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03 13:4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内容 1.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能读、写简单的分数(如1/2,3/4),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发展数感和几何直观,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材特点: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以“分物”为核心生活情境,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分一分”等具象活动搭建整数与分数的桥梁,弱化抽象概念推导,强化“平均分”的前提作用。单元内容分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分数大小比较”三个核心模块,其中“生活中的分数”作为拓展内容,是连接“分数认识”与“实际应用”的纽带。 3.知识结构: 基础层:整数的“平均分”经验→认识几分之一(1/2、1/3等)→分数各部分名称与读写; 拓展层:认识几分之几(2/3、3/4等)→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4.资源开发:对比苏教版“分桃”情境(侧重“平均分的结果”)、北师大版“分图形”活动(侧重“分数的几何表征”),补充“古代分数符号演变”(如古埃及分数)、“分数在饮食/手工中的应用”(如分蛋糕、剪彩带)等跨学科素材;借鉴吴正宪“分物情境驱动”、华应龙“动手操作探究”等名师课例设计,强化“具象感知→抽象理解”的认知路径。
单元学情 学生已有基础:在生活中接触过“平均分”(如分水果、分文具),能理解“每人分得同样多”的含义;掌握整数的读写与大小比较,具备简单的动手操作能力(折纸、涂色)。 学习难点: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薄弱,易忽略“平均分”是分数的前提(如误将“分成2份”等同于“平均分成2份”);抽象思维较弱,难以将“折出来的1/2”与“数字1/2”建立关联;易受图形大小干扰(如认为“大圆形的1/4比小正方形的1/2大”)。 学习特点:喜欢故事化、游戏化活动,对“分食物”“手工制作”等情境兴趣高;乐于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动手操作能快速理解具象知识。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掌握分数各部分(分子、分母、分数线)的名称及读写方法;理解“平均分”是分数的前提,知道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能比较同分母(如2/5和3/5)、同分子(如1/2和1/4)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分一分”等活动,经历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结合图形表征理解分数意义,初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能在生活情境中提取分数信息,解决简单的分数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分蛋糕、测长度),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体会古人探索分数的智慧(如古埃及分数),增强数学文化认同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沟通能力与探究精神。
单元实施 共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新授课) 第2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新授课) 第3课时:分数的大小比较(新授课+实践课) 第4课时:单元综合实践与解决问题(复习课+实践课)
第1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起始课,核心是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后续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比较提供“部分与整体”的认知基础,是整数到分数的“认知转折点”。 2.核心素养:通过折纸、涂色等操作,发展数感(感知分数的“量”)和几何直观(用图形表示分数);通过分析“平均分”的必要性,培养逻辑推理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整数的“平均分”经验(如“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2个”);后续:几分之几的认识(如“2/3是2个1/3”)、分数大小比较(如“1/2和1/3的比较”)。
学情分析 学生能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如“分东西要一样多”),但当“平均分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如“把1个蛋糕分给2人”),会用“半个”“一半”等生活化语言描述,无法用数学符号表示;易忽略“平均分”前提(如认为“把蛋糕分成2份,每份就是1/2”);喜欢动手折纸、涂色,对“分蛋糕”“分披萨”等生活情境兴趣高(借鉴吴正宪老师“分物情境”课例经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几分之一(如1/2、1/3、1/4),知道分数各部分(分子、分母、分数线)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如读作“二分之一”,写作1/2)。 2.通过“折一折(折纸条)、涂一涂(涂图形)、说一说(描述分数意义)”等活动,建立几分之一的具象表象,理解“平均分”是分数的前提,知道几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 3.能在生活中找到几分之一的实例(如“半个月饼是1/2个”),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理解“平均分”是分数的前提。 