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人教版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基础题型训练
角度1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2025江苏盐城期中)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图中a地层含有笔石(笔石动物的
化石);b地层含有大量鱼类化石;c地层含有大量两栖类动物化石;d地层含有大量恐
龙化石,且含有煤层;e地层中发现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组合正确的是( )
A.a地层—前寒武纪 B.b地层—早古生代
C.c地层—晚古生代 D.d地层—新生代
2.形成d地层煤层的主要植物类型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2025江西景德镇期末)2024年5月,科考人员在山西省阳泉市发现大量鳞木类化石。
鳞木是生活在古生代晚期的一种已灭绝的远古石松纲植物。此次发现的近十种鳞木类化
石都集中在距今3.1亿—2.9亿年之间。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鳞木类植物繁盛的时期( )
A.出现两栖动物 B.出现哺乳动物 C.恐龙已经灭绝 D.被子植物繁盛
4.大招4 关于含有鳞木类化石的地层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B.可能含有恐龙化石
C.能记录地球演化历史 D.可能含有煤炭资源
角度2 地球的演化历程
(2025江苏扬州期末)2023年5月,我国古生物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活
动中,于定日县岗嘎镇附近发现了大量喜马拉雅鱼龙化石。鱼龙是一种已灭绝的海栖爬
行动物,嘴长、牙齿锋利,身长10余米,生活在距今2.5亿年至9 000万年的海洋中。据
此完成5—6题。
5.鱼龙化石的发现,说明珠穆朗玛峰在地质史上( )
A.经历了山地至沧海的变化 B.一直寒冷干燥
C.曾为海洋,且光照、热量条件较好 D.曾为海洋,但鱼类数量极少
6. 鱼龙繁盛时期( )
A.联合古陆尚未解体 B.安第斯山脉已形成
C.是铁、镍的重要生成期 D.鸟类已开始出现
(2025江苏徐州期末)下图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
7.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
A.冰期长,间冰期短 B.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C.干湿交替,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 D.冷暖干湿交替的变化周期长短相同
8.甲时期全部灭绝的生物种类是( )
A.蕨类植物 B.古老两栖类 C.脊椎动物 D.无脊椎动物
能力提升训练
(2025安徽六安期中)下图为地球上大气中CO 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
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9—10题。
9. 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地球上CO 浓度倍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10. 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
A.海生藻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了一片距今2 500万年的棕榈叶的化石,整个叶片
化石标本长度达到1米,叶柄非常长,叶脉清晰可见(图)。科学家推测,在2 500万年
前,青藏高原中部生长着棕榈,棕榈生长区呈东西向条带状(海拔不超过2 300米),
其南北两侧是海拔约4 000米的高山。据此完成11—12题。
11.当时棕榈生长地区的地貌类型是( )
A.山峰 B.山脊 C.谷地 D.盆地
12.棕榈叶化石标本长度达1米,叶脉清晰可见。棕榈叶化石显示当时其生存环境为( )
A.高寒草甸环境 B.寒带苔原环境 C.热带沙漠环境 D.暖湿森林环境
13.(2025河南信阳期中,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省自贡恐龙博物馆为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也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地球历史
的重要科研基地。自贡出土的恐龙化石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研究表明,草食性恐龙会逐
水草而栖,下图为该博物馆内展出的某草食性恐龙化石。
(1) [综合思维]推测恐龙生活时代自贡的地理环境。(4分)
(2)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简述恐龙生活时代植物的发展对现代人类生产生活的
影响。(4分)
(3) [综合思维]说明人类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C
2.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除了恐龙繁盛,裸子植物也很繁盛,在陆地植物
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D符合题意。
地质学家划分出宙、代、纪、世、期等单位以表达地质年代的时间。地质纪年一般以百万年为单位。按照地球岩层的年龄,可以将地球46亿年划分成两个大单元:难以见到生命的隐生宙和可以看到一定量生命的显生宙。从距今约5.41亿年至今,被称为显生宙。
3.A【解析】 鳞木类植物繁盛的时期,集中在距今3.1亿—2.9亿年之间,为晚古生代,是蕨类植物繁盛时期,后期出现两栖动物,动物由海洋逐渐向陆地发展,A正确;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B错误;恐龙灭绝发生于白垩纪时期,也就是在中生代末期,C错误;被子植物繁盛出现在白垩纪末期,随后在新生代进一步发展,D错误。
4.B【解析】
