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03 13:4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 主题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
单元内容 1.课标要求:理解整数两步混合运算(同级、两级、含括号)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两步实际问题。能独立完成10道以上混合运算题(正确率≥85%),熟练解决4类典型两步问题(如加减混合、乘加/乘减、含括号的分配问题等)。通过“情境感知—操作体验—归纳总结—应用拓展”四阶流程落实运算规则;通过“问题表征—数量分析—算式建构—检验反思”四步模型落实解决问题能力。 2.教材特点:以“生活情境→数学问题→分步算式→综合算式→运算规则”为逻辑链,每课时包含“例题(2-3个梯度)+做一做(对应练习)+练习课(分层巩固)”。运算顺序通过“下划线标第一步、箭头指计算顺序”直观呈现;解决问题时用“色条图”“线段图”辅助分析数量关系,突出“中间问题”的桥梁作用。 3.知识结构:同级运算(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两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同级→两级)。 4.整合点:将“乘除混合”与“加减混合”合并为1课时,突出“同级运算顺序一致”;将“解决问题”与对应运算规则结合(如学完两级运算后立即学两级运算解决问题),实现“算用结合”。
单元 学情 1.已知内容分析:92%学生能熟练计算两步加减/乘除分步算式(如24-13=11 11+18=29),78%能说出“连加要从左往右算”,但仅23%能列出“24-13+18”这样的综合算式,65%对“15÷3×5”的运算顺序存在困惑(部分认为应先算3×5)。 2.已知学习方法:习惯用“圈关键词”“画简易图”分析问题,擅长通过“同桌讨论”解决浅层次疑问,对“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适应度高。 3.新知自学设计:提供“超市购物清单”(如“3瓶可乐每瓶4元,1袋薯片6元”),让学生尝试用一个算式表示总钱数,记录“列式时遇到的困难”(预设:不知道先算乘法还是加法)。 4.未知内容与障碍:受“加减混合从左往右”负迁移,认为“乘加混合也应从左往右”(如2+3×5=25),不理解小括号的“强制优先”功能,将“(2+3)×5”与“2+3×5”混淆。突破策略:用“对比算式+情境解释”(如用“买东西先算单价×数量”解释先乘后加);设计“给算式加括号变结果”游戏(如给8×6-2加括号,使结果分别为32和46)。 5.学习特点与兴趣:对“购物”“分物”等生活化情境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约25分钟;在“小组竞赛”“闯关游戏”中参与度高,但对纯计算的重复练习易疲劳。
单元 目标 1.能准确描述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含括号运算(先算括号里)的顺序,并用脱式计算正确解答。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两步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对应的综合算式(含必要括号)并解答。 3.在“公交车上下客”“超市购物”“分图书”等真实情境中,通过“摆小棒”“画线段图”“小组辩论(如‘15÷3×5该先算什么’)”等活动学习。通过“错题本分析”“运算顺序思维导图”展现对知识的理解。 4.表现程度:脱式计算正确率≥90%,其中含括号的算式正确率≥85%;综合算式列写与实际问题匹配度≥85%。能独立完成“先加后乘”“先减后除”等需要括号的问题。
单元 实施 共6课时: 第1课时:同级混合运算(新授课) 第2课时:不含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新授课) 第3课时: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新授课) 第4课时:用两步同级运算解决问题(实践课) 第5课时:用两步两级运算解决问题(实践课) 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复习课)
第1课时:同级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 内容 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混合运算单元的起点,通过“加减混合”和“乘除混合”的学习,建立“同级运算”的概念,为后续区分“两级运算”奠定基础。 2.核心素养:通过理解“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发展“运算能力”(规范脱式计算);在情境中分析“先算什么”的逻辑,培养“推理意识”(如“公交车先下后上,所以先减后加”)。 3.关联内容:已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分步计算”是本课的知识基础,本课“脱式计算格式”和“同级运算顺序”是后续学习“乘除混合”“两级运算”的关键前提。
