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3 11: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新教材变化 1.2024版七年级新教材在单元主题、课时标题、每课小标题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如第5课标题变为《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调整为第3目; 2.新教材依据新课标对部分内容作了重新编排,使教材更符合新课标要求;如第5课新增了《国语.齐语》对铁质农具的记载、知识拓展《弥兵大会》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5课引语旁配有《春秋时期的青铜牺尊》,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等文物图片,使历史更加生动。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图片、研读史料等学生活动,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识读地图、研读史料、讲成语故事等学生活动,了解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理解霸业兴替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理解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法、表格梳理法、研读史料法、识读地图图片法
教学资源 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观看视频:中国通史——平王东迁 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王室衰微 1.周朝的更替 任务一:阅读教材内容(包括小字在内),梳理周朝的更替。 犬戎灭西周与平王东迁 春秋的由来:《春秋》为鲁国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2.王室衰微的表现 任务二:观察图片,阅读教材,试着写出周王室衰微的表现? 3.周王地位的变化 任务三:观察图片、阅读史料,分析自周平王东前后,周王室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这。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篮,是僭越礼制的行为。) 材料:平王之时(平王统治时期),周室衰微(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强并弱(诸侯变强,兼并弱小国家),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政权在诸侯手中) ——《史记·周本纪》 明确:地位变化: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并竞相称霸,操纵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诸侯争霸的原因 任务一: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现象产生的原因。诸侯争霸为什么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春秋时期铜胄 春秋时期青铜戈 诸侯争霸的原因: (1)王室衰微; (2)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 打出“尊王攘夷”口号的原因: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着“尊王”的旗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戎、狄、蛮、夷等民族与中原各国有斗争,打着“攘夷”的旗号充当保护者的角色,能赢得中原各国的认同。 2.春秋五霸——齐桓公 任务二:识读地图,阅读教材说出春秋时期先后称霸中原的诸侯有哪些?结合教材内容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 春秋争霸形势图 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材料:管仲相(辅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原因:善于用人(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通过“尊王攘夷”等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树立威望。 3.春秋五霸(跨学科:历史+语文) 任务三:查阅资料,你能将下列战役或成语与对应春秋霸主连线吗? 4.春秋争霸的影响 任务四:阅读史料,概括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 春秋时期,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限制,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条件,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如姜戎获得晋赐予的“南鄙之田”后,披荆斩棘,为晋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也因齐桓公伐山戎而“布于天下”。正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互通有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从春秋争霸战争的全过程来看:从最初的结盟称霸,发展到灭国夺地;车战逐渐为步战所代替,并出现了水战、海战;战区也有所扩大,从两国接壤地区推进到敌国腹地;战争时间更长,已从一战决胜负,发展到长期反复较量;用兵更加灵活,注意分析敌情、捕捉战机等;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著名的《孙子兵法》问世,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期,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约有170个。北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边有秦、蜀、巴;南边有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彼此征战不断,人员伤亡日益增多。在这样的混战中,诸侯国数量减少,强国齐、晋、秦、楚、吴、越等春秋霸主在这一时期出现,至战国初期仅余十几个诸侯国了。 明确:①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限制,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②各族人民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 ③作战方式改变,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著名的《孙子兵法》等古代军事理论著作问世。 ④诸侯国数量减少,强国齐、晋、秦、楚等春秋霸主出现,至战国初期减少到十几个诸侯国。战争给社会带来动荡,给人民带来灾难;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5.知识拓展 任务五:阅读教材,什么是弥兵大会?它有何影响?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戊约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藤、邾、滕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召开规模盛大的弭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 影响: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四、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 任务一:下列史料和文物说明了什么? 春秋时期的青铜牺尊 (这件春秋时期的酒器肯铜牺尊,整体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 材料:《国语·齐语》中提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爽、斤、测(zhǔ),试诸壤土。”“美金”是指青铜,用来制作兵器;“恶金”是指铁金属,用来制作锄头等农具。 这说明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2.铁器牛耕的意义 任务二: 春秋时期,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进步对当时社会经济有何意义? 材料一:宗庙之牺,为畎(quǎn)亩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二:“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论·水旱》 意义: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点拨提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3.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任务三:识读地图,阅读教材,表格梳理春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及作用。 表现作用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手工业产品增加,促使城市商业逐渐活跃起来商业统治者鼓励和保护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商业活动活跃,城市发展
4.史料实证——手工业发展 任务四:观察图片,说说分别体现了春秋时期哪些行业的发展? 5.史料实证——商业发展 任务五:下列图片反映了春秋时期商业发展的哪些状况? 战国主要货币 商品交换市场 材料:齐桓公“宫中七市”。——《战国策·东周》 明确: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商品市场活跃。 五、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春秋时期为这一转型时期的开始阶段。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象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国家剧烈动荡。而深层的变化则是,随着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导致西周制度逐渐瓦解:宗法制被破坏,诸侯崛起与大夫专权;分封制瓦解。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观察地图、梳理周朝的更替 与西周分封制对比,从不同角度整理王室衰微的表现 研读史料,理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史实 识读图片,思考问题 观察地图,分析齐桓公首霸的原因 人物与故事连线,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合作,研读史料,从不同角度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 观察图片、研读史料,理解铁器、牛耕的使用对中国古代农业的推动作用 表格梳理春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状况 观察图片,说出史实,学会论从史出 宏观角度理解春秋时期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动荡、转型 观看视频、疑问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图片、研读史料等学生活动,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落实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通过识读地图、研读史料、讲成语故事等学生活动,了解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理解霸业兴替的原因。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通过理解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落实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核心素养 拓展提升 春秋历史故事会 活动设计: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根据课前查阅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可组讲述一则跟春秋时期的历史相关的故事或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鼓作气”“卧薪尝胆”等。 活动目标:加深对春秋时期历史的了解;培养学史兴趣和探究能力,训练讲述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 可参考本课分层作业