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开学第一课美学鉴赏 教案设计(表格式)2025--2026年(新教材)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浪浪山小妖怪》开学第一课美学鉴赏 教案设计(表格式)2025--2026年(新教材)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0-02 23:4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浪浪山小妖怪》美学鉴赏教案设计
年级 八年级 章/节
(单元) 主备人
上课时间 课题 《浪浪山小妖怪》——东方美学的动画之旅
使用班级 执教人 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理解:了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传承脉络与“中国动画学派”的美学特色。掌握影片中传统建筑、壁画、雕塑及水墨画风的美术元素。理解五行五色与角色设定的文化隐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影片片段、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传统美术元素在动画中的再现与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美学的自豪感。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影像的结合价值。
学习重点 影片中的水墨画风美学、五行五色与角色隐喻、东方叙事智慧的影像表达。
学习难点 如何从视觉元素延伸到哲学层面的文化意涵,理解“留白”叙事的深层价值。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播放热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片头,引发学生兴趣,把他们带入到课程主题。 借助影片片段和经典动画对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欲望。 案例分析法: 选取影片中的典型场景(如小雷音寺、夜色村庄、五行角色),与传统艺术原型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从局部细节延伸到整体美学的理解。 讨论与合作学习法: 设计小组活动,如“角色五行色彩对应”,鼓励学生交流观点。通过同伴互评,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东方美学的理解。 启发引导法: 通过设问式教学,如“为什么导演要从小妖怪的视角来讲故事?”、“为什么平凡者的故事同样值得铭记?”,引导学生思考美术与哲学的关系。
学习活动
教 学 内 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暑期大家去看电影了吗?有没有人看过《浪浪山小妖怪》?这部电影在暑期火爆出圈。今天我们的美术开学第一课,就以这部电影为切入点,一起学习其中的美术知识。” 序章引入:“在无数故事的背后,总有那么一个角落属于我们。这一次,不是为了拯救世界,而是为了让每个妖怪都有机会,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部电影讲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先看一段片头介绍,走进东方美学的动画之旅。播放《浪浪山小妖怪》片头及小妖冒险片段。 提问:“大家觉得,这些妖怪为什么看起来既陌生又熟悉?和你们平时在小说、影视剧里看到的妖怪有什么不同?” 总结:“今天,我们就跟着《浪浪山小妖怪》,一起走进这个神话与艺术融合的世界,探索其中的美术奥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章节:电影制作背景 (一)电影制作介绍: 制片厂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小蝌蚪找妈妈》,到《大闹天宫》,再到《哪吒闹海》,如今的《浪浪山小妖怪》继续传承了“中国动画学派”的底蕴,深刻运用水墨风格让动画呈现独特东方韵味。 (二)故事背景参考: 《浪浪山小妖怪》在原作的基础上,继续以传统神话故事《西游记》为母本,在西天取经的背景下讲述了一段颇具寓言意味的奇妙旅程,给观众呈现了既新奇又熟悉的“新”神话。初始设定毫无价值的小猪妖、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蛤蟆精、满脑子都是烤鸡的话唠黄鼠狼和一只社恐不敢说话的“I人”属性猩猩妖,四个普通且无名的小妖怪在一系列弄假成真的行动中,让观众感受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西游世界”。 小组讨论:“为什么导演要用小妖怪视角来讲故事?” 第二章节:古建文物解析 (一)建筑: 1、永安禅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始建于金代,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建筑群。两侧墙上书写的“庄严”二字,为元代寺院住持月溪和尚所书,榜书高近四米,苍劲雄浑,气势磅礴,更显大殿气派。 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发现建于唐代的佛光寺东大殿,打破此前日本学者“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制建筑”的言论。“大佛光寺,国之瑰宝。”佛光寺位于五台县佛光新村,是中国仅存的几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 3、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佛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也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两座古塔之一。 4、山西晋祠水镜台。几乎每个版本的西游取经路,都少不了水镜台的出镜。这次也不例外,如同两只眼睛一样的圆圆的窗户太具标志性。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建于明代,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宽阔的两檐间悬匾,题曰“三晋名泉”。 5、山西太行大峡谷。位于长治市壶关县,以奥陶纪石灰岩形成的峭壁、飞瀑和幽谷著称,电影中“浪浪山”的主体景观即取材于此。峡谷内的高峡平湖、22米高的天然石灰岩拱门“北天门”,以及208米露天电梯“天空之城”,均被转化为水墨风格的山峦险峰。 6、黄河边碛口古镇。电影中“北张村”复刻古镇依山而建的窑洞群、砖木商铺及石板曲线街道,用水墨渲染黄土沟壑的苍凉感。 7、广胜寺飞虹塔。