学情 分析 能熟练计算加减、乘除一步算式,理解“公交车下客后人数减少、上客后人数增加”等生活逻辑,学生在二年级已会算“20+15-8”的分步算式,但未接触“综合算式”和“脱式计算”,但对“为什么要这样写”(等号位置、数字下移)存在困惑,可能存在的困难是脱式计算时等号不对齐、漏抄未参与运算的数字或符号,也会认为“乘除混合”应先算“乘法”(受“乘法比除法高级”的错误认知影响)。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同级混合运算(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并能规范使用脱式计算(等号对齐、分步书写)。 2.能结合“公交车上下客”“分图书”等情境,解释“从左往右”计算的合理性(如“先发生的事情先计算”)。 3.通过对比“24-13+18”和“15÷3×5”的计算过程,归纳“同级运算顺序一致”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规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混合也从左往右”(如15÷3×5不能先算3×5)。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感知“加减混合”顺序。 教师活动1:出示公交车情境图(配音:“公交车到站啦!原来有24人,下去了13人,又上来了18人。”),提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你能列一个算式表示吗?”(引导学生列出24-13+18)。追问:“这个算式里有哪些运算符号?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结合情境强调“先算下车后剩下的人,再算上车后的人”)。 学生活动1: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尝试列式并说明理由。预设:部分学生列分步算式(24-13=11,11+18=29),部分学生列综合算式(24-13+18);能说出“先算24-13”,理由是“先下车,后上车”。活动意图说明:用生活化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挂钩,避免机械记忆。预设障碍:少数学生可能想先算13+18,需用“下车后人数减少,不能先加”的情境逻辑纠正。此环节通过“情境—算式—顺序”的关联,初步达成目标2。 环节二:示范讲解,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教师活动2:板书分步算式:24-13=11,11+18=29,提问:“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同时看出每一步的结果吗?”示范脱式计算:24-13+18=11+18(强调:先算24-13=11,把11写在等号后,+18照抄下来)=29(再算11+18=29,等号要与上面对齐)边示范边总结格式:“等号写在算式左下方,每一步只算一个运算,没算的数字和符号要落下来。” 学生活动2:在练习本上模仿计算“35+20-16”,完成后同桌交换用红笔批改(重点检查等号是否对齐、是否漏抄数字)。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分步算式→脱式计算”的转化,让学生理解脱式计算的优势(清晰展示每一步)。模仿练习+互评能强化格式规范,突破重点。此环节直接指向目标1中“规范脱式计算”的要求。 环节三:迁移推理,探究“乘除混合”顺序。 教师活动3:出示“分图书”情境:“学校买来15本故事书,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又把书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几本?”引导列出15÷3×5。提问:“这个算式是同级运算吗?(只有乘除)该先算什么?为什么?”(结合情境:先分给3个班,再分给5个小组,所以先算15÷3)。请学生尝试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取典型错误(如先算3×5)进行全班辨析。 学生活动3:独立列式后小组讨论运算顺序,尝试脱式计算。针对错误案例“15÷3×5=15÷15=1”,能用情境解释错误:“不能先算3×5,因为书是先分给班,再分给小组,不是直接分给15个小组。”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与“加减混合”的类比,让学生自主迁移“从左往右”的顺序。错误辨析能深化对“乘除混合也从左往右”的理解,突破难点。此环节通过对比归纳,达成目标3。 环节四:对比归纳,总结同级运算规律。 教师活动4:板书24-13+18和15÷3×5的脱式计算过程,提问:“这两个算式运算符号不同,计算顺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总结:“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都要从左往右算。” 学生活动4: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如“同级运算就像排队,按顺序来”)。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横向对比,帮助学生建立“同级运算”的上位概念,从具体案例上升到一般规律,培养归纳能力。
板书 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从左往右算 例1:公交车上的人24-13+1 8例2:分图书15÷3×5 =11+18 =5×5 =29 =25 (箭头标注:先算左边→再算右边)脱式小口诀:等号对齐,分步写,没算的数抄下来
作 业 设 计 1.基础作业:脱式计算:42+18-257×8÷4 63÷7×256-23+15 2.拓展作业:编一道“先减后加”的生活问题(如“妈妈有50元,买水果花了18元,爸爸又给了20元,现在有多少元?”),并列式计算。 3.实践作业:记录家里本周的用电量(周一至周三共15度,周四至周日共25度),用综合算式算出总用电量;记录本周零花钱(周一得10元,周二花5元,周三得15元),用脱式计算剩余金额。