2.教学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具象表象,理解“几分之一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1/2既不是1,也不是2,而是‘整体的一半’”),避免将分数与整数混淆。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借鉴吴正宪“分蛋糕”课例)。 教师活动:出示3组分物情境图:①2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学生答“1个”);②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学生答“半个”);③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学生答“一小块”)。提问:“‘半个’‘一小块’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吗?”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新的数——分数”。 学生活动:观察情境图,回答整数分物问题,感受“非整数分物”的冲突,对“分数”产生好奇。 活动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分物”情境切入,通过“整数能表示→整数不能表示”的冲突,自然引出分数,激活“平均分”的生活经验。 环节二:探究新知,建立表象(借鉴华应龙“动手操作”课例)。 教师活动1:认识1/2。①演示:拿出1个圆形纸片(代表蛋糕),沿中线对折,强调“完全重合”(即平均分),指出“这样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②讲解:板书1/2,介绍各部分名称(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子“1”表示“取其中1份”),教读写(读作“二分之一”);③操作指导: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条折出1/2,并涂出其中1份,提问:“折法不同,为什么涂的部分都是1/2?” 学生活动1:观察教师演示,理解“平均分”与1/2的关系;动手折长方形纸条,涂出1/2,讨论“折法不同但都是1/2”的原因(因为都是“平均分成2份,取1份”)。 教师活动2:认识其他几分之一。①迁移:“如果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1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答“1/3”);②分组操作:让学生用圆形、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2等份、3等份,涂出1份,并在小组内说“我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1份,是()”;③展示:挑选不同图形的1/3、1/4作品,提问:“这些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3(或1/4)表示?” 学生活动2:根据1/2的经验推导1/3的意义;分组折涂不同图形的几分之一,用语言描述分数意义;观察展示作品,理解“分数与图形形状无关,只与‘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有关”。 教师活动3:强化“平均分”前提。出示反例:①把圆形纸片随意分成2份(不重合),提问:“这两份是1/2吗?”;②把长方形纸条对折后撕开(一份大一份小),提问:“大的那份是1/2吗?”引导学生总结“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学生活动3:观察反例,对比“平均分”与“非平均分”的区别,明确“平均分是分数的前提”。 活动意图:通过“演示→模仿→迁移→辨析”的递进活动,从1/2拓展到其他几分之一,用图形表征降低抽象难度,突破“部分与整体关系”的难点。 环节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教师活动:设计2类练习:①“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游戏: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片折出1/6,涂出1份,并说意义;②判断题:“把一张纸分成4份,每份是1/4”(×,没说平均分)、“1/3读作‘一分之三’”(×,读写混淆)、“平均分成5份,取1份是1/5”(√)。 学生活动:分组参与游戏,记录操作过程;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纠正“忽略平均分”“读写颠倒”等错误。 活动意图:通过游戏强化动手能力,通过辨析纠正认知误区,巩固几分之一的意义。 环节四:总结拓展,联系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了什么?”“分数需要什么前提?”;布置任务:“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比如‘半个苹果是1/2个’,明天和同学分享。”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课收获(分数的读写、意义、平均分前提);明确课后任务,观察生活中的分数。 活动意图: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让学生感受分数的实用性,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1.前提:平均分 2.示例:1/2(二分之一)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2):平均分成2份 分子(1):取其中1份 3.其他几分之一:1/3(三分之一)、1/4(四分之一)…… 4.结论:分数与图形形状无关,只与“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有关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2题(①涂出图形的1/2、1/3;②读、写1/4、1/5)。 2.拓展作业:用3种不同形状的纸片(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折出1/4,对比“虽然图形不同,但1/4的大小在‘各自整体’中是一样的”,记录发现。 3.实践作业:小组合作制作“几分之一”卡片(正面画图形+分数,背面写分数意义),下节课用于课堂游戏。
