的氛围。可要是把 “萋萋” 换成 “凄凄” 呀,那所营造出的画面就全然变了味道,会让整个场景瞬间被一种悲伤、萧索的氛围所笼罩,与诗的前半部分所营造出的空灵悠远又略带惆怅的整体意境就格格不入了,会破坏整首诗意境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呢。诗人当时身处异乡,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当他看到眼前鹦鹉洲上那一片长得如此繁茂的芳草时,内心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自己遥远的故乡呀。在自己的故乡,或许也有着同样生机勃勃的草木,同样美好的景致呢。这种眼前所见的充满生机的景象,和诗人内心深处那种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情感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这便是典型的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运用呀。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深刻、强烈地凸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那种渴望能够早日回到故乡的愁绪,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那份煎熬与无奈。而 “凄凄” 这个词呢,它所表达出来的悲伤情感太过直白、单一了,没办法像 “萋萋” 这样,通过营造出的反差感,以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方式去表达诗人复杂的思乡之情,也就难以达到如此精妙的情感表达效果了。
故答案为: 萋萋的意思是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而凄凄的意思是凄凉、悲惨。诗人用“萋萋”来形容鹦鹉洲上的芳草,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蓄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情境试题】四、名著导读(共2题;共10分)
班级开展以“重温红色故事,汲取成长力量”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各题。
9.(5分)下列对名著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学性很强,极具可读性。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描写,注入了人性的关怀。
B.《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在我国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C.在作者看来,毛泽东是个“极有趣味而具有多样性的人物”。其表现在: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的率真的性格,幽默,有着坚定的信念,生活俭朴,机智等。
D.一九三六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到达延安,切实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10.(5分)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信仰的力量的认识。
备选人物:①毛泽东;②周恩来;③红军战士。
【答案】9.D
10.示例一:信仰是一个人前进的不竭动力。毛泽东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过万里长征,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走向胜利。这也启示我们,生活中要有目标和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
示例二:周恩来坚定践行着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了民族解放,发动上海工人运动,参与组织南昌起义,带病参与长征。这也启示我们,为了信仰可以牺牲自己的安逸生活,应不惧艰苦的环境,为心中的理想而拼搏。
示例三:红军战士是为了信仰而勇于牺牲自我的英雄们,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在红军将领的领导下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这启示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即便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艰苦奋斗。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9.ABC.正确;