化石通常存在于沉积岩中,而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所以含有鳞木类化石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A正确;根据材料“集中在距今3.1亿—2.9亿年之间”可知,鳞木主要在晚古生代,而恐龙出现在中生代,所以含有鳞木类化石的地层不太可能含有恐龙化石,B错误;化石是地球历史的重要记录者,通过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当时的生物特征、生态环境等,从而反映地球的演化历程,C正确;晚古生代植物茂盛,是重要的造煤时期,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
5.C【解析】 鱼龙是一种海栖爬行动物,说明珠穆朗玛峰在地质史上曾为海洋,且经历了沧海至山地的变化,A错误;鱼龙嘴长、牙齿锋利,身长10余米,属于大型爬行动物,所需的食物较多,故其生存的地质时期气候应温暖湿润,海域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海域鱼类数量众多,B、D错误,C正确。
6.D【解析】 鱼龙繁盛时期为中生代。联合古陆的解体主要发生在中生代,到白垩纪末期联合古陆已基本解体,A错误;安第斯山脉形成于新生代,B错误;前寒武纪是铁、镍的重要生成期,C错误;中生代开始出现鸟类,D正确。
7.B【解析】 读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可知,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相互交替。总体来看,寒冷期较短,温暖期较长,即冰期较短,间冰期较长,A错误,
B正确;读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可知,干旱期与湿润期相互交替,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C错误;读图可知,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冷暖干湿交替的变化周期长短不一,并不相同,D错误。
8.B【解析】 读图可知,甲时期处于古生代末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由此可知,甲时期全部灭绝的生物种类是古老两栖类,B正确,
A、C、D错误。
9.D【解析】 读图可知,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地球上CO 浓度倍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CO 并释放O,从而使地球上CO浓度下降,D符合题意;海陆变迁对地球上CO 浓度影响不大,排除A;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CO 浓度上升排除B、
C。故选D。
11.C【解析】 在2 5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生长着棕榈,棕榈生长区呈东西向条带状(海拔不超过2 300米),其南北两侧是海拔约4 000米的高山。根据海拔信息可以推测棕榈生长地区,中间低,两侧高,地貌类型是谷地,则棕榈在山谷地带分布,C正确;山峰、山脊是中间高,周围低,不符合题意,A、B错误;盆地是中间平坦,但四周都是山,D错误。故选C。
12.D【解析】 根据常识可知,棕榈属于常绿乔木,生活于温暖湿润的环境,D正确;高寒草
甸环境、寒带苔原环境均比较寒冷,不适合棕榈生长,A、B错误;热带沙漠环境降水稀
少,不能满足棕榈对水分的需求,C错误。故选D。
13.(1)【答案】 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2分)植被茂密。(2分)
【解析】 根据材料“自贡出土的恐龙化石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研究表明,草食性恐龙会逐水草而栖”可推断,当时恐龙生活时代,自贡地区有大量的植被生长满足草食性恐龙生存需求,植被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热条件,所以恐龙生活时代自贡的地理环境是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植被茂密。
(2)【答案】 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2分)后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煤炭,为现代人类
生产生活提供能源。(2分)
【解析】 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而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满足大型爬行动物的食物需求。但由于地壳变动,大量的裸子植物被埋藏于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逐渐形成煤炭资源,在近现代被开发利用后,可以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答案】 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演化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了解生物进化史和物种
灭绝的原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寻找矿产资源,以便开发等。(4分,答出
两点即可)
【解析】 生物主要是从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海生到陆生,生物化石一般出现在相对应的岩层。通过研究这些化石,科学家们能够追溯地球历史的轨迹,揭示生物演化的奥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进化史,探究物种灭绝的原因,进而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珍惜现有的生物多样性。部分动植物掩埋在地下,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各种矿产资源。因此研究生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进化规律,认识地球的演变,了解环境变化的原因,掌握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