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课时1 盐类的水解
1.有4种混合溶液,分别由等体积0.1mol/L的2种溶液混合面成:①CH3COONa与HCl ②CH3COONa与NaOH ③CH3COONa与NaCl ④CH3COONa与NaHCO3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 )。
A. pH:②>③>④>① B. c(CH3COO-):②>④>③>①
C. 溶液中c(H+):①>③>②>④ D. c(CH3COOH):①>④>③>②
2.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H3COO-的水解程度增大 B.溶液的pH减小是CH3COO-水解平衡移动的结果 C.NH4Cl可促进CH3COO-的水解 D.混合液中c(CH3COO-)和c(CH3COOH)之和大于c(Na+)
3.借助传感器测得溶液在先升温、后降温过程中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1.升温过程中溶液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数据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 图1中25℃时,溶液中存关系:
B. 图1中℃过程,溶液逐渐减小,说明及水的电离平衡正移对影响大于水解平衡正移对的影响
C. 图2中降温过程,溶液逐渐增大,可能是或水解平衡正移所致
D. 图1中℃过程,溶液逐渐增大,可能是分解,逐渐增大导致的结果
4.用纯碱溶液去除铝制容器表面的油污时,有少量气泡产生。为探究气泡产生的原因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将铝片置于盛有水的试管中,加热,无明显现象;②将铝片置于盛有浓溶液的试管中,铝片表面产生细小气泡,加热,产生大量气泡(成分为和),并观察到白色浑浊(能溶于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纯碱去除油污利用了水解原理,加热可以提高油污去除效果
B. 铝片与水解产生的反应生成了
C. 浑浊产生的原理为
D. 加热和的产生对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是相同的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滴有酚酞的溶液中加入固体 溶液红色变浅 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B 在平衡体系中加入KCl固体 溶液颜色变浅 加入生成物该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常温下,用pH计测定1mol/L溶液 测得pH=7 溶液对水的电离程度无影响
D 取一支试管装入2mL2mol/LNaOH溶液,先滴加1mL1mol/L溶液,再滴几滴1mol/L溶液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变为蓝色
6. Na2SO3用途广泛,可用作还原剂、吸收剂等。
I.探究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的反应原理
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装置 现象
现象i:一开始液体颜色加深,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 现象ii:一段时间后液体颜色变浅,变为浅黄色。
现象i:一开始液体颜色加深,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
现象ii:一段时间后液体颜色变浅,变为浅黄色。
(1)配制1mol·L-1FeCl3溶液时;先将FeCl3固体溶于_______,再稀释至指定浓度。
(2)针对上述现象,小组成员展开讨论,甲同学认为Fe3+与SO发生了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得到一种胶体,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乙同学认为Fe3+与SO还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依据反应现象判断出两种反应活化能较大的是_______(填“水解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经查阅资料和进一步实验探究,证实了SO与Fe3+既发生了水解反应又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II.Na2SO3溶液作吸收剂
工业上可用Na2SO3溶液吸收SO2。已知25°C时,H2SO3的电离常数Ka1=1.0×10-2,Ka2=6.2×10-8。
(3)25°C时,NaHSO3的水解常数为Kh=_______mol·L-1。
(4)25°C时,用Na2SO3溶液吸收SO2至pH=7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若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2,将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真题链接