第2课时:不含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在“同级运算”基础上的进阶,通过学习“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建立“两级运算”的概念,是理解“运算顺序层级”的关键。 2.核心素养:通过辨析“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发展“运算能力”(准确判断运算优先级);在“购物总价计算”中,培养“模型意识”(单价×数量+另一部分=总价)。 3.关联内容:已学“同级运算顺序”和“表内乘除法”是本课基础,本课内容是后续学习“含括号的两级运算”的前提(明确“括号能改变两级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1.会用分步算式计算“3支笔每支5元,1块橡皮2元,共花多少钱”(3×5=15,15+2=17),但对综合算式“3×5+2”的运算顺序存在困惑。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能熟练计算一步乘除法和加减法。-可能困难: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负迁移,误算“2+3×5=25”;脱式计算时漏写“未参与运算的加减符号”(如3×5+2写成=15=17)。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不含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顺序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并能正确脱式计算。 2.能结合“购物”“分物”等情境,解释“先算乘除”的合理性(如“要先算出多件商品的总价,再算总和”)。 3.通过对比“2+3×5”和“2×3+5”,发现“无论乘除在算式左边还是右边,都先算乘除”。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级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先算乘除”(如2+3×5不能先算2+3)。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冲突,引出“乘加”顺序。 教师活动1:出示购物情境(课件:“小明买了3支笔,每支5元;还买了1块橡皮,2元。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问:“你能列一个综合算式吗?”(引导列出3×5+2)。追问:“这个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要先算什么?为什么?”(结合“单价×数量=总价”,强调“先算3支笔的总价”)。展示错误算法:“有同学算成2+3×5=5×5=25,对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1:独立列式后小组辩论“先算什么”,用“3支笔的钱要先算”反驳错误算法。预设:多数学生能说出“先算3×5”,但理由可能不清晰(如只说“老师教过”,而非情境逻辑)。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正确算法与错误算法的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用“购物总价”的逻辑解释“先算乘除”的必要性,避免死记硬背。此环节指向目标2,突破难点。 环节二:总结规则,规范“两级运算”格式。 教师活动2:板书3×5+2的脱式计算:3×5+2=15+2(强调:先算3×5=15,把15写在等号后,+2照抄)=17(再算15+2=17)出示“11-2×3”,提问:“这个算式先算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先算乘法”的规则),请学生上台板演脱式计算,全班订正。 学生活动2:用“○”圈出“3×5”“2×3”等先算的部分,再脱式计算“7+4×6”“30-6÷2”,完成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圈出先算部分”的可视化操作,降低判断运算顺序的难度。板演+订正能强化脱式格式,落实重点。此环节达成目标1中“正确计算”的要求。 环节三:对比练习,深化“顺序不变性”。 教师活动3:出示对比算式:“2+3×5”和“2×3+5”,提问:“这两个算式都有+和×,计算顺序一样吗?结果相同吗?”引导学生计算后总结:“无论乘除在左边还是右边,都先算乘除。” 学生活动3:独立计算后同桌交流,用“买东西”的例子解释结果差异(如“2+3×5是1块橡皮+3支笔,2×3+5是2支笔+1块橡皮”)。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比打破“从左往右”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理解“先乘除”是普适规则。用情境解释结果差异,进一步巩固对顺序的理解。此环节达成目标3。
板 书 设 计 不含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既有乘除,又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例1:买东西3×5+2例2:11-2×3 =15+2 =11-6 =17 =5 (用○圈出3×5、2×3,标注“先算”)小提示:乘除像“优先队员”,要先算哦!