D.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记者,不是英国记者。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理解以及主题的感悟能力。示例一(毛泽东):毛泽东一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革命过程中,他带领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以及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等重重困难,始终没有放弃。正是这种坚定的信仰,让他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并以坚定的信念为之不懈努力。示例二(周恩来):周恩来对共产主义信仰忠贞不渝。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他积极发动上海工人运动,参与组织南昌起义,即便带病也坚持参与长征。他为了信仰不惜牺牲个人的安逸生活,不惧艰苦的环境,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这告诉我们,为了心中的信仰,要勇于奉献,敢于拼搏。示例三(红军战士):红军战士们怀着对民族解放的信仰,在红军将领的带领下,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重重围堵,完成了伟大的长征。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这启示我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像红军战士一样迎难而上,艰苦奋斗。
故答案为:示例一:信仰是一个人前进的不竭动力。毛泽东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过万里长征,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走向胜利。这也启示我们,生活中要有目标和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
示例二:周恩来坚定践行着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了民族解放,发动上海工人运动,参与组织南昌起义,带病参与长征。这也启示我们,为了信仰可以牺牲自己的安逸生活,应不惧艰苦的环境,为心中的理想而拼搏。
示例三:红军战士是为了信仰而勇于牺牲自我的英雄们,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在红军将领的领导下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这启示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即便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艰苦奋斗。
五、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70分)
班级开展“关注新闻·了解动态”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各题。
87幅绘图摄影作品见证山西考古历史
①中新网太原6月27日电 “妙手天成——李夏廷考古绘图展、梁子明考古摄影展”于2024年6月27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开展,____。
②考古摄影和考古绘图伴随考古学在中国已走过百年历程,无数考古工作者用胶片和画笔再现历史。李夏廷、梁子明分别是山西省考古绘图和考古摄影方面的前辈,他们用画笔与镜头见证了山西省考古事业的发展成就,为山西的考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③本次展览共展出87幅作品,涵盖了考古现场、遗存、器物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山西考古绘图、考古摄影的主要成绩和老一辈考古工作者的风雨历程,呈现了以李夏廷、梁子明为代表的老一辈考古人精益求精、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追求和考古情怀。
④李夏廷从事文物绘图工作近五十载,其所绘的考古器物图,不仅数量多,而且涵盖的时代长、范围广、品类繁杂,他以方寸之地科学地表现器物和遗迹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用一支画笔描绘文物之美,守护文化遗产;梁子明从事文物考古摄影五十余年,拍摄对象大到方圆几十里的古遗址,小到一个小米粒,积累了大量的珍贵图片资料,用镜头见证了山西考古历史。
11.(10分)【活动一 :拟写导语】活动中,同学们明确了导语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的作用。请你阅读新闻,根据标题与正文内容在第一段横线处补全导语。
