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四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九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四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九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3 10:0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一)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1~4题。(8分)
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难以想象的惊涛hài 浪,锤炼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尤其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铁骨铮铮的中国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国民党白色恐怖肆虐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坚贞不屈的气节,诠释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当美帝国主义在中朝边境武力挑衅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振聋发聩的战歌,越过关山险隘,打破了美国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
我们应该明白: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无数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敢想敢拼换来的,因为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不断奋斗。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发扬和继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马扬鞭,一路向前。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惊涛 hài( )浪 (2)险隘( )
2.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严峻 B.可歌可泣 C.挑衅 D.振聋发聩
3.语段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4.语段中“美好生活”的短语类型是( )(2分)
A.主谓短语 B.偏正短语 C.动宾短语 D.并列短语
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名句。(7分)
《行路难》 诗中通过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句子是:
苏轼《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感受苏轼对人生富含哲理的思考。
诗中写男女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
二、阅读(45 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0题。(10分)
材料一: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6.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 、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26岁中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谥号“ ”。(2分)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南极潇湘 极:到达 B.薄暮冥冥 薄:迫近
C.春和景明 景:景色 D.沙鸥翔集 集:停息
8.文段抒写了范仲淹______________的报国情怀(用原文中语句填写)。(1分)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试卷 第1页(共8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开篇“谪守”点明重修岳阳楼一事和作记缘由,为全篇议论奠定基调。
B.第③④两段构成对比,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C. “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D.“微斯人,吾谁与归 ”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阅读下文,完成11-13 题。(5分)
材料二:齐田氏①祖②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③。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④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⑤相食,非相为而生⑥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⑦为人生之?且蚊蚋(读音ruì,吸血昆虫)囋(读音zǎn,叮咬)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祭祀(天地鬼神)之义。③响:回响,回声。④类:种类;物类。⑤迭:交替地,轮流地。⑥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⑦本:本来,原本。
1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12.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鲍氏之子的可贵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4分)
竹 影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家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荫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荫。走出竹荫,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着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荫,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的女子的思念情怀:“藿藿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 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泉水、淇水,逐渐远去;兄弟父母,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
14.本文写了哪三件事来表现母亲对“我们”的爱 (3分)
语文试卷 第3页(共8页) 语文试卷 第4页(共8页)
15.结合语境,任选以下一句进行赏析。(4分)
(1)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修辞角度)
(2)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从描写角度)
第⑨段引用《诗经》的《卫风·竹竿》中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3分)
17.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赋予“竹子”的内涵。然后结合下面的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探求你对家乡的理解。(4分)
“从本质上讲,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住在这里的人。家乡的成长经历会化作性格陪伴我们一生。”
-蔡崇达《皮囊》
(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8 -21 题。(11分)
以读书“索道于世”
①读书,能润泽心灵,能提升本领,能纯洁操守。有了书香的浸润,人的精神世界才能丰盈起来。
②十六年前,我从海军某雷达旅政治部调往一海岛雷达站任指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政治教育课讲好、讲生动,让大家有所收获。胸无点墨,何以感染他人 于是,伴着小岛的婆娑树影,听着隐约涛声,每晚在那盏微黄的灯光下,我循前人之迹、探历史之幽、思古今之变,在收获一份恬静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备足了养料。有了书香的浸润,所讲的课程,很快便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也扭转了大家对政治教育课的刻板印象。
③从那时起,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基层,不管是穿军装还是着税服,读书慢慢成了自己八小时之外的生活主色调。这样一份习惯,可谓受益终身。因为,自己在书香中,能体味到读书之美、读书之获、读书之乐。
④读书之美,美在润泽心灵。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确实,读一部好书,尤其读一部经典,就是为灵魂打开一扇窗户。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思想光芒的经典,不仅能让我们与先哲对话,聆听教诲,更能涵养心灵,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片洁净之所。如今,碎片化阅读渐趋流行,人们往往一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头疼,殊不知,“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从我自身的经验看,啃下一部厚重的书卷,虽然路程漫漫,却能磨练心性,让人撇去浮躁,收获宁静。等攻克后,掩卷沉思,往往仍有回甘。
⑤读书之获,获在提升本领。如今,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有一条流行的“知识折旧律”说的是,一年不学习,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致使不少人都有本领恐慌。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人们对手机和搜索引擎的依赖:一旦碰到难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开搜索引擎找答案;而一旦手机电量不足时,又开始到处找插座,给手机充电。其实,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即便搜索出来了答案,我们又是否有辨别答案真伪的能力呢 想克服本领恐慌,要想让自己有两把刷子,不读书、不学习,恐怕是不行的。书中或许不会给出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却有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而这,恰恰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不可或缺的本领。
⑥读书之乐,乐在纯洁操守。晚唐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从一个侧面告诫我们,自律是一场终身修行。在我看来,读书正是增强自律的最好方法。“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的怡然自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廉洁意识,这些都是精神生命的营养剂。工作之余,少些觥筹交错,多些手不释卷,于字里行间潜心思考,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才能不断增强心有所畏、言有所止、行有所戒的定力,在精读、深思、笃行中描摹出人的精神底色。
