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8 10:0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2.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3.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4.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1)衣:
之后,洋布、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
出现。
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中出现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

的豪宅。
2、生活习俗的变化(1)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
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

)交通与通讯工具进步
(1)近代交通工具-------

1、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了从

的铁路。
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
的基本格局。
2、

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受到很大限制。
(2)近代交通工具-------

1、鸦片战争后,
进入中国,
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
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1909年,旅美华侨
制成中国第一架
,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通讯工具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有线电报主要用于
,无线电报则供
,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2、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发展非常缓慢。
3、通讯工具的变迁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
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宣传
,后来
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
思想。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
》等政论性报刊为取得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电影事业的发展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3)互联网的兴起
1、互联网诞生与20世纪60年代末。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互联网具有迅速
的功能,因此,被称为“
”。
【课堂探究】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四大媒介:




影响:
积极方面:①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信息的快捷传递。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③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消极方面:①青少年网络成瘾
②网络犯罪
③不良信息。
【针对训练】

)1、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反映的问题是
①民主革命思潮深入人心
②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③向封建势力的挑战
④中国人爱追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
A、福建船政局的成立
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C、民生轮船公司的成立
D、怡和公司的成立


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
)
4、《中国现代化》一书记载:“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A、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B、报纸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报纸实现了专门分工
D、报纸进一步开启了民智
【巩固提升】

)1、近代以来,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是屡禁不止,这种现象说明
A、列强侵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小农经济保护着封建社会的陋习
C、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
D、民众的思想文化观念仍然很落后

)2、“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3、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4、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时
C、辛亥革命前夕
D、抗日战争前夕

)5、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世纪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
B、20世纪初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
C、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的开通
D、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上海航线的开通
(
)
6、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 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宏《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