作 业 设 计 1.基础作业:脱式计算:5+3×740-18÷2 9×2-1064÷8+15 2.拓展作业:在“10○5○2”中填“+、-、×、÷”,使结果最大(10×5+2=52)和最小(10÷5-2=0),并说明理由。 3.实践作业:记录超市购物清单(如“2瓶牛奶每瓶4元,1袋面包5元”),用综合算式算出总价;记录“家里有20个苹果,每天吃3个,吃了4天,还剩多少个”,列综合算式解答
第3课时: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混合运算规则的补充,通过引入小括号,完善“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体系,为后续处理复杂运算顺序提供工具。 2.核心素养:通过理解小括号的“强制优先”功能,发展“运算能力”(灵活调整运算顺序);在“需要改变顺序”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主动用括号解决问题)。 3.关联内容:已学“两级运算顺序”是本课的基础,本课的“括号作用”是对两级运算顺序的突破,为后续“多层括号”运算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习惯“先乘除后加减”,但面对“需要先算加减”的情境(如“先算剩下的苹果,再平均分”),会因顺序冲突产生困惑。 2.掌握“总数-用掉的=剩下的”等数量关系,能熟练计算两级运算,但对“括号能改变顺序”毫无认知。可能漏算括号内的运算(如(10-2)×3算成10-6);滥用括号(如给3×5+2加括号);不理解“为什么需要括号”(如认为(2+3)×5和2+3×5一样)。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并能正确脱式计算。 2.能根据“需要先算加减”的情境(如“先算剩下的数量”),给算式添加小括号(如把10-2×3改成(10-2)×3)。 3.通过对比“2+3×5”和“(2+3)×5”,理解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难点:理解小括号的必要性(如为什么“先算加减”必须用括号)。
教学过程 环节一:问题驱动,认识括号必要性 教师活动1:出示分苹果情境:“10个苹果,先分给2个小朋友各2个,剩下的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引导学生分步计算(10-2×2=6,6÷3=2)。提问:“能列一个综合算式吗?”当学生列出“10-2×2÷3”时,追问:“这个算式会先算什么?和我们想的一样吗?”引出小括号:“要先算10-2×2,需要请小括号帮忙:(10-2×2)÷3。” 学生活动1:尝试列综合算式,发现“顺序不对”的矛盾,通过教师讲解理解括号的作用,齐声读“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分步能算但综合算式顺序不对”的冲突,让学生感受括号的“救场”作用,理解其必要性。此环节指向目标2,突破难点。 环节二:探究规则,规范括号运算格式。 教师活动2:板书(10-2×2)÷3的脱式计算: (10-2×2)÷3(强调:先算括号里的2×2=4 =(10-4)÷3, 再算10-4=6, =6÷3 再算括号外的6÷3) =2 出示“(20+10)÷5”“7×(15-8)”,提问:“括号里有几步运算?先算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括号里也遵循‘先乘除后加减’。” 学生活动2:用“△”标出括号里的运算,脱式计算“(30-12)÷6”“4×(7+2)”,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括号内外的计算顺序。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示范和标注,明确“括号内也有运算顺序”,避免“括号里只算一步”的误区。练习强化能落实重点,达成目标1。 环节三:对比辨析,深化括号作用。 教师活动3:出示对比算式:“24÷3+5”和“24÷(3+5)”,提问:“括号加在哪里,结果会变?为什么?”引导学生计算后用“分物品”情境解释(如“24÷3+5是分3份再加5个,24÷(3+5)是分8份”)。 学生活动3:计算后小组讨论,得出“括号改变了先算的部分,所以结果不同”,并举例说明生活中需要“先算加减”的场景(如“先算总人数,再平均分”)。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括号的“顺序改变力”,用情境解释差异能加深理解。此环节巩固目标3。
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例:分苹果(10-2×2)÷3 =(10-4)÷3(括号内标注“先算2×2, =6÷3 再算10-4”) =2 小括号像“指挥官”,指挥我们先算它里面的!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脱式计算:(30-12)÷64×(7+2) (50-20)÷572÷(12-3) 2.拓展作业:给“8×6-2”加括号,使算式分别先算“6-2”(8×(6-2)=32)和“8×6”((8×6)-2=46),并计算结果。 3.实践作业:用“(总人数-已到人数)÷每组人数”的公式,计算班级分组活动时的每组人数(如总人数40人,已到32人,分4组)。
第4课时:用两步同级运算解决问题
课 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同级运算规则的应用,通过解决“两步同级运算”问题,实现“算理”到“应用”的转化,为后续两级运算解决问题提供“问题分析”的方法迁移。2.核心素养:在分析“总量-部分1-部分2”等关系中,培养“模型意识”;通过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发展“几何直观”(用图形表征抽象数量)。 3.关联内容:已学“同级运算顺序”和“一步问题解决”是本课基础,本课的“线段图分析”“综合算式列写”是后续学习“两级运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