第2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延伸课,在“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将“取1份”拓展到“取多份”,完善分数的初步概念,为后续“分数大小比较”和“分数应用”奠定基础。 2.核心素养:通过“涂多份、数份数”活动,发展数感(感知“几分之几是几个几分之一”);通过图形与分数的对应,强化几何直观;通过分析“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关系”,培养推理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几分之一的认识(如“1/4表示把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1份”);后续:分数大小比较(如“2/4和3/4的比较”)、分数应用(如“吃了2/5个蛋糕,还剩多少”)。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几分之一的意义,能折涂1/2、1/3等,但对“取多份”的情况(如“平均分成4份,取2份”)缺乏认知,易将“2/4”等同于“2个1/2”(混淆“份数”与“整体”);能通过折纸理解具象分数,但难以用语言描述“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关系”;喜欢小组合作涂图形,对“分彩带、分纸张”等情境兴趣高(借鉴徐长青老师“分层探究”课例经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几分之几(如2/3、3/4、5/8),理解“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如2/4是2个1/4);能正确读、写几分之几,巩固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涂多份(涂图形的2份、3份)、数份数(数有几个几分之一)、说关系(说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联系)”等活动,建立几分之几的具象表象,深化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理解。 3.能在生活中举例说明几分之几的意义(如“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5段,取3段是3/5米”),体会分数的实用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几,理解“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 2.教学难点:区分“取多份”时的“份数”与“整体”(如“2/4是‘整体的2份’,不是‘2个整体’”),理解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从属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迁移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上节课作业(学生折的1/4图形),提问:①“这是多少?”(1/4);②“如果再涂1份,现在涂了几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猜想“涂2份是2/4”,引出“几分之几”。 学生活动:观察作业图形,回顾1/4的意义;思考“涂2份”的表示方法,对“几分之几”产生初步认知。 活动意图:通过“复习几分之一→拓展到取多份”的迁移,自然衔接旧知与新知,降低学习难度。 环节二:探究新知,理解本质(借鉴徐长青“分层探究”课例)。 教师活动1:认识2/4。①演示:拿出1个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先涂1份(1/4),再涂1份,提问:“现在涂了几份?是几个1/4?”引导学生答“2份,2个1/4”;②讲解:板书2/4,读作“四分之二”,强调“分母4表示平均分成4份,分子2表示取2份,2/4就是2个1/4”;③操作: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条平均分成4份,涂出2份,说“2/4是2个1/4”。 学生活动1:观察演示,理解“取2份”与“2个1/4”的关系;动手涂2/4,用语言描述“2/4的组成”。 教师活动2:认识3/4、5/8。①迁移:“如果涂3份,是几个1/4?是多少?”(引导学生答“3个1/4,3/4”);②分组探究:让学生用圆形纸片平均分成8份,分别涂出3份、5份,在小组内说“3/8是()个1/8”“5/8是()个1/8”;③总结:板书“几分之几=几个几分之一”(如3/4=3个1/4,5/8=5个1/8)。 学生活动2:根据2/4的经验推导3/4的意义;分组涂不同份数的3/8、5/8,总结“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组成关系”;记录发现(如“分子是几,就是几个几分之一”)。 教师活动3:辨析“整体与份数”。出示问题:①“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5份,取3份是3/5个,还是3个1/5个?”;②“3/5和3个1/5哪个大?”引导学生理解“3/5就是3个1/5,是‘1个整体的3份’,不是‘3个整体’”。 学生活动3:讨论问题,对比“3/5”与“3个1/5”的关系,明确“几分之几是整体的一部分,不是多个整体”。 活动意图:通过“1份→2份→多份”的分层探究,用“组成关系”连接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几分之几的本质,突破“整体与份数”的难点。 环节三:巩固应用,强化认知。 教师活动:设计2类练习:①“涂一涂、填一填”:出示平均分成6份的长方形,让学生涂4份,填“4/6是()个1/2”;②“说一说、连一连”:出示生活情境(如“把10颗糖平均分成5份,取2份”“把1米布平均分成10段,取7段”),让学生连对应的分数(2/5、7/10)。