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以书为伴,含英咀华,我们才能洗涤心灵、涵养浩然之气,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9.请分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20.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21.请简要分析本文第⑦段的作用。(2分)
(五)名著阅读(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其中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语文试卷 第5页(共8页) 语文试卷 第6页(共8页)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主人公保尔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暴风雨所诞生的》,书中的主人公对保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一个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车夫,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2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3分)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谁都从它发现自己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1)艾青,原名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1分)
(2)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了镜子怎样的形象 (2分)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4.巴黎奥运会上,奥运健儿奋勇拼搏,创造历史,实现个人梦想。九年一班的同学开展了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流程】班级开展演讲比赛活动,作为活动的主办方,请仿照示例,完善活动步骤。(2分)
赛前准备:①筛选演讲稿件 ②
现场比赛:③ ④颁发演讲奖项
【素材选择】小语在写演讲稿时,加入了不少素材。他写道:“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艾青积极创作,笔耕不辍,他的长诗《 》 《 》,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2分)
【活动总结】演讲比赛结束后,同学们针对如何实现梦想纷纷提出看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应该拼搏。请你就“拼搏”与“梦想”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80字以内的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6分)
(二)写作(50 分)
25.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题目:秋天里的故事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陈忠实从小喜欢写作,一直想考大学,成为作家。然而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在中学时中断学业。为此,他非常苦恼,一度消沉。此时,父亲告诉他,人生就像一条河,总会经历阻隔,要学会绕着弯前进。他深受启迪,重新振作,此后做过乡村老师、矿山工人、政府职员,但一直没有放弃写作。最终,他凭借小说《信任》一举成名,实现了当初的作家梦。
上面这则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绕弯而行是一种智慧;只要不忘初心,努力向前,终会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经验人的意见……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5 分)
(一)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 1~4 题。(8 分)
1.骇 ài (2 分)
2.D (2 分)
3.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马扬鞭,一路向前。 (2 分)
4.A (2 分)
5. 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名句。(7 分)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 分)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 分)
(3)月有阴晴圆缺 (1 分)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 分)
二、阅读(45 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6~10 题。(10 分)
材料一:
政治家 文正 (2 分)
C (2 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 分)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则替君主担忧。 (2 分)
A (3 分)
材料二
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2 分)
类把能够食用的物类拿来食用,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了人类才生出这种物类吗? (2 分)
13.敢于向权威提出不同意见。 (1 分)
(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7 题。(14 分)
14. ①辛苦寻觅为“我”采撷竹笋; (3 分)
②辛勤地给“我们”制作美味的笋片;
③为“我”砍削晾衣竹竿。
①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阳光照射下竹林影子的大小长短变化,也暗示时间的推移,有动态美。
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跳”“跨”“越”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动作快速的情景,流露出“母亲”见到儿子时的内心激动和兴奋之情。强调“一跳一跳”,也体现出“我”察觉到母亲身体好转的宽慰。 (二选一4 分)
①与文章所写内容相互映衬,将诗中那位远嫁的女子与自己远离家乡和亲人作类比; (3 分)
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学意蕴;
③借以表达自己面对竹竿心中涌动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①是亲情的纽带和载体(采撷竹笋是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笋片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托);
②是儿女成长的象征(由小竹笋长成竹子,长成竹影)。 (两点4 分)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从第③段“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等关键词句概括为:辛苦寻觅为“我”采撷竹笋,晒笋干;辛勤地给“我们”制作美味的笋片;从第⑧段“母亲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概括为:为“我”砍削晾衣竹竿。据此分析归纳答案即可。
1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第①句从“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中的“捆”字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阳光拟人化,既形象地写出了在阳光的照射下竹林影子的浓郁,又把一天中小竹林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变化描绘得美妙可爱。第②句子中的通过“跳”“跨”“越’描写出了母亲看见“我”时的动作反应,流露出“母亲”见到“我”时的内心激动和兴奋。也表现母亲可以做出这些动作说明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我”的心理得到很大宽慰。据此分析归纳答案即可。
16.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诗的内容都是远嫁女儿脑海中的形象活动。“霍霍竹竿,以钓于淇”,回忆当姑娘家时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不可能忘记。可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回忆离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怀,最使人难忘。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而作者经历正是如此。引用名篇《诗经》可使表达更充分,更有艺术魅力,传达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增添了文章的意蕴。诗中那位远嫁的女子与我们作比,在内容上互相映衬,表达浓郁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据此分析归纳答案即可。
17.本题考查关键词语含义。从子女和母亲的关系看,结合“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可得知竹子成为亲情的纽带;从竹子和子女的成长经历思考,结合“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可得知竹子是我们成长的见证者,是儿女成长的象征;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提到“亲情”和“成长”两个关键词。据此分析归纳答案即可。
(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 18 -21 题。(11 分)
18.读书能使人的精神世界丰盈。(或:读书,能润泽心灵,能提升本领,能纯洁操守。) (2 分)
19.道理论证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有力地论述了“读书之美,美在心灵”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 分)
20.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下来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从三个方面依次论述“读书之美,美在润泽心灵”“读书之获,获在提升本领”“读书之乐,乐在纯洁操守”,最后发出号召,呼吁人们以书为伴,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 (3 分)
21.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引用名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发出号召。(答出两点即可) (2 分)
(五)名著阅读(5 分)
22.C (2 分)
23.(1)蒋正涵 (1 分)
(2)刻画了镜子真实,直率,忠诚,从不掩饰的形象。 (2 分)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 分)
(一)综合性学习(10 分)
24.(1) ②确定比赛评委和流程现场比赛 ③选手依次演讲。 (2 分)
(2)《向太阳》 《火把》 (2 分)
(3)拼搏是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奥运健儿拼搏创造历史,保尔为梦想拼搏奉献一生。唯有拼搏,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绽放光彩。 (6 分)
(二)写作(50 分)

语文试卷 第7页(共8页) 语文试卷 第8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