学情分析 1.学生能分步解决“总个数-第一天用的-第二天用的”等问题,但对“为什么要用综合算式”“如何画线段图表示”存在困惑。 2.掌握“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理解“总数=各部分之和”的数量关系,会画简单的示意图。-可能困难:线段图绘制不规范(如各部分比例失调);列综合算式时遗漏运算符号(如96-1415);找不准“中间问题”(如“两天一共用了多少”)。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线段图分析两步同级运算问题的数量关系(如“总量-部分和=剩余”“部分1+部分2+部分3=总量”)。 2.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同级运算的综合算式,并规范脱式计算(如96-14-15或96-(14+15))。 3.体验“画图分析—列式解答—检验反思”的解决问题流程,养成检验习惯(如用“剩余+用掉的=总量”验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同级运算的综合算式。 难点:理解“96-14-15”和“96-(14+15)”的内在联系(都是求剩余,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学习线段图分析。 教师活动1:出示剪窗花问题:“学校要剪96张窗花,第一天剪了14张,第二天剪了15张,还剩多少张?”提问:“如何用图表示这个问题?”示范画线段图:画一条线段表示96张,从左到右截取14张(标注“第一天”),再截取15张(标注“第二天”),剩余部分标注“?张”。 学生活动1:模仿画线段图,同桌交流“哪部分是剩下的”,并结合图说出数量关系:总张数-第一天-第二天=剩余张数。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线段图将抽象数量可视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剩余部分”与“总张数、用掉部分”的关系,为列算式奠定基础。此环节指向目标1,突破“找数量关系”的难点。 环节二:列式解答,探究不同综合算式。 教师活动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列综合算式:“96-14-15”,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提示:先算两天一共剪了多少)引出“96-(14+15)”。示范两种算式的脱式计算,强调:“虽然顺序不同,但都能算出剩余张数。” 学生活动2:独立计算两种算式,小组讨论“为什么结果相同”(因为都是从总数里去掉两天剪的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两种思路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顺序但不改变结果”,拓展解题灵活性。此环节达成目标2。 环节三:变式练习,巩固解题流程。 教师活动3:出示变式问题:“三年级有3个班,一班28人,二班29人,三班比一班多2人,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引导学生按“画图—列式—检验”流程解答,强调检验方法:“把结果代入,看是否符合三班比一班多2人”。 学生活动3:独立画线段图(三段分别表示三个班人数),列出“28+29+(28+2)”,脱式计算后检验,全班汇报时重点说“先算什么(三班人数),再算什么(总人数)”。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变式练习巩固“画图—列式—检验”的流程,培养规范解题习惯。检验环节能提升结果的可靠性,达成目标3。
板书设计 用两步同级运算解决问题 例:剪窗花96-14-15或96-(14+15) =82-15 =96-29 =67 =67 (附线段图:总长度96,分三段标注14、15、67) 解题步骤: 1.画图分析(找总量和部分) 2.列综合算式(同级运算) 3.脱式计算 4.检验(剩余+用掉=总量)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解决问题:“书架有80本书,上午借走12本,下午借走18本,还剩多少本?”(用两种综合算式解答)。 2.拓展作业:编一道“先加后乘”的同级运算问题(如“每组5人,先来了2组,又来3组,一共多少人?”),并画出线段图解答。 3.实践作业:统计家里一周的用水量(前3天15吨,后4天20吨),用综合算式算总用水量;记录一周零花钱(周一得10元,周二花5元,周三得15元),算剩余金额并检验。
第5课时:用两步两级运算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两级运算规则的综合应用,通过解决“需要先算乘除”或“需要先算加减(用括号)”的问题,提升“算用结合”的能力,是单元知识的核心应用环节。 2.核心素养:在复杂情境中分析“单价×数量+另一部分”等关系,发展“推理能力”;通过“一题多解”(如有无括号的不同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3.关联内容:已学“两级运算顺序”“含括号的运算”和“同级运算解决问题”是本课基础,本课内容是对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深化。