7.(2024·安徽)地球上的生物氮循环涉及多种含氮物质,转化关系之一如下图所示(X、Y均为氮氧化物),羟胺()以中间产物的形式参与循环。常温常压下,羟胺易潮解,水溶液呈碱性,与盐酸反应的产物盐酸羟胺广泛用子药品、香料等的合成。
已知时,,,。
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和Y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数为
B. 溶液中和数均为
C. 完全转化为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D. 中含有的价电子总数为
8.(2022·江苏)一种捕集烟气中CO2的过程如图所示。室温下以0.1 mol L-1 KOH溶液吸收CO2,若通入CO2所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和H2O挥发可忽略,溶液中含碳物种的浓度c总=c(H2CO3)+c()
+c()。H2CO3电离常数分别为Ka1=4.4×10-7、Ka2=4.4×10-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OH吸收CO2所得到的溶液中:c(H2CO3)>c()
B. KOH完全转化为K2CO3时,溶液中:c(OH-)= c(H+)+c()+c(H2CO3)
C. KOH溶液吸收CO2,c总=0.1mol L-1溶液中:c(H2CO3)>c()
D. 如图所示的“吸收”“转化”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下降1.有4种混合溶液,分别由等体积0.1mol/L的2种溶液混合面成:①CH3COONa与HCl ②CH3COONa与NaOH ③CH3COONa与NaCl ④CH3COONa与NaHCO3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 )。
A. pH:②>③>④>① B. c(CH3COO-):②>④>③>①
C. 溶液中c(H+):①>③>②>④ D. c(CH3COOH):①>④>③>②
【答案】B
【解析】①:CH3COONa与HCl反应后生成CH3COOH和NaCl,其溶液呈酸性;②:CH3COONa与NaOH溶液,OH―阻止CH3COO―水解,溶液呈强碱性;③:CH3COONNa与NaCl,CH3COONa水解溶液呈碱性;④:CH3COONa与NaHCO3溶液,NaHCO3水解呈碱性,HCO3―水解能力大于CH3COO―的水解能力,HCO3―水解对CH3COONa水解有一定抑制作用;HCO3―水解能力大于CH3COO―的水解能力,④中的pH>③中pH,A错误;②中由于OH―对CH3COO―水解抑制作用强,其c(CH3COO―)最大,④中HCO3―水解对CH3COONa水解有一定抑制作用,c(CH3COO―)较大,①中生成了CH3COOH,c(CH3COO―)最小,c(CH3COO-)从大到小的排序②④③①,B正确;②中含有NaOH,水中H+浓度最小;①中含有CH3COOH,会电离出H+,其c(H+)最大;④中含有NaHCO3,由于HCO3―水解能力大于CH3COO―的水解能力碱性④强于③,则③中c(H+)大于④,从大到小的准确排序为①③④②;C错误;④中含有的NaHCO3水解呈碱性,HCO3―水解对CH3COONa水解有一定抑制作用,CH3COO-水解生成CH3COOH较少,则③中c(CH3COOH)>④中c(CH3COOH),D错误。
2.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H3COO-的水解程度增大 B.溶液的pH减小是CH3COO-水解平衡移动的结果 C.NH4Cl可促进CH3COO-的水解 D.混合液中c(CH3COO-)和c(CH3COOH)之和大于c(Na+)
【答案】B
【解析】醋酸钠溶液中加适量水,溶液浓度减小,促进CH3COO-的水解,A正确;醋酸钠溶液加热促进CH3COO-的水解,使溶液的碱性增强,pH增大,B错误;氯化铵水解显酸性,在醋酸钠中加入氯化铵,两者水解相互促进,C正确;根据物料守恒,原醋酸钠溶液中c(CH3COO-)+c(CH3COOH)= c(Na+),再加入一定量醋酸后,混合液中c(CH3COO-)和c(CH3COOH)之和大于c(Na+),D正确。
3.借助传感器测得溶液在先升温、后降温过程中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1.升温过程中溶液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数据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 图1中25℃时,溶液中存关系:
B. 图1中℃过程,溶液逐渐减小,说明及水的电离平衡正移对影响大于水解平衡正移对的影响
C. 图2中降温过程,溶液逐渐增大,可能是或水解平衡正移所致
D. 图1中℃过程,溶液逐渐增大,可能是分解,逐渐增大导致的结果
【答案】C
【解析】图1中25℃时,HCO溶液呈碱性,HCO水解大于电离,溶液中存在关系:c(HCO)>c(H2CO3)>c(CO),A正确;碳酸氢钠溶液中存在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溶液应显碱性,HCO+H2O H2CO3+OH-,碳酸氢根离子电离,HCO CO+H+,溶液应显酸性,水解和电离都是吸热过程,二者的程度大小决定溶液酸碱性,图1中25~45℃过程,溶液pH逐渐减小,说明HCO及水的电离平衡正移对pH影响大于HCO水解平衡正移对pH的影响,B正确;HCO、CO水解是吸热过程,降温,水解平衡逆向移动,图2中降温过程,溶液pH逐渐增大,可能是水电离平衡正移所致,C错误;NaHCO3热稳定性差,分解后生成碳酸钠,图1中45~60℃过程,溶液pH逐渐增大,可能是NaHCO3分解,c(CO)逐渐增大导致的结果,D正确。
