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8 10:0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习目标】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理解新经济政策
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知识要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9~1921.3)
1、背景:苏俄面临严峻形势
2、内容:
1
实行
;2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


取消
;④
实行

3、评价:
1这些措施兼有“
”和“

两种特色;
2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取得了
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引发了严重的
危机。(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1921.3~1925)
1、背景:苏俄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内容:

代替
;②解除部分中小企业
化;
③恢复
;④废除

3、评价:提高了
,促进了
,有利于
。到1925年,苏联的
基本完成。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解体)
1、背景:苏联成立和列宁逝世
2、内容:
(1)工业政策: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
的方针;
(2)农业政策: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推行了
的运动。
(3)
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
,实行高度集中的

3、评价:
(1)积极方面: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和新型的
模式;
②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

③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
、世界

④为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

(2)消极方面
①片面发展
,导致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课堂探究】
探讨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针对训练】
判断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有利于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

2、面对十月革命后的战争环境,苏俄被迫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3、1921年,苏俄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之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4、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5、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2、“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3、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长期战争的破坏
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4、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5、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6、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巩固提升】
阅读《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1918-1937》(节选四节内容),回答问题:
那年(1918年)我53岁,常年种地干农活,身子骨还算硬朗。我的大儿子斯洛夫在村头开了煤矿厂,小儿子维可夫在城里经营棉布店。最近报纸上说了,革命虽胜利了,但还得打仗。
问1:“还得打仗”指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又进行什么战争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但战争打断了这一切,前线部队缺粮食,经常发生红军饿倒的事。听说政府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留点吃的和种子粮,其余的全交给国家。还有老大的厂也要归国家管了,小儿子的店也要停业了。不过这样也好,两个儿子回来帮我忙地里活,农闲时做志愿者——义务劳动。新政权有困难,我们当然要支持国家。
问2:这段话反映了苏俄的什么经济政策?目的何在?有哪些具体内容?
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国内外敌人。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听说邻村都起来造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
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食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老大的厂子恢复营业了,老二的店重新开张了,国家还把一些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美国来了个哈默的年轻人,他开办了一个炼油厂,听说工人有更多的生产积极性了。
问3:这段话反映了苏俄的什么政策?原因何在?哪些具体内容?
1922年,我们的国家变成了苏联,有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和苏俄共同组成。1924年莫斯科的雪花飞舞着,伟大领袖列宁同志离开了我们,我和儿子们都很伤心,有像钢一样的斯大林同志继任,不知道国家政策又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问4:国家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何特征?
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