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涂填练习,强化“组成关系”;小组讨论生活情境与分数的对应,用语言描述“为什么是这个分数”。 活动意图:通过具象涂填巩固组成关系,通过生活情境强化分数的实际意义,提升应用能力。 环节四:总结拓展,铺垫后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关系”;布置任务:“回家用家里的物品(如纸巾、水果)分一分,找出几分之几的例子,比如‘把8张纸巾平均分成4份,取3份是3/4’”;提问:“2/4和3/4哪个大?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分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课收获(几分之几的意义、组成关系);明确课后任务,对“分数大小比较”产生兴趣。 活动意图:通过生活任务延伸知识,通过悬念铺垫下节课内容,保持学习连贯性。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1.基础:几分之一(如1/4) 2.示例:2/4(四分之二) 分母(4):平均分成4份 分子(2):取2份 组成:2/4=2个1/4 3.规律:几分之几=几个几分之一 3/4=3个1/4 5/8=5个1/8 4.注意:几分之几是“一个整体的多份”,不是“多个整体”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3题(①涂出图形的2/3、4/5;②填“3/6是()个1/2”;③读、写5/7、2/9)。 2.拓展作业:用1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分别涂出2份、5份、7份,比较“涂的份数越多,占整体的比例越大”,记录发现。 3.预习作业:回家思考“2/5和3/5哪个大?1/4和1/3哪个大?”,尝试用折纸的方法验证。
第3课时:分数的大小比较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核心探究课,将“分数认识”与“大小比较”结合,是对分数概念的深化,为后续“分数应用”(如“比较剩余部分多少”)提供方法支撑。 2.核心素养:通过“折纸比较、图形观察”活动,发展数感(感知分数的“量”的大小)和几何直观;通过总结比较规律,培养逻辑推理意识;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比较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3.关联内容:前导: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如“2/3是2个1/3”);后续: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比较吃了的和剩下的蛋糕多少”)、高年级“分数大小比较”(通分法)的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意义,能折涂分数,但比较大小时易受两个干扰:①图形大小干扰(如认为“大圆形的1/4比小正方形的1/2大”);②分子/分母含义混淆(如认为“分子大的分数就大”,误判1/3>1/2);喜欢动手折纸、小组竞赛,对“分食物、比多少”等生活情境兴趣高(借鉴黄爱华“生活情境驱动”、钱守旺“动手验证”课例经验)。
教学目标 1.能比较同分母分数(如2/5和3/5)、同分子分数(如1/4和1/3)的大小,总结比较规律(同分母: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母大的分数小)。 2.通过“折一折(折相同图形)、比一比(重叠比较)、说一说(描述比较过程)”等活动,理解比较原理(同分母:平均分份数相同,取的份数越多越大;同分子:取的份数相同,平均分份数越多每份越小)。 3.能解决生活中的分数比较问题(如“哥哥吃了2/6个披萨,弟弟吃了3/6个,谁吃得多”),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总结比较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比较原理(如“为什么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小”),排除“图形大小”的干扰,明确“比较的前提是‘整体大小相同’”。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借鉴黄爱华“分披萨”课例)。 教师活动:播放“分披萨”动画片段:①妈妈把1个披萨平均分成6份,哥哥吃了2份(2/6),弟弟吃了3份(3/6);②爸爸把1个相同的披萨平均分成4份,吃了1份(1/4),妈妈平均分成3份,吃了1份(1/3)。提问:“①哥哥和弟弟谁吃的披萨多?②爸爸和妈妈谁吃的披萨多?”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比较分数大小”。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明确问题,结合分数意义尝试猜想(如“弟弟吃3份,可能更多”“爸爸分4份,每份可能更小”),对“分数比较”产生探究兴趣。 活动意图:用生活动画情境提出问题,激活分数认知,自然引出“分数大小比较”的主题。 环节二:探究规律,理解原理。 教师活动1:比较同分母分数(2/6和3/6)。①操作指导:让学生用2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代表相同披萨),都平均分成6份,分别涂出2份(2/6)和3份(3/6),将两张纸片重叠,观察“涂的部分哪个大”;②提问:“为什么3/6>2/6?”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分母相同),取的份数越多(分子越大),分数越大”;③练习:比较1/4和3/4、2/5和4/5,验证规律。 学生活动1:动手折涂相同圆形的2/6和3/6,重叠比较大小;讨论比较结果,理解“同分母分数比较”的原理;完成练习,巩固规律。 教师活动2:比较同分子分数(1/4和1/3)。①操作指导:让学生用2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片(代表相同披萨),一张平均分成4份涂1份(1/4),一张平均分成3份涂1份(1/3),重叠观察“涂的部分哪个大”;②提问:“为什么1/3>1/4?”引导学生总结“取的份数相同(分子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每份越小,分数越小”;③练习:比较1/2和1/5、1/2和1/4,验证规律。 