12.(15分)【活动二 :新闻特点】同学们正在讨论“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时效性和真实性特点的”,请参与并完成下面同学们的发言。
小语:我觉得这则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在   
小西:是的,而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这则新闻的真实性。第一,    ;第二,    。
【答案】11.示例:87幅作品展示了山西考古绘图和考古摄影方面的主要成绩,展现出老一辈考古人的执着追求与情怀。
12.新闻于2024年6月27日当天报道了摄影展开展这一事件,让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一信息;新闻中明确提到了具体的时间“2024年6月27日”和地点“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使得事件的发生具有明确的时空定位;新闻详细介绍了李夏廷和梁子明的具体工作经历,以及他们的工作成
【解析】(1)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2)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概括。答题思路:先找出材料的主体对象,然后按照“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的思路整理得出基本答案,最后再根据字数等具体要求对修饰性成分进行添加、删减或对语意进行精练化概括。
11.本题考查对新闻导语的理解和撰写能力。导语的作用是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要涵盖新闻的主要信息。这则新闻主要报道了“妙手天成——李夏廷考古绘图展、梁子明考古摄影展”在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开展的事件,展出了87幅作品,展示了山西考古绘图和摄影的主要成绩以及老一辈考古人的追求和情怀。所以补全的导语需要将这些关键信息整合起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示例中的内容准确地概括了这些要点。
故答案为:示例:87幅作品展示了山西考古绘图和考古摄影方面的主要成绩,展现出老一辈考古人的执着追求与情怀。
12.本题考查对新闻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时效性:新闻于2024年6月27日当天对该摄影展开展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能够让公众及时了解到这一最新的文化活动信息,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即新闻报道的及时性,让受众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鲜资讯。②真实性 - 时间和地点明确:新闻中明确指出事件发生的时间是“2024年6月27日”,地点是“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这种具体的时空定位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性。③真实性 - 人物工作经历和成果介绍:详细介绍李夏廷从事文物绘图工作近五十载,所绘考古器物图数量多、涵盖时代长等具体情况,以及梁子明从事文物考古摄影五十余年,拍摄对象广泛并积累大量珍贵图片资料等内容,通过具体的人物事迹和成果,进一步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使读者对展览背后的故事和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故答案为:新闻于2024年6月27日当天报道了摄影展开展这一事件,让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一信息;新闻中明确提到了具体的时间“2024年6月27日”和地点“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使得事件的发生具有明确的时空定位;新闻详细介绍了李夏廷和梁子明的具体工作经历,以及他们的工作成
【深切缅怀徐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缘悭一面
徐知免
①我有幸结识徐知免先生是在2015年。那年,他已95岁,我未足40岁,刚刚任职《如皋日报》副刊编辑。《深圳特区报》刊出相关专访,我才知道这位法文翻译家是如皋人。报上刊有照片,他长圆形的脸上,架着一副大眼镜,目光有神。两颊尽是白色美髯,与银色的鬓毛、眉毛,浑然一体。嘴角轻轻一抿,露出淡淡一笑,慈眉善目,甚是亲切。