4.用纯碱溶液去除铝制容器表面的油污时,有少量气泡产生。为探究气泡产生的原因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将铝片置于盛有水的试管中,加热,无明显现象;②将铝片置于盛有浓溶液的试管中,铝片表面产生细小气泡,加热,产生大量气泡(成分为和),并观察到白色浑浊(能溶于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纯碱去除油污利用了水解原理,加热可以提高油污去除效果
B. 铝片与水解产生的反应生成了
C. 浑浊产生的原理为
D. 加热和的产生对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是相同的
【答案】C
【解析】油污在碱性条件下容易水解被去除,升温会促进纯碱的水解使溶液的碱性增强,从而增强去污效果,A正确;铝可以和碱反应生成氢气,而碳酸钠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可以和铝反应生成氢气,B正确;碳酸钠水解显碱性,铝表面的氧化铝与碱反应生成离子,去掉氧化膜后,铝与氢氧根离子、水反应生成氢气,碳酸根离子部分水解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与离子反应生成Al(OH)3沉淀和-,离子方程式:,C错误;盐类水解为吸热过程,加热促进盐类水解;氢气逸出有利于铝与氢氧根离子的反应,碳酸根离子水解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消耗氢氧根离子,促进碳酸根离子水解,所以加热和逸出对水解平衡移动都起到促进作用,D正确。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滴有酚酞的溶液中加入固体 溶液红色变浅 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B 在平衡体系中加入KCl固体 溶液颜色变浅 加入生成物该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常温下,用pH计测定1mol/L溶液 测得pH=7 溶液对水的电离程度无影响
D 取一支试管装入2mL2mol/LNaOH溶液,先滴加1mL1mol/L溶液,再滴几滴1mol/L溶液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变为蓝色
【答案】A
【解析】钡离子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使碳酸根离子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则液的红色变浅,证明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A正确;加入KCl晶体,对铁离子与SCN-的络合反应无影响,平衡不移动,溶液颜色不变,B错误;中CH3COO-、NH相互促进水解,但二者促进水电离程度相等,所以醋酸溶液呈中性,C错误;NaOH过量,两种沉淀都生成,不是沉淀的转化,所以不能得出,D错误。
6. Na2SO3用途广泛,可用作还原剂、吸收剂等。
I.探究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的反应原理
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装置 现象
现象i:一开始液体颜色加深,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 现象ii:一段时间后液体颜色变浅,变为浅黄色。
(1)配制1mol·L-1FeCl3溶液时;先将FeCl3固体溶于_______,再稀释至指定浓度。
(2)针对上述现象,小组成员展开讨论,甲同学认为Fe3+与SO发生了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得到一种胶体,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乙同学认为Fe3+与SO还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依据反应现象判断出两种反应活化能较大的是_______(填“水解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经查阅资料和进一步实验探究,证实了SO与Fe3+既发生了水解反应又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II.Na2SO3溶液作吸收剂
工业上可用Na2SO3溶液吸收SO2。已知25°C时,H2SO3的电离常数Ka1=1.0×10-2,Ka2=6.2×10-8。
(3)25°C时,NaHSO3的水解常数为Kh=_______mol·L-1。
(4)25°C时,用Na2SO3溶液吸收SO2至pH=7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若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2,将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浓盐酸