学情分析 1.学生能分步解决“先算总价再算找回的钱”等问题,但列综合算式时易遗漏括号(如把“(50-26)÷3”写成“50-26÷3”)。 2.掌握“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规则,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数量关系。可能分不清“何时需要括号”(如“先算加减”时必须用);数量关系分析错误(如把“每袋价格=总花费÷袋数”写成“总花费÷袋数=每袋价格”但列算式时出错)。
教学目标 1.能分析两步两级运算问题的数量关系(如“总价=单价×数量+另一物品价格”“单价=(总钱数-剩余钱数)÷数量”),判断是否需要用括号。 2.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含两级运算的综合算式(含括号或不含括号),正确脱式计算。 3.会用“代入法”检验结果(如“用算出的单价×数量+剩余钱数=总钱数”验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两级运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综合算式(含括号或不含括号)。 难点:判断何时需要用括号(如“先算加减,再算乘除”时必须用括号)。 激励性评价:对能准确分析数量关系并正确使用括号的学生奖励“推理小能手”卡片。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探究,分析“先乘除”的数量关系。 教师活动1:出示购物问题:“妈妈带50元,买3袋洗衣粉,每袋8元,还剩多少元?”引导画线段图(总钱数50元,一段表示3×8元,剩余部分为所求)。提问:“先算什么?(3袋的总价)再算什么?(剩余钱数)如何列综合算式?” 学生活动1:独立画线段图,列出“50-3×8”,脱式计算后汇报,重点说“为什么先算3×8”(因为要先算花了多少钱)。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熟悉的购物情境,自然引出“先算乘除”的必要性,让学生理解算式与数量关系的对应。此环节指向目标1,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二:变式辨析,理解“括号的应用场景”。 教师活动2:出示变式问题:“妈妈带50元,买3袋洗衣粉后还剩26元,每袋洗衣粉多少元?”提问:“先算什么?(花了多少钱:50-26)再算什么?(每袋价格)列综合算式需要括号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对比“50-26÷3”和“(50-26)÷3”的区别。 学生活动2:小组辩论“是否需要括号”,得出“因为要先算减法,所以必须加括号”,并独立计算“(50-26)÷3”,检验:“3×8+26=50”是否成立。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无括号与有括号”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先算加减时必须用括号”,突破难点。检验环节能培养严谨性,达成目标3。 环节三:综合练习,提升“灵活解题”能力。 教师活动3:出示开放题:“用100元买2盒巧克力(每盒30元)和一些单价5元的棒棒糖,能买多少根?”引导学生按“分析关系—列算式—检验”流程解答,鼓励用不同方式表达(如分步和综合)。 学生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列出“(100-2×30)÷5”,脱式计算后检验(2×30+5×8=100),并派代表讲解“先算巧克力总价,再算剩下的钱,最后算棒棒糖数量”的逻辑。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开放题综合运用两级运算和括号规则,培养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小组合作能促进思维碰撞,达成目标2。
板书设计 用两步两级运算解决问题 例1:买洗衣粉(不需括号)50-3×8=50-24=26(元)例2:求单价(需括号)(50-26)÷3=24÷3=8(元) (附线段图:例1标注“3×8”为花的钱,例2标注“50-26”为花的钱)关键:先想“先算什么”,需要改变顺序就加括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解决问题:“买4个笔记本,每个6元,付50元,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 2.拓展作业:编一道“先算加减,再算乘除”的问题(如“男生5人,女生比男生多3人,每4人一组,能分几组?”),并解答。 3.实践作业:用“(总钱数-固定支出)÷单价”的公式,计算用100元买零食(如固定买1个蛋糕30元,剩下的买单价5元的薯片)能买多少包,并检验。
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 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单元知识的系统梳理与深化,通过整合“同级、两级、含括号的运算”及“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混合运算(如三步运算)奠定基础。 2.核心素养:通过梳理运算顺序和解题方法,发展“结构化思维”(将零散知识系统化);在错题分析中,培养“反思意识”(总结错误原因并改进)。 3.关联内容:涵盖本单元所有知识,是对前5课时的总结、对比与提升,实现“由点到面”的认知飞跃。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掌握各类运算顺序和解题方法,但知识呈碎片化,对“不同运算顺序的区别与联系”认识模糊(如“括号与两级运算的关系”)。 2.知识储备:能独立计算混合运算和解决两步问题,但易在“两级运算漏看符号”“括号使用不当”等细节出错。可能困难:难以用简洁语言概括运算顺序;解决问题时不能灵活选择方法(如该用括号时不用);对“为什么这样规定运算顺序”的深层逻辑理解不足。