②老人亲和又易亲近。因公私兼顾——编辑的约稿工作及个人的藏书喜好,我去函徐老。他回电相约长聊。翌日下午,电话那边,徐老娓娓道来。电话这边,我侧过头,用肩膀、脸颊夹紧话筒,双手贴着键盘,啪啪作响,录下他的叙述。此次交流,前后两个多小时。徐家湾的故乡情结,磨头遭遇日军的境况,闻一多先生的授课,朱自清先生的奖掖,冯至先生的签名……往事悠悠,历历在目。令我难忘的是,他还向我透露了些许独家“旧闻”:抗战期间,他中学毕业后,力拒家人的安排——进入银行“点票子”,偷偷报考中法大学,孑身赴滇。在昆明最窘迫的时刻,徐先生只能当去兰州带来的皮衣皮扎,计划弃学打工。魏建功先生发现他的困苦,力劝他向韩德馨(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学家)等同乡学习,又取出20块钱助他暂渡难关。徐先生追忆恩人时,话声嘶哑,一度哽咽。
③也许是受魏先生的影响,徐老尤重乡情。通话意犹未尽,他在惊蛰日又书长札,表示家乡来信让他感到亲切、温馨。信末又言:“写了这么多,可见我是多么高兴认识你。愿我今年能再回如皋时看见你。”此非客套,就在电话聊天结束时,他也约我赴宁,去他府上喝罗宋汤。我未把见面当回事,觉得徐老会像周有光先生那样长寿,来日方长。
④随后的数月,我俩已尽去生分,无话不谈。徐老谦逊谨慎,他郑重其事地告知:青年人没有亲历抗战往事,希望我不要为他写传,即便要写,尽量从简。我趁机向他约稿。徐老陆续寄来回忆朱自清、冯至、闻一多的旧文,我一一刊出。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徐老身体稍好,便撰文两篇回忆家乡——《我故乡的三位老师》《避寇·乡居》(见诸2015年7月2日、9月21日《如皋日报》)。我有幸成为第一个读者,真切感触到徐老的乡情。样报寄去南京,徐老认认真真阅读,他还向张子清教授(南通人)推荐《如皋日报》。他俩赞扬报上的地方掌故,颇具特色。我既愧怍又感激。
⑤令我感激的还有徐老的教诲,就像他的译作,语言浅显,不失内涵。我写的字,有些扭捏,像熬不出头的小媳妇。于是,我写信惯用打字。徐老“鼓动”我动笔。我硬着头皮写去一通。他幽默地勉励道:王羲之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写字的。你用笔写的信……笔划更舒展一些就更好了,多加强信心。我由此觉悟,乐意书写。还有编文,他发现给我的散文发表时,略有修订。他未生气,更未诘责,只是让我读读他回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徐先生早年编辑《大国民报》,约来朱先生的佳作,发稿时将“呆”改为“待”,受到朱先生的耳提面命。编辑需要尊重作者,一字一句,应当斟酌。朱先生、徐老的编辑理念,深入我心。
⑥入秋前后,徐老又有来函,述及天气炎热,身无大恙,但是走路不稳,老态龙钟,取消当年回如计划,希望我去南京看他。我盘算着如皋市政协的工作人员正在采访家乡名人,何不请他们同行。可惜他们有规定,优先考虑将军、科学家。我很遗憾。国庆节过后倒传来好消息——徐老寄赠译著《胡萝卜须》,扉页题字:昨夜“杜鹃”夹雨过南京,淅沥终宵。今天气晴明,因寄一本赠彭伟兄。
⑦挨过酷暑,迎来秋凉,徐老身心俱佳。谁料2015年冬至刚过,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传来噩耗:徐老于梦中仙逝。缘悭一面①,我心中满是悔恨,无限愧疚。对于徐老,我念念难忘。数年后,我拍下他的大量手稿,其中还有《个旧日记》及自编散文目录。徐老生前打算出书,终老未果。若有机缘,我希冀编印一本《徐知免文集》,方可不负徐老的“倾盖如故②”。
(作者:彭伟。源自《文汇报》2024年1月15日。有删改)
注:①缘悭一面:指缺少一面之缘,谓无缘相见。②倾盖如故:新认识却像老友一样友谊深厚。
13.(23分)本文叙述了“我”与徐知免先生交往的哪些事?请梳理文章,简要概括,把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④   →⑤徐老赠“我”译著
14.(6分)徐知免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5.(6分)根据括号中的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他长圆形的脸上,架着一副大眼镜,目光有神。两颊尽是白色美髯,与银色的鬓毛、眉毛,浑然一体。嘴角轻轻一抿,露出淡淡一笑,慈眉善目,甚是亲切。(从描写方法角度)
②电话这边,我倒过头,用肩膀、脸颊夹紧话筒,双手贴着键盘,啪啪作响,录下他的叙述。(从词语运用角度)
16.(10分)文章表述了作者怎样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中表达感情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3.“我”与徐老电话长聊。;徐老来信希望与“我”见面。;“我”向徐老约来稿件。;徐老对“我”的教海。
14.①亲和又易亲近:与“我”通电话长聊,娓娓道来,交流了两个多小时;②有浓厚的乡情:来信希望回家乡看看,撰文两篇回忆家乡;③谦逊谨慎:不要为他写传,即便写,也尽量从简;④爱护、勉励、教导年轻人:鼓励“我”动笔写字,委婉告诉“我”要尊重作者并赠书给“我”。
15.①用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了95岁的徐知免先生精神矍铄、年老而慈眉善目,亲和亲切的形象。②使用一系列的动词,如“侧”“夹紧”“贴”,和拟声词“啪啪”,生动形象写出“我”与徐老通电话时专注又紧张,唯恐漏掉一句话时的姿态。