学生活动2:动手折涂相同正方形的1/4和1/3,重叠比较大小;讨论“分母越大,每份越小”的原理;完成练习,巩固规律。 教师活动3:排除“图形大小”干扰。出示反例:①大圆形的1/4和小正方形的1/2,提问:“哪个大?”;②强调“比较分数大小的前提是‘整体大小相同’”,演示“将大圆形和小正方形换成相同大小的图形后,1/2>1/4”。 学生活动3:观察反例,发现“图形大小不同时无法直接比较”;理解“整体相同”是分数比较的前提,纠正“只看分数数字,不看整体”的错误。 活动意图:通过“同分母→同分子”的分层探究,用“相同图形折涂+重叠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比较原理,突破“图形大小干扰”的难点。 环节三:实践应用,深化拓展。 教师活动1:“分数比较大闯关”游戏(分组竞赛):①第一关(同分母):比较3/7和5/7、2/9和7/9;②第二关(同分子):比较1/5和1/3、1/8和1/2;③第三关(生活应用):“把1袋糖果平均分成10份,小明吃了3份,小红吃了2份,谁吃得多?”“1米长的绳子,剪去1/4米和剪去1/3米,哪种剪去的短?” 学生活动1:分组参与竞赛,记录比较结果和理由;讨论生活应用问题,将分数比较与实际情境结合。 教师活动2:拓展思考:“2/3和1/2哪个大?”(分子分母都不同),引导学生用“折相同图形涂一涂”的方法尝试比较(如都折成6份,2/3=4份,1/2=3份,所以2/3>1/2),说明“这是高年级要学的通分思想,今天初步感知即可”。 学生活动2:尝试用已有方法比较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感受“转化为相同分母”的思路,为后续学习铺垫。 活动意图:通过游戏竞赛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应用强化方法,通过拓展思考渗透进阶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环节四:总结评价,回顾收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分数比较的两种情况和规律”;组织“比较小能手”评选(根据游戏表现、原理理解情况);布置任务:“回家和家长一起分水果,比较‘你吃的部分’和‘家长吃的部分’的分数大小,记录过程。” 学生活动:回顾比较规律(同分母看分子、同分子看分母);参与评选,分享本节课收获(如“知道了为什么1/3比1/4大”);明确课后任务。 活动意图:通过评价激励学生,通过生活任务延伸知识,强化“数学源于生活”的认知。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比较 前提:整体大小相同 1.同分母分数比较(分母相同,看分子) 示例:3/6>2/6(平均分成6份,取3份>取2份) 规律:分子大的分数大 2.同分子分数比较(分子相同,看分母) 示例:1/3>1/4(取1份,平均分成3份的每份>平均分成4份的每份) 规律:分母大的分数小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练习题(①比较2/5和3/5、1/2和1/4;②选择“>”“<”填空:4/7()5/7,1/2()1/8)。 2.实践作业:用2张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2/3和1/3、1/4和1/2,重叠拍照记录比较结果,下节课分享。 3.拓展作业:自编1道“生活中的分数比较问题”(如“分蛋糕”“分彩带”),并写出解答过程,与同学交换解答。
第4课时:单元综合实践与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总结提升课,整合“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分数比较”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检验单元目标达成度,实现“知识→能力→应用”的转化。 2.核心素养:通过“情境实践、问题解决”活动,综合运用数感(判断分数合理性)、几何直观(用图形辅助解题)和推理意识(分析等量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培养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 3.关联内容:整合前3课时知识(分数的读写、意义、组成、大小比较),形成完整的“分数初步认知”知识网络,为后续学习“分数的简单计算”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比较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分数问题(如“涂出3/5”“比较2/4和3/4”),但在复杂情境中存在困难:①提取信息难(如“多个分数同时出现时,分不清‘整体’和‘部分’”);②综合应用难(如“结合‘分数意义’和‘大小比较’解决问题”);③抽象推理难(如“‘剩下的部分’=‘整体吃了的部分’”);喜欢角色扮演(如“蛋糕店店员”“采购员”)和小组合作,对真实情境的问题兴趣高(借鉴吴正宪“综合实践”课例经验)。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分数知识(读写、意义、组成、大小比较),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分数、选择合适的分数描述“部分与整体关系”,并解决简单的分数应用问题(如“计算剩余部分”“比较多少”)。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探究”等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信息提取能力(从情境中找“整体”“平均分份数”“取的份数”)和问题解决能力(用分数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3.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饮食、手工、测量),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增强学习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吃了的和剩下的部分”“计算多个分数的组成”)。 2.教学难点:在复杂情境中准确提取“整体”“平均分份数”“取的份数”等关键信息,建立“分数与问题”的关联(如“‘剩下的部分’=‘1吃了的部分’”,其中“1”表示“整体”)。