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47.31米,外嵌黄、绿、蓝、紫、白五色琉璃,为世界最高多彩琉璃塔。第二至十层饰有佛龛、四大天王像及联珠团窠纹,阳光下折射虹光,故名“飞虹”。 (二)文物: 1、 屏风暗藏“山水画祖师爷。黄眉怪大殿的屏风亮出一卷青绿山水图,这卷画神似《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卷轴画。隋代画师展子虔融合南北技法、承前启后,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连唐代青绿山水鼻祖李思训都是他的“迷弟”。 2、“丝路顶流”酒壶。桌面上器皿壶口凤凰昂首欲飞,似乎是凤首壶。凤首壶造型源于西亚,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造型和装饰风格逐渐本土化,在唐代火成了国民爆款经典作品分析: 3、敦煌壁画。在小雷音寺后殿,部分壁画参考了榆林窟第25窟,作为中唐壁画的扛鼎之作,构图宏大规整,人物排布疏密得当,色彩浓郁饱满,却又和谐统一。 第三章节 场景色彩与氛围 (一)场景色彩: 感受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电影截图,主动说出他们看到的主要颜色。引导学生从“颜色”过渡到“氛围感受”,培养色彩与情绪的联想思维。为后续“五行五色与角色配色”做铺垫。 ① 展示电影截图。教师出示几张典型的电影场景图:设置为单图全屏展示,先不提供文字提示。 ② 学生自由观察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盯着画面,注意自己第一眼看到的颜色是什么?试试用传统中国色名称说出来你看到的颜色。” (二)氛围营造: ①氛围联想 教师追问:“这些颜色让你感受到怎样的氛围?是安静、热闹、紧张还是温暖?”学生结合颜色说出自己的感受。 ② 教师总结 点出电影的色彩设计不是随意的,而是为了传递特定的情绪氛围。 引导过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这些颜色不仅仅是氛围的营造,还暗含着五行的哲学意义。” (三)互动环节设计:五行五色与小妖怪 环节目标: 让学生通过角色与颜色的联想,理解五行哲学如何融入电影人物设计。 教师提问: “在电影里,每个角色的颜色都不只是装饰,它背后有一种古老的哲学——五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和白龙马,分别对应哪一行?” 教师逐一揭晓答案,并解释寓意: 赤(火):小猪妖——热情、反抗、炽烈生命力。 青(木):蛤蟆精——成长、摇摆、生命延展。 黄(土):黄鼠狼精——稳重、承载、内敛力量。 玄(水):猩猩怪——柔韧、包容、智谋暗藏。 白(金):白龙马——蜕变、淬炼、成全之美。 第四章节 水墨画风美学 课堂氛围营造:呈现几张定格画面(如泼墨云雾、淡墨远山),让学生脑中有画面感。 提问学生: “你们能想象水墨画里的墨点,会随着人物动作像呼吸一样流动吗?” “那么,水墨画如果真的活过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刚才我们提到,《浪浪山小妖怪》并不是简单地在画面里加点‘水墨特效’,而是把中国传统笔墨的节奏和气韵真正融入到了镜头语言里。比如云雾的泼墨效果、山石的一角构图、人物行走时墨色随动作流动,这些都是“笔墨入镜”的体现。 但是,文字再生动,也比不上亲眼看一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电影画风解析这段视频,看一看导演和制作团队是如何让传统笔墨真正“动起来”,进入动画世界的。 随后播放视频,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观察,更容易抓住重点。 第五章节 东方叙事智慧 (一)引入情境 教师提问: “在这部电影里,你们有没有发现,唐僧师徒并没有真正出现?可是我们却时时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为什么导演要这样做?” 用“缺席的在场”引发学生好奇,点明本节关键词 “留白叙事”。 (二)知识讲解 留白叙事: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以空为满”。 电影案例: 小妖假扮取经人 → 对《西游记》经典叙事的戏仿与解构。 村民为小妖立模糊塑像 → 平凡者的守护就是史诗,强化“无名英雄”主题。 美学意义:让观众在“缺席”中获得想象的自由,产生余韵悠长的感受。 (三)升华总结 教师总结: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不只是动画技术的突破,更是东方文化的一次美学远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史诗不一定属于有名的英雄,普通人的守护与善意,同样可以成为永恒的传奇。 当小猪妖披上“盖世英雄”锦旗,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小妖变成了神话,而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焕新。 这就是文化自信:让世界看到,东方美学永远能在创新中照见永恒。  
作业布置 (预计时长) 从你喜欢的另一部动画电影(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国外的)中,找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元素(人物、色彩、建筑或场景),并画一张简笔图或写一段文字说明,比较它与《浪浪山小妖怪》的美学异同。
板书设计 浪浪山小妖怪 —— 东方美学之旅 1. 制作与故事 上美影 · 小妖视角 2. 古建与民俗 佛光寺 · 晋祠斗拱 永乐宫壁画 · 敦煌雕塑 3. 水墨美学 场景配色 五行五色 × 角色 4. 场景哲学 云雾泼墨 · 一角构图 动静结合 · 留白造境 5. 文化自信 平凡史诗 · 东方叙事
教后反思 本节课以《浪浪山小妖怪》为切入点,将动画电影与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相结合,整体课堂氛围较为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影片片段、对比图片和五行色彩图的互动,学生对“东方美学”的理解较为直观和深刻。特别是在“五行五色与角色隐喻”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说明这种“图像+文化”结合的方式能有效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美术思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传统建筑与壁画的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在对比时回答较为单一,需要教师在课前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课堂讨论环节时间稍显紧张,部分学生的思考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