16.①对与徐老结识并能成为徐老回忆家乡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感到幸运。②对徐老充满感激,感激他对自己所编辑报纸的赞扬以及对自己“动笔写字”的鼓励及“尊重作者”的编辑观念的教导。③对与徐老“缘怪一面”的悔恨、愧疚,几次徐老相约见面都未能如愿。④对徐老深切的怀念,希望能编印一本《徐知免文集》告慰徐老。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分析是阅读理解和文学评论中的关键技能。以下是解答这类问题的步骤:①全面阅读: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意和基本结构。注意文章的主题、作者的观点、论述的逻辑和文中的关键信息;②细节理解:仔细阅读文章的每一部分,理解每个段落和句子的含义。对文中的关键词、专业术语或复杂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和人物形象。文章中人物形象赏析题答题思路:①总体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征;②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特点;③列举文中哪些信息体现了这一特点;④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句子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句式的结构特点等方面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变化。答题技巧:做这类题,第一步要在阅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前提下,找出代表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语,并把它们提取出来;第二步捕捉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转折点,从而理清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脉络,也就是抓住文本的线索(感情线索);第三步是结合这些词语,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第一空:结合“ 日下午,电话那边,徐老娓娓道来。电话这边,我侧过头,用肩膀、脸颊夹紧话筒,双手贴着键盘,啪啪作响,录下他的叙述。此次交流,前后两个多小时 ”可知答案为:“我”与徐老电话长聊。第二空:结合叁段“也许是受魏先生的影响,徐老尤重乡情。通话意犹未尽,他在惊蛰日又书长札,表示家乡来信让他感到亲切、温馨。信末又言:“写了这么多,可见我是多么高兴认识你。愿我今年能再回如皋时看见你。”此非客套,就在电话聊天结束时,他也约我赴宁,去他府上喝罗宋汤。”可知答案为:徐老来信希望与“我”见面。第三空:结合“随后的数月,我俩已尽去生分,无话不谈。徐老谦逊谨慎,他郑重其事地告知:青年人没有亲历抗战往事,希望我不要为他写传,即便要写,尽量从简。我趁机向他约稿。徐老陆续寄来回忆朱自清、冯至、闻一多的旧文,我一一刊出。”可知答案为:“我”向徐老约来稿件。第四空:结合“ 令我感激的还有徐老的教诲,就像他的译作,语言浅显,不失内涵 ”可知答案为:徐老对“我”的教海。
故答案为:“我”与徐老电话长聊;徐老来信希望与“我”见面;“我”向徐老约来稿件;徐老对“我”的教海。
14.考查人物形象。结合“ 因公私兼顾——编辑的约稿工作及个人的藏书喜好,我去函徐老。他回电相约长聊。翌日下午,电话那边,徐老娓娓道来。电话这边,我侧过头,用肩膀、脸颊夹紧话筒,双手贴着键盘,啪啪作响,录下他的叙述。此次交流,前后两个多小时。徐 ”可知, 徐知免先生是一个亲和又易亲近的人。结合“也许是受魏先生的影响,徐老尤重乡情。通话意犹未尽,他在惊蛰日又书长札,表示家乡来信让他感到亲切、温馨。信末又言:’写了这么多,可见我是多么高兴认识你。愿我今年能再回如皋时看见你。‘此非客套,就在电话聊天结束时,他也约我赴宁,去他府上喝罗宋汤。”可知, 徐知免先生是一个有浓厚的乡情的人。结合“ 随后的数月,我俩已尽去生分,无话不谈。徐老谦逊谨慎,他郑重其事地告知:青年人没有亲历抗战往事,希望我不要为他写传,即便要写,尽量从简 ”可知,徐知免先生是一个谦逊谨慎的人。结合“令我感激的还有徐老的教诲,就像他的译作,语言浅显,不失内涵。我写的字,有些扭捏,像熬不出头的小媳妇。于是,我写信惯用打字。徐老“鼓动”我动笔。”“ 编辑需要尊重作者,一字一句,应当斟酌。朱先生、徐老的编辑理念,深入我心 ”可知,徐知免先生是一个爱护、勉励、教导年轻人的人。
故答案为:①亲和又易亲近:与“我”通电话长聊,娓娓道来,交流了两个多小时;②有浓厚的乡情:来信希望回家乡看看,撰文两篇回忆家乡;③谦逊谨慎:不要为他写传,即便写,也尽量从简;④爱护、勉励、教导年轻人:鼓励“我”动笔写字,委婉告诉“我”要尊重作者并赠书给“我”。