教学过程 环节一:单元知识梳理,构建网络。 教师活动:出示“分数知识树”框架(树干:分数的初步认识;树枝:分数的意义、读写、组成、大小比较),引导学生回忆各知识点:①分数的意义(平均分,部分与整体);②读写(如3/5读作“五分之三”);③组成(4/6=4个1/2);④大小比较(同分母看分子,同分子看分母)。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善“知识树”,补充具体例子(如“意义: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5份,取2份是2/5”“比较:73>72”);派代表展示“知识树”,分享梳理思路。 活动意图:通过“知识树”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巩固基础,为综合应用做好铺垫。 环节二:情境实践,应用知识。 教师活动1:“蛋糕店小管家”角色扮演。①情境设置:蛋糕店有3种蛋糕:a.圆形蛋糕(平均分成8份);b.方形蛋糕(平均分成6份);c.三角形蛋糕(平均分成4份)。任务: 任务1:顾客买圆形蛋糕的3份,用分数表示买了多少?还剩多少?(买了3/8,剩1 3/8=5/8); 任务2:比较“方形蛋糕的4份”和“三角形蛋糕的2份”,哪个多?(先确定整体相同,4/6和2/4,折涂比较:4/6>2/4); ②指导:帮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整体是哪种蛋糕”“平均分几份”“取几份”),引导用“图形涂一涂”辅助解题。 学生活动1:分组扮演“店员”和“顾客”,讨论任务1(“剩的部分=整体买的部分”),任务2(“先确定整体相同,再比较分数”);记录解题过程,用图形表征分数,展示解答结果。 教师活动2:“手工课材料分配”问题。①情境设置:手工课需要3种材料:a.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段);b.20张彩纸(平均分成5份);c.12支彩笔(平均分成4份)。任务: 任务1:用彩带的3段做蝴蝶结,用了彩带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段?(3/10,3段); 任务2:分彩纸,每组取2份,每组得到多少张?用分数表示是多少?(20÷5×2=8张,2/5); ②引导:帮助学生区分“分数表示比例”(如3/10)和“实际数量”(如3段、8张)的关系。 学生活动2:小组合作解决任务,讨论“分数比例”与“实际数量”的计算方法(实际数量=总数量÷平均分份数×取的份数);分享解题思路,明确“分数既可以表示比例,也可以结合总数量求实际数量”。 活动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生活化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分数知识,提升信息提取和问题解决能力,理解“分数的比例意义”与“实际数量”的关联。 环节三:拓展挑战,深化应用。 教师活动:出示2类稍复杂的问题: ①综合比较问题:“小明吃了1个披萨的2/6,小红吃了另一个相同披萨的3/6,谁剩下的多?”(先比较吃了的:2/6<3/6,所以小明剩的多); ②多步组成问题:“把1袋饼干平均分成8份,哥哥吃了2份,弟弟吃了3份,两人一共吃了几份?是这袋饼干的几分之几?还剩几份?是几分之几?”(一共吃了5份,5/8;剩3份,3/8); 引导学生用“分步思考”(先算吃了的,再算剩的)和“图形辅助”(涂出吃的部分)解题。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分步解答问题;用长方形纸涂出“吃的部分”和“剩的部分”,验证答案;总结“复杂分数问题的解题步骤”(①找整体;②确定平均分份数;③分析“取的份数”或“剩的份数”;④用分数知识解答)。 活动意图:通过稍复杂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题规范性,突破“多步应用”的难点。 环节四:总结评价,强化收获。 教师活动:组织“分数应用小达人”评选(根据知识梳理、实践表现、挑战题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分享本节课收获:①学会了什么(如“用分数算剩余部分”“区分分数和实际数量”);②生活中还能在哪里用分数(如“分水果、测身高”);布置课后任务:“完成‘家庭分数应用清单’,记录3个生活中用到分数的例子,并写出分数的意义。” 学生活动:参与评选,自我评价单元学习的进步(如“现在能解决分蛋糕的问题了”“会算剩多少了”);分享收获,明确课后任务。 活动意图: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强化学习成就感;通过“家庭清单”任务,让学生持续关注生活中的分数,巩固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综合应用 一、知识梳理(知识树) 意义:平均分,部分与整体(如2/5) 读写:3/7(读作“七分之三”) 组成:4/6=4个1/6 比较:同分母看分子,同分子看分母 二、解题关键 1.找“整体”(如1个蛋糕、1米彩带) 2.确定“平均分份数”和“取的份数” 3.区分“分数比例”(3/10)和“实际数量”(3段) 三、生活应用 剩余部分=1吃了的部分(1表示整体) 实际数量=总数量÷平均分份数×取的份数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单元测试卷(涵盖分数读写、意义、组成、大小比较、简单应用,如“3/4是()个1/4”“比较2/5和3/5”“1个蛋糕吃了2/6,还剩几分之几”)。 2.实践作业:“家庭分数应用清单”:记录3个生活中的分数例子(如“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取2份是2/5,共4个”),写出“整体、平均分份数、取的份数、分数意义”。 3.挑战作业:自编1道“多步分数应用问题”(如“分水果+比较剩余”),写出解题步骤和答案,与同学交换解答并互评。
设计说明:本课例紧扣新课标要求,以“生活情境+动手操作”为核心,通过分蛋糕、折图形等具象活动,搭建整数到分数的认知桥梁,弱化抽象推导,强化“平均分”前提与“部分整体”关系理解。单元课时梯度清晰,注重素养落地,作业分层设计兼顾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助力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习得→能力迁移→素养养成”的目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