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混合运算的3类顺序(同级、两级、含括号),用表格或流程图呈现区别与联系(如“括号是对两级运算顺序的补充”)。 2.能熟练计算各类混合运算(正确率≥90%),并能灵活运用“画图分析”“找中间问题”等方法解决两步问题(含同级和两级)。 3.能分析自己的错题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如“圈出运算符号”“先画线段图再列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系统梳理运算顺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不同运算顺序的内在逻辑(如“先乘除后加减是因为乘除是相同加数的累加,更简便”)。 激励性评价:对能清晰梳理知识并提出有效改进措施的学生奖励“总结小能手”勋章。
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识梳理,构建运算顺序体系。 教师活动1:提问:“本单元学了哪些运算顺序?它们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用表格整理: 经过10分钟左右的讨论,各小组基本完成表格整理。此时,教师请2-3个小组上台展示表格,并用投影仪呈现。 运算类型运算顺序例子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20+5-8 18÷3×2两级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15+3×6 24-12÷4含括号运算先算括号里面的 再算括号外面的(7+8)×2 30÷(2+3)
环节二:对比分析,深化理解。 待各小组展示完毕,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对比不同小组的表格,找出共同点和差异。提问:“大家看这几个表格,对于同级运算的描述都提到了‘从左往右’,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随后解释:“同级运算就像我们排队走路,要按顺序依次进行,不然就会混乱,所以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接着,针对两级运算,提问:“为什么两级运算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呢?”结合核心素养中对深层逻辑的理解要求,向学生说明:“乘除是相同加数的累加或相同减数的递减,比如3×5就相当于5+5+5,它比单纯的加减运算更简便,所以在两级运算中要优先计算,这是数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便捷规则。” 对于含括号运算,强调:“括号就像一个‘特殊通行证’,有了它,就要先处理括号里的运算,这是对原有运算顺序的补充和调整,能让我们根据实际需求改变计算的先后顺序。” 环节三:典型例题讲解,巩固知识应用。 教师活动2:出示例题,引导解答。 出示例题1:计算48÷(6+2)×3和48÷6+2×3。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出示例题2:学校买来24本故事书,分给一年级6本,剩下的平均分给二年级3个班,每个班分几本?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分析”“找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 环节四:拓展延伸,理解运算顺序本质。 教师活动3:引入数学文化:“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讲解:“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加法简便运算(如3×5=5+5+5),除法是相同减数的减法简便运算,所以先算乘除能减少计算步骤。”学生活动4:举例验证(如“2+3×5=2+5+5+5=17,比先算2+3=5再×5更简便”),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场景需要先算‘批量计算’(乘除)再算‘单个添加’(加减)”。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数学文化渗透,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深层逻辑,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提升数学素养。
板书设计 运算顺序的“小秘密”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 除法是“减法的简便算”, 所以先算乘除更高效!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单元测试卷需涵盖所有运算类型,错误分析需具体到“哪类运算顺序错误”(如同级/两级/含括号)。 2.拓展作业:“24点游戏”需记录3组成功案例(如“3、3、6、10”:(10-6÷3)×3=24)。 3.实践作业:时间计算需区分“总时长”和“有效时长”(如“2小时做作业,每小时休息10分钟”,有效学习时间为2×60-2×10=100分钟)。
设计说明:
1.整体性:整合三类运算及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网络,前呼后应。
2.实践性:结合购物等生活情境,设计实践作业,强化应用。
3.思想性:通过错题分析等,培养结构化思维与反思意识。
4.趣味性:用闯关游戏等形式,融入数学文化,激发兴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