15.考查句子的赏析。①从描写的角度:结合“ 他长圆形的脸上,架着一副大眼镜,目光有神。两颊尽是白色美髯,与银色的鬓毛、眉毛,浑然一体。嘴角轻轻一抿,露出淡淡一笑,慈眉善目,甚是亲切。 ”可知,其中的“长圆形的脸上,架着一副大眼镜,目光有神”“轻轻一抿,露出淡淡一笑”可知,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95岁的徐知免先生精神矍铄、年老而慈眉善目,亲和亲切的形象。
②结合“ 电话这边,我倒过头,用肩膀、脸颊夹紧话筒,双手贴着键盘,啪啪作响,录下他的叙述 ”可知,其中的“侧”“夹紧”“贴”,和拟声词“啪啪”等 一系列的动词 ,生动形象写出“我”与徐老通电话时专注又紧张,唯恐漏掉一句话时的姿态。
故答案为:使用一系列的动词,如“侧”“夹紧”“贴”,和拟声词“啪啪”,生动形象写出“我”与徐老通电话时专注又紧张,唯恐漏掉一句话时的姿态。
16.本题考查人物情感变化。由“随后的数月,我俩已尽去生分,无话不谈。徐老谦逊谨慎,他郑重其事地告知:青年人没有亲历抗战往事,希望我不要为他写传,即便要写,尽量从简。我趁机向他约稿。徐老陆续寄来回忆朱自清、冯至、闻一多的旧文,我一一刊出。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徐老身体稍好,便撰文两篇回忆家乡——《我故乡的三位老师》《避寇·乡居》(见诸2015年7月2日、9月21日《如皋日报》)。我有幸成为第一个读者,真切感触到徐老的乡情。样报寄去南京,徐老认认真真阅读,他还向张子清教授(南通人)推荐《如皋日报》。他俩赞扬报上的地方掌故,颇具特色。我既愧怍又感激”可见, 作者对与徐老结识并能成为徐老回忆家乡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感到幸运;由“令我感激的还有徐老的教诲,就像他的译作,语言浅显,不失内涵。我写的字,有些扭捏,像熬不出头的小媳妇。于是,我写信惯用打字。徐老“鼓动”我动笔。我硬着头皮写去一通。他幽默地勉励道:王羲之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写字的。你用笔写的信……笔划更舒展一些就更好了,多加强信心。我由此觉悟,乐意书写。还有编文,他发现给我的散文发表时,略有修订。他未生气,更未诘责,只是让我读读他回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徐先生早年编辑《大国民报》,约来朱先生的佳作,发稿时将’呆‘改为’待‘,受到朱先生的耳提面命。编辑需要尊重作者,一字一句,应当斟酌。朱先生、徐老的编辑理念,深入我心。”可见作者对徐老的感激之情;由“ 挨过酷暑,迎来秋凉,徐老身心俱佳。谁料2015年冬至刚过,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传来噩耗:徐老于梦中仙逝。缘悭一面①,我心中满是悔恨,无限愧疚。对于徐老,我念念难忘。”可知作者对与徐老的悔恨、愧疚;由“数年后,我拍下他的大量手稿,其中还有《个旧日记》及自编散文目录。徐老生前打算出书,终老未果。若有机缘,我希冀编印一本《徐知免文集》,方可不负徐老的‘倾盖如故’“可见作者的对徐老深切的怀念。
故答案为:①对与徐老结识并能成为徐老回忆家乡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感到幸运。②对徐老充满感激,感激他对自己所编辑报纸的赞扬以及对自己“动笔写字”的鼓励及“尊重作者”的编辑观念的教导。③对与徐老“缘怪一面”的悔恨、愧疚,几次徐老相约见面都未能如愿。④对徐老深切的怀念,希望能编印一本《徐知免文集》告慰徐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上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2答题卡
试卷类型:模拟2卷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3. [A][B][C][D]9. [A][B][C][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答:
2.答:
4.答:
5.答:
6.答:
7.答:
8.答:
10.答:
11.答:
12.答:
13.答:
14.答:
15.答:
16.答: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上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2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情境试题】一、基础·运用:(共3题;共15分)
【谈科技·读未来】阅读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嫦娥”____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代号,____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月亮的向往。②带着炽热的心,秉持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无数航天人持之以恒。③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步入正轨。④我们坚信,中国航天员终有一天会从月球俯瞰地球,拍摄出一张张美丽的地球照片!
