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1.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唯物史观) 2.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通过选择一家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研读史料法
教学资源 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观看视频:中国通史——百家争鸣 孔子和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思想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出现什么新气象? 二、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的生平 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老子 老子主要活动路线图 名字:名耳,又名老聃(dān) 时期:春秋后期 国别:楚国人 经历:周朝史官,掌管王室典籍,学识渊博 著作:《老子》(《道德经》) 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2.老子的思想主张 任务二:研读《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老子的哪些主张?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主张:1.核心思想:道,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2.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三、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的生平 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孔子 名字:名丘,字仲尼 时期:春秋后期 国别:鲁国人 经历: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中年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著作:《论语》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的思想主张 任务二:研读《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哪些主张?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主张:(1)核心思想:“仁”。 (2)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反对苛政,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实行德政。 积极意义: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此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任务三:研读史料、阅读教材,为什么梁启超说“孔子之教育俟百世而不惑”? 材料:“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 教育成就:孔子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孔子的教育理论 任务四:说说下列孔子言论分别体现了什么学习理念?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材料: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整理古籍(跨学科:历史+语文) 任务五:孔子晚年在整理古籍方面有何成就? 成就: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经》、《春秋》这些古代典籍,后人合称之为《六经》,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追问:你能讲讲“韦编三绝?的故事吗?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竹简上,再用牛皮绳将这些竹筒按顺序编连起来。《易》深奥难懂,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都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这样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给我增加几年寿命,到50岁时去学习《易》,便可以不犯大的过错。"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源 点拨:重视学习,坚忍持久的努力。只要能够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就能成为一名具有真才实学的行业专家,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人才。 6.孔子的地位 任务六:你是否赞同瓦尔特对孔子的评价 结合本课的学习,请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法国学者、作家格扎维埃·瓦尔特对孔子评价:《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 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孔子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仁爱、和谐)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四、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派别 任务一:阅读教材,思考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哪些学派影响较大? 原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主要派别: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 2.百家争鸣的主张 任务二: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中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和主张。 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著作 儒家 孟子 荀子仁政(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才能的天下);拥护正义战争,强调仁者无敌; 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维护社会秩序《孟子》 《荀子》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统一思想;提倡节俭《墨子》道家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庄子》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韩非子》兵家孙武、吴起、孙膑奠定我国军事理论的基础《孙子兵法》
3.孟子的精神 任务三:孟子认为什么才是“大丈夫”?从中你能感受到他的什么精神? 孟子 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大意: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精神: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点拨:这种精神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4.墨子的主张 任务四:墨子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主张 结合墨子生活的历史时期,说说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 墨子 材料: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墨子·尚贤上》 主张:尚贤(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与兼爱互利联系起来 原因:战国时期为等级社会,各诸侯国任用亲信、富贵之人,(不一定是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治理国家,国家必乱。 墨子提倡任用贤能(真才实学)之人,国家才会富强,才能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5.百家争鸣的含义 任务五:结合所学,阅读教材,说说什么是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战国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6.百家争鸣的意义 任务六:研读材料,阅读教材,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材料: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明确: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春秋时代,出现了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到战国时代,涌现了更多的思想流派,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等。这些学派的代表思想家游说天下,并相互论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为大。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制作老子人物小卡片,学会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研读老子名言,感悟理解其中蕴含的主张 制作孔子的人物小卡片,学会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研读孔子名言,感悟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研读史料,阅读教材,总结孔子的教育主张,理解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讲成语故事,从中体会、学习孔子的重视学习、持之以恒精神 研读史料、结合所学、理解、概括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表格整理百家争鸣中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著作 小组合作,研读史料,理解孟子名言体现的精神和墨子主张反映的时代特征 结合材料,理解、概括百家争鸣的意义 齐读感悟 观看视频,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落实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通过选择一家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核心素养 拓展提升 课堂辩论 活动设计:出示有关儒家和法家主张的两组材料: 第一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第二组:“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 请将这两组古文翻译成白话文。 据材料指出儒家和法家主张的不同之处。 先分组,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参加辩论: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请在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四家中,选择一家观点,批驳其他学派观点。 活动目标:训练对历史典籍的阅读翻译能力;加深对诸子百家思想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考查理解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
作业设计 建议下载使用本课分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