(2)2Fe3++3SO+6H2O=2Fe(OH)3(胶体)+3H2SO3 氧化还原反应
(3)1.0×10-12
(4)c(Na+)>c(HSO)>c(SO)>c(H+)=c(OH-) 增大
【解析】(1)实验室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先将氯化铁固体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加水稀释,目的是抑制铁离子的水解。(2)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亚硫酸根离子水解生成亚硫酸,两者相互促进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3SO+6H2O=2Fe(OH)3(胶体)+3H2SO3;由反应现象:一开始液体颜色加深,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一段时间后液体颜色变浅,变为浅黄色可知,活化能较大的是氧化还原反应。(3)。(4)溶液呈中性,把带入,可得,从而得到离子浓度排序为c(Na+)>c(HSO)>c(SO)>c(H+)=c(OH-);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2,发生反应,可知溶液酸性增强,氢离子浓度增大,带入Ka1表达式,可得将增大。
真题链接
7.(2024·安徽)地球上的生物氮循环涉及多种含氮物质,转化关系之一如下图所示(X、Y均为氮氧化物),羟胺()以中间产物的形式参与循环。常温常压下,羟胺易潮解,水溶液呈碱性,与盐酸反应的产物盐酸羟胺广泛用子药品、香料等的合成。
已知时,,,。
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和Y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数为
B. 溶液中和数均为
C. 完全转化为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D. 中含有的价电子总数为
【答案】A
【解析】在亚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X,X在X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Y,X、Y均为氮氧化物,即X为NO,Y为N2O。标准状况下,和N2O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为0.1mol,氧原子数为,A正确;HNO2为弱酸,因此能够水解为HNO2,溶液中数目小于,B错误;完全转化为时,N的化合价由-1上升到+3,物质的量为0.1mol,转移的电子数为,C错误;物质的量为0.1mol,N的价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为5,含有的价电子总数为,D错误。
8.(2022·江苏)一种捕集烟气中CO2的过程如图所示。室温下以0.1 mol L-1 KOH溶液吸收CO2,若通入CO2所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和H2O挥发可忽略,溶液中含碳物种的浓度c总=c(H2CO3)+c()+c()。H2CO3电离常数分别为Ka1=4.4×10-7、Ka2=4.4×10-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OH吸收CO2所得到的溶液中:c(H2CO3)>c()
B. KOH完全转化为K2CO3时,溶液中:c(OH-)= c(H+)+c()+c(H2CO3)
C. KOH溶液吸收CO2,c总=0.1mol L-1溶液中:c(H2CO3)>c()
D. 如图所示的“吸收”“转化”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下降
【答案】C
【解析】KOH吸收CO2所得到的溶液,若为K2CO3溶液,则主要发生第一步水解,溶液中:c(H2CO3)<c(),若为KHCO3溶液,则发生水解的程度很小,溶液中:c(H2CO3)<c(),A错误;KOH完全转化为K2CO3时,依据电荷守恒,溶液中:c(K+)+ c(H+)=c(OH-)+ +c()+2c(),依据物料守恒,溶液中:c(K+)=2[c()+c()+c(H2CO3)],则c(OH-)= c(H+)+c()+2c(H2CO3),B错误;KOH溶液吸收CO2,c(KOH)=0.1 mol L-1,c总=0.1 mol L-1,则溶液为KHCO3溶液, Kh2==≈2.3×10-8>Ka2=4.4×10-11,表明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所以溶液中:c(H2CO3)>c(),C正确;如图所示的“吸收”“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CO2+2KOH===K2CO3+H2O、K2CO3+CaO+H2O===CaCO3↓+2KOH(若生成KHCO3或K2CO3与KHCO3的混合物,则原理相同),二式相加得:CO2+CaO===CaCO3↓,该反应放热(碳酸钙分解吸热),溶液的温度升高,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