1.(5分)给第①句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2.(5分)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3.(5分)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中“国”字的第六笔笔画是“横”。
B.第②句中“追逐梦想”“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短语类型相同。
C.第③句中三个顿号使用错误,应改为逗号。
D.第④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代词、介词、动词、名词。
二、默写(共4题;共15分)
根据要求填空。
4.(2分)“驴友”们途经富春山,目睹山势之高峻,感受丛林之清冷、幽寂,体会到了《与朱元思书》中“   ,   ”的意境。
5.(2分)《与朱元思书》中以游鱼衬水清的句子是“   ,   ”。
6.(4分)吴均曾在《与顾章书》中描写“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在《与朱元思书》中相类似的句子是“   ,   ;   ,   ”。
7.(7分)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名句。
《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我们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在浩瀚的古诗文中得到共鸣。“剧哉边海民,①   ”(《梁甫行》)让我们感受到身逢三国乱世的曹植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曹操借“②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抒发老当益壮、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③   ?   ”(《黄鹤楼》)崔颢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再读《使至塞上》,“④   ,   ”两句以“蓬”“雁”自比,我们感受到诗人去国离乡的飘零之感。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8.(10分)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同学们在默写此诗时,经常将“萋萋”错写为“凄凄”,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为什么用“萋萋”。
【情境试题】四、名著导读(共2题;共10分)
班级开展以“重温红色故事,汲取成长力量”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各题。
9.(5分)下列对名著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学性很强,极具可读性。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描写,注入了人性的关怀。
B.《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在我国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C.在作者看来,毛泽东是个“极有趣味而具有多样性的人物”。其表现在: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的率真的性格,幽默,有着坚定的信念,生活俭朴,机智等。
D.一九三六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到达延安,切实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10.(5分)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信仰的力量的认识。
备选人物:①毛泽东;②周恩来;③红军战士。
五、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70分)
班级开展“关注新闻·了解动态”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各题。
87幅绘图摄影作品见证山西考古历史
①中新网太原6月27日电 “妙手天成——李夏廷考古绘图展、梁子明考古摄影展”于2024年6月27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开展,____。
②考古摄影和考古绘图伴随考古学在中国已走过百年历程,无数考古工作者用胶片和画笔再现历史。李夏廷、梁子明分别是山西省考古绘图和考古摄影方面的前辈,他们用画笔与镜头见证了山西省考古事业的发展成就,为山西的考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③本次展览共展出87幅作品,涵盖了考古现场、遗存、器物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山西考古绘图、考古摄影的主要成绩和老一辈考古工作者的风雨历程,呈现了以李夏廷、梁子明为代表的老一辈考古人精益求精、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追求和考古情怀。
④李夏廷从事文物绘图工作近五十载,其所绘的考古器物图,不仅数量多,而且涵盖的时代长、范围广、品类繁杂,他以方寸之地科学地表现器物和遗迹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用一支画笔描绘文物之美,守护文化遗产;梁子明从事文物考古摄影五十余年,拍摄对象大到方圆几十里的古遗址,小到一个小米粒,积累了大量的珍贵图片资料,用镜头见证了山西考古历史。
11.(10分)【活动一 :拟写导语】活动中,同学们明确了导语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的作用。请你阅读新闻,根据标题与正文内容在第一段横线处补全导语。
12.(15分)【活动二 :新闻特点】同学们正在讨论“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时效性和真实性特点的”,请参与并完成下面同学们的发言。
小语:我觉得这则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在   
小西:是的,而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这则新闻的真实性。第一,    ;第二,    。
【深切缅怀徐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缘悭一面
徐知免
①我有幸结识徐知免先生是在2015年。那年,他已95岁,我未足40岁,刚刚任职《如皋日报》副刊编辑。《深圳特区报》刊出相关专访,我才知道这位法文翻译家是如皋人。报上刊有照片,他长圆形的脸上,架着一副大眼镜,目光有神。两颊尽是白色美髯,与银色的鬓毛、眉毛,浑然一体。嘴角轻轻一抿,露出淡淡一笑,慈眉善目,甚是亲切。
②老人亲和又易亲近。因公私兼顾——编辑的约稿工作及个人的藏书喜好,我去函徐老。他回电相约长聊。翌日下午,电话那边,徐老娓娓道来。电话这边,我侧过头,用肩膀、脸颊夹紧话筒,双手贴着键盘,啪啪作响,录下他的叙述。此次交流,前后两个多小时。徐家湾的故乡情结,磨头遭遇日军的境况,闻一多先生的授课,朱自清先生的奖掖,冯至先生的签名……往事悠悠,历历在目。令我难忘的是,他还向我透露了些许独家“旧闻”:抗战期间,他中学毕业后,力拒家人的安排——进入银行“点票子”,偷偷报考中法大学,孑身赴滇。在昆明最窘迫的时刻,徐先生只能当去兰州带来的皮衣皮扎,计划弃学打工。魏建功先生发现他的困苦,力劝他向韩德馨(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学家)等同乡学习,又取出20块钱助他暂渡难关。徐先生追忆恩人时,话声嘶哑,一度哽咽。
③也许是受魏先生的影响,徐老尤重乡情。通话意犹未尽,他在惊蛰日又书长札,表示家乡来信让他感到亲切、温馨。信末又言:“写了这么多,可见我是多么高兴认识你。愿我今年能再回如皋时看见你。”此非客套,就在电话聊天结束时,他也约我赴宁,去他府上喝罗宋汤。我未把见面当回事,觉得徐老会像周有光先生那样长寿,来日方长。
④随后的数月,我俩已尽去生分,无话不谈。徐老谦逊谨慎,他郑重其事地告知:青年人没有亲历抗战往事,希望我不要为他写传,即便要写,尽量从简。我趁机向他约稿。徐老陆续寄来回忆朱自清、冯至、闻一多的旧文,我一一刊出。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徐老身体稍好,便撰文两篇回忆家乡——《我故乡的三位老师》《避寇·乡居》(见诸2015年7月2日、9月21日《如皋日报》)。我有幸成为第一个读者,真切感触到徐老的乡情。样报寄去南京,徐老认认真真阅读,他还向张子清教授(南通人)推荐《如皋日报》。他俩赞扬报上的地方掌故,颇具特色。我既愧怍又感激。
⑤令我感激的还有徐老的教诲,就像他的译作,语言浅显,不失内涵。我写的字,有些扭捏,像熬不出头的小媳妇。于是,我写信惯用打字。徐老“鼓动”我动笔。我硬着头皮写去一通。他幽默地勉励道:王羲之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写字的。你用笔写的信……笔划更舒展一些就更好了,多加强信心。我由此觉悟,乐意书写。还有编文,他发现给我的散文发表时,略有修订。他未生气,更未诘责,只是让我读读他回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徐先生早年编辑《大国民报》,约来朱先生的佳作,发稿时将“呆”改为“待”,受到朱先生的耳提面命。编辑需要尊重作者,一字一句,应当斟酌。朱先生、徐老的编辑理念,深入我心。
⑥入秋前后,徐老又有来函,述及天气炎热,身无大恙,但是走路不稳,老态龙钟,取消当年回如计划,希望我去南京看他。我盘算着如皋市政协的工作人员正在采访家乡名人,何不请他们同行。可惜他们有规定,优先考虑将军、科学家。我很遗憾。国庆节过后倒传来好消息——徐老寄赠译著《胡萝卜须》,扉页题字:昨夜“杜鹃”夹雨过南京,淅沥终宵。今天气晴明,因寄一本赠彭伟兄。
⑦挨过酷暑,迎来秋凉,徐老身心俱佳。谁料2015年冬至刚过,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传来噩耗:徐老于梦中仙逝。缘悭一面①,我心中满是悔恨,无限愧疚。对于徐老,我念念难忘。数年后,我拍下他的大量手稿,其中还有《个旧日记》及自编散文目录。徐老生前打算出书,终老未果。若有机缘,我希冀编印一本《徐知免文集》,方可不负徐老的“倾盖如故②”。
(作者:彭伟。源自《文汇报》2024年1月15日。有删改)
注:①缘悭一面:指缺少一面之缘,谓无缘相见。②倾盖如故:新认识却像老友一样友谊深厚。
13.(23分)本文叙述了“我”与徐知免先生交往的哪些事?请梳理文章,简要概括,把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④   →⑤徐老赠“我”译著
14.(6分)徐知免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5.(6分)根据括号中的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他长圆形的脸上,架着一副大眼镜,目光有神。两颊尽是白色美髯,与银色的鬓毛、眉毛,浑然一体。嘴角轻轻一抿,露出淡淡一笑,慈眉善目,甚是亲切。(从描写方法角度)
②电话这边,我倒过头,用肩膀、脸颊夹紧话筒,双手贴着键盘,啪啪作响,录下他的叙述。(从词语运用角度)
16.(10分)文章表述了